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色色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视频,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国产av国片精品jk制服丝袜

當前位置:網(wǎng)站首頁 >> 作文 >> 最新口腔科最好的醫(yī)院排名(四篇)

最新口腔科最好的醫(yī)院排名(四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1-10 17:30:55
最新口腔科最好的醫(yī)院排名(四篇)
時間:2023-01-10 17:30:55     小編:zdfb

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jīng)的人生經(jīng)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口腔科最好的醫(yī)院排名篇一

感染性疾病是口腔科最常見疾病,皰疹性口炎、急性壞死性潰瘍性齦炎、急性化膿性根尖周炎和冠周炎是最常見的急性感染。口腔兩大疾病齲齒和牙周病都是慢性感染性。口腔急性感染需要使用全身抗感染藥物治療(全身抗感染治療見第9章-感染疾病用藥)。口腔臨床治療中常常需要局部用藥,許多慢性感染無需全身用藥,僅局部用藥即可。不同的抗感染藥可制成含漱劑、膜劑、膏劑、口含片,并可制成緩釋劑型。除用于黏膜表面外,還可用于牙髓腔、牙周袋,多種緩釋劑已成功應用于牙周炎治療。由于口腔環(huán)境復雜,許多因素影響抗感染藥物的療效。牙菌斑生物膜的結(jié)構(gòu)使生存于其中的微生物對藥物和宿主的防御機制有較高的抵抗性。因此在用藥時,應先盡可能徹底地去除感染部位的微生物,如: 菌斑、牙石、感染壞死的牙髓組織、潰瘍表面的滲出物等,使藥物直接作用于感染部位。抗感染藥物也不宜長期使用,因為口腔是有菌環(huán)境,牙菌斑在牙面上不斷形成,如果不定時清除菌斑一旦停藥,疾病還會復發(fā),長期用藥還易導致細菌耐藥。1皰疹性口炎 2念珠菌口炎 3鵝口瘡

4抗生素口炎 5念珠菌白斑 6義齒性口炎 7口角炎

8急性壞死性潰瘍性齦炎 9牙周炎 10牙周膿腫

11急性化膿性根尖周炎 12冠周炎

13復發(fā)性口腔潰瘍 14創(chuàng)傷性潰瘍

15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不全 16過敏反應 17低血糖 18暈厥 19哮喘

20心臟突發(fā)事件 21高血壓

22血栓栓塞性疾病 15.1.口腔感染性疾病用藥 15.1.1口腔病毒性感染用藥

15.1.1.1皰疹性口炎

皰疹性口炎(herpetic? stomatitis)是口腔常見的病毒性口炎。原發(fā)性皰疹性齦口炎,常見于嬰幼兒。患者表現(xiàn)為口腔黏膜充血水腫,特別是牙齦充血水腫明顯,黏膜出現(xiàn)簇集性小水皰,小皰破裂后形成淺潰瘍。

口腔局部選用氯己定、聚維酮碘、依沙吖啶或復方硼酸溶液漱口。可用氯己定、溶菌酶、西地碘片等含化。唇皰疹局部用阿昔洛韋、噴昔洛韋軟膏或酞丁安乳膏局部涂布。唇皰疹繼發(fā)感染時,可用溫的生理鹽水、依沙吖啶或氯己定溶液濕敷。全身抗病毒治療可選用利巴韋林、阿昔洛韋、伐昔洛韋、泛昔洛韋和更昔洛韋的口服制劑。15.1.2 口腔真菌性感染用藥

15.1.2.2 鵝口瘡

鵝口瘡(thrush)常發(fā)生于新生兒、艾滋病和長期使用皮質(zhì)激素的患者。好發(fā)部位為頰、舌、軟腭及唇,損害區(qū)黏膜充血,可見白色絲絨狀斑片。

15.1.2.3 抗生素口炎

抗生素口炎(antibiotic stomatitis)多見于成年人,與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有關(guān),且大多數(shù)患者原患有消耗性疾病,如白血病、營養(yǎng)不良、內(nèi)分泌紊亂、腫瘤化療后等。以舌黏膜多見,主要表現(xiàn)為黏膜充血、糜爛及舌背中部乳頭萎縮。

15.1.2.4念珠菌白斑

念珠菌白斑(candidal leukoplakia)常見于口角聯(lián)合區(qū)、頰黏膜、舌背及腭部,常表現(xiàn)為顆粒狀白色斑塊。此型患者應警惕癌變。吸煙的患者應該戒煙。

15.1.2.5義齒性口炎

義齒性口炎(denture stomatitis)多發(fā)生于戴義齒的患者。損害部位常在上頜義齒側(cè)面接觸的腭、齦黏膜,表現(xiàn)為義齒承托區(qū)黏膜廣泛發(fā)紅,形成鮮紅色彌散紅斑,紅斑表面可有顆粒增生。

局部治療:用碳酸氫鈉溶液含漱,甲紫溶液及制霉菌素糊劑局部涂布。全身抗真菌藥物治療可選用咪康唑、克霉唑及氟康唑。對氟康唑耐藥的感染可選用伊曲康唑治療。

15.1.2.6 口角炎

口角炎(angular cheilitis)是發(fā)生于口角區(qū)的炎癥總稱,以皸裂、糜爛和結(jié)痂為主要癥狀。多由維生素缺乏,細菌和真菌感染引起。老年患者口角炎多與咬合垂直距離縮短有關(guān),口角區(qū)皮膚發(fā)生塌陷呈溝槽狀,導致唾液由口角溢入溝內(nèi),故常呈潮濕狀態(tài),有利于真菌生長繁殖。

局部治療:口角區(qū)病損用依沙吖啶、氯己定溶液濕敷,去除痂皮后,涂布甲紫溶液。在滲出不多無結(jié)痂時,可用金霉素軟膏局部涂布。對真菌性口角炎可加用達克寧軟膏。針對引起感染性口角炎的誘因,應采取措施加以消除。例如:糾正過短的牙合間距離,修改不良修復體,增加牙合墊,制作符合生理牙合間距離的義齒,減少口角區(qū)皺褶,保持口角區(qū)干燥。

15.1.2.1 念珠菌口炎

念珠菌口炎(candidal stomatitis)是常見的口腔真菌感染,是念珠菌屬感染所引起的急性、亞急性或慢性口腔黏膜疾病。口腔念珠菌病中白色念珠菌是最主要的病原菌。

15.1.3 口腔細菌感染用藥

15.1.3.1急性壞死性潰瘍性齦炎

急性壞死性潰瘍性齦炎(acute necrotizing ulcerative gingivitis)是局限于牙齦的壞死性炎癥。重度患者可有頜下淋巴結(jié)腫大和觸痛,唾液增多,低熱等。壞死區(qū)涂片瑞氏染色可見大量的梭形桿菌和螺旋體。

治療主要采取局部處理:輕輕去除大塊牙結(jié)石,用3%過氧化氫溶液擦洗。并給予氯己定溶液含漱。重癥者可口服硝基咪唑類藥物。15.1.3.2 ?牙周炎

牙周炎(periodontitis)是由牙菌斑中的微生物所引起的牙周支持組織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導致牙周支持組織的炎癥和破壞。以局部治療為主,采用潔治術(shù)、齦下刮治和根面平整術(shù)清除局部致病因素,治療后可用3%過氧化氫溶液或氯己定溶液局部沖洗。同時要指導患者采用正確的方法刷牙、使用牙線或牙簽或牙間隙刷,以長期控制菌斑,保持口腔衛(wèi)生。重度慢性牙周炎、侵襲性牙周炎、伴糖尿病等全身疾病的牙周炎患者需輔助全身用藥和局部藥物治療,可選用的藥物如硝基咪唑類、四環(huán)素類。局部用氯己定、西吡氯銨溶液含漱等;侵襲性牙周炎的患者采用硝基咪唑類與阿莫西林聯(lián)合用藥。15.1.3.3 牙周膿腫

牙周膿腫(periodontal abscess)是位于牙周袋壁或深部牙周組織中的局限性化膿性炎癥,一般為急性過程,也可為慢性牙周膿腫。

治療原則是止痛、防止感染擴散以及使膿液引流。在膿腫初期膿液尚未形成前,可清除大塊牙石,沖洗牙周袋,將碘甘油引入袋內(nèi),必要時全身給予抗菌藥物或支持療法。當膿液形成出現(xiàn)波動時,可根據(jù)膿腫的部位及表面黏膜的厚薄,選擇從牙周袋內(nèi)或牙齦表面引流。袋內(nèi)引流可用尖探針從袋內(nèi)壁刺入膿腔,切開引流可在表面麻醉下進行,用尖刀片切開膿腫達深部,切開后用氯化鈉溶液徹底沖洗膿腔,然后局部使用碘甘油。切開引流后的數(shù)日內(nèi)應讓患者用氯已定溶液含漱。

局部用藥:氯己定、西吡氯銨、過氧化氫、聚維酮碘溶液、米諾環(huán)素軟膏。

重度牙周膿腫、多發(fā)性牙周膿腫,應使用全身藥物治療,可用硝基咪唑類,四環(huán)素類,也可硝基咪唑類與阿莫西林聯(lián)合應用。15.1.3.4急性化膿性根尖周炎

急性化膿性根尖周炎(acute apical periodontitis)發(fā)生于根尖周圍組織的急性化膿性炎癥性疾病。根據(jù)膿腫所在的部位分為 :根尖膿腫,骨膜下膿腫和黏膜下膿腫三個階段。治療首先要開髓、拔髓、開放引流,迅速消除急性炎癥。當移行溝變平有明顯波動感時膿腫切開引流。同時全身給予硝基咪唑類、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疼痛的患者可給予氨酚待因等止痛藥。

15.1.3.5冠周炎 冠周炎(pericoronitis)正常萌出或阻生的牙齒,在萌出的過程中牙冠周圍軟組織發(fā)生的炎癥,稱之為冠周炎。其中以下頜第三磨牙的冠周炎最為常見。好發(fā)于18~30歲的年輕人,是口腔科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

冠周炎常以急性炎癥的形式出現(xiàn)。急性發(fā)作可以分為兩型,局限型和擴散型。當感染向鄰近潛在的間隙擴散時,可發(fā)生蜂窩織炎,扁桃體周圍膿腫,急性化膿性淋巴結(jié)炎,甚至頜骨骨髓炎、敗血癥和膿毒血癥等嚴重并發(fā)癥。對于局限型冠周炎強調(diào)及時的局部處理。用過氧化氫、氯化鈉、氯己定溶液反復沖洗,清除齦袋內(nèi)的食物碎屑、壞死組織和膿液,擦干局部,用探針蘸碘甘油導入齦袋內(nèi),每日2~3次。用呋喃西林或氯己定溶液漱口。對于擴散型冠周炎除局部處理外,應根據(jù)分泌物的細菌學檢查選擇合適的抗菌藥物和全身支持治療,可口服或靜脈輸入抗生素,如青霉素類、大環(huán)內(nèi)酯類或頭孢菌素類等。齦瓣附近形成膿腫時應及時切開引流,放置引流條。急性炎癥得到有效控制后,應及時處理病灶牙,如手術(shù)消除盲袋,牙齒導萌,拔除阻生牙,切除瘺道,刮盡肉芽等。15.2口腔干燥用藥

