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班科學《水》教案設計意圖篇一
前兩天我帶著班級小朋友去植物角讓孩子們給各自的小盆栽澆澆水,孩子們澆的可開心了,其中就有幾個孩子在議論:“看吧,我的小盆栽都把水喝干了,杯子里面的水,一下子就不見了?!边€有一次,班上有個小朋友在喝課間飲的時候,把水弄撒了,老師拿來拖把,把水拖干了,這時候站在旁邊的幾個小朋友在那里議論:“咦,水怎么不見了?”針對于這兩次“小事件”看到寶貝們對于此現象產生的小疑惑,我決定將這個現象,以教學活動形式,全面展開,一起帶著孩子們走進科學試驗中,一起尋找其中的答案!
活動目標:
1、能通過動手操作發現生活中那些東西容易吸水。
2、體驗動手操作的樂趣。
3、喜歡參加科學活動,感受活動的樂趣。
4、積極參與探索活動,萌發求知欲,體驗成功快樂。
5、對科學探索感興趣,體驗積極探索帶來成功的心情。
活動準備:
幼兒知識經驗的準備:
1、認識生活活動中的一些操作材料;
2、會用杯子往小瓶口的瓶子里灌水,盡量不灑出來;
物質材料的準備:
1、每位幼兒一個瓶子里面裝上毛巾(蓋子上開一個小口,能灌水但不能看見里面有毛巾)和一個杯子;每組一盆水;實物投影儀一臺;海綿、布、棉花、沙、石頭、水果網、泡沫、積木、餐巾紙、毛線等材料若干;圖表一張。
海綿(實物)毛線(實物)布(實物)棉花(實物)水果網(實物)泡沫(實物)石頭(實物)沙(實物)積木(實物)餐巾紙(實物)活動過程:
一/以變魔術的形式,引起幼兒興趣。
老師今天要給你們變個魔術,你們想看嗎?(想)1、出示一個一杯水和一個空八寶粥瓶子,將杯子里的水倒進瓶子,請幼兒猜猜水還能倒回杯子嗎?(結果是將水倒回來)
2、出示另一個八寶粥瓶子,請幼兒看看兩個瓶子是不是一樣?(是一樣的)再將一杯水倒進另一個瓶子里,請幼兒猜猜這一次還能倒回來嗎?(能)結果水倒不出來了,老師把水變不見了?
3、請幼兒猜猜水到哪里去了?
二、請幼兒自己變魔術,找出水不見了的原因。
1、教師為每個小朋友都準備了一個八寶粥瓶子和一個杯子,請幼兒象老師一樣變魔術,(做實驗)看看水是不是也會不見。
2、幼兒實驗后發現水真的變不見了,請幼兒把瓶蓋子打開找出原因。(原來里面有一條毛巾.)
3、比一比原來放進去的毛巾和現在的毛巾有什么不同。(一條是干的,一條是濕的)得出結論:水被干毛巾吸掉了,所以就倒不出來了.
4、請幼兒想想,生活中除了毛巾以外還有哪些東西容易吸水,可以幫我們來變魔術.
三、為幼兒提供一些材料,請幼兒再次實驗,驗證哪些材料吸水,哪些材料不吸水。
每位幼兒選擇一至兩種材料進行實驗。
四、交流實驗結果,以圖表的形式表現出來。
請幼兒說出自己是用什么材料變的魔術,水變不見了沒有?
水變不見了用√表示,水沒有變不見用×表示。
海綿(實物)毛線(實物)布(實物)棉花(實物)水果網(實物)√×√√×泡沫(實物)石頭(實物)沙(實物)積木(實物)餐巾紙(實物)××××√五、請幼兒說說這些容易吸水物品有什么作用。
布吸水可以抹桌子、拖地;紙吸水可以擦汗、擦鼻涕;毛巾吸水可以洗臉;棉花做成棉簽,打針的時候用等等。
六、活動延伸
1、在活動區中為幼兒提供更多的材料,引導幼兒探索還有哪些東西容易吸水。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緊緊貫徹《綱要》精神,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幼兒的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新穎、有趣。幼兒從以往“教師示范,幼兒學樣”的舊教學模式中擺脫了出來,真正成為科學活動的主人。我為幼兒提供了多種材料,幼兒進行了兩次主動探索嘗試活動,認識了物體的吸水性,有的東西能把水吸掉。在活動中我沒有進行一手包辦,而是強調讓幼兒直接操作材料,去觀察、去發現、去思考,滿足了幼兒的好奇、探索、希望嘗試的欲望,充分調動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培養了幼兒動手能力,發展了幼兒直觀思維能力。同時在活動中師生感情融洽,幼兒專注投入,為幼兒積極參與活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又由于我對每個幼兒的嘗試活動都給予肯定、鼓勵,使幼兒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在這一活動中,我得到很多啟示:
一、在日常生活中,老師要善于觀察,善于捕捉教育契機,從孩子感興趣的事情著手,設計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活動。
二、幼兒嘗試精神的潛能是存在的,在設計活動時,應考慮到幼兒創造思維的發展,這樣孩子們就能得到充分發揚創新精神,鍛煉實踐能力。
三、嘗試操作提高了幼兒的各種能力,既為幼兒間的互動提供了機會,又使幼兒的主動活動得到了充分體現,鍛煉了幼兒的語言能力,理解了溶解的含義,培養幼兒創造性思維。
中班科學《水》教案設計意圖篇二
活動目標:
1、學習凈化水的方法:過濾和用明礬凈化,并將結果記錄下來。
2、培養幼兒的動手動腦能力。
3、通過活動,促使幼兒建立初步的環抱意識,懂得要保護水源。
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自制實驗瓶、漏斗,棉花、布、紙若干,明礬少許,記錄卡人手一份,污水一大瓶。
知識準備:
課前帶幼兒參觀運河,感受污水給人們帶來的影響。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回憶參觀運河的過程,說說運河的水是怎樣的?你想怎樣幫助運河?
