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盛的作品一直是我們在進行語文學習時研讀的多數作品之一,在其文章中有很多細節處值得我們細細琢磨、深深品味。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國古亭的歷史沿革》閱讀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古亭的歷史沿革》閱讀原文:
①亭是體現中國建筑特征的一種代表形式。它造型豐富,玲瓏多姿,富有詩情畫意,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十分深厚的文化內涵。亭就是中國古典建筑意匠的一個縮影。
②許慎的《說文》中講:“亭,亭也,人所停集也。凡驛亭、郵亭、園亭,并取此義為名。”亭的歷史十分悠久,一直可以上溯到商周以前。但是亭字的出現,卻相對較晚,大致始于春秋戰國前后。甲骨文,金文中均未見有亭字,現在發現的最早的亭字,是先秦時期的古陶文和古璽文。因此,在秦以前,亭的基本形制或許并不是十分成熟,但是到秦漢時,亭已經十分普遍了,是一種有著多種用途、實用性很強的建筑。
③春秋戰國時期的亭,是設在邊防要地的小堡壘,稱為亭障、亭燧,為“伺候望敵之所”。后來秦漢中央集權政府把它擴大到各地,成了維持地方治安的基層行政單位,同時也是職司的所在地。《日知錄》中記載:“秦制十里一亭,十亭一鄉。”漢高祖劉邦最初曾任泗水亭亭長,掌管治安警衛,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
④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社會的變革,縱情山水、投身自然成為時尚,亭的性質也逐漸跟著發生了變化,出現了供人游覽和觀賞的亭。例如著名的會稽山陰蘭亭,最初是一座帶有郵驛性質的路亭。為了能夠更好的觀賞四周的湖光山色,它曾被太守移到了湖濱,后又被起筑在山巔,以便極高盡眺。這樣蘭亭由實用性的亭轉向了觀賞性的亭。
⑤隋唐以后,亭便成了園林中不可缺少的建筑物。按《大業雜記》中記載,隋煬帝榆林行宮的上建有“翠微亭”等十二座山亭,縱廣均二丈有余。在唐代的一些宮苑中,亭不僅是苑中的重要景觀建筑,而且在數量上也遠遠超過了其他類型的建筑。《長安志》中記載:“禁苑在宮城之北,苑中宮亭凡二十四所。”其中亭就十八座之多,占全苑列名建筑的百分之七十五,可謂歷史上大量以亭入園之始。唐代官吏、士大夫于宅邸、別業中筑亭的也有很多人。例如詩人王維的輞川別業中的“臨湖亭”,白居易家中的“琴亭”和“中島亭”等等。
⑥到了宋代,亭的建造更為普遍,功能和用途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從《宋史 .地理志》中可以知道,宋徽宗在艮岳中說“疊石為山, 鑿池為海,作石梁以升山亭,筑土崗以植杏林”。利用景龍江水在平地上挖湖堆山,人工造園,園中置亭頗多,并運用“對景”、“借景”等手法,把亭和人工山池相結合。由此可見此間筑亭,已經不再是晉唐那樣純粹的因借自然山水形勝,而是把人的主觀意念,把人對自然美的認識和追求納入到建亭的構思之中,開始尋求寓情于物的人工景觀的組織了。
⑦亭發展到明清時期,造型、性質和使用內容等各個方面都比以前大為發展,不僅在形式上極盡變化,集中了中國古典建筑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屋頂精華,即便是同一平面形式,由于建筑意匠和處理手法的不同,也會從藝術形象中體現出不同的性格和風貌。在重視亭的造型的同時,對建亭的位置選擇,以及周圍環境的配置也都十分講究,非常注意亭與其它建筑之間的關系,而且在風景區和園林中,亭的意境的創造,已成為刻意追求的目標。人們運用各種藝術手段,寓情于物,移情入境,把主觀的情感融匯在客觀的筑亭造景之中。所以,可以這樣說,明清時期的筑亭,在建筑的藝術與技術兩個方面,都已經達到了十分純熟而又臻于完善的境地,進入了中國古典亭榭發展的鼎盛時期。
(節選自《淺談中國亭建筑》,有刪改)
《中國古亭的歷史沿革》閱讀題目:
17. 下面說法與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項是( ? )(2分)
A. 亭是一種有著多種用途的建筑,按其用途不同可分為驛亭,郵亭,園亭等。
B. 在春秋戰國時期,亭發揮了很大作用,既可以伺候望敵,又可以維持地方治安。
C. 亭在唐代一些宮苑中成為重要的景觀,而且在數量上遠遠超過其他類型的建筑。
D. 晉唐時期,人們筑亭還是純粹借助自然山水,沒有將亭和其它人工景觀結合起來。
18. 下面對本文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2分)
A. 開篇就對亭的總體特征進行說明,并強調了亭在中國建筑中的重要地位。
B. 第②段中加點詞語“大致”是對“亭”字出現的時間表示估計,用語準確。
C. 第④段舉蘭亭的例子,說明亭子性質隨著社會的變革由觀賞性轉向實用性。
D. 按時間順序,先總后分,說明亭在造型、性質、功能和用途等方面的發展歷程。
19. “亭就是中國古典建筑意匠的一個縮影。”請從本文中找出并歸納中國古亭是如何講究意匠的。(3分)
知識提示:意匠,即表現方法、表現手段的設計,簡單地說,就是加工手段。
——李可染《山水畫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