口腔干燥(xerostomia)常見于頭頸部區(qū)域放射治療后和sj gren 綜合征。sj gren是自身免疫病,最常見癥狀是口、眼干燥,同時可累及腎、肺、甲狀腺和肝等多種器官。由于缺乏唾液的清潔、稀釋和緩沖作用,造成食物和口腔微生物在牙面堆積,引起嚴重的進行性齲病,牙齲壞多發(fā)生在牙頸部,形成環(huán)狀齲。常伴有白色念珠菌感染。口腔干燥還常見于藥物不良反應,如:解痙藥、三環(huán)抗抑郁藥。口腔干燥對癥治療可選用人工唾液。乙基纖維素和黏液素可長期增加口腔表面潤濕和潤滑作用,已被廣泛應用;另外,還有以多聚氧化乙烯和亞麻子多糖提取劑等增稠劑為基礎的唾液替代品;多聚甘油甲基丙烯酸酯口腔潤濕膠可起到潤濕和預防齲齒的兩重作用。也可口含1%~2%枸櫞酸液或維生素c片,增加唾液分泌。剩余腺體的刺激多數(shù)采用m 受體激動劑,如毛果蕓香堿,西維美林,對各期患者均有較好的療效,用藥后可明顯改善患者的口干和眼干癥狀。環(huán)戊硫酮也可用于治療sj gren 的口干癥狀,但只對早期患者有作用,對腺體破壞嚴重的中晚期患者幾乎無作用。

15.2.1復發(fā)性口腔潰瘍

復發(fā)性口腔潰瘍(recurrent aphthous ulcer, rau)是最常見的口腔黏膜潰瘍性疾病,具有周期性復發(fā)性和自限性特征。根據(jù)潰瘍和數(shù)目分為輕型、口炎型和重型復發(fā)性口腔潰瘍。局部治療主要是消炎、止痛、促潰瘍愈合。可選用氯己定、聚維酮碘、依沙吖啶、西吡氯銨、復方硼砂溶液漱口。溶菌酶、地喹氯銨、西地碘片含化。止痛可選用復方甘菊利多卡因凝膠于潰瘍局部涂布。促潰瘍愈合可局部外用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

深大的重型復發(fā)性口腔潰瘍,可用曲安奈德混懸液或醋酸強的松龍混懸液0.5~1ml,加入2%普魯卡因0.3~0.5ml在潰瘍基底部注射,每周1次。15.2.2創(chuàng)傷性潰瘍 創(chuàng)傷性潰瘍(traumatic ulceration)是由于長期慢性機械刺激或壓迫而產(chǎn)生的口腔軟組織損害。特點是慢性、深大的潰瘍,周圍有炎癥增生反應,黏膜水腫明顯。多數(shù)由口內(nèi)持久的機械刺激,如殘冠、殘根、不良修復體、銳利的牙齒邊緣等。潰瘍發(fā)生在鄰近或接觸刺激因子的部位,其形態(tài)常常能與刺激因子相楔合。

治療首先立即去除刺激因素,如拔除殘根、殘冠、磨改過陡的牙尖,拆除不良修復體。用氯己定、聚維酮碘、依沙吖啶、西吡氯銨溶液含漱。溶菌酶、地喹氯銨、西地碘片含化。注意若除去病因仍不能在短期內(nèi)愈合,則應作病理檢查與癌及結(jié)核性潰瘍鑒別。15.3口腔干燥用藥

口腔干燥(xerostomia)常見于頭頸部區(qū)域放射治療后和sj gren 綜合征。sj gren是自身免疫病,最常見癥狀是口、眼干燥,同時可累及腎、肺、甲狀腺和肝等多種器官。由于缺乏唾液的清潔、稀釋和緩沖作用,造成食物和口腔微生物在牙面堆積,引起嚴重的進行性齲病,牙齲壞多發(fā)生在牙頸部,形成環(huán)狀齲。常伴有白色念珠菌感染。口腔干燥還常見于藥物不良反應,如:解痙藥、三環(huán)抗抑郁藥。口腔干燥對癥治療可選用人工唾液。乙基纖維素和黏液素可長期增加口腔表面潤濕和潤滑作用,已被廣泛應用;另外,還有以多聚氧化乙烯和亞麻子多糖提取劑等增稠劑為基礎的唾液替代品;多聚甘油甲基丙烯酸酯口腔潤濕膠可起到潤濕和預防齲齒的兩重作用。也可口含1%~2%枸櫞酸液或維生素c片,增加唾液分泌。剩余腺體的刺激多數(shù)采用m 受體激動劑,如毛果蕓香堿,西維美林,對各期患者均有較好的療效,用藥后可明顯改善患者的口干和眼干癥狀。環(huán)戊硫酮也可用于治療sj gren 的口干癥狀,但只對早期患者有作用,對腺體破壞嚴重的中晚期患者幾乎無作用。

15.4 口腔局部常用制劑及局部麻醉藥物

15.4.1.1漱洗劑及濕敷劑

漱洗劑及濕敷劑是指根據(jù)臨床需要將不同藥物配制成液體制劑,用于漱洗或濕敷,以改變口腔內(nèi)外環(huán)境,直接或間接抑制口腔內(nèi)及其周圍細菌的生長繁殖、減少口腔細菌的數(shù)量。氯己定 chlorhexidine

【適應證】 適用于牙齦炎、冠周炎、口腔黏膜炎等所致的牙齦出血、牙周腫痛及溢膿性口臭、口腔潰瘍等癥的輔助治療用藥。

【注意事項】(1)連續(xù)使用不宜超過3個療程;(2)含漱時至少在口腔內(nèi)停留 2~5分鐘。【禁忌證】 對本品過敏者。

【不良反應】(1)偶見過敏反應或口腔黏膜淺表脫屑;(2)長期使用能使口腔黏膜表面與牙齒著色 , 舌苔發(fā)黃、味覺改變,停藥后可恢復。假牙因表面粗糙可發(fā)生永久性著色。【用法和用量】 含漱,一次約10~15 ml,早晚刷牙后含漱 2~5 分鐘,5~10 日為一療程。濕敷,將浸有本品的消毒紗布覆蓋于局部損害處數(shù)分鐘,一日2~3次。含化,一次1片,一日4~6次。

【制劑與規(guī)格】葡萄糖酸氯己定片:5 mg。氯己定溶液:0.02% ~0.2%;

復方氯己定溶液:每500ml含葡萄糖酸氯己定0.6g、甲硝唑0.1g。過氧化氫 hydrogen peroxide

【適應證】 用于輔助治療急性壞死性潰瘍性齦炎、牙周炎及冠周炎等。【注意事項】 長期使用本品含漱,應與碳酸氫鈉溶液交替使用,以中和其酸性。【禁忌證】 對本品過敏者禁用。

【不良反應】(1)高濃度對皮膚和黏膜產(chǎn)生刺激性灼傷,形成疼痛性“白痂”;(2)連續(xù)應用漱口可產(chǎn)生舌乳頭肥大,屬可逆性。

【用法和用量】 含漱,1.5% 溶液,一次約10~15ml,一日含漱3~4次。沖洗:3% 溶液,齦袋或牙周袋沖洗。

【制劑與規(guī)格】過氧化氫溶液:(1)1%;(2)3%。

依沙吖啶:用于口腔、外傷及感染創(chuàng)面的消毒與濕敷。0.1%溶液可用于含漱,一次約10~15ml,一日3~4次。(其他見第16章-皮膚科疾病用藥)

碳酸氫鈉 sodium bicarbonate

【適應證】(1)口腔念珠菌病;(2)輔助治療久治難愈的口腔黏膜病損如天皰瘡、糜爛性口腔扁平苔蘚等;(3)預防由放射治療、化學治療、長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質(zhì)激素等所引起的口腔黏膜損害;與氯己定溶液交替使用,效果更佳。(4)用于唾液黏稠的黏膜潰瘍,糖尿病患者用于預防霉菌感染。

【注意事項】 使用本品含漱時,不能因味澀而再用清水漱口。【禁忌證】對本品過敏者。

【不良反應】 服用本品中和胃酸時所產(chǎn)生的二氧化碳可能引起噯氣、繼發(fā)性胃酸分泌增加。

【用法和用量】(1)成人含漱,2%~4%溶液,一次約10~15ml,一日3~4次;(2)輕型小嬰兒可用2%溶液擦洗口腔,一日3~4次;(3)嬰幼兒患者,哺乳前后用2%溶液洗滌口腔,用4%溶液洗滌產(chǎn)婦乳頭,再用清水洗凈。還可用于浸泡奶瓶等哺乳用具;(4)4%溶液用于浸泡義齒。

【制劑與規(guī)格】 碳酸氫鈉片:0.5g。碳酸氫鈉溶液:4%。

聚維酮碘 povidone iodine

【適應證】用于口腔黏膜創(chuàng)傷、潰瘍及病毒、細菌所致的口腔黏膜病;拔牙及口腔外科手術(shù)前后消毒;牙髓及根尖周病治療中的沖洗和封藥;以及日常漱口消毒。

【注意事項】(1)涂布部位如有灼燒感、瘙癢、紅腫等情況,應停止用藥,并將局部藥物洗凈,必要時向醫(yī)師咨詢;(2)如誤服中毒,應立即用淀粉糊或米湯洗胃,并送醫(yī)院救治;

【禁忌證】 對碘過敏者。

【不良反應】 偶見過敏反應和皮炎。

【用法和用量】(1)用于治療時,可用棉簽蘸原液直接涂布于患處,一日1~2次;(2)含漱消毒,可將藥液用涼開水稀釋1~2 倍,一次5~10ml,一日2~3 次,每次含漱1分鐘后吐出,半小時內(nèi)不飲水和進食;(3)用于活動義齒夜間浸泡清潔時,可將原液稀釋10倍。