2、出示污水,模仿“污水弟弟”的語調,請幼兒來幫忙,引起幼兒的興趣。并請幼兒說說該怎樣使污水變得干凈。
3、教給幼兒過濾的方法。出示棉花、紙、布等材料,請幼兒嘗試用這些材料來過濾水,并將結果記錄下來。
4、幼兒進行實驗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5、教師演示用明礬凈化水的方法。
6、評價幼兒記錄卡。
7、小結:每個人都喜歡生活在干凈、整潔的環境里,讓我們以后一起來保護我們的運河,保護我們的環境。
中班科學《水》教案設計意圖篇三
活動目標
1.嘗試運用不同的方法運水,體驗玩水的樂趣。
2.初步感知水沒有特定形狀的特性。
活動準備
臉盆、海綿、毛巾、調羹、杯子、網、筷子、記錄紙、粘紙、各種形狀的容器等
活動過程
1.導入
故事進行導入,引出水寶寶要搬家。
2. 運水
(1)猜測
關鍵問題:你覺得哪些朋友可以幫水寶寶搬家?
幼兒猜測,覺得可以幫水寶寶搬家的朋友在其下方做上標記。
(2)驗證
幼兒逐樣進行嘗試,并交流嘗試的結果。
關鍵問題:通過你自己的嘗試,你發現哪些朋友可以幫助水寶寶搬家?為什么?
小結:原來,海綿、毛巾有吸水的本領,而杯子、調羹可以裝水,所以他們都可以幫助水寶寶搬家。
3.玩水
(1)嘗試
嘗試將水寶寶搬進不同形狀的房子里,并觀察其形狀。
關鍵問題:水寶寶住進不同形狀的房子里之后,它們是什么形狀的?
(2)討論
關鍵問題:水寶寶到底是什么形狀的?
小結:原來水寶寶沒有特定的形狀。
4.拓展
在個別化學習活動中探索吸管等是否能幫水寶寶搬家。
活動生成及建議
1.對于水這一物體來說,幼兒還是非常有興趣的,因此在感知了水沒有固定的形態及了解了哪些材料可以運水之后,繼續可以在區域活動及日常的活動中引導幼兒關注水,探索水另外的特性。可以利用園內的沙水池進行玩沙玩水的活動,感知水的流動、水的顏色等等。
2.可以利用家長資源,讓幼兒和爸爸媽媽一起收集關于水的用處的信息,拓展關于污水處理等方面的知識。
中班科學《水》教案設計意圖篇四
【活動目標】
1、感知水沒有特定形狀的特性。
2、觀察瓶中水位高低不同,依照一個標準排序。
3、能大膽進行實踐活動,并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
4、能用較清楚的語言講述自己的觀察和發現。
【活動準備】
認知準備:
知道一些常見動物的生活習性。
材料準備:
水、各種透明容器,幼兒各自帶一個透明容器。
【活動重點】
在實驗中感知水的特性。
【活動難點】
激發幼兒利用感官發現水的別的特性。
【活動過程】
一、玩水的經驗。
1、介紹自己玩水的生活經驗。
2、說說你覺得水是什么樣子的?
二、玩水。
1、將水倒入各種形狀容器中,說說水的的形狀。
2、討論:為什么水的形狀會改變?;它到底是什么形狀?
3、再現試驗證實“水沒有形狀”。
4、幼兒自己操作實驗,運用自己帶的容器裝水互相觀察水的形狀。
小結:水是沒有形狀的,當容器變化了,水的形狀也就變化了。
三、幫水比多少。
1、有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哪個容器里的水多或水少?
討論:可以用什么方法比較?
2、老師實驗?同種大小容器?不同種容器裝水。
小結:原來比較多少時,要將水裝入同種大小的容器中,然后再看水面的高低,就可以比出水的多少了。
3、水除了沒有形狀外,它還有什么特點?
小結:水沒有顏色、透明、沒有味道。
教學反思:
一次科學活動的開始,應該來自幼兒已有的經驗,一次科學活動的結束,并不是真正的結束,應使幼兒有進一步的探索可能,成為獲取經驗的開始。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所以我們老師要盡其所有、創設各種學習環境,讓幼兒能夠用眼看、用耳聽、用嘴說、用腦思考,全身心地積極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給幼兒自由展現的空間。讓幼兒在游戲中、快樂中獲得知識,學得經驗。
中班科學《水》教案設計意圖篇五
活動目標:
1、感知水沒有特定形狀的特性。
2、觀察瓶中水位高低不同,依照一個標準排序。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
認知準備:知道一些常見動物的生活習性
材料準備:水、各種透明容器,幼兒各自帶一個透明容器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在實驗中感知水的特性
活動難點:激發幼兒利用感官發現水的別的特性。
活動過程:
一、玩水的經驗
1、介紹自己玩水的生活經驗
2、說說你覺得誰是什么樣子的?
二、玩水
1、將水倒入各種形狀容器中,說說水的的形狀
2、討論:為什么水的形狀會改變?它到底是什么形狀?
3、再現試驗證實“水沒有形狀”
4、幼兒自己操作實驗,運用自己帶的容器裝水互相觀察水的形狀
小結:水是沒有形狀的,當容器變化了,水的形狀也就變化了。
三、幫水比多少
1、有什么方法才能知道那個容器里的水多或水少?
討論:可以用什么方法比較?
