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封建社會實行的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其核心是君主專制。但是在這種制度下也出現了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盛世等局面,也產生了對世界貢獻巨大的四大發明。這使我們不得不用另類眼光來看待中國古代政治文明。閱讀下列材料并回答問題:
材料一:“春秋戰國之際,以‘道’自任的知識分子出現以后,首先便面臨著如何對待政治權威的問題……從知識分子一方面說,道統與政統已分,而它們正是道的承擔者,因此握有比政治領袖更高的權威——道德權威”。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
材料二:唐太宗認為:“以天下之廣,四海之眾,千端萬緒。須合變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籌畫,于事穩便,方可奏行。豈得以一日萬機,獨斷一人之慮也。且日斷十事,五條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繼月,乃至累年,乖謬既多,不亡何待?”
——《貞觀政要政體》
材料三:文彥博(注:宋神宗時三朝元老、樞密使)“祖宗法制具在,不須更張,以失人心”。帝(宋神宗)“更張法制,於士大夫誠多不悅,然於百姓何所不便?”文彥博:“為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也。”帝:“士大夫豈盡以更張為非,亦自有以為當更張者。”
——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
請回答:
(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士”在商周時期指哪一類人?春秋戰國之際,“士”含義又是什么?發生這種變化的原因何在?
(2)依據材料二概括唐太宗關于權力結構的主張和目的。
(3)結合材料一、三,指出制約皇權的除了相權,還有什么力量?分別說明其為何能夠制約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