【制劑與規(guī)格】 聚維酮碘溶液:1ml:0.01g。

西吡氯銨 cetylpyridinium chloride

【適應證】 用于口腔疾病的輔助治療,也可用于口腔日常護理及清潔口腔。

【注意事項】(1)過敏體質(zhì)者慎用;(2)本品僅供含漱用,含漱后吐出,不得咽下。【禁忌證】 對本品過敏者。【不良反應】 尚不明確。

【用法和用量】 含漱用,刷牙前后或需要使用時,一次15ml,強力漱口1分鐘,一日至少使用2次。

【制劑與規(guī)格】西吡氯銨溶液:200ml:0.2g。

復方硼砂溶液 compound borax solution

【適應證】用于口腔炎、咽炎等口腔消毒防腐。

【注意事項】(1)過敏體質(zhì)者慎用;(2)含漱后應吐出,不可咽下;(3)小兒、老年人、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4)本品誤服后可引起局部組織腐蝕、吸收后可發(fā)生急性中毒,早期癥狀為嘔吐、腹瀉、皮疹以及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先興奮后抑制等癥狀。一旦發(fā)生立即就醫(yī);(5)用時應避免接觸眼睛。

【禁忌證】(1)新生兒、嬰兒;(2)對本品過敏者。

【不良反應】 外用一般毒性不大,用于大面積損傷,其中的硼砂吸收后可發(fā)生急性中毒,早期癥狀為嘔吐、腹瀉、皮疹、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先興奮后抑制。硼砂排泄緩慢,反復應用可產(chǎn)生蓄積,導致慢性中毒,表現(xiàn)為厭食、乏力、精神錯亂、皮炎、禿發(fā)和月經(jīng)紊亂。【用法和用量】 含漱,一次約10ml,加5倍量的溫開水稀釋后含漱,一次含漱5分鐘后吐出,一日3~4次。

【制劑與規(guī)格】 復方硼砂溶液:100ml:硼砂1.5g,碳酸氫鈉1.5g,液化酚0.3ml,甘油3.5ml。

甲紫 methyirosaniline chloride

【適應證】 用于皮膚和黏膜的化膿性感染、念珠菌引起的口腔炎,也用于燙傷、燒傷等。

【注意事項】(1)面部有潰瘍型損害時慎用,應避免造成皮膚著色;(2)治療鵝口瘡時,只在患處涂藥,如將溶液咽下可造成食管炎、喉頭炎;(3)涂藥后不宜密封包扎;(4)大面積破損皮膚不宜使用;(5)不宜長期應用。

【禁忌證】 哺乳期婦女乳房部位用藥需防止嬰兒經(jīng)口吸入。【不良反應】 對黏膜可能有刺激或引起接觸性皮炎。【用法和用量】 外用,取適量涂布患處,一日2~3次。【制劑與規(guī)格】甲紫溶液:1% 碘甘油 iodine glycerin

【適應證】 用于口腔黏膜潰瘍、牙齦炎、冠周炎及慢性咽炎。

【注意事項】(1)過敏體質(zhì)者慎用;(2)新生兒慎用;(3)僅供口腔局部使用。如誤服中毒,應立即用淀粉糊或米湯灌胃,并送醫(yī)院救治;(4)涂布部位如有灼燒感、瘙癢、紅腫等情況,應停止用藥,并將局部藥物洗凈,必要時向醫(yī)師咨詢。【禁忌證】 對本品或其它含碘制劑過敏者。【不良反應】 偶見過敏反應和皮炎。

【用法和用量】 外用,用棉簽蘸取少量本品涂于患處,一日2~4次。【制劑與規(guī)格】碘甘油:(1)1%;(2)2%。15.4.1.2 軟膏劑、糊劑、乳膏 制霉菌素 nystatin

【適應證】 用于治療下列疾病:(1)口腔念珠菌病,還可將本品涂敷于義齒黏膜面,然后再戴上義齒。(2)久治難愈的口腔黏膜病損如天皰瘡、糜爛型口腔扁平苔蘚等,配合糖皮質(zhì)激素局部制劑。

【注意事項】(1)對全身真菌感染無治療作用;(2)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禁忌證】 對本品過敏者。

【不良反應】 口服較大劑量時可發(fā)生腹瀉、惡心、嘔吐和上腹疼痛等消化道反應,減量或停藥后癥狀迅速消失。

【用法和用量】(1)糊劑: 外用,取適量局部涂布,每2~3小時一次,涂布后可咽下;(2)片劑:口含,一次1~2片,一日3次。【制劑與規(guī)格】制霉菌素片:50萬u。

制霉菌素軟膏:(1)1g:10萬u;(2)1g:20萬u。

復方甘菊利多卡因 compound chamomile and lidocaine hydrochloride

【適應證】(1)用于牙齦、唇以及口腔黏膜的炎癥性疼痛;(2)緩解乳牙和智齒萌出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局部癥狀及由于配戴正畸矯治器所致的局部癥狀等;(3)作為配戴義齒后所出現(xiàn)的疼痛不適及刺激性和/或過敏性反應的輔助性治療。【注意事項】 請將本品置于兒童不可觸及處。

【禁忌證】 對本品中的各種成分已知有過敏反應的患者。

【不良反應】 利多卡因可觸發(fā)遲發(fā)變態(tài)反應和速發(fā)變態(tài)反應,可與其它酰胺類藥物發(fā)生交叉過敏反應;頻繁地局部使用利多卡因,特別是用于黏膜,可觸發(fā)變態(tài)反應。

【用法和用量】(1)牙齦或口腔黏膜炎癥性疼痛:每次涂約0.5厘米凝膠于疼痛或發(fā)生炎癥的牙齦區(qū),稍加按摩,一日3次。(2)治療與配戴義齒有關(guān)的癥狀或病損:可用約豌豆大小的凝膠,涂抹患處。

【制劑與規(guī)格】復方甘菊利多卡因凝膠:每克含:鹽酸利多卡因20 mg、麝香草酚1 mg、洋甘菊花酊200 mg。

阿昔洛韋 aciclovir

【適應證】 用于單純皰疹或帶狀皰疹感染。

【注意事項】(1)過敏體質(zhì)者、孕婦、哺乳期婦女慎用;(2)本品僅用于皮膚黏膜,不能用于眼部;(3)涂藥時應戴指套或手套;(4)連續(xù)使用7日,癥狀未緩解,請咨詢醫(yī)師;(5)用藥部位如有灼燒感、瘙癢、紅腫等情況應停藥,并將局部藥物洗凈;必要時向醫(yī)師咨詢。【禁忌證】 對本品過敏者。

【不良反應】 可見輕度疼痛、灼痛、刺痛、瘙癢以及皮疹等。

【用法和用量】 外用,涂于患處;成人與小兒均為白天每2小時1次,一日6次,共7日。

【制劑與規(guī)格】阿昔洛韋乳膏:3%。

鹽酸米諾環(huán)素 minocycline

【適應證】 用于輔助治療牙周炎、牙周膿腫、冠周炎等。

【注意事項】(1)過敏反應,必須注意觀察,一旦出現(xiàn)過敏征兆(瘙癢、發(fā)紅、腫脹、丘疹、水泡等)即停止用藥;(2)肝功能障礙以及嚴重腎功能低下的老年患者慎用;(3)注藥時患部可能出現(xiàn)一時刺激或疼痛,緩慢注藥可明顯減輕此癥狀;(4)用藥前去除軟垢,齦上菌斑及牙石;(5)注藥后不得立即漱口及進食;(6)局部如出現(xiàn)耐藥性或不敏感菌所致的感染癥應停止用藥。【禁忌證】 對四環(huán)素類抗生素有過敏史的患者。

【不良反應】 牙周袋內(nèi)注射后即刻出現(xiàn)局部刺激,但隨即消失,屬于一過性反應。【用法和用量】 外用,在進行牙周沖洗或牙周基礎治療后,通過纖細的特制注射器將軟膏注入牙周袋深部,一周1次,連續(xù)用4次。

【制劑與規(guī)格】 鹽酸米諾環(huán)素軟膏:0.5g:10mg。

丁硼乳膏 dingpeng emulsion

【適應證】 適用于急慢性牙齦炎、口腔炎等引起的牙痛、牙齦出血、腫痛、潰瘍、溢膿等癥狀。

【注意事項】 壞死性牙齦炎或急性牙齦炎患者不宜采用刷牙方法,可將乳膏涂搽患處。【禁忌證】 對硼砂、丁香油及丁香酚過敏者。【不良反應】 偶見過敏反應。

【用法和用量】 外用,取適量乳膏涂于患處,一日3~4次。在患處滯留3-5分鐘后用清水漱口洗去。也可將乳膏擠于牙刷上刷牙。睡前使用效果較好。【制劑與規(guī)格】丁硼乳膏:含丁香油、硼砂等。15.4.1.3口含片

西地碘 cydiodine buccal

【適應證】 用于慢性咽喉炎、口腔黏膜潰瘍、慢性牙齦炎、牙周炎。

【注意事項】(1)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2)甲狀腺疾病患者慎用;(3)兒童請在醫(yī)師指導下使用;(4)連續(xù)使用5日癥狀未見緩解應停藥就醫(yī);(5)如服用過量或出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應立即就醫(yī)。

【禁忌證】 對本品過敏者或?qū)ζ渌庵苿┻^敏者。

【不良反應】(1)偶見皮疹、皮膚瘙癢等過敏反應;(2)長期含服可導致舌苔染色,停藥后可消失。

【用法和用量】 口含,一次1片,一日3~4次。【制劑與規(guī)格】西地碘含片:1.5mg(以碘計)。

地喹氯銨 dequalinium chloride buccal

【適應證】 用于急、慢性咽喉炎,口腔黏膜潰瘍、齒齦炎。

【注意事項】(1)過敏體質(zhì)者慎用;(2)本品應逐漸含化,勿嚼碎口服;(3)如服用過量或出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應立即就醫(yī)。【禁忌證】 對本品過敏者。

【不良反應】 罕見皮疹等過敏反應;偶見惡心、胃部不適。

【用法和用量】 口含,一次1~2片,每2~3小時1次,必要時可重復用藥。【制劑與規(guī)格】地喹氯銨含片:0.25mg。

溶菌酶:用于急慢性咽喉炎,口腔黏膜潰瘍及咳痰困難。口含,一次1片,一日4~6次。

(其他見第14章-耳鼻喉)

15.4.1.4 膜劑

膜劑的特點是經(jīng)唾液浸泡后能成為溶膠,較牢固地粘附于口腔黏膜表面;膜劑內(nèi)的藥物緩慢釋放出來,較長時間的作用于病損局部。復方慶大霉素 compound gentamycin