2、老師實驗同種大小容器
不同種容器裝水
小結:原來比較多少時,要將水裝入同種大小的容器中,然后再看水面的高低,就可以比出水的多少了。
3、水除了沒有形狀外,它還有什么特點?
小結:水沒有顏色、透明、沒有味道。
活動反思:
整個活動是以探索水的秘密為主,水是孩子們天天接觸,非常熟悉的一個物品,但是水的秘密也非常多,因此,孩子們在本次活動中通過自己的觀察,發現水的三個特性,這對于他們來說是一件十分有成就感的事,孩子們非常感興趣?;顒又薪處熞沧⒅亓俗層變河猛暾囊痪湓捇卮饐栴},并且鼓勵更多的幼兒參與思考,實驗,討論 ,充分體現了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支持者,引導者,讓幼兒真正做到了學習的主人,自發,自主,自由的開展活動,在同伴與教師的互動中共同探索獲得新知。
中班科學《水》教案設計意圖篇六
活動目標
1.初步感知空氣的壓力。
2.激發幼兒探索欲望,培養幼兒對科學試驗的興趣。
活動準備
吸管、瓶子、水若干、課件
活動過程
一、導入“水寶寶會跳舞”
教師吹瓶子,瓶中冒氣泡
師: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個好玩的游戲,仔細看好咯。
提問:你發現了什么?哦,你發現了有泡泡冒出來了,這個水寶寶像在跳舞一樣,可愛嗎?那你們知道怎么會冒泡泡的嗎?
小結:你真聰明,知道向瓶子里面吹氣,就能冒泡泡了,水寶寶就會跳舞了。
二、制作噴泉
1.師:看!老師這里還有個瓶子寶寶,可是它有個蓋子,調皮的水寶寶想從瓶子里面出來透透氣,但是不能擰開蓋子,也不能直接倒出來,更加不能去捏這個瓶子寶寶,該怎么辦呢?老師給你們提供了瓶子、吸管、蓋子,你們一起去試一試吧。
幼兒集體實驗。
2.請一名幼兒上來交流自己的經驗
師:你成功了嗎?你是怎么做的?
3.師:這個辦法好不好?我們一起去試一試吧。
幼兒第二次集體實驗。
4.探索為什么有的小朋友插入了兩根吸管,卻吹不出水寶寶呢?
幼兒第三次集體實驗。
三、揭示原理
那你們知道為什么水寶寶能從吸管里跑出來嗎?
原理:當我們向吸管一頭吹氣時候,就會使瓶中的空氣增加,空氣壓力也相應的增加,壓力把水逼近另外一根吸管里,水就從另外一根吸管里出來了。
四、游戲:給小動物喂水
師:老師這里有四只小動物,他們都有點渴了,想喝水了,你們愿意幫助他們嗎?我們就用剛才學到的本領去喂小動物喝水,好嗎?
帶領幼兒離開。
中班科學《水》教案設計意圖篇七
一、活動產生
中班的孩子們總能從身邊的事物發現問題,當我給孩子們講到包公利用水和油斷案時,孩子們顯得十分感興趣,一方面是對包公這個人物的興趣,一方面是對斷案采用的方法原理感興趣?!毒V要》中說:要善于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活動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努力理解幼兒的想法與感受,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探索,并把握時機,給予他們積極的引導。
為此,我借著孩子們的興趣,設計了本次活動。我想,只要用科學的方法,正確的解答孩子們的的疑問,引導他們關注周圍生活和環境中最常見的事物,如水和油的關系,發現其中的有趣和奧妙,就有助于孩子們保持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使他們從小就善于觀察和發現,并在動手做的過程中學到能力和知識。
二、活動目標
1、能仔細觀察水和油在相互混合之后的狀態,知道油比水輕。
2、能用語言和記錄的方式表達自己觀察的結果。
3、喜歡動手實驗,能與人協商,合作,培養幼兒積極探索的科學精神。
三、活動準備
1、水,色拉油,透明一次性杯子,蠟筆,吸管,記錄表等。
2、理解科學詞匯:液體,混合,浮,靜止,不溶于水,溶解。
四、活動過程
1、 情景導入
師出示水和油:小朋友,你們看,老師帶來了一杯水和一杯油,你知道哪一杯是水,哪一杯是油嗎?你是怎么知道的?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一下水和油的關系。
2、 問題探究
1)、師介紹記錄表,幼兒商量做實驗一。
師:說一說,你發現了什么?師生共同小結。
2)、師介紹記錄表,幼兒商量做實驗二。
師:說一說,你發現了什么?師生共同小結。
3)、師介紹記錄表,幼兒商量做實驗三。
師:說一說,你發現了什么?
