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1)1919年;取得初步勝利(或北洋政府被迫釋放被捕學生,罷免三個賣國賊的職務,拒絕在對德“和約”簽字也可)。
(2)1921年;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
(3)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五四運動使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
(4)愛國主義;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勤奮學習、勇于擔當、甘于奉獻、深入實踐等(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發生于中國北京的一場愛國運動。巴黎和會決定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的消息傳來后,北京學生開展了集會、游行、罷課等活動。后來得到了各地學生以及各界的廣泛支持,演變成了全國性的罷市、罷工還有學生罷課活動,從而形成了全國規模的愛國運動,并最終迫使北洋政府拒簽和約。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中國革命從此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五四愛國運動是一場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
“二十一條”:
“二十一條”是一戰時期日本強迫袁世凱簽訂的賣國條約。一戰爆發后,日本以支持袁世凱稱帝為交換條件,于1915年向袁世凱秘密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主要內容:中國政府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旅順、大連的租借期限并南滿、安奉兩鐵路管理期限,均延展至99年為限;所有中國沿海港灣、島嶼概不租借或讓給他國;中國政府聘用日本人為政治、軍事、財政等顧問等。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的目的是要變中國為其獨占的殖民地,袁世凱于5月9日接受了除了第5號以外的全部要求,這就是“五九國恥”。由于全國人民的堅決反對,“二十一條”最終未能付諸實施。
新舊民主革命的異同:
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包括舊民主主義革命(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和新民主主義革命(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兩個階段。革命性質的確定主取決于革命領導者及其綱領、對象、任務、結果等因素。
1、相同點:
(1)社會性質:都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革命性質:都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3)社會主要矛盾:外國資本主義(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前者為主要矛盾;
(4)革命任務:反帝反封建;
(6)革命主力:人民群眾。
2、不同點:
(1)領導階級不同:舊民主主義革命主要是民族資產階級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由無產階級領導;
(2)指導思想不同: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指導思想為三民主義,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指導思想為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
(3)結果與前途不同:舊民主主義革命是為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走資本主義道路,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為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走社會主義道路;
(4)革命發展與群眾發動的廣度、深度不同:舊民主主義革命綱領不徹底,群眾發動不充分,土地問題不能徹底解決。新民主主義革命提出了徹底的革命綱領,充分發動群眾,解決了民主革命的核心問題,即土地問題。
(5)所屬的世界革命范疇不同:舊民主主義革命屬于世界資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義革命屬于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
五四愛國運動:
1、國際方面背景:
日本加緊侵略中國,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2、國內方面背景:
階級矛盾加深,工人階級隊伍壯大,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3、導火索:
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失敗。
4、時間:
1919年5月4日
5、口號:
“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6、階段:
第一階段:1919年5月4日~6月初,北京大學等校的三千名青年學生學生以罷課和游行示威的形式進行斗爭。
第二階段:1919年6月初~6月底,為支援學生的愛國運動,上海工人罷工,商人罷市。運動中心從北京轉到上海。工人階段登上政治舞臺。
7、結果:
取得了初步勝利。
(1)北洋政府被迫釋放被捕學生。
(2)免去曹汝霖等賣國賊的職務。
(3)中國代表拒絕和合約上簽字。
“五四精神”:
五四精神就是民主與科學的精神,是解放思想、不斷創新的精神,是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精神,是不畏強暴、憂國憂民、不屈不撓、樂于奉獻、勇于抗爭的精神。民主與科學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創新、解放思想、實行變革是實現的具體途徑,而所有這些,最終都可以歸結為振興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是五四精神的泉源,也是五四精神的實質和內涵。江澤民同志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的講話上也曾指出:“五四運動的精神,最根本的就是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
五四愛國運動的歷史意義:
1.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徹底地反對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2.這次運動中,無產階級開始登上了政治舞臺,在運動后期起了主力軍的作用;青年學生發揮了先鋒作用。
3.五四運動發生在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之后,是當時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4.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5.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從思想上和干部上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