【適應證】 適用于復發(fā)性口瘡、創(chuàng)傷性口腔潰瘍、痔瘡引起的潰瘍等疾病。還可用于皮膚創(chuàng)傷及皮膚潰瘍。

【注意事項】(1)過敏體質(zhì)者、運動員慎用;(2)藥膜敷貼后,舌尖或口腔黏膜有輕微麻木感覺是藥物正常作用,作用過后即消失。【禁忌證】 對本品過敏者。

【不良反應】 尚未見有關(guān)不良反應報道。

【用法和用量】 外用,取略大于潰瘍面藥膜貼于患處,一日3~4 次。

【制劑與規(guī)格】復方慶大霉素膜:硫酸慶大霉素500u、鹽酸丁卡因2mg、醋酸地塞米松60μg。

利福平rifampicin

【適應證】 用于口腔結(jié)核性潰瘍。

【注意事項】 藥膜敷貼后,舌尖或口腔黏膜有輕微麻木感是藥物正常作用,作用過后即消失。

【禁忌證】 對本品中各種已知成分過敏者。【不良反應】 偶見有蕁麻疹,腫脹和水腫等。

【用法和用量】 外用,取與患處大小相應的薄膜,貼敷患處,一日3 次。【制劑與規(guī)格】 利福平膜:主要含利福平、達克羅寧、潑尼松、甘油等。

15.4.2 口腔常用的局部麻醉藥品

普魯卡因:本品用于局部浸潤麻醉、神經(jīng)阻滯麻醉。用法:浸潤麻醉:0.25%~0.5%溶液,每小時不得超過1.5g;阻滯麻醉:1%~2%溶液,每小時不得超過1.0g。(其他見第17章-麻醉用藥)利多卡因:主要用于浸潤麻醉、表面麻醉(包括在胸腔鏡檢查或腹腔手術(shù)時作黏膜麻醉用)及神經(jīng)傳導阻滯。用法:(1)表面麻醉:用2%~4%溶液,每次量宜小于100mg;(2)浸潤麻醉或靜注區(qū)域阻滯:用0.25%~0.5%溶液,50~300mg。

丁卡因:本品用于神經(jīng)傳導阻滯、黏膜表面麻醉。用法:黏膜表面麻醉常用濃度1%~2%,每次限量40mg。(其他見第17章-麻醉用藥)

甲哌卡因 mepivacaine

【適應證】 用于口腔及牙科治療中的局部浸潤麻醉(神經(jīng)傳導阻滯型)。

【注意事項】(1)使用前必須了解患者病情,身體現(xiàn)況及藥物過敏史;(2)避免對患者已受感染或紅腫的部位進行麻醉;(3)注射過程要緩慢,不間斷,注射前回抽以確保針頭不在血管內(nèi);(4)每次進行麻醉時必須準備好鎮(zhèn)靜劑(苯并二氮卓類安定藥巴比妥酸鹽);(5)患者在感覺恢復前不能咀嚼口香糖,也不能進食;(6)運動員慎用。

【禁忌證】(1)3歲以下兒童;(2)嚴重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患者或心律失常者;(3)對氨基類麻醉劑過敏者;(4)嚴重肝病和腎病患者。

【不良反應】 與其它氨基類局部麻醉劑類似,不良反應可能由于以下原因引起:過量注射、快速吸收或不小心注射入血管引起的血濃度升高,或者源于部分病人的過敏特質(zhì)或者對藥品耐受性差。

【用法和用量】 用于口腔浸潤及傳導麻醉:3%鹽酸甲哌卡因注射液1.8ml/支,成人一次性使用不超過3支;對同一患者,使用頻率不要高于每周一次。兒童每公斤體重0.025ml,但一次不能超過一支。【制劑與規(guī)格】 甲哌卡因注射液:1.8ml:54mg;

復方甲哌卡因注射液: 1.8 ml含鹽酸甲哌卡因36mg,腎上腺素0.018mg。

阿替卡因 articaine

【適應證】 口腔用局部麻醉劑,特別適用于涉及切骨術(shù)及黏膜切開的外科手術(shù)過程。【注意事項】(1)應先行注射5%-10%的劑量試驗是否存在過敏反應;(2)緩慢注射,嚴禁注射于血管中,注射前必須做抽回血檢查;(3)使用過程中應維持與患者的語言交流;(4)接受抗凝劑治療者須嚴密監(jiān)視(監(jiān)測國際標準化比值);(5)麻醉咬合危險:各種咬合(唇、頰、黏膜、舌),建議患者在感覺恢復前不要咀嚼口香糖或食物;(6)避免注射于感染及炎癥部位(麻醉效果降低);(7)因酰胺類局麻藥主要由肝臟代謝,嚴重肝功能不全患者需降低劑量。缺氧、高鉀血癥、代謝性酸中毒患者亦需降低使用劑量;(8)高血壓或糖尿病患者慎用;(9)運動員慎用。

【禁忌證】(1)對局麻藥或本品其它成分過敏者;(2)四歲以下兒童;(3)嚴重房室傳導障礙而無起搏器的患者;(4)經(jīng)治療未得到控制的癲癇患者;(5)卟啉病。

【不良反應】 類似其它口腔用麻醉劑,用藥過量或某些以前用過該藥的患者可能出現(xiàn)以下臨床癥狀:(1)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神經(jīng)質(zhì)、易激惹、呵欠、震顫、恐懼、眼球震顫、多語癥、頭痛、惡心、耳鳴等。如出現(xiàn)以上癥狀,應注意患者呼吸狀況,嚴密監(jiān)視以防中樞神經(jīng)抑制造成病情惡化或伴發(fā)癲癇;(2)呼吸系統(tǒng):呼吸過快,然后呼吸過緩,可能導致呼吸暫停;(3)心血管系統(tǒng):心動過速、心動過緩、心血管抑制伴隨動脈低血壓,可能導致虛脫、心律失常(室性早博、室顫)、傳導阻滯(房室阻滯)等,以上心臟癥狀可能導致心臟停博;(4)本品中含有的抗氧劑亞硫酸鹽可能引起過敏反應,如支氣管痙攣等。【用法和用量】 4%注射液每次注射量0.8~1.7 ml,注射速度每分鐘1.7 ml;成人最大用量不超過7mg/kg,兒童最大用量不超過5mg/kg。

【制劑與規(guī)格】復方阿替卡因注射液:1.7ml:68mg(含腎上腺素1/100000)。15.5口腔科治療中常見的醫(yī)學緊急情況和醫(yī)學問題及其處理原則

進行口腔科治療的患者可能也遭受不相關(guān)的醫(yī)學狀態(tài)。如果患者有全身疾病或正在服用其它藥物,需要與患者的醫(yī)生或會診醫(yī)生討論。15.5.1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不全

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不全(adrenal insufficiency)氫化可的松長期給藥后突然停藥可能會產(chǎn)生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不全。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不全的患者在口腔科治療時可能會產(chǎn)生低血壓。處理:將患者放平、吸氧、迅速請內(nèi)科醫(yī)生會診或送往綜合性醫(yī)院治療。

15.5.2 過敏反應

過敏反應(hypersensitivity)有過敏史或遺傳性過敏反應史(哮喘、濕疹、花粉癥等)的患者特別危險。治療過程中,如果出現(xiàn)過敏反應,處理原則為:(1)病人平臥位,松開衣服;(2)保持呼吸通暢,仰頭抬頦;(3)吸氧,喉頭水腫要做氣管切開;(4)測量、記錄血壓,脈搏。治療用藥:輕者給予脫敏藥物如鈣劑、異丙嗪、糖皮質(zhì)激素肌注或靜注及吸氧;嚴重過敏反應立即注射腎上腺素,給氧;出現(xiàn)抽搐或驚厥時迅速靜注地西泮10mg~20mg,或分次靜注2.5%硫噴妥鈉,每次3~5ml,直到驚厥停止;如呼吸心跳停止,則按心肺復蘇方法迅速搶救。15.5.3低血糖

低血糖(hypoglycemia)胰島素治療的糖尿病患者在局麻下進行口腔科治療時,應注射胰島素,并按時吃飯。如果未按時吃飯,血糖可能會低于正常值(低血糖)。出現(xiàn)顫抖、虛汗、口唇麻木、饑餓感、心悸、頭痛(有時)、復視、注意力不集中、言語困難、意識混亂、行為改變、粗暴、瘈疭、神志喪失等癥狀。兒童可無上述癥狀,但是可能會昏睡。處理原則:(1)清醒的低血糖患者可給予2~3塊糖果,4~5塊餅干或半杯含糖飲料,大多數(shù)患者在數(shù)分鐘內(nèi)緩解。如果15分鐘仍未緩解,重復上法治療一次;(2)疑似低血糖昏迷者,應立即抽血作有關(guān)檢查,并馬上供糖而不必等待檢查結(jié)果,可采取下列措施:①立即靜脈注射50%葡萄糖溶液60~100ml,多數(shù)患者能立即清醒,繼而進食,未恢復者可反復注射直至清醒。②血糖不能恢復或仍神志不清者必要時可選用:氫化可的松100mg靜脈推注后視病情需要再以100mg加入500ml葡萄糖溶液中緩慢滴注,一日總量在200~400mg;或以胰升糖素0.5~1.0mg皮下、肌肉或靜脈注射,一般20分鐘內(nèi)生效,但維持時間僅1~1.5小時。15.5.4暈厥

暈厥(syncope)大腦供血不足產(chǎn)生意識喪失。共同的原因是血管迷走神經(jīng)性發(fā)作或由于情緒緊張導致的單純的暈厥。出現(xiàn)無力、低血壓、蒼白、出汗、打哈欠、脈率降低、惡心嘔吐、瞳孔散大、肌肉顫動等癥狀。

處理原則:(1)立即停止口腔診療操作,迅速放平椅位,使患者頭低位,下肢抬高以增加腦血液循環(huán);(2)解開領口,保持呼吸道通暢,吸氧;(3)芳香氨酒精或氨水刺激呼吸,人中穴針刺;(4)低血糖者可口服或靜脈注射高滲葡萄糖液,脈搏過緩者可靜脈或肌注阿托品15.5.5哮喘

哮喘(asthma)在進行口腔科治療時,哮喘患者可能會哮喘發(fā)作。有嚴重急性哮喘的患者或進行口腔科治療前哮喘加劇,須在進行口腔治療前增加預防藥物。要和患者的治療醫(yī)生討論,其中包括增加吸入或口服皮質(zhì)激素的劑量(其他見第2章-吸系統(tǒng)疾病用藥)。

15.5.6心臟突發(fā)事件

心臟突發(fā)事件(cardiac emergencies)患者如有心絞痛史,很有可能攜帶硝酸甘油制劑,應允許患者使用。癥狀較輕者用患者自備藥物治療,不需住院治療。心律失常可能也會導致突然的心輸出量降低,產(chǎn)生意識喪失,必須采取治療措施(詳見第4章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用藥)。

.心絞痛處理原則:(1)就地休息盡量使患者減輕焦慮;立即服藥;(2)其它見第4章-血管系統(tǒng)疾病用藥。

急性心肌梗死處理原則:見第4章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用藥。

15.5.7高血壓

高血壓(hypertension)患者很有可能正在服用降壓藥。在普通麻醉下,他們的血壓可能降低,這很危險。此時應嚴密觀察血壓變化并減淺麻醉,準確估計可能的失血量和及時補充血容量。