師生共同小結:油浮在水的上面。
3、 集體總結
原來不論是水倒入油中,還是油倒入水中,或者把水和油一起倒入杯子,并用管子攪拌,等它靜止下來之后,最終的結果都是分成兩層,油在上面,水在下面。這說明水和油相比,油輕,水重,輕的浮在上面,重的沉在下面。
4、 延伸:
師:小朋友,上一次,我們聽了《包公破案》的故事,那么你現在知道包公是怎么知道那些錢是賣油條的,而不是矮胖子的了嗎?(幼兒討論回答)
中班科學《水》教案設計意圖篇八
活動目標:
1、初步觀察物體的吸水現象,通過動手操作感知不同物體的吸水能力。
2、對實驗有探究興趣,樂于在活動中動手操作并記錄。
活動準備:
1.操作材料:白紙、水果外的塑料網、面巾紙、棉布、紗布、小木塊、棉花、泡沫等
2.魔術材料:海綿、水杯、裝有水的瓶子等
3.伴奏音樂
活動過程:
一、以變魔術的形式導入,激發幼兒興趣。 我今天要給大家表演一個魔術,看看誰最聰明能發現其中的秘密。
1.出示2個杯子,杯子放在桌子上,將瓶子里的水倒進杯子里,請幼兒猜猜水在哪個杯子里。(音效)
2.猜測并揭示魔術秘密。 請幼兒猜測水倒不出來的原因。揭曉答案,原來水被海綿吸收了,演示海綿吸水的過程。
3、你想不想來試一試?顏老師為小朋友準備了一些材料
二、幼兒通過實驗感知不同物體的吸水能力,交流操作經驗
1、簡單介紹操作材料(ppt展示) 操作材料:白紙、水果外的塑料網、面巾紙、棉布、紗布、小木塊、棉花、泡沫,材料人手1份。 幼兒人手一份:托盤、水杯、瓶蓋子 請一名幼兒上來與教師一同示范如何選擇材料。要求:思考后選擇物品實驗,物品不能從杯子里掉出來,水要適量(2小杯),在操作盤里操作。
2、自由選擇材料,尋找可用來吸水的材料。
3、幼兒操作,教師協助。
4、操作結束后,請個別幼兒說說自己的發現。
(1)你都試了哪些材料?有哪些可以吸水?你上來給我們演示一下好嗎?
(2)請個別幼兒演示
三、幼兒再次嘗試,并嘗試記錄實驗結果
1、“我們把實驗結果記錄下來吧!”投影記錄表,“海綿吸水,演示打鉤,告知不吸水打叉)以圖表的形式表現出來,吸水的用√表示,不吸水的用×表示。
2、展示幼兒實驗成果(投影記錄表)
四、活動延伸,遷移生活經驗 (ppt圖片)這些吸水的物品在生活中有很多作用呢,毛巾吸水可以洗臉;布吸水可以抹桌子、拖地;紙吸水可以擦汗、擦鼻涕;棉花做成棉簽,打針的時候用等等。
中班科學《水》教案設計意圖篇九
一、設計意圖:
幼兒園“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既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幼兒干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日常生活中,幼兒對于水有著濃厚的興趣,孩子們喜歡玩它。受此啟發,我選擇了水這一來自孩子生活的、熟悉的、好玩的事物作為切入點,讓孩子自己探究水與油之間的相互傾倒、攪拌、靜止時的三種不同現象。在提出問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過程中,能針對問題進一步的探究,培養孩子反復實踐、不斷嘗試、不怕失敗的科學品質。在嘗試、猜測、記錄、驗證中,使孩子真正在“做中學、做中思、做中得”。
二、活動目標:
1、喜歡動手實驗,并能始終專心投入觀察活動中。
2、能用語言和記錄的方式表達自己觀察的結果。
3、通過操作能仔細觀察和感知油和水在相互傾倒、攪拌靜止時的分離現象,了解油不溶于水的科學原理。
三、活動準備:
1、實驗材料:水、食用油、透明一次性杯子人手2只、攪拌棍、幼兒個人記錄表;記錄用的筆。
2、教具準備:積木、盒子若干;記錄筆;大記錄表,標有油水標記的杯子。
四、活動過程:
1、積木、紙盒層層疊游戲――引出本活動主題,理解層疊的含義。
(教師出示木頭積木、紙盒子等拼搭材料),提問:
(1)這里有幾樣東西,看看是什么?這些材料能像樓房一樣一層一層疊起來嗎?誰來試一試?(個別幼兒拼搭)
(2)數一數有幾層?(和幼兒用從下到上的順序共同點數)用了幾塊就有幾層。
(3)動腦筋想一想為什么這些材料適合玩層層疊的游戲?這些材料有什么一樣的地方?
(4)教師歸納并小結:扁扁的、平平的、硬硬的材料都很適合玩層層疊的游戲。
二、流動的材料能玩層層疊嗎?――發現固態與液態物品的不同,并進行猜測。
1、熟悉材料:(教師出示食用油和水)教師:老師還帶來了幾樣材料,認識它們嗎?
2、感知特性:(教師將兩種種材料分別從瓶中緩慢倒入貼有“油”“水”標記的透明杯中。)教師:把它們慢慢倒出來,看看它們是什么樣的?用搖一搖、攪拌一下,你發現了什么?
