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答張十一①
韓愈
山凈江空水見沙,哀猿啼處兩三家。
貧笞競長纖纖筍,躑躅②閑開艷艷花。
未③報恩波④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詩罷看雙鬢,斗⑤覺霜毛一半加。
[注]①本詩作于韓愈被貶到廣東陽山后的第二年。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張十一與韓愈同為監察御史,因勸諫德宗皇帝一起被貶。張十一到郴州臨武令任上曾有詩贈韓愈,韓愈寫此詩作答。②躑躅:杜鵑花的別名。③此處“未”字領起“報”與“知”。④恩波:皇帝的恩澤。⑤斗:通“陡”。
14. 下列對本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首聯運用白描手法勾勒陽山地區的全景。春山明凈,春江空闊,猴猿啼鳴,摹寫了荒僻冷落的景象,傳遞出人煙稀少的空寂。
B. 頷聯是兩組近景特寫,小筍萌生、鮮花綻放之景為冷落荒僻的村野點綴了些許鮮艷明快的顏色,比擬手法使得描寫生動傳神。
C. 尾聯直抒胸臆,點明憂愁的心境和原因。看罷書信頓覺白發加半,直接表達對仕途坎坷、年華逝去的悲憤,是與友人同感共悲的哀痛。
D. 詩中景物很契合詩人的處境與心情。環境之空寂更添遠離繁華京城后的孤獨凄涼,花開之悠閑更使身居閑地身為閑人的詩人觸景生愁。
15. 中國古典詩歌有“怨而不怒”的風雅傳統。請據此簡要賞析本詩的頸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