如何調控中小學作業結構和總量,“睡眠令”、“安靜的課間十分鐘”等話題成為近期的熱搜,也是家長群里格外火熱的談資。這些教育問題的出現都與學生的作業量掛鉤。那么,如何合理的調控中小學生的作業結構和數量呢?具體詳情,請見下文。
如何調控中小學作業結構和總量
此前教育部已要求學校要建立作業公示制度,合理調控中小學作業結構和總量,如何確保這一要求能夠真正落實?
4月25日,在教育部新聞通氣會上,針對上述問題,北京小學校長、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李明新表示,這需要學校學科組和年級組老師之間達成理念的共識,相互協作,特別是班主任和年級負責人應該作為日常作業總量的協調人。
就如何在學校層面落實教育部要求,李明新談及五個方面的舉措。
第一,學校負主責,需制定完善管理制度。通過這樣的舉措來解決學校如何對作業進行過程管理的問題,包括學校對學生作業的整體規劃、學校在學期過程中定時定期對學生的作業進行檢查評價、學校在每一天如何管理學生在校完成作業的時間及環節等,還包括在學校完成作業時,學生如果遇到了困難,對于這些學業有困難的學生,老師如何對他們進行輔導。“所以,這應該作為學校的一個主責來進行系統的研究設計。”李明新說。
第二,學科教研,集體研究作業設計。通過這樣一個舉措來解決作業留什么的問題。李明新認為,作業是一個專業性比較強的工作,要發揮教師的專業才能,要讓老師在集體教研過程中提高作業設計的質量。
第三,班組統籌,控制每科作業次數。通過這樣一個舉措來解決每一天每科老師怎么留作業的問題。這就需要學科組和年級組老師之間要達成理念的共識,要相互協作,特別是班主任和年級負責人應該作為日常作業總量的協調人。
第四,每日公示,服務學生培養習慣。通過這樣一個舉措來解決怎么監控作業的問題。在學校固定的位置進行公示,讓所有的老師、學生甚至家長都能知道每天留了哪些作業。通過這樣一個公開透明的舉措,能夠把每天的作業監管落到實處。
第五,家長參與,協同育人共同監督。通過這樣一個舉措來解決怎么形成合力的問題。家長要履行家庭教育主體責任,合理安排孩子課余生活,有責任督促孩子主動完成作業。培養自主學習,自我管理的能力。學校也應該加強跟家長的聯系溝通,并且重視現代教育理念的宣傳與指導,能夠團結家長,共同形成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教育合力。
李明新認為,通過采取以上五個方面的措施,能夠有效推動作業控量提質的落實。
以上是有關如何調控中小學作業結構和總量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伙伴們有所幫助,想要了解更多資訊,請繼續關注可圈可點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