3、引導猜測:剛才我們用這些平平、硬硬地積木、紙盒成功地疊了起來,那這些會流動的材料能疊起來嗎?猜一猜,能還是不能?(幼兒根據自己的想法選擇,教師統計兩者的數量)認為能的小朋友,你們覺得他們倒在一起會怎樣層疊呢?(猜測一,油在上面,水在下面;猜測二,油在下面,水在上面。教師進行相應的猜測記錄)
三、親身體驗層疊樂――探索發現油和水放在一起產生的層疊現象。
1、教師:剛剛小朋友進行了幾種猜測,不過他們倒在一起結果到底會是怎樣呢?還是需要我們親手試一試,親眼看一看。我給每個小朋友準備了一杯水和一杯油,還有一根攪拌棍,一張記錄紙,小朋友可以將水倒進油里,也可以將油倒進水里,還可以用攪拌棍攪動他們,看看有什么發現,并把你們的結果記錄在記錄紙上,可以用自己的符號方式進行記錄。
2、幼兒親身實驗:
教師巡回指導,指導幼兒實驗方法:提醒小朋友緩慢傾倒。
指導幼兒觀察角度:提醒幼兒蹲下來,與杯子平視。
指導幼兒記錄方式:提醒幼兒仔細看清楚后,選用自己的符號進行記錄。
3、交流實驗結果:
教師:請大家先找你的朋友說說你的實驗。(每組選擇一個有代表的記錄貼在記錄統計單的結果一欄里)。
教師:你剛剛是怎樣做實驗的?結果是怎樣的呢?他們是怎么排隊的?(幼兒自由表達講述自己的實驗過程和結果。)教師小結:原來不論是把油倒在水里還是水倒在油里還是用筷子攪動,最后結果都是油在上面,水在下面,他們都是分離的,油是不溶于水的。那么為什么油不溶于水呢?因為水重一些,它沉在了下面一層;二油稍微輕一些,所以就浮在了水面上。
四、生活中的油水分離現象。
教師:今天我們發現了這么有趣的事情,其實在我們的身邊也有這樣神奇的事情,一起來看看吧。(教師與幼兒共同欣賞課件)
1、燒菜的時候放了油,菜湯里上面有一層油下面是水。
2、有的動物(鴨子、鵝)身上的羽毛也有油,下雨的.時候或者到河里去游泳,身上的毛不會濕。
3、油水分離畫。
五、延伸活動:
現在水和油雖然層疊一起了,住在了一家,但它們一個住在上面,一個住在下面,一點也不熱鬧,有什么好辦法能使它們融合在一起呢?回家你可以問問你的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也可以自己去試試,下次再來把你的發現告訴大家。
中班科學《水》教案設計意圖篇十
科學活動中班教案水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觀察不同材質的物品是否能吸水。
2、培養看圖進行實驗的能力。
活動準備:
1、人一份實驗材料:抹布、海綿、衛生紙。
2、幼兒用書
活動過程:
一、情境導入,引起興趣。
1、教師故意裝不小心把水灑在桌上,鼓勵幼兒想辦法。
教師:呀!水灑到桌上了,桌子上濕濕的,怎么辦呢?
2、引導幼兒猜想哪些材料可能吸水。(布、餐巾紙、泡沫板、塑料板海綿等)
教師:老師還帶來一些材料,猜一猜哪些材料能幫助我們吸水?(幼兒猜測)
教師:咦!桌子上的水哪里去了啊?
3、教師擠出物體上的水,讓幼兒觀察。
教師:××真的能將水吸走。
二、遷移幼兒生活經驗,猜猜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會吸水。
教師:想想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可以吸水的呢?小朋友的想法都不一樣,那我們都來試試看,到底誰能吸水。
三、引導幼兒了解實驗步驟,并按步驟做物體吸水實驗。
1、教師:這里有一些東西,看看有什么?你覺得他們都會吸水嗎?
2、引導幼兒看幼兒用書,了解實驗步驟。
教師:讓我們一起來做個實驗看看??纯从變簳鲜窃鯓幼龅?
第一步:在每個杯子里裝上同樣多的水。
第二步:把物品分別放進杯子里,讓它們都浸在水中。
第三步:過一會兒,看看哪個能吸水。
四、再次實驗,獲得新知
教師出示裝有水的杯子,水位高低相同,并在最高水位處分別用紅色即時貼做好標記。
1、讓幼兒確定杯中的水位
教師:杯中的水有多高?在什么位置?
2、讓幼兒猜測
教師:我們把塑料板、棉花放進杯子里,水會發生什么變化呢?
3、實驗:
(1)教師示范實驗將棉花放入水中,然后取出,引導幼兒觀察水位的變化。
教師:小朋友看看杯子里的水有什么變化?怎么會變少了呢?
五、集體交流,找出吸水的物品。
教師:小朋友,你找出哪些東西會吸水,哪些東西不會吸水?為什么你這么認為?你是用什么方法觀察的?還有沒有其他的觀察方法呢?
中班科學《水》教案設計意圖篇十一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大膽嘗試把油和水混在一起的方法。
2、體驗實驗活動中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油水混合物數瓶
2、洗潔精、肥皂粉、鹽、筷子若干
3、記錄表、記錄筆等
活動過程:
一、提出問題
1、師生共同回憶“油和水”的實驗情況。
上次我們做了一個油和水的實驗,知道油是
浮在水上面,那有什么辦法讓油和水混在一起呢?
3、提出問題
老師這里有三樣東西,請你們猜猜看,哪樣
加到油和水里會讓它們混在一起?
二、猜想、記錄
1、幼兒猜想、記錄
2、幼兒講述自己的猜想
三、幼兒進行實驗
1、提出實驗要求:
(1)每種材料都要試到。
(2)試一樣記一樣。
(3)可以用筷子等材料進行攪拌。
2、幼兒實驗,老師觀察指導
四、交流、討論
1、你剛才試了幾種材料?
2、那幾種材料加到油和水里會混在一起?
中班科學《水》教案設計意圖篇十二
活動目標:
1、在感知物體吸水現象的基礎上,激發幼兒積極探索,尋找物體吸水的秘密。
2、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動手探索的能力。
活動準備:
1、教師與幼兒共同收集毛巾、海綿、紗布等吸水材料。
2、塑料筐、塑料盆。
3、紅墨水、剪刀、大白菜葉。
活動過程:
一、教師設疑,引導幼兒初步探索這些材料吸水的秘密。
教師:“前幾天,老師讓小朋友們收集了一些能夠吸水的材料,我們來看看有哪些材料?”(海綿、紗布、毛巾、口罩等)
“那今天我們就來做一個吸水的游戲,請你想辦法用這些材料讓紅盆子里的水搬家到藍盆子里?!保ㄓ變翰僮鳎?/p>
問題:“為什么這些材料能吸水?”(幼兒講述,教師記錄)
教師小結:小朋友找出了這么多的原因,原來這些材料上都有一個個的小洞和小孔,它們把水都吸到小洞和小孔里去了。
二、激發幼兒的探究愿望,進行大白菜吸水秘密的實驗探索活動。
教師:“出示大白菜葉,這有什么用呢?我們小朋友來猜猜看。”
1、大白菜吸水實驗。
請你用剪刀把大白菜的根剪掉,靠放在有紅墨水的盆子里,過一會兒你會發現什么?(幼兒操作)
問題:“大白菜能吸水嗎?”(大白菜能吸水)
2、尋找大白菜吸水的秘密。
問題:“大白菜靠什么東西來吸水呢?”
