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院校招生章程中,有的院校有編制分省分專業計劃,而有的卻沒有編制分省分專業計劃,編制分省分專業計劃是什么意思?這對藝考生有什么影響?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各院校規定大有不同
下面我們以2020年各院校受疫情影響而調整后的校考方案為例:
中國戲曲學院
取消了戲劇影視文學、藝術管理、動畫、繪畫、視覺傳達設計、數字媒體藝術六個專業的校考,編制分省計劃。
云南藝術學院
在目前還未完成校考的湖南、湖北(非美術設計類專業)、安徽、山東、山西(非戲劇影視類及藝術管理專業)、河北、吉林和甘肅8省,取消戲劇影視美術設計、美術學(史論)、繪畫、中國畫、雕塑、攝影、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產品設計、服裝與服飾設計、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校考,使用考生所在省份的美術與設計學類統考成績作為專業成績,綜合考生高考文化課成績擇優錄取,相關省份做分省計劃;
同時,取消戲劇學、戲劇影視文學、戲劇影視導演、廣播電視編導、藝術管理專業的校考,按照高考文化課成績排序擇優錄取,相關省份做分省計劃。
廣西藝術學院
對已設考點并組織現場專業校考的省份和專業,包括廣西、河南、江西、湖北(美術類)、山西(傳媒類),相關工作按原方案執行,使用校考成績錄取。除廣西以外[不含音樂表演(演奏)、音樂表演(流行演奏)和舞蹈表演(國標舞)專業],其余各專業不編制分省分專業計劃。
同時,對未設考點的省份和專業,包括北京、天津、山西(美術理論類)、內蒙、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福建、海南、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青海及港澳臺,相關工作按原方案執行,使用校考成績錄取,不編制分省分專業計劃。
對已設考點尚未組織校考的省份和專業,包括湖南、廣東、山東、安徽、河北、甘肅(含寧夏、新疆兩省)、山西(非傳媒類)、湖北(非美類),相關工作按調整的方案執行,使用調整考試方案后考核或認可的成績錄取,除音樂學(音樂理論)、錄音藝術、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三個專業以外,其余專業編制分省分專業計劃。
還有其他院校做出類似的校考方案調整,在此我們不一一列舉。
那么,編制分省分專業計劃是個什么東東,又有什么來歷,對藝考生、院校各自有著怎樣的影響呢?
長久的公平與否之爭
可能很多人都沒想到,編制分省分專業計劃與不編制分省分專業計劃,這簡單的幾個字牽扯到長期以來的考生招錄公平與否之爭。
都說目前的高考是現在教育體制下教育不公平中的最大公平。
簡稱為“高考”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是中國除港、澳、灣之外的合格高中畢業生或具有同等學力的考生參加的選拔性考試。
雖然名為全國統一考試,但事實上并非真正的全國統一試卷。
以2019年高考為例,算上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五個省市各自的自主命題試卷,全國一共有八套試卷。
全國卷有三套,河南、河北、山西、江西、安徽、湖南、廣東、福建是全國卷Ⅰ;內蒙古、黑龍江、遼寧、吉林、重慶、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用全國卷Ⅱ;廣西、四川、云南、貴州、西藏用全國卷Ⅲ。
不同考卷難度各異,但人們普遍認為,高考錄取是按照考生在省內排名而不是全國排名進行錄取的,只要同一省內的考生用的是同一張考卷就是公平的。
真正讓大家爭論的,是編制分省分專業計劃對全國所有考生而言是否公平。
編制分省分專業計劃招生,是指根據一定的準則將高校招生人數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為單位分配分配錄用名額的招生計劃。它不僅關乎到考生志愿的填報、優質高校的入學機會,更是影響著人們能否向“高處”流動的重要因素。
編制分省分專業計劃的來歷可謂歷史悠久,根源于科舉中的“分省取士”。自1977年高考恢復以來,我國整體上實行的都是編制分省分專業計劃招生制度。
之所以引起人們關于公平與否的爭論,就是因為每個省級區域的教育資源、教育質量、考生人數差異極大。
比如河南這樣的高考大省,近年來每年高考人數都在100萬左右,而北京僅有6萬左右。編制分省分專業計劃下,就導致某些省份的考生可能400多分就能讀清華北大,而有些省份卻要600多分,這顯得就極不公平。
也正是這樣的巨大差異,讓編制分省分專業計劃對全國考生是否公平,又如何解決等問題的爭論長期存在。
藝考改革讓公平最大化
怎樣做到公平,總體而言爭論主要集中在是堅持“考試公平”還是堅持“區域公平”上。
所謂“考試公平”,就是真正做到全國統一試卷考試,依據考試成績,各高校在全國范圍內完全按統一分數線由高到低錄取;
所謂“區域公平”,就是編制分省分專業招生,通過區域分配招錄名額來調控各地區之間錄取人數的懸殊差異,從而照顧教育資源不豐富的地區。畢竟,全國地域之廣、教育差異之大是顯而易見的。只有這樣,才能讓先進帶動落后,否則兩極分化等將更加明顯。
從執行的情況來看,更多人傾向于編制分省分專業招生,考生在哪個省份參加高考,就在哪個省份填報高考志愿。
各院校的招生計劃也分省制定,不同省份的招生人數自然不同。在這種情況下,考生就只能報考在所在省份安排了招生計劃的院校及專業。
那么如何做到“考試公平”與“區域公平”的協調兼顧,將教育資源與教育機會進行既公平又合理的分配,這才是人們關注的焦點。
“自主招生”在招生改革中應運而生
。“自主招生”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比如:能體現高校人才選拔的獨特性,推動中學素質教育深入開展;增加貧困地區的優等生進入名校的機會;能與國外名學爭搶好的生源等。
當然,弊端也很明顯。比如:對考生而言造成新的機會不均等,滋生腐敗;為“搶生源”,院校各出“奇招”,與促進中學素質教育的初衷相去甚遠等。
就藝術教育而言,一直都在改革路上的藝考也嘗試著探索新的權衡之路,就是給獨立設置本科藝術類院校更大的自主招生權,在兼顧藝術教育特色的同時,促進教育公平的最大化。
如2018年底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做好2019年普通高等學校部分特殊類型招生工作的通知》指出,高校應合理安排藝術類專業分省分專業招生計劃。凡設立招考方向的專業,高校還應公布各招考方向的招生計劃。
按照遵循藝術教育規律、嚴格規范管理的原則,經教育部批準的部分獨立設置的本科藝術院校(含部分藝術類本科專業參照執行的少數高校)的藝術類本科專業,繼續試點不編制分省分專業招生計劃、面向省級統考合格生源可組織專業校考(包括美術學類、設計學類專業)、高校劃定高考文化課成績錄取控制分數線(以下簡稱自劃線),其他事項均執行教育部統一要求。
也就是說,“試點不編制分省分專業招生計劃”、“校考”、“自劃錄取線”等,讓獨立設置的本科藝術院校擁有極大的招生自主權。
正是這樣,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獨立設置的本科藝術院校才調整了是否編制分省分專業招生計劃。
綜上所述,在我國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極不平衡、教育水平差距巨大的國情來看,絕對的教育考試公平是不可能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編制分省分專業招生計劃保證了給全國各地區一個相對公平和均衡的入學機會。同時,保留“試點不編制分省分專業招生計劃”、“校考”、“自劃錄取線”等,又能彰顯藝術院校的自身特色。兩者結合,就充分體現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分省分專業計劃對藝考生的影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更多資訊敬請關注可圈可點教育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