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鮑昌的作品一直是我們在進行語文學習時研讀的多數作品之一,在其文章中有很多細節處值得我們細細琢磨、深深品味。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新梅花嶺記》閱讀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新梅花嶺記》閱讀原文:
“騎鶴下揚州”的夢終于實現了。友人相伴,游了纖秀的瘦西湖,登了開敞的平山堂,聞了個園的桂香,掬了何園的池水;傻里傻氣的,我還要尋覓當年的二十四橋以及杜牧才子詠唱的“春風十里揚州路”,幻想有多少娉娉裊裊的女兒卷起珠簾呢!卻歸于子虛。再加之停留的時日太短,真令人有王漁洋“衣香人影太匆匆”之感,憾哉!
游蹤所及,發現現實的揚州與我想象的有差距。原來我的腦子里盛滿了綠楊明月,玉樹瓊花;隋煬帝的樓船簫鼓,仿佛還隱約地在耳邊回響。誰知現在拓寬了幾條馬路,修建起若干洋樓,有的中不中,西不西,恰似女兒家衣霓裳而褲牛仔,令人大無可奈何也。最有趣者,剛聽了段評書,立即被高分貝的迪斯科音樂震得差點休克;剛在中午品嘗了鰣魚,又在晚間大啖西點。于是我不再去想揚雄的《揚州箴》,也不再去想姜夔的《揚州慢》。我覺得,揚州變了,變得難以識認。它的古都風韻,一如真正的《廣陵散》琴曲,似乎永遠失傳了。
揚州給我以深刻印象者,惟史可法祠墓乎。史可法為明末抗清英雄,原為南明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故又稱史閣部。1645年,清豫親王多鐸率軍南下,史可法自請督師,死守揚州。城破被執,大罵多鐸而英勇就義。尸骸不可得,其義子葬其衣冠于廣儲門外梅花嶺上。而清兵遂大肆屠殺十天,是為“揚州十日”。首惡者,即豫親王多鐸也。我奇怪近日來播映的電視劇《荒唐王爺》,精心美化了多鐸這一血污滿身的劊子手,其事要比“荒唐王爺”還要荒唐了。
我自信不是狹隘民族主義者,深知今日之中華民族,系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各民族間的歷史紛爭,大都可以不再計較。但是,征伐守衛之間,總還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分。若夫“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征伐者殺得血流飄杵,無辜者,靡有孑遺,善惡在其中是分明的。固然,史可法并非完人,多鐸亦未全泯人性,只是揚州之役,一為英雄,一為屠夫,則是不容爭辯的。
今史可法祠墓在揚州博物館內,祠墓相連,均南向。墓門內為饗堂,堂前有銀杏二,綠影拂墻,極是幽靜。墳之四周雜植松柏,院墻外即梅花嶺土阜。嶺后有遺墨廳,廳內壁上嵌有史公遺書石刻。祠墓東南,尚有桂花廳、牡丹閣、芍藥亭等,這豈是后人以國色天香,恒為史公馨祝耶?
祠墓內楹聯甚夥,多名作。如嚴保庸聯:“生自有來文信國,死而后已武鄉侯。”吳大激聯:“何處吊公魂?看十里平山,空余蔓草;到來憐我晚,只二分明月,曾照梅花。”朱武章聯:“時局類殘棋,楊柳城邊懸落日;衣冠一壞土,梅花冷艷伴孤忠。”均有血有淚,凄惻感人。
史可法殉國百年后,清初學者全祖望有《梅花嶺記》之作,備言史可法“其氣浩然,常留天地之間”。我為之感,為之動,亦苦吟良久,成一聯以獻史公,并草此《新梅花嶺記》。其聯語云:
無力挽狂瀾,忠魂一逝,淚遮去二分明月;
有情縈土阜,雄魄長存,血濺開萬樹梅花。
(選自《鮑昌散文》,有刪改)
【注】《梅花嶺記》是清代文學家、史學家全祖望所寫的一篇散文。文章追敘史可法在揚州抗清犧牲的經過以及他的犧牲所產生的巨大影響熱烈地歌頌了史可法慷慨死難的精神。
《新梅花嶺記》閱讀題目:
4.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恰似女兒家衣霓裳而褲牛仔”這一句以俏皮之語嘲諷揚州新建洋樓的不合宜,表達了作者對這類建筑風格的反感。
B.文章聯想到《荒唐王爺》對多鐸的美化,為引出下文“英雄”“屠夫”之議和對史公忠義的禮贊作鋪墊,使文意更深入一層。
C.清代全祖望在史可法殉國百年后寫了《梅花嶺記》,作者有感于史公,寫下了《新梅花嶺記》,末尾擬一聯卒章顯志。
D.本文借古諷今,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語言典雅、精煉,突出了要堅守正義這一主旨。
5.文中記史可法祠墓,引用別人寫的多副對聯,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請簡要分析。(5分)
6.本文題為“新梅花嶺記”,文章前兩段卻敘述游揚州的見聞感受,作者這樣處理有什么用意?請結合全文,從行文構思、情感表達兩個角度,談談你的看法。(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