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冠華的作品一直是我們在進行語文學習時研讀的多數作品之一,在其文章中有很多細節處值得我們細細琢磨、深深品味。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青磨》閱讀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青磨》閱讀原文:
土圍村人對屹立在湄江河畔的三角寨山有著深厚情感,誰出遠門時,便會聽到一句話:想三角寨了,就回來。
他第一次出遠門,娘也不例外,聲聲句句叮囑說,兒啊,想三角寨了,就回來。他跟娘點頭時,還是挺機靈的一個小伙子。可是,回來了,卻是傻樣了。好在,娘再也看不到他了。那年,土圍遭鬼子,娘跑得急,半道上腳打滑,摔下了山崖。然而,爹在呀,看他愣愣的樣子,聽他嗡嗡嗡地說話,急火攻心,一下子病倒了。鬼子投降了,萬盼著他從廣州讀書學成歸來,可眼前這?為什么呀?三年后,全國解放,他家的家產、田地前后被分。不久,爹也撒手人寰。
當年,他離開大屋,提出要青磨。農會主席說,你背得動它,就送你了。他先抱走磨蓋,回頭背走磨座,那份英武無人能比,農會主席擦著額頭的汗說,牛呀,青磨。他由此得名。
他以五谷廟為家。“破四舊”那年,五谷廟被毀,他才又搬回村子,住進生產隊的一間閑屋里。老舊的碗碗罐罐就算了,他依然帶著那副笨重的青磨,這成了全土圍的笑話。
青磨喜歡喝豆漿,可不會種豆。他種豆怎么也不成功。別人只要撒下種,日后便會有收成,青磨不然,他種的豆連芽也沒見發過。豬都想不出鍋炒豆種,就他使那樣的昏招!老天……
年底分糧,青磨將一半的工分換大豆。人們疑惑了,豆漿能當飯?
田間地頭,重活非青磨莫屬,眾人在旁起哄吼號子:一二三、一二三。大伙喜看他汗如雨下的狼狽,愛聽他氣喘吁吁的執著。土圍的男人女人,笑成一團。
青磨原本聰慧機靈的一個讀書人,出門幾年人變傻了,讓人牲口那樣使喚干活,推磨做豆漿算是唯一干的自家活了。
青磨似難忘某種場景,他嗡嗡嗡不間斷地自言自語,一邊埋頭干活,直到收工為止。一天下來,別人10分,他8分。
青磨問,為啥少2分?
人回他,那2分,叫二。
青磨搖頭擺腦,一臉納罕。
人說,二是兩條棍子,一條棍子多一條棍子的意思,權當它筷子吧,吃飯用。
青磨說,豆漿就好。
土圍逢鬧運動,青磨都上前臺,成分高,不斗他,斗誰?
轉眼幾十年時間過去,青磨仍舊一個人住在老屋,一有時間就轉動那副笨重的青磨。青磨發覺屋里的碗碗罐罐陸陸續續少起來。某晚,傳來有人翻墻摔傷的呻吟聲。青磨嘆息,把凳子放到墻根去。再有人翻墻,搭到凳子的腳收住了。
青磨不全傻的消息由此傳開。
上面來文,以字為證:青磨,原名洪文軒,永安土圍村人,抗日期間,任國軍營長,臺兒莊一戰,率部與敵浴血奮戰,致殘。
原來,青磨在廣州讀書期間,瞞著家里,投筆從戎打鬼子去了。
只三天,青磨死了。他屋里的碗碗罐罐一只都沒了,墻角落的那副笨重青磨靜默無聲。
一位操著半洋半中口音的俊后生找到土圍,說是洪文軒的后代。
戰場上,青磨把軍需大豆放炮火轟燙的鋼盔里攪熟,靠它充饑,攢力氣打鬼子。臺兒莊一戰前夕,青磨接受任務,務必安全護送女上尉屈穎離開。他們原本相愛,只是因為打仗,誰都沒有袒露心跡。屈穎知道這次戰斗非同尋常,那晚含淚抱住了青磨。屈穎跟青磨說,炒大豆燥,吃多了對身體不好,等抗戰勝利,我天天磨豆漿給你喝。屈穎脫險后,傳來戰報,青磨率領軍隊,打退敵人多次進攻,后陣地遭受狂轟濫炸,將士們傷亡殆盡。
青磨奇跡般回來,嗡嗡嗡地說話,爹發覺不對頭,合計著趁早給他蒙一門親事,說兒子留洋歸來,會操外語。只是,沒人上當。
俊后生說,屈穎是我奶奶,民國三十八年九月,她帶著我爹去了美國。奶奶臨終說,在土圍村,找著一副座底刻篆體“御”字的青磨,便是家了。
果然,翻起磨底,“御”字赫然入目。原來,廚官洪氏告老還鄉,朝廷為獎其忠誠勤勉,特賜青石御磨一副,以表皇恩浩蕩。
青磨的墳墓被修葺一新,土圍村人常來祭拜。不久,由俊后生出資,將本土作家創作的小說《青磨》改編拍成同名影視作品。土圍村成了特色景點,觀光的游客撫摸青磨,紛紛品嘗用它打磨的純正豆漿。
青磨轉動,磨口的豆漿往桶下滴答滴答……
奔騰的湄江河,屹立的三角寨,說不完的故事流傳,青磨最重。
(摘編自2019年10月31日《金麻雀》網刊)
《青磨》閱讀題目:
7.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土圍村人對“青磨”挖苦諷刺、起哄,固然有不知情的原因,但也反映了人們對殘疾人的態度,表現出人性丑陋的一面。
B.文章寫“青磨”不會種豆時,采用“豬都想不出”“老天……”等語句,用以突出“青磨”出身成分高,從小缺乏農業知識。
C.“青磨的墳墓被修葺一新,土圍村人常來祭拜”,這句話表明人們對英雄有了新的認識,開始尊敬、懷念英雄,令人欣慰。
D.文章結尾對湄江河、三角寨山的描寫,使文章首尾呼應,結構完整。自然環境和歷史背景相結合,增添了故事的厚重感。
8.小說主人公“青磨”有哪些性格特點?請簡要分析。(6分)
9.小說中的事物青磨在情節發展中有重要作用,這種作用體現在哪些方面?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