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夫在我國古代是指
A.官職
B.醫生
C.法官
大夫在我國古代是指
A.官職
B.醫生
C.法官
A.官職
大夫在我國古代是指
在古代,“醫生”一詞,沒有現在的醫生之義,它是指在醫科大學上學的學生。據《新唐書》記載,唐朝武德年間(618年-626年),唐高祖李淵在京城長安創辦了歷史上第一所醫科大學——醫學,直屬太醫署。貞觀三年(629年),唐太宗李世民又在全國各州府設立醫科大學。
良相良醫并稱
醫學學校的學生有醫生、有針生、有按摩生、有咒禁生、有藥園生,其中的“醫生”,就是學習醫學病理的學生。《唐六典·太醫署》:“醫生四十人,典學二人。”李林甫注:“后周醫正有醫生三百人,隋太醫有生一百二十人,皇朝置四十人。”還有《元典章·禮部五·醫學》:“各處有司廣設學校,為醫師者,命一通曉經書良醫主之,集后進醫生講習《素問》、《難經》、仲景、叔和脈訣之類。”這里的“醫生”都是醫科大學——醫學里的學生。
那古代的醫生又稱什么呢?在古代,人們對醫生最多的稱呼就是“大夫”和“郎中”,其實這兩個稱呼都是對朝廷官員的稱呼。古代以官職稱呼人是一種習慣,再加上古代人本來就非常尊重醫生,所以用官職稱呼醫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夷堅志》:“張二大夫者,京師醫家。”《東京夢華錄》:“銀孩兒栢郎中家。”等等,這樣的稱呼不勝枚舉,數不勝數。在宋人吳曾的《能改齋漫錄》中,范仲淹將“良將”和“良醫”兩個抱負并稱,也說明古代對醫學的重視程度和對醫生的尊重程度。同時這也是“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一語的來歷。
有人說我國的“醫生”一詞是19世紀末從日本明治維新時“引進”過來的,這純粹是無稽之談。我們知道,我國古代雖然把醫生尊稱為“大夫”或“郎中”,但同時也有“醫生”一詞出現,范成大《書事》詩之二中就有這樣的詩句:“門外雖無車轍,醫生卜叟猶來。”還有《儒林外史》第五回:“自此以后,王氏的病漸漸重將起來。每日四五個醫生用藥,都是人參、附子,并不見效。”這里的“醫生”與我們現在說的醫生意思完全一樣,都是指“掌握醫藥衛生知識進行疾病防治工作的專業人員”了。
古代早有“醫師”
至于日本明治維新以后的“醫師”一詞,我國出現得更早,它比“醫生”一詞還早一千多年。《周禮·天官·醫師》:“醫師,掌醫之政令。”《敦煌變文集·歡喜國王緣》:“便喚醫師尋妙藥,即求方術擬案(安)魂。”當然這里的“醫師”都是“執掌醫務的官員”的意思。但在漢應劭《風俗通·窮通·司徒中山祝恬》中:“諸生曰:‘今君所苦沉結,困無醫師,聞汲令好事,欲往語之。’”以及宋梅堯臣《聞刁景純侍女瘧已》詩:“醫師尤飲食,冷滑滯在脾。”等,這里的“醫師”就是如今醫生的意思了。
古代的“醫生”一詞,成為現在的醫生之義,有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它與“醫師”一詞的用法一樣,是把中國古代早已存在的名詞,慢慢賦予了新的含義,用以表現新的內容,這也算是我們現在說的“醫生”一詞的來歷。
查看答案
單次付費有效 3.99 元
用于查看答案,單次有效 19.99元
包月VIP 9.99 元
用于查看答案,包月VIP無限次 49.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