我們來看一下,把白菜葉上的紅墨水擦干,然后用手掰開看看,紅墨水被吸到哪里去了。
教師小結:你們發現了這么多的不同,有的小朋友說是莖、有的說是血管、有的說是神經,那我們把這么多的名稱總結成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小細管。
活動延伸:
反過來討論,毛巾、海綿、紗布等是靠什么來吸水的呢?
活動評析:
活動中我為幼兒準備的材料都是幼兒經常接觸到的、熟悉的、喜歡的東西,我抓住這一教育契機,注重創設操作環境,提供豐富的材料,讓幼兒通過眼、腦、手等多種感官協調活動,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使幼兒變被動學習者為主動學習者、探索者,從而萌發愛科學的情感。幼兒進行了兩次主動探索嘗試活動,知道了一些能夠吸水的材料,它們是靠什么吸水的。
中班科學《水》教案設計意圖篇十三
中班科學水的溶解教案
活動目標:
(1)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
(2)初步了解物體的溶解現象,并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3)培養幼兒的團結協助能力。
活動準備:
(1)各種操作材料:水杯人手四個、筷子、沙子、鹽、小米、糖、粘帖紙、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東西。
(2)記錄材料:水的溶解記錄卡、記號筆。
活動指導:
一、認識實驗材料。
老師:今天我們要一起做一個非常有趣的實驗。你們可以到桌子上去看一看、聞一聞、摸一摸,看看老師給你們準備了哪些實驗材料?
幼兒觀察。
幼兒(齊讀):沙子,鹽,糖,小米。
二、猜測:
誰放在水里會不見?誰放在水里還存在?
老師:請小朋友先來猜一猜,想一想,如果把這些材料分別放進四個有水的杯子里,然后用筷子用力地、充分地攪拌,想想最后什么東西不見了?什么東西還存在?
幼兒先進行探索,教師再進行提問。
三、認識活動標志
師通過講解、示范讓幼兒認識了記錄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會溶解”的標志。
師:如果不見了,我們用這個符號來表示,(?)還存在呢?我們就用這個符號來表示,( √ )
四、操作活動
幼兒自己動手操作,教師間接指導或個別指導。
師:請你來試一試,看結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樣?沙子,鹽,方糖,小米,分別放到這四個杯子里,用筷子進行攪拌,看看他們會怎么樣的變化?哪些東西會溶解,哪些東西不會溶解,請你用標記記錄下來,(出示記錄表)你們做的都記錄在這一小欄里。
在操作后,教師給予個別的評價講解。
師:誰來講一講你猜想的結果和實驗的結果一樣不一樣?
五、分類活動
師:剛才小朋友都做了實驗,都了解了,什么在水里會不見,什么還存在,
你把會不見的物體與存在的物體都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不見了我們給他貼上星星,存在的我們給他貼上花朵。
六、交流總結活動
老師:今天通過做實驗,我們知道了不同的物質放進水中會有不同的現象發生。
像沙子和小米放進水中,通過攪拌還是存在的,鹽和糖放進水中,通過攪拌就不見了。像這種現象,有個詞表示,叫“溶解”,“溶解在水中”。(幼兒齊讀幾遍)
七、延伸活動
師:誰能告訴我,你們在生活中,還見過哪些東西可以溶解在水中?(幼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回答)
師:這些東西到底能不能溶解在水中?我不知道。因為我們沒有做實驗,小朋友們剛剛看到了,猜想的結果和實驗的結果有時候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不能亂猜,要進行實驗。剛剛小朋友們說了那么多,回家后做做實驗,明天告訴我和大家。
中班科學《水》教案設計意圖篇十四
中班科學《水的特性》教案
【活動目標】
1、感知水沒有特定形狀的特性。
2、觀察瓶中水位高低不同,依照一個標準排序。
【活動準備】
認知準備:知道一些常見動物的生活習性。
材料準備:水、各種透明容器,幼兒各自帶一個透明容器。
【活動重點】在實驗中感知水的特性。
【活動難點】激發幼兒利用感官發現水的別的特性。
【活動過程】
一、玩水的經驗。
1、介紹自己玩水的生活經驗。
2、說說你覺得水是什么樣子的?
二、玩水。
1、將水倒入各種形狀容器中,說說水的的.形狀。
2、討論:為什么水的形狀會改變?它到底是什么形狀?
3、再現試驗證實“水沒有形狀”。
4、幼兒自己操作實驗,運用自己帶(baidu幼兒教育 )的容器裝水互相觀察水的形狀。
小結:水是沒有形狀的,當容器變化了,水的形狀也就變化了。
三、幫水比多少。
1、有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哪個容器里的水多或水少?
討論:可以用什么方法比較?
2、老師實驗同種大小容器不同種容器裝水。
小結:原來比較多少時,要將水裝入同種大小的容器中,然后再看水面的高低,就可以比出水的多少了。
3、水除了沒有形狀外,它還有什么特點?
小結:水沒有顏色、透明、沒有味道。
中班科學《水》教案設計意圖篇十五
目標:
1、通過實驗,引導幼兒發現“油會浮在水面上的”這一現象。
2、學會看圖示,理解圖示所代表的意思,并能進行簡單的實驗記錄。
3、培養幼兒事實求實的科學態度,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準備:
油、水、透明杯、小棍、記錄紙、油畫棒、表格等。
過程:
1.游戲“你問我答”引出活動,出示菜油,
請幼兒比較油和水。
師:油和水有什么不同?