15.5.8 血栓栓塞性疾病

血栓栓塞性疾病(thromboembolic disease)使用肝素或口服抗凝藥的患者,可能在拔牙或其它口腔手術(shù)后發(fā)生過量出血。通常在完成抗凝治療后再進行口腔科手術(shù)。對于需要長期口服抗凝藥的患者,應向內(nèi)科醫(yī)生咨詢,最好在口腔科手術(shù)前,如果國際標準化比值(inr)值穩(wěn)定,提前72h,不超過24h監(jiān)測inr。進行非拔牙的小的口腔科手術(shù)的患者如inr值低于4.0(可能應為2.0)可繼續(xù)華法林治療,不必調(diào)整劑量。需拔牙的患者,如果inr值低于3.0(可能應為1.5),可繼續(xù)華法林治療,不必調(diào)整劑量。如果可能,應先進行單個摘除,如果效果較好,在后來的治療中,再拔除其它的(同時拔2或3顆)。在手術(shù)過程中或手術(shù)后,應采取措施盡量減少出血。一些口腔科手術(shù),通過齒槽縫合牙齦時,放止血劑如膠原海綿或明膠海綿。

對于長期抗凝治療的患者,在下列情況下,應求助于負責抗凝治療的醫(yī)生:inr值不穩(wěn)定,如果inr值超過4.0或小的拔牙手術(shù)時inr值超過3.0;有血小板減少癥、血友病或其它的止血功能紊亂,或肝損傷、酒精中毒或腎衰竭的患者;服用細胞毒性藥物或接受放射療法的患者。

接受抗凝治療或凝血功能紊亂的患者不適于肌內(nèi)注射;如果可能,含有收縮血管藥的局麻藥應浸潤注射或韌帶內(nèi)注射。如果必須采用局部神經(jīng)阻斷,局麻藥應用抽吸式注射器小心給藥。

口腔科最好的醫(yī)院排名篇二

健康教育處方

頜面部外傷健康教育

口腔頜面部是人體暴露部分,易受外界致傷因素損傷,由于口腔頜面部血運豐富,竇腔多與顱腦相鄰,損傷后易出血,感染。當骨折碎片、異物、血塊等阻塞呼吸道時可導致窒息,同時容易合并面神經(jīng)損傷,組織器官移位,顱腦損傷。

一、治療原則

1、挫裂、撕脫傷:清洗創(chuàng)面、除去異物、防止感染。及時清創(chuàng)復位縫合,如有較大組織缺損需行皮瓣修復。

2、中醫(yī)藥內(nèi)服、面部理療活血、止痛、消腫,促進組織修復。

二、心理指導:頜面部外傷后,需避免情緒激動,導致?lián)p傷部位的出血增加。要勇敢地面對損傷,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醫(yī)療護理工作,以達到早日康復的目的。

三、飲食指導

1、頜面部骨折,咀嚼困難時給予高熱量,高蛋白的流質(zhì)飲食

2、頜面部腫脹嚴重,吞咽困難時給予鼻飼流質(zhì)。

四、口腔清潔:每日用香薷漱口液漱口,以清熱解毒芳香化濕清除口腔內(nèi)食物殘渣、異物、血凝塊等,避免繼發(fā)口腔感

染。

五、體位指導:取半坐臥位以利于傷口滲出物引流,減輕頜面部損傷后充血、腫脹。

六、并發(fā)癥的預防指導

1、盡量將口腔內(nèi)分泌物、血凝塊吐出,勿咽下,避免引起窒息和吸入性肺炎。

2、出現(xiàn)劇烈的頭痛、惡心、噴射性嘔吐、神志不清、躁動不安等情況,說明可能合并有顱腦損傷,應立即告訴醫(yī)護人員進行急救處理。

八、出院指導

1、增強安全意識,防止再次受傷。

2、保持口腔清潔。

3、出院3個月后來門診復查,不適隨診。

腮腺囊腫健康教育

腮腺囊腫分為先天性和潴留性兩大類。先天性囊種又分皮樣囊腫和腮裂囊腫兩類,皮樣囊腫可位于深部或淺表部位,腮腺部位的腮腺囊腫來自第一腮弓發(fā)育異常。

一、治療原則

1、手術(shù)切除。

2、有感染的病人需先行抗感染治療,待急性炎癥消退后再進行手術(shù)。

二、心理指導:需正確面對手術(shù)后暫時的面部表情、功能障礙,配合護理,完成治療。

三、術(shù)前指導

1、進營養(yǎng)豐富的飲食,保證組織供給,促進傷口的愈合。

2、手術(shù)區(qū)皮膚的準備。

3、術(shù)前8小時開始禁食,6小時開始禁飲。

4、有活動性假牙要取下,貴重物品及現(xiàn)金交家屬保管。

四、術(shù)后指導

1、手術(shù)返回病房后,6小時內(nèi)不要吃任何東西,頭偏向一側(cè),仰臥以防嘔吐引起窒息及誤吸。

2、抬高上半身,呈半臥位,這樣做是為了減少頭面部的出血及腫脹,增加血液的回流。

3、麻醉清醒后6小時可先喝水和牛奶,第二天就可以吃半流質(zhì)飲食,但要避免辛辣、太冷太熱及酸的東西,以免刺激殘余唾液腺分泌過多的口水,引起涎液潴留。

4、術(shù)后用藥:術(shù)后常規(guī)用唾液分泌抑制劑,及促進神經(jīng)功能恢復合劑,為了預防感染應用些抗生素等。

五、出院指導

1、注意飲食,出院1個月內(nèi)避免進食辛辣飲食。

2、保持口腔清潔。

3、定期復查,復查的時間一般為出院后1個月、3個月、6個月逐漸延長。

4、如果您是惡性腫瘤,可能要配合抗腫瘤治療。

5、不適隨診。

先天性唇裂健康教育

唇裂是頜面部最常見的一種先開性畸形,除常與腭裂伴發(fā)外,其中少數(shù)病人還有身體其他部位的畸形。唇裂可造成唇部外型缺陷以及吸吮、咀嚼、吞咽、語言、表情等功能障礙,唇裂通過手術(shù)治療可恢復接近正常的外形和功能。

一、治療原則:

手術(shù)修復:為唇裂治療的主要手段。

二、心理指導:患者及家屬正確認識和對待疾病,消除自悲感和心理創(chuàng)傷,了解唇裂治愈的情況,增強治療的信心。

三、術(shù)前指導

1、嬰幼兒入院起停止母乳和奶瓶喂養(yǎng),改用湯匙或滴管喂食,術(shù)前4-6個小時禁食禁水。

2、避免受涼,防止上呼吸道感染,以免延誤手術(shù)。

3、保持口周皮膚清潔干燥,成人應剃胡須。

四、術(shù)后指導

1、頭偏向一側(cè)仰臥,保持呼吸道通暢。

2、全麻清醒后4-6小時,用湯匙或滴管喂食少量白開水。若無嘔吐嗆咳,可喂流質(zhì)飲食。

3、保持傷口清潔干燥,防止鼻涕或食物污染傷口。當日可用四環(huán)素眼膏涂抹傷口局部,預防傷口感染。

4、防止傷口裂開,避免啼哭、吵鬧、嬉笑,勿使患兒搔抓及碰撞上唇,幼兒必要時用約束帶限制雙臂活動。

5、注意觀察體溫,注意保暖,如有異常,及時報告醫(yī)師

五、健康教育

1、單側(cè)唇裂修復術(shù)最合適的年齡在出生后3-6個月,體重達6-7公斤以上;雙側(cè)唇裂宜選擇出生后6-12個月實施手術(shù)。

2、入院后開始訓練用湯匙喂養(yǎng),以適用術(shù)后進食需要。

3、術(shù)后5-7天拆除唇部創(chuàng)口縫線。

口瘡健康教育 口瘡是指口腔黏膜出現(xiàn)小潰瘍,灼熱疼痛為特征的口腔黏膜病。西醫(yī)常見于復發(fā)性口瘡和口腔潰瘍,一、給藥護理:服用中藥湯劑,實證者宜稍涼服;虛證者溫服,緩緩含服,達到局部治療作用,服用后要觀察效果和反應,作好記錄。

二、飲食護理:

(1)飲食宜甘淡流質(zhì)和軟食。

(2)實證口瘡飲食宜清淡,勿食咸及偏熱性食物,不宜吃魚腥類,忌辛辣、煎炸、膏粱厚味。

(3)陽虛者忌生冷,多發(fā)性口瘡進綠豆湯效果較好。戒煙酒。

三、情志護理:情志不遂,心火上炎,加重口瘡病情。要開導患者忌憂思、惱怒,以免加重病情。

七、對久治不愈、反復發(fā)作者要及時送病理切片檢查。

四、健康指導:

(1)潰瘍面大疼痛較甚者,宜臥床休息。

(2)實證患者室溫宜偏低,虛證者室內(nèi)宜偏暖,頭面部防風、寒邪直襲。

(3)保持口腔清潔,定時漱口和口腔潰瘍面吹涂藥物。

(4)注意身心健康,增強體質(zhì)。

(5)生活起居有常,避免過勞。

(6)注意口腔清潔,經(jīng)常用淡鹽水漱口。

牙宣健康教育

牙宣是以齦肉腫脹或萎縮,牙根宣露,齦齒間滲出膿血為特征。西醫(yī)學常見于牙周炎、牙齦炎。

1、急性期發(fā)熱者宜臥床休息。胃火熾盛證及發(fā)熱時室內(nèi)溫度宜稍低,溫度偏潤; 腎氣虛損,氣血不足者宜偏溫,避免對流風。

2、定時用淡鹽水、濃茶水或中草藥含漱液給患者漱口,牙齦出血或溢膿后及時漱口,痰杯要及時傾倒消毒。

3、觀察牙齦紅腫程度,滲血的多少,膿液的性質(zhì)和量,牙齦疼痛及牙齒松動情況,發(fā)熱及全身伴隨癥狀,做好記錄。

4、如見下列情況,應立即報告醫(yī)師,并協(xié)助處理1.高熱2.牙齦紅、腫、疼痛嚴重。

3.牙齦滲血較多。

5、急性發(fā)作期宜進清涼甘淡流質(zhì)或軟食,如藕粉粥、杏仁粥、綠豆汁、面條等,慢性患者注意飲食有節(jié),忌肥甘厚味,炙煿醇酒。氣血不足者多進血肉有情之品,蛋、魚、瘦肉等,禁煙酒。

6、做好患者情志護理,防止七情所致的臟腑功能失調(diào)。

7、衛(wèi)生宣教及出院指導:

指導患者正確刷牙及牙齦按摩保健,如揩齒、叩齒等。定期

到口腔專科清潔牙齒,提高牙周組織的抗病能力。養(yǎng)成飯后刷牙的良好習慣,有齲齒、牙疔、牙痛等口腔疾病應及時治療

口腔科最好的醫(yī)院排名篇三

口腔科疾病用藥

因為微信定訂閱系統(tǒng)只保存近五天發(fā)布的內(nèi)容。為了長久保存資料以便以后溫習,請大家轉(zhuǎn)發(fā)自己的朋友圈。

感染性疾病是口腔科最常見疾病,皰疹性口炎、急性壞死性潰瘍性齦炎、急性化膿性根尖周炎和冠周炎是最常見的急性感染。

口腔兩大疾病齲齒和牙周病都是慢性感染性。口腔急性感染需要使用全身抗感染藥物治療。口腔臨床治療中常常需要局部用藥,許多慢性感染無需全身用藥,僅局部用藥即可。不同的抗感染藥可制成含漱劑、膜劑、膏劑、口含片,并可制成緩釋劑型。除用于黏膜表面外,還可用于牙髓腔、牙周袋,多種緩釋劑已成功應用于牙周炎治療.由于口腔環(huán)境復雜,許多因素影響抗感染藥物的療效。牙菌斑生物膜的結(jié)構(gòu)使生存于其中的微生物對藥物和宿主的防御機制有較高的抵抗性。因此在用藥時,應先盡可能徹底地去除感染部位的微生物,如: 菌斑、牙石、感染壞死的牙髓組織、潰瘍表面的滲出物等,使藥物直接作用于感染部位。抗感染藥物也不宜長期使用,因為口腔是有菌環(huán)境,牙菌斑在牙面上不斷形成,如果不定時清除菌斑一旦停藥,疾病還會復發(fā),長期用藥還易導致細菌耐藥。

1、口腔感染性疾病用藥:

1.1-口腔病毒性感染用藥

1.1.1-皰疹性口炎

皰疹性口炎(herpetic stomatitis)是口腔常見的病毒性口炎。原發(fā)性皰疹性齦口炎,常見于嬰幼兒。患者表現(xiàn)為口腔黏膜充血水腫,特別是牙齦充血水腫明顯,黏膜出現(xiàn)簇集性小水皰,小皰破裂后形成淺潰瘍。

口腔局部選用氯己定、聚維酮碘、依沙吖啶或復方硼酸溶液漱口。可用氯己定、溶菌酶、西地碘片等含化。唇皰疹局部用阿昔洛韋、噴昔洛韋軟膏或酞丁安乳膏局部涂布。唇皰疹繼發(fā)感染時,可用溫的生理鹽水、依沙吖啶或氯己定溶液濕敷。全身抗病毒治療可選用利巴韋林、阿昔洛韋、伐昔洛韋、泛昔洛韋和更昔洛韋的口服制劑。

1.2-口腔真菌性感染用藥

1.2.1-念珠菌口炎

念珠菌口炎(candidal stomatitis)是常見的口腔真菌感染,是念珠菌屬感染所引起的急性、亞急性或慢性口腔黏膜疾病。口腔念珠菌病中白色念珠菌是最主要的病原菌。

1.2.2-鵝口瘡

鵝口瘡(thrush)常發(fā)生于新生兒、艾滋病和長期使用皮質(zhì)激素的患者。好發(fā)部位為頰、舌、軟腭及唇,損害區(qū)黏膜充血,可見白色絲絨狀斑片。

1.2.3-抗生素口炎

抗生素口炎(antibiotic stomatitis)多見于成年人,與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有關(guān),且大多數(shù)患者原患有消耗性疾病,如白血病、營養(yǎng)不良、內(nèi)分泌紊亂、腫瘤化療后等。以舌黏膜多見,主要表現(xiàn)為黏膜充血、糜爛及舌背中部乳頭萎縮。

1.2.4-念珠菌白斑

念珠菌白斑(candidal leukoplakia)常見于口角聯(lián)合區(qū)、頰黏膜、舌背及腭部,常表現(xiàn)為顆粒狀白色斑塊。此型患者應警惕癌變。吸煙的患者應該戒煙。

1.2.5-義齒性口炎

義齒性口炎(denture stomatitis)多發(fā)生于戴義齒的患者。損害部位常在上頜義齒側(cè)面接觸的腭、齦黏膜,表現(xiàn)為義齒承托區(qū)黏膜廣泛發(fā)紅,形成鮮紅色彌散紅斑,紅斑表面可有顆粒增生。

局部治療:用碳酸氫鈉溶液含漱,甲紫溶液及制霉菌素糊劑局部涂布。全身抗真菌藥物治療可選用咪康唑、克霉唑及氟康唑。對氟康唑耐藥的感染可選用伊曲康唑治療。

1.2.6-口角炎

口角炎(angular cheilitis)是發(fā)生于口角區(qū)的炎癥總稱,以皸裂、糜爛和結(jié)痂為主要癥狀。多由維生素缺乏,細菌和真菌感染引起。老年患者口角炎多與咬合垂直距離縮短有關(guān),口角區(qū)皮膚發(fā)生塌陷呈溝槽狀,導致唾液由口角溢入溝內(nèi),故常呈潮濕狀態(tài),有利于真菌生長繁殖。

局部治療:口角區(qū)病損用依沙吖啶、氯己定溶液濕敷,去除痂皮后,涂布甲紫溶液。在滲出不多無結(jié)痂時,可用金霉素軟膏局部涂布。對真菌性口角炎可加用達克寧軟膏。針對引起感染性口角炎的誘因,應采取措施加以消除。

例如:糾正過短的牙合間距離,修改不良修復體,增加牙合墊,制作符合生理牙合間距離的義齒,減少口角區(qū)皺褶,保持口角區(qū)干燥。

1.3-口腔細菌感染性疾病用藥

1.3.1-急性壞死性潰瘍性齦炎

急性壞死性潰瘍性齦炎(acute necrotizing ulcerative gingivitis)是局限于牙齦的壞死性炎癥。重度患者可有頜下淋巴結(jié)腫大和觸痛,唾液增多,低熱等。壞死區(qū)涂片瑞氏染色可見大量的梭形桿菌和螺旋體。

治療主要采取局部處理:輕輕去除大塊牙結(jié)石,用3%過氧化氫溶液擦洗。并給予氯己定溶液含漱。重癥者可口服硝基咪唑類藥物。

1.3.2-牙周炎

牙周炎(periodontitis)是由牙菌斑中的微生物所引起的牙周支持組織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導致牙周支持組織的炎癥和破壞。以局部治療為主,采用潔治術(shù)、齦下刮治和根面平整術(shù)清除局部致病因素,治療后可用3%過氧化氫溶液或氯己定溶液局部沖洗。同時要指導患者采用正確的方法刷牙、使用牙線或牙簽或牙間隙刷,以長期控制菌斑,保持口腔衛(wèi)生。重度慢性牙周炎、侵襲性牙周炎、伴糖尿病等全身疾病的牙周炎患者需輔助全身用藥和局部藥物治療,可選用的藥物如硝基咪唑類、四環(huán)素類。局部用氯己定、西吡氯銨溶液含漱等;侵襲性牙周炎的患者采用硝基咪唑類與阿莫西林聯(lián)合用藥。

1.3.3-牙周膿腫

牙周膿腫(periodontal abscess)是位于牙周袋壁或深部牙周組織中的局限性化膿性炎癥,一般為急性過程,也可為慢性牙周膿腫。治療原則是止痛、防止感染擴散以及使膿液引流。在膿腫初期膿液尚未形成前,可清除大塊牙石,沖洗牙周袋,將碘甘油引入袋內(nèi),必要時全身給予抗菌藥物或支持療法。當膿液形成出現(xiàn)波動時,可根據(jù)膿腫的部位及表面黏膜的厚薄,選擇從牙周袋內(nèi)或牙齦表面引流。袋內(nèi)引流可用尖探針從袋內(nèi)壁刺入膿腔,切開引流可在表面麻醉下進行,用尖刀片切開膿腫達深部,切開后用氯化鈉溶液徹底沖洗膿腔,然后局部使用碘甘油。切開引流后的數(shù)日內(nèi)應讓患者用氯已定溶液含漱。

局部用藥:氯己定、西吡氯銨、過氧化氫、聚維酮碘溶液、米諾環(huán)素軟膏。重度牙周膿腫、多發(fā)性牙周膿腫,應使用全身藥物治療,可用硝基咪唑類,四環(huán)素類,也可硝基咪唑類與阿莫西林聯(lián)合應用。

1.3.4-急性化膿性根尖周炎

急性化膿性根尖周炎(acute apical periodontitis)發(fā)生于根尖周圍組織的急性化膿性炎癥性疾病。根據(jù)膿腫所在的部位分為 :根尖膿腫,骨膜下膿腫和黏膜下膿腫三個階段。

治療首先要開髓、拔髓、開放引流,迅速消除急性炎癥。當移行溝變平有明顯波動感時膿腫切開引流。同時全身給予硝基咪唑類、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疼痛的患者可給予氨酚待因等止痛藥。

1.3.5-冠周炎

冠周炎(pericoronitis)正常萌出或阻生的牙齒,在萌出的過程中牙冠周圍軟組織發(fā)生的炎癥,稱之為冠周炎。其中以下頜第三磨牙的冠周炎最為常見。好發(fā)于18-30歲的年輕人,是口腔科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

冠周炎常以急性炎癥的形式出現(xiàn)。急性發(fā)作可以分為兩型,局限型和擴散型。當感染向鄰近潛在的間隙擴散時,可發(fā)生蜂窩織炎,扁桃體周圍膿腫,急性化膿性淋巴結(jié)炎,甚至頜骨骨髓炎、敗血癥和膿毒血癥等嚴重并發(fā)癥。

對于局限型冠周炎強調(diào)及時的局部處理。用過氧化氫、氯化鈉、氯己定溶液反復沖洗,清除齦袋內(nèi)的食物碎屑、壞死組織和膿液,擦干局部,用探針蘸碘甘油導入齦袋內(nèi),每日2-3次。用呋喃西林或氯己定溶液漱口。

對于擴散型冠周炎除局部處理外,應根據(jù)分泌物的細菌學檢查選擇合適的抗菌藥物和全身支持治療,可口服或靜脈輸入抗生素,如青霉素類、大環(huán)內(nèi)酯類或頭孢菌素類等。齦瓣附近形成膿腫時應及時切開引流,放置引流條。

急性炎癥得到有效控制后,應及時處理病灶牙,如手術(shù)消除盲袋,牙齒導萌,拔除阻生牙,切除瘺道,刮盡肉芽等。

2、口腔潰瘍用藥:

2.1-復發(fā)性口腔潰瘍

復發(fā)性口腔潰瘍(recurrent aphthous ulcer, rau)是最常見的口腔黏膜潰瘍性疾病,具有周期性復發(fā)性和自限性特征。根據(jù)潰瘍和數(shù)目分為輕型、口炎型和重型復發(fā)性口腔潰瘍。

局部治療主要是消炎、止痛、促潰瘍愈合。可選用氯己定、聚維酮碘、依沙吖啶、西吡氯銨、復方硼砂溶液漱口。溶菌酶、地喹氯銨、西地碘片含化。止痛可選用復方甘菊利多卡因凝膠于潰瘍局部涂布。促潰瘍愈合可局部外用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

深大的重型復發(fā)性口腔潰瘍,可用曲安奈德混懸液或醋酸強的松龍混懸液0.5-1ml,加入2%普魯卡因0.3-0.5ml在潰瘍基底部注射,每周1次。

2.2-創(chuàng)傷性潰瘍

創(chuàng)傷性潰瘍(traumatic ulceration)是由于長期慢性機械刺激或壓迫而產(chǎn)生的口腔軟組織損害。特點是慢性、深大的潰瘍,周圍有炎癥增生反應,黏膜水腫明顯。多數(shù)由口內(nèi)持久的機械刺激,如殘冠、殘根、不良修復體、銳利的牙齒邊緣等。潰瘍發(fā)生在鄰近或接觸刺激因子的部位,其形態(tài)常常能與刺激因子相楔合。

治療首先立即去除刺激因素,如拔除殘根、殘冠、磨改過陡的牙尖,拆除不良修復體。用氯己定、聚維酮碘、依沙吖啶、西吡氯銨溶液含漱。溶菌酶、地喹氯銨、西地碘片含化。

注意若除去病因仍不能在短期內(nèi)愈合,則應作病理檢查與癌及結(jié)核性潰瘍鑒別。

2.2-口腔干燥用藥

口腔干燥(xerostomia)常見于頭頸部區(qū)域放射治療后和sj?gren 綜合征。sj?gren是自身免疫病,最常見癥狀是口、眼干燥,同時可累及腎、肺、甲狀腺和肝等多種器官。由于缺乏唾液的清潔、稀釋和緩沖作用,造成食物和口腔微生物在牙面堆積,引起嚴重的進行性齲病,牙齲壞多發(fā)生在牙頸部,形成環(huán)狀齲。常伴有白色念珠菌感染。口腔干燥還常見于藥物不良反應,如:解痙藥、三環(huán)抗抑郁藥。

口腔干燥對癥治療可選用人工唾液。乙基纖維素和黏液素可長期增加口腔表面潤濕和潤滑作用,已被廣泛應用;另外,還有以多聚氧化乙烯和亞麻子多糖提取劑等增稠劑為基礎的唾液替代品;多聚甘油甲基丙烯酸酯口腔潤濕膠可起到潤濕和預防齲齒的兩重作用。也可口含1%-2%枸櫞酸液或維生素c片,增加唾液分泌。剩余腺體的刺激多數(shù)采用m 受體激動劑,如毛果蕓香堿,西維美林,對各期患者均有較好的療效,用藥后可明顯改善患者的口干和眼干癥狀。環(huán)戊硫酮也可用于治療sj?gren 的口干癥狀,但只對早期患者有作用,對腺體破壞嚴重的中晚期患者幾乎無作用。

3、口腔局部常用制劑及局部麻醉藥物:

3.1-局部常用制劑

3.1.1-漱洗劑及濕敷劑

漱洗劑及濕敷劑是指根據(jù)臨床需要將不同藥物配制成液體制劑,用于漱洗或濕敷,以改變口腔內(nèi)外環(huán)境,直接或間接抑制口腔內(nèi)及其周圍細菌的生長繁殖、減少口腔細菌的數(shù)量。

氯己定(chlorhexidine)

【適應證】適用于牙齦炎、冠周炎、口腔黏膜炎等所致的牙齦出血、牙周腫痛及溢膿性口臭、口腔潰瘍等癥的輔助治療用藥。

【注意事項】(1)連續(xù)使用不宜超過3個療程;(2)含漱時至少在口腔內(nèi)停留 2-5分鐘。

【禁忌證】對本品過敏者。

【不良反應】(1)偶見過敏反應或口腔黏膜淺表脫屑;(2)長期使用能使口腔黏膜表面與牙齒著色 , 舌苔發(fā)黃、味覺改變,停藥后可恢復。假牙因表面粗糙可發(fā)生永久性著色。

【用法和用量】含漱,一次約10-15ml,早晚刷牙后含漱 2-5分鐘,5-10日為一療程。濕敷,將浸有本品的消毒紗布覆蓋于局部損害處數(shù)分鐘,一日2-3次。含化,一次1片,一日4-6次。

【制劑與規(guī)格】葡萄糖酸氯己定片:5mg。

氯己定溶液:0.02%-0.2%;

復方氯己定溶液:每500ml含葡萄糖酸氯己定0.6g、甲硝唑0.1g。

過氧化氫(hydrogen peroxide)

【適應證】用于輔助治療急性壞死性潰瘍性齦炎、牙周炎及冠周炎等。

【注意事項】長期使用本品含漱,應與碳酸氫鈉溶液交替使用,以中和其酸性。

【禁忌證】對本品過敏者禁用。

【不良反應】(1)高濃度對皮膚和黏膜產(chǎn)生刺激性灼傷,形成疼痛性“白痂”;(2)連續(xù)應用漱口可產(chǎn)生舌乳頭肥大,屬可逆性。

【用法和用量】含漱,1.5% 溶液,一次約10-15ml,一日含漱3-4次。沖洗:3% 溶液,齦袋或牙周袋沖洗。

【制劑與規(guī)格】過氧化氫溶液:(1)1%;(2)3%。

依沙吖啶:用于口腔、外傷及感染創(chuàng)面的消毒與濕敷。0.1%溶液可用于含漱,一次約10-15ml,一日3-4次。

碳酸氫鈉(sodium bicarbonate)

【適應證】(1)口腔念珠菌病;(2)輔助治療久治難愈的口腔黏膜病損如天皰瘡、糜爛性口腔扁平苔蘚等;(3)預防由放射治療、化學治療、長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質(zhì)激素等所引起的口腔黏膜損害;與氯己定溶液交替使用,效果更佳。(4)用于唾液黏稠的黏膜潰瘍,糖尿病患者用于預防霉菌感染。

【注意事項】使用本品含漱時,不能因味澀而再用清水漱口。

【禁忌證】對本品過敏者。

【不良反應】服用本品中和胃酸時所產(chǎn)生的二氧化碳可能引起噯氣、繼發(fā)性胃酸分泌增加。

【用法和用量】(1)成人含漱,2%-4%溶液,一次約10-15ml,一日3-4次;(2)輕型小嬰兒可用2%溶液擦洗口腔,一日3-4次;(3)嬰幼兒患者,哺乳前后用2%溶液洗滌口腔,用4%溶液洗滌產(chǎn)婦乳頭,再用清水洗凈。還可用于浸泡奶瓶等哺乳用具;(4)4%溶液用于浸泡義齒。

【制劑與規(guī)格】碳酸氫鈉片:0.5g。碳酸氫鈉溶液:4%。

聚維酮碘(povidone iodine)

【適應證】用于口腔黏膜創(chuàng)傷、潰瘍及病毒、細菌所致的口腔黏膜病;拔牙及口腔外科手術(shù)前后消毒;牙髓及根尖周病治療中的沖洗和封藥;以及日常漱口消毒。

【注意事項】(1)涂布部位如有灼燒感、瘙癢、紅腫等情況,應停止用藥,并將局部藥物洗凈,必要時向醫(yī)師咨詢;(2)如誤服中毒,應立即用淀粉糊或米湯洗胃,并送醫(yī)院救治;【禁忌證】對碘過敏者。

【不良反應】偶見過敏反應和皮炎。

【用法和用量】(1)用于治療時,可用棉簽蘸原液直接涂布于患處,一日1-2次;(2)含漱消毒,可將藥液用涼開水稀釋1-2倍,一次5-10ml,一日2-3次,每次含漱1分鐘后吐出,半小時內(nèi)不飲水和進食;(3)用于活動義齒夜間浸泡清潔時,可將原液稀釋10倍。

【制劑與規(guī)格】聚維酮碘溶液:1ml:0.01g。

西吡氯銨(cetylpyridinium chloride)

【適應證】用于口腔疾病的輔助治療,也可用于口腔日常護理及清潔口腔。

【注意事項】(1)過敏體質(zhì)者慎用;(2)本品僅供含漱用,含漱后吐出,不得咽下。

【禁忌證】對本品過敏者。

【不良反應】尚不明確。

【用法和用量】含漱用,刷牙前后或需要使用時,一次15ml,強力漱口1分鐘,一日至少使用2次。

【制劑與規(guī)格】西吡氯銨溶液:200ml:0.2g。

復方硼砂溶液(compound borax solution)

【適應證】用于口腔炎、咽炎等口腔消毒防腐。

【注意事項】(1)過敏體質(zhì)者慎用;(2)含漱后應吐出,不可咽下;(3)小兒、老年人、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4)本品誤服后可引起局部組織腐蝕、吸收后可發(fā)生急性中毒,早期癥狀為嘔吐、腹瀉、皮疹以及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先興奮后抑制等癥狀。一旦發(fā)生立即就醫(yī);(5)用時應避免接觸眼睛。

【禁忌證】(1)新生兒、嬰兒;(2)對本品過敏者。

【不良反應】外用一般毒性不大,用于大面積損傷,其中的硼砂吸收后可發(fā)生急性中毒,早期癥狀為嘔吐、腹瀉、皮疹、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先興奮后抑制。硼砂排泄緩慢,反復應用可產(chǎn)生蓄積,導致慢性中毒,表現(xiàn)為厭食、乏力、精神錯亂、皮炎、禿發(fā)和月經(jīng)紊亂。

【用法和用量】含漱,一次約10ml,加5倍量的溫開水稀釋后含漱,一次含漱5分鐘后吐出,一日3-4次。

【制劑與規(guī)格】復方硼砂溶液:100ml:硼砂1.5g,碳酸氫鈉1.5g,液化酚0.3ml,甘油3.5ml。

甲紫(methyirosaniline chloride)

【適應證】用于皮膚和黏膜的化膿性感染、念珠菌引起的口腔炎,也用于燙傷、燒傷等。

【注意事項】(1)面部有潰瘍型損害時慎用,應避免造成皮膚著色;(2)治療鵝口瘡時,只在患處涂藥,如將溶液咽下可造成食管炎、喉頭炎;(3)涂藥后不宜密封包扎;(4)大面積破損皮膚不宜使用;(5)不宜長期應用。

【禁忌證】哺乳期婦女乳房部位用藥需防止嬰兒經(jīng)口吸入。

【不良反應】對黏膜可能有刺激或引起接觸性皮炎。

【用法和用量】外用,取適量涂布患處,一日2-3次。

【制劑與規(guī)格】甲紫溶液:1%

碘甘油(iodine glycerin)

【適應證】用于口腔黏膜潰瘍、牙齦炎、冠周炎及慢性咽炎。

【注意事項】(1)過敏體質(zhì)者慎用;(2)新生兒慎用;(3)僅供口腔局部使用。如誤服中毒,應立即用淀粉糊或米湯灌胃,并送醫(yī)院救治;(4)涂布部位如有灼燒感、瘙癢、紅腫等情況,應停止用藥,并將局部藥物洗凈,必要時向醫(yī)師咨詢。

【禁忌證】對本品或其它含碘制劑過敏者。

【不良反應】偶見過敏反應和皮炎。

【用法和用量】外用,用棉簽蘸取少量本品涂于患處,一日2-4次。

【制劑與規(guī)格】碘甘油:(1)1%;(2)2%。

3.1.2-軟膏劑、糊劑、乳膏

制霉菌素(nystatin)

【適應證】用于治療下列疾病:(1)口腔念珠菌病,還可將本品涂敷于義齒黏膜面,然后再戴上義齒。(2)久治難愈的口腔黏膜病損如天皰瘡、糜爛型口腔扁平苔蘚等,配合糖皮質(zhì)激素局部制劑。

【注意事項】(1)對全身真菌感染無治療作用;(2)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禁忌證】對本品過敏者。

【不良反應】口服較大劑量時可發(fā)生腹瀉、惡心、嘔吐和上腹疼痛等消化道反應,減量或停藥后癥狀迅速消失。

【用法和用量】(1)糊劑: 外用,取適量局部涂布,每2-3小時一次,涂布后可咽下;(2)片劑:口含,一次1-2片,一日3次。

【制劑與規(guī)格】制霉菌素片:50萬u。

制霉菌素軟膏:(1)1g:10萬u;(2)1g:20萬u。

復方甘菊利多卡因(compound chamomile and lidocaine hydrochloride)【適應證】(1)用于牙齦、唇以及口腔黏膜的炎癥性疼痛;(2)緩解乳牙和智齒萌出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局部癥狀及由于配戴正畸矯治器所致的局部癥狀等;(3)作為配戴義齒后所出現(xiàn)的疼痛不適及刺激性和/或過敏性反應的輔助性治療。

【注意事項】請將本品置于兒童不可觸及處。

【禁忌證】對本品中的各種成分已知有過敏反應的患者。

【不良反應】利多卡因可觸發(fā)遲發(fā)變態(tài)反應和速發(fā)變態(tài)反應,可與其它酰胺類藥物發(fā)生交叉過敏反應;頻繁地局部使用利多卡因,特別是用于黏膜,可觸發(fā)變態(tài)反應。

【用法和用量】(1)牙齦或口腔黏膜炎癥性疼痛:每次涂約0.5厘米凝膠于疼痛或發(fā)生炎癥的牙齦區(qū),稍加按摩,一日3次。(2)治療與配戴義齒有關(guān)的癥狀或病損:可用約豌豆大小的凝膠,涂抹患處。

【制劑與規(guī)格】復方甘菊利多卡因凝膠:每克含:鹽酸利多卡因20mg、麝香草酚1 mg、洋甘菊花酊200 mg。

阿昔洛韋(aciclovir)

【適應證】用于單純皰疹或帶狀皰疹感染。

【注意事項】(1)過敏體質(zhì)者、孕婦、哺乳期婦女慎用;(2)本品僅用于皮膚黏膜,不能用于眼部;(3)涂藥時應戴指套或手套;(4)連續(xù)使用7日,癥狀未緩解,請咨詢醫(yī)師;(5)用藥部位如有灼燒感、瘙癢、紅腫等情況應停藥,并將局部藥物洗凈;必要時向醫(yī)師咨詢。

【禁忌證】對本品過敏者。

【不良反應】可見輕度疼痛、灼痛、刺痛、瘙癢以及皮疹等。

【用法和用量】外用,涂于患處;成人與小兒均為白天每2小時1次,一日6次,共7日。

【制劑與規(guī)格】阿昔洛韋乳膏:3%。

鹽酸米諾環(huán)素(minocycline)

【適應證】用于輔助治療牙周炎、牙周膿腫、冠周炎等。

【注意事項】(1)過敏反應,必須注意觀察,一旦出現(xiàn)過敏征兆(瘙癢、發(fā)紅、腫脹、丘疹、水泡等)即停止用藥;(2)肝功能障礙以及嚴重腎功能低下的老年患者慎用;(3)注藥時患部可能出現(xiàn)一時刺激或疼痛,緩慢注藥可明顯減輕此癥狀;(4)用藥前去除軟垢,齦上菌斑及牙石;(5)注藥后不得立即漱口及進食;(6)局部如出現(xiàn)耐藥性或不敏感菌所致的感染癥應停止用藥。

【禁忌證】對四環(huán)素類抗生素有過敏史的患者。

【不良反應】牙周袋內(nèi)注射后即刻出現(xiàn)局部刺激,但隨即消失,屬于一過性反應。

【用法和用量】外用,在進行牙周沖洗或牙周基礎治療后,通過纖細的特制注射器將軟膏注入牙周袋深部,一周1次,連續(xù)用4次。

【制劑與規(guī)格】鹽酸米諾環(huán)素軟膏:0.5g:10mg。

丁硼乳膏(dingpeng emulsion)

【適應證】適用于急慢性牙齦炎、口腔炎等引起的牙痛、牙齦出血、腫痛、潰瘍、溢膿等癥狀。

【注意事項】壞死性牙齦炎或急性牙齦炎患者不宜采用刷牙方法,可將乳膏涂搽患處。

【禁忌證】對硼砂、丁香油及丁香酚過敏者。

【不良反應】偶見過敏反應。

【用法和用量】外用,取適量乳膏涂于患處,一日3-4次。在患處滯留3-5分鐘后用清水漱口洗去。也可將乳膏擠于牙刷上刷牙。睡前使用效果較好。

【制劑與規(guī)格】丁硼乳膏:含丁香油、硼砂等。

3.1.3-口含片

西地碘(cydiodine buccal)

【適應證】用于慢性咽喉炎、口腔黏膜潰瘍、慢性牙齦炎、牙周炎。

【注意事項】(1)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2)甲狀腺疾病患者慎用;(3)兒童請在醫(yī)師指導下使用;(4)連續(xù)使用5日癥狀未見緩解應停藥就醫(yī);(5)如服用過量或出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應立即就醫(yī)。

【禁忌證】對本品過敏者或?qū)ζ渌庵苿┻^敏者。

【不良反應】(1)偶見皮疹、皮膚瘙癢等過敏反應;(2)長期含服可導致舌苔染色,停藥后可消失。

【用法和用量】口含,一次1片,一日3-4次。

【制劑與規(guī)格】西地碘含片:1.5mg(以碘計)。

地喹氯銨(dequalinium chloride buccal)

【適應證】用于急、慢性咽喉炎,口腔黏膜潰瘍、齒齦炎。

【注意事項】(1)過敏體質(zhì)者慎用;(2)本品應逐漸含化,勿嚼碎口服;(3)如服用過量或出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應立即就醫(yī)。

【禁忌證】對本品過敏者。

【不良反應】罕見皮疹等過敏反應;偶見惡心、胃部不適。

【用法和用量】口含,一次1-2片,每2-3小時1次,必要時可重復用藥。

【制劑與規(guī)格】地喹氯銨含片:0.25mg。

溶菌酶:用于急慢性咽喉炎,口腔黏膜潰瘍及咳痰困難。口含,一次1片,一日4-6次。

3.1.4-膜劑

膜劑的特點是經(jīng)唾液浸泡后能成為溶膠,較牢固地粘附于口腔黏膜表面;膜劑內(nèi)的藥物緩慢釋放出來,較長時間的作用于病損局部。

復方慶大霉素(compound gentamycin)

【適應證】適用于復發(fā)性口瘡、創(chuàng)傷性口腔潰瘍、痔瘡引起的潰瘍等疾病。還可用于皮膚創(chuàng)傷及皮膚潰瘍。

【注意事項】(1)過敏體質(zhì)者、運動員慎用;(2)藥膜敷貼后,舌尖或口腔黏膜有輕微麻木感覺是藥物正常作用,作用過后即消失。

【禁忌證】對本品過敏者。

【不良反應】尚未見有關(guān)不良反應報道。

【用法和用量】外用,取略大于潰瘍面藥膜貼于患處,一日3-4 次。

【制劑與規(guī)格】復方慶大霉素膜:硫酸慶大霉素500u、鹽酸丁卡因2mg、醋酸地塞米松60?g。

利福平(rifampicin)

【適應證】用于口腔結(jié)核性潰瘍。

【注意事項】藥膜敷貼后,舌尖或口腔黏膜有輕微麻木感是藥物正常作用,作用過后即消失。

【禁忌證】對本品中各種已知成分過敏者。

【不良反應】偶見有蕁麻疹,腫脹和水腫等。

【用法和用量】外用,取與患處大小相應的薄膜,貼敷患處,一日3 次。

【制劑與規(guī)格】利福平膜:主要含利福平、達克羅寧、潑尼松、甘油等。

3.2-口腔常用的局部麻醉藥品

普魯卡因-本品用于局部浸潤麻醉、神經(jīng)阻滯麻醉。用法:浸潤麻醉:0.25%-0.5%溶液,每小時不得超過1.5g;阻滯麻醉:1%-2%溶液,每小時不得超過1.0g。

利多卡因-主要用于浸潤麻醉、表面麻醉(包括在胸腔鏡檢查或腹腔手術(shù)時作黏膜麻醉用)及神經(jīng)傳導阻滯。用法:(1)表面麻醉:用2%-4%溶液,每次量宜小于100mg;(2)浸潤麻醉或靜注區(qū)域阻滯:用0.25%-0.5%溶液,50-300mg。

丁卡因-本品用于神經(jīng)傳導阻滯、黏膜表面麻醉。用法:黏膜表面麻醉常用濃度1%-2%,每次限量40mg。

甲哌卡因(mepivacaine)

【適應證】用于口腔及牙科治療中的局部浸潤麻醉(神經(jīng)傳導阻滯型)。

【注意事項】(1)使用前必須了解患者病情,身體現(xiàn)況及藥物過敏史;(2)避免對患者已受感染或紅腫的部位進行麻醉;(3)注射過程要緩慢,不間斷,注射前回抽以確保針頭不在血管內(nèi);(4)每次進行麻醉時必須準備好鎮(zhèn)靜劑(苯并二氮卓類安定藥巴比妥酸鹽);(5)患者在感覺恢復前不能咀嚼口香糖,也不能進食;(6)運動員慎用。

【禁忌證】(1)3歲以下兒童;(2