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片是《封神三部曲》的第一部,在制作流程上采取三部一起套拍、分開上映的模式,這在國產電影中也算首創。下面小編在這里為大家精心整理了幾篇觀看電影《封神》觀后感范文,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觀看電影《封神》觀后感范文1
我剛剛觀看了了一部名為《封神》的電影。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在古代中國的商朝時期,妲己和姜子牙之間的故事。
首先,影片的視覺效果非常驚人。各種華麗的服裝和特效使得觀眾仿佛置身于古代的神秘世界。特別是姜子牙的形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服裝以及他所在的場景都充滿了神秘和古老的氣息,讓我對這部電影的好奇心更加強烈。
其次,妲己和姜子牙的人物設定也非常有趣。妲己被描繪成一個有著雙重人格的角色,有時是善良的,有時又變得非常殘忍。這種設定使得她的角色更加復雜,也更加引人入勝。而姜子牙則被塑造成一個智慧和勇敢并存的角色,他的決斷力和智慧讓人印象深刻。
在劇情方面,電影《封神》的節奏把握得非常好。故事情節緊湊,懸念不斷,讓人一直緊張地期待接下來會發生什么。影片中還穿插了一些幽默元素,使得整部電影在緊張刺激的同時又不失輕松愉快的氣氛。
總的來說,《封神》這部電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的視覺效果、人物設定和劇情都非常出色,讓我完全沉浸在這個古代世界的奇幻冒險中。我認為這部電影對于喜歡奇幻和冒險題材的觀眾來說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
觀看電影《封神》觀后感范文2
昨晚抽了個空觀賞了烏爾善導演的神話大片《封神》。我走出影院時,也生發出一些“噴子”的想法:
如: 申公豹的背景是不是要再詳細一些,以至于后面花費較多時間來播放“申公豹附魂石獸,讓其追殺姜子牙以奪封神榜”太拖沓了。倒不如讓“姬發”的好兄弟“鄂順”說兩句話,因為此時的情狀是:另一個好兄弟崇應彪在追殺姬發,這時鄂順擋在了姬發的逃路上,可是,讓人驚奇且感動的是:鄂順把箭射向了崇應彪。—— 第一部本來就是“人間情”,這里凸顯一下兄弟情(也是人間大義)不好嗎?更何況,前面好像沒有鋪墊“姬發與鄂順的兄弟情”。
還有:姬發這個少年從“無知”走向“覺醒”,再到“決絕”的過程,是不是還可以再用一兩個細節描述一下,因為后面,紂王殷壽竟然就被殷郊所殺,這讓我有點突兀。但后來一想,也合理。試想一個少年,看到崇拜的偶像隨便殺死宮廷侍者,隨便讓王叔挖心而死,尤其是見證了偶像選擇相信已經顯形的妖怪,心里難道不震驚,心里難道不動反抗之念,不動殺機?
我看完電影后,一直沉浸在電影中,這也讓我不斷地去搜查一些相關信息。結合這些信息,加我自己的反思,得出結論:這是一部好電影,是一部團隊精心準備的、富有誠意的作品,是一部富有創新精神與工匠精神的作品,值得我們觀賞,致以敬意,否則誰還愿意“十年磨一劍”,誰還愿意堅持“長期主義”?
這里,我重點想寫寫電影中的創新精神。
其一,正是創新,讓人物更加飽滿立體。
這種立體化,突出地表現在紂王“殷壽”上。以往的影視劇,都把紂王扁平化了,以致于讓人覺得他有點弱智。一個朝代的王,不說他受到過最好的教育,不說他見多識廣,最起碼的常識應該他應該有,而這些影視劇中,紂王基本是缺乏常識的。他怎么可能一次又一次地忠奸難辨?他怎么可能僅僅因為美色而萬事聽信妖妃蘇妲己?除非,這都是他自愿的,這都是由孕于自身的一個強烈的動機驅動。
而電影卻做到:讓人信服“紂王為何相信妲己”。電影把紂王設定成了一個缺乏皇父帝乙之愛,嫉妒太子兄長殷啟,同時對權利力有極度渴盼的人。由此將他與蘇妲己的關系轉變成一個“利用”,而非“受惑”,這樣讓后續事情都能合乎邏輯的展開,例如:因為他要利用狐妖長生不老,成為永久的王,所以他明知狐妖在身旁,明知眾人親見此事,且看到皇后忠臣的一個個死去,他都不愿意殺狐妖。——這里用紂王自己的一句話總結一下: 你們都說她是天譴,而在我看來,她卻是祥瑞!
在這種“極度野心”的驅動下,影片還給紂王的人設添上一層光環,那就是:洗腦高手(用現在流行話就是PUA)。他對質子旅的洗腦可謂影片的亮點(注:質子各諸侯派往朝廷的兒子,他們在朝廷成長,其實也就是人質,朝廷用他們控制各諸侯)。明明是他逼死了“蘇全孝”,可是他卻讓質子們認為這是因為蘇全孝親生父親“蘇護”的罪過。他連喊三聲:“是誰殺了他”,簡直就是“重復藝術”的典范,也是“PUA”的極致。
凡事要有邏輯,要符合常識,電影的編創團隊應該是把“邏輯”牢牢地豎在了思維世界的中心里,因此有了飽滿立體的人設。
其二,正是創新,讓故事發展有了新的主題。
故事不是簡單地重復影視劇的主題:受蠱惑,殺忠良,毀人倫,**叛。
也不是簡單地在“新紂王”人設基礎上敘事,從而簡單地表明:野心招致毀滅。
而是穿插了一個新主題,就是:父子情。
故事讓“父子情”復現:
紂王殺死自己的父親;
西伯侯姬昌收養野子雷震子;
紂王讓質子殺他們的父親;
有的質子殺父親,有的沒殺;
姬發沒殺父親,但與父親有爭辯;
姬昌長子伯邑考舍身救父;
姬發重新認識養父與親父;
紂王殺自己兒子殷郊;
“父子”這個概念,可謂貫穿始終。而且這個概念也被編創團隊與“天譴”構成因果之一:正是父子倫理的紊亂(子殺父),導致天譴而至。
而“父子”這個主題,最后被姬昌一句話點睛:
你是誰的兒子不重要,你是誰,才重要。
這個主題,讓影片有了更廣闊,更深刻的文化內涵。
改編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很難。主要情節不能亂改,否則就是“戲說”,同時,又要融入更合理的邏輯,更現代的觀念,這都需要編創團隊的認真投入。我看評論說:編創團隊在已有史料基礎上,找到一個突破口:現有史料沒有對周武王姬發成長經歷的記載,而這就是創意——“質子旅”——的契機。我非常贊同。由此我看到的是:編創團隊是多么認真地在研究史料。
以上便是我對影片創新精神的詮釋。除去創新精神,我在瀏覽一些信息時,也看到編創團隊的工匠精神,截幾幅圖在下面,不僅是贊美別人,也是激勵自己:
影片后的彩蛋,吊起我無限的胃口。尤其是聞太師的出場。看以往的影視劇,我總會納悶:聞太師這么厲害,他怎么就不能巧妙地滅掉狐妖,僅以“君臣之禮”不足以說明“聞太師的不作為”,因為:國將不國了,江山都要丟了,何須再拘泥于君臣之禮,更何況不一定就是“滅狐妖,就一定是傷君臣之禮”,聞太師何等人物,他會沒辦法?
我希望第二部中的“聞太師”也能夠飽滿立體。
【觀看電影《封神》觀后感范文2篇】相關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