2.幼兒感知“油是浮在水面上的”這一現象。
1)請小朋友猜想:油和水混合在一起,會發生什么現象?
2)幼兒動手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3)幼兒表述結果,理解圖示所代表的意思,將結果記錄在表格上。
3.幼兒第二次實驗:
1)幼兒猜想:如果我們用攪拌棒把水和油進行攪拌,那又會發生什么現象呢?
2)分給幼兒小棒,再次動手實驗。
3)幼兒將記錄畫在紙上,并用語言表述結果。
4.結束活動
將幼兒的記錄表進行梳理歸納。
中班科學《水》教案設計意圖篇十六
中班科學活動《水不見了》教案
設計意圖:
孩子們的科學探究應從身邊的事物開始,引導孩子們關注周圍生活和環境中常見的事物,發現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孩子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使他們從小就善于觀察和發現,并使他們感到“科學并不遙遠,科學就在身邊”。教師應成為幼兒探究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要時刻關注幼兒的行為,善于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中隱含的教育價值,抓住教育的契機,為幼兒的探究活動提供豐富的可操作材料,創造寬松的探究環境。
給花兒澆水是小朋友很喜歡做的一件事情。這天,我發現一個小朋友在給花兒澆水時澆了一遍又一遍,我連忙過去制止他:“澆這么多水,花兒會死的”??伤麉s說:“我一倒下去,水就不見了,我怕花兒沒喝夠,所以多澆一點”。孩子的想法是多么天真、可愛呀!他這一句“水不見了”引發了我的思考,“水為什么會不見呢?”這不正是一個引導幼兒去探索、去發現的切入點嗎?
于是教師緊緊抓住這一教育的契機,引導幼兒通過實驗、操作自己探索“水不見了”的原因。在活動中教師除了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材料外,還為幼兒創設了一個變魔術的情景,通過一個神奇的寶瓶,不僅吸引住了幼兒的注意力,更激發了幼兒的探究欲望。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幼兒探究和學習的原動力和內驅力,它不僅能提高幼兒認知活動的積極性和效果,還能使認知活動成為一件快樂的事情。幼兒在強烈探究欲望的趨使下,主動地去探索“水不見了”的原因,并將獲得的經驗遷移到生活中,通過實驗、操作來發現生活中有些東西是容易吸水的?;顒又杏變翰粌H充分體驗到了發現的樂趣,而且使幼兒形成了善于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并樂于探索現象原因的探究精神。
活動目標:
1、讓幼兒通過動手操作發現生活中有些東西是容易吸水的。
2、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使幼兒樂于在活動中動手操作。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5、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1、教師經驗準備:了解生活中有哪些東西容易吸水,了解幼兒對物品吸水性的理解
2、幼兒經驗準備:感知水的流動性。在生活活動中引導幼兒認識一些操作材料。會用杯子往小瓶口的瓶子里灌水,盡量不灑出來
3、材料的準備:每位幼兒一個八寶粥的瓶子里面裝上毛巾(蓋子上開一個小口,能灌水但不能看見里面有毛巾)和一個杯子;每組一盆水;實物投影儀一臺;海綿、布、棉花、沙、石頭、水果網、泡沫、積木、餐巾紙、毛線等材料若干;圖表一張。
海綿(實物)
毛線(實物)
布(實物)
棉花(實物)
水果網(實物)
泡沫(實物)
石頭(實物)
沙(實物)
積木(實物)
餐巾紙(實物)
活動流程圖:
以變魔術的形式
引起幼兒探究的興趣
引導幼兒發現問題(水不見了)并探索原因
實驗、操作發現生活中有些東西容易吸水
將實驗結果進行交流并用圖表的形式表示出來
活動過程:
一)以變魔術的形式,引起幼兒興趣。
老師今天要給你們變個魔術,你們想看嗎?(想)
1、出示一個一杯水和一個空八寶粥瓶子,將杯子里的水倒進瓶子,請幼兒猜猜水還能倒回杯子嗎?(結果是將水倒了回來)
2、出示另一個八寶粥瓶子,請幼兒看看兩個瓶子是不是一樣?(是一樣的)
再將一杯水倒進另一個瓶子里,請幼兒猜猜這一次還能倒回來嗎?(能)結果水倒不出來了,老師把水變不見了?
3、請幼兒猜猜水到哪里去了?
二)請幼兒自己變魔術,找出水不見了的原因。
1、教師為每個小朋友都準備了一個八寶粥瓶子和一個杯子,請幼兒象老師一樣變魔術,(做實驗)看看水是不是也會不見。
2、幼兒實驗后發現水真的變不見了,請幼兒把瓶蓋子打開找出原因。(原來里面有一條毛巾。)
3、比一比原來放進去的毛巾和現在的毛巾有什么不同。(一條是干的`,一條是濕的)得出結論:水被干毛巾吸掉了,所以就倒不出來了。
4、請幼兒想想,生活中除了毛巾以外還有哪些東西容易吸水,可以幫我們來變魔術。
三)為幼兒提供一些材料,請幼兒再次實驗,驗證哪些材料吸水,哪些材料不吸水。
每位幼兒選擇一至兩種材料進行實驗。
四)交流實驗結果,以圖表的形式表現出來。
請幼兒說出自己是用什么材料變的魔術,水變不見了沒有?
水變不見了用√表示,水沒有變不見用×表示。
海綿(實物)
毛線(實物)
布(實物)
棉花(實物)
水果網(實物)
√ × √ √ ×
泡沫(實物)
石頭(實物)
沙(實物)
積木(實物)
餐巾紙(實物)
× × × × √
五)請幼兒說說這些容易吸水物品有什么作用。
布吸水可以抹桌子、拖地;紙吸水可以擦汗、擦鼻涕;毛巾吸水可以洗臉;棉花做成棉簽,打針的時候用等等。
活動延伸:
1、在活動區中為幼兒提供更多的材料,引導幼兒探索還有哪些東西容易吸水。
2、活動過程中,有兩個小朋友是用水果網做的實驗,一個說水果網不能變魔術(不容易吸水),另一個說水果網可以變魔術(容易吸水)。通過再次驗證發現水果網確實不能變魔術(不容易吸水)。而那個小朋友由于水果網塞太滿,水倒得太少,所以使實驗出現偏差。由此使我想到可進一步引導幼兒探究物體吸水飽和度的問題。
活動反思:
這節活動之所以成功的地方在于活動一開始就以變魔術的形式出現,不僅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而且也吸引了聽課老師的注意力,師生都對自己親眼所見的情景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明明看見一杯水倒進了空八寶粥瓶里,再想把水倒回杯子時,水卻倒不回來了,水到哪里去了呢?帶著這樣的疑問請幼兒自己變魔術來驗證老師的實驗結果,和老師一樣,他們也將水變不見了,這時幼兒的探究欲望更加強烈,迫不及待的想知道水不見了的原因,此時再請幼兒打開瓶蓋找出瓶子里藏著的秘密,原來瓶子里藏的是毛巾,水就是被毛巾吸掉的。發現原因后,教師趁熱打鐵,引導幼兒將剛剛獲得的經驗擴散到生活中,為幼兒提供了生活中常見的、豐富的可操作材料,讓幼兒繼續在變魔術的情景中去探索、發現生活中有些東西是容易吸水的;然后再引導幼兒將實驗結果進行交流并以圖表的形式呈現出來。整節活動過程中幼兒完全融入到魔術師的角色中,處于一種積極的探索的狀態中,自覺的去尋找“水不見了”的原因,表現得很專注、很投入;而教師始終以一個引導者、支持者的身份出現,自始自終保證了幼兒在探索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活動中還有些值得教師反思的地方,如:幼兒選擇多種材料進行實驗、操作后,教師引導幼兒用圖表的形式交流實驗結果。教師的設想是以變魔術的形式貫穿活動的始終,于是在交流實驗結果時,根據創設的情景提出問題:“你用的什么材料變魔術,它能幫你把水變不見了嗎”?并在記錄圖表時將能變魔術(即容易吸水)的物品設置為√來表示;將不能變魔術(即不容易吸水)的物品設置為×來表示。然而幼兒的表達方式是很直接的,在實驗中看到能倒出水來,第一反應是用點頭來表示,點頭即表示√,看到不能倒出水來,就用搖頭來表示,搖頭即表示×,幼兒的表達與教師提問中預設的答案(能變魔術即不能倒出水來用√來表示)剛好相反。根據皮亞杰的觀點,幼兒相信真真切切擺在面前的實物,他們還不能將自己看到的事實與教師的提問聯系在一起,因此幼兒就用自己的問題問自己,他們正確的回答了自己的提問。如果教師在活動中能以幼兒的視角直接提出問題,那么幼兒就能對實驗中的現象做出準確的判斷。看來在設計活動中過多的注重情景的創設反而會干擾幼兒判斷、分辨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活動設計中教師應考慮到幼兒思維的具體形象性和不可逆轉性,多以幼兒的角度看問題,盡量用直觀、形象的圖示來表現實驗的結果,才能使幼兒更快地對事物做出正確的判斷。
中班科學《水》教案設計意圖篇十七
活動一:醋和水(略)
活動二:油和水
活動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發現油和水倒在一起,油在上水在下互相不相溶的現象。
2、用較準確的語言描述自己的發現。
3、初步嘗試用繪畫記錄的方式。
4、通過觀察、交流與討論等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不斷變化,知道一切都在變。
5、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激發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愿望。
活動準備:
1、每人水、油各一小杯、備用的油和水
2、筷子若干
3、記錄單、記錄筆、黃色油畫棒等
活動過程:
一、問題引入
1、杯子里有什么?
2、如果把水和油倒在一起,可能會怎樣?
二、猜想記錄
1、簡單介紹記錄表
2、幼兒記錄并講述自己的猜想
三、進行實驗
1、提出實驗要求:認真觀察,把你看到的記錄下來。
2、幼兒實驗,老師觀察實驗情況,提醒幼兒進行記錄。
四、交流、討論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辦法讓油和水混在一起?幼兒講述自己想到的方法,教師根據幼兒的講述讓幼兒或教師進行演示。
五、提出新問題
有什么東西可以讓油和水混在一起呢?我們下次再來研究。
活動三:讓油和水混在一起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大膽嘗試把油和水混在一起的方法。
2、體驗實驗活動中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油水混合物數瓶
2、洗潔精、肥皂粉、鹽、筷子若干
3、記錄表、記錄筆等
活動過程:
一、提出問題
1、師生共同回憶“油和水”的實驗情況。上次我們做了一個油和水的實驗,知道油是浮在水上面,那有什么辦法讓油和水混在一起呢?
2、提出問題
老師這里有三樣東西,請你們猜猜看,哪樣加到油和水里會讓它們混在一起?
二、猜想、記錄
1、幼兒猜想、記錄
2、幼兒講述自己的猜想
三、幼兒進行實驗
1、提出實驗要求:
(1)每種材料都要試到。
(2)試一樣記一樣。
(3)可以用筷子等材料進行攪拌。
2、幼兒實驗,老師觀察指導
四、交流、討論
1、你剛才試了幾種材料?
2、那幾種材料加到油和水里會混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