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5年至1907年,資產階級革命派與改良派的論戰所圍繞的主要問題是( )
A.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B.要不要推翻帝制、實行共和 C.要不要變法維新 D.要不要社會革命
1905年至1907年,資產階級革命派與改良派的論戰所圍繞的主要問題是( )
A.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B.要不要推翻帝制、實行共和 C.要不要變法維新 D.要不要社會革命
ABD
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與以康有為為代表的改良派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兩個政治派別,前者是民族資產階級中下層的代表,后者是其上層的代表。改良派和革命派的論戰主要圍繞著三個內容進行:要不要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政體;要不要改變封建土地制度。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改良派竭力為清政府的民族和階級壓迫政策辯護,認為民族革命是完全不必要的。
革命派則列舉大量事實,揭露清政府對外賣國,對內殘酷壓迫人民的罪行,深刻論證了民族革命的必要性、正義性。只有以暴力推翻清政府的反動統治,中國才能求得國家的獨立、社會進步和人民自由。
2、要不要推翻帝制,實行共和
改良派從本階層的利益出發,反對共和革命論,鼓吹“漸進論”,說封建專制必須經過君主立憲階段才能實行民主共和。
革命派則認為,當今之世不是中國國民惡劣,而是清朝政府惡劣,不是明智未開,而是民智大開,中國不但由資格當共和國民,而是有能力實行民主共和制,實行民主共和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的進化之公理。
3、要不要改變封建土地制度,實行“平均地權”。
改良派攻擊民均地權是破壞社會秩序,妨害生產發展,阻礙文明進步,進行社會革命是完全不必要的。
革命派則指出土地是自然資源,全民共同享有;現土地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只有平均地權,改變不合理的土地制度,才能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整個社會的進步。
擴展知識
這場大論戰的意義:
一、進一步劃清了革命派和改良派的界限,使人們清楚地認識到實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于是紛紛脫離改良派,參加到革命的行列。
二、革命派批判了封建文化思想,使西方的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和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思想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促進了革命力量的壯大。改良派也不得不承認,經過論戰,“革命黨之勢力”,“如決江河,沛然而莫之能御也”。
三、但是由于階級的和歷史的局限性,革命派對中國民主革命一系列根本問題卻未能作出完全正確的回答。
在駁斥革命會招致帝國主義干涉和瓜分的問題上,革命派雖然表示即使干涉也不足懼的態度,但始終天真地認為帝國主義是遵守國際法的,不會干涉中國革命,更不致引起瓜分。
在駁斥革命會引起下層群眾暴動因而產生“內亂”的問題上,他們一方面說要對“自然的暴動而加以改良使之進化”“為秩序的革命”;另一方面為了避免社會的長期動亂,又提出了速戰速決的意見,即所謂“革命之范圍,必力求其小;革命之期日必力促其短”。
在駁斥關于“土地國有”就是“奪富予貧”的問題上,除個別激進分子外,革命派不僅未能做出有力回答,反而明確聲明根本沒有這種打算,即“吾人之政策”,“非損富者以益貧”,是欲使富者“有益無損也”,且使“富者愈富,貧者亦富也”。
革命派的這些嚴重弱點,反映了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表明他們無力把民主革命引向徹底勝利。
查看答案
單次付費有效 3.99 元
用于查看答案,單次有效 19.99元
包月VIP 9.99 元
用于查看答案,包月VIP無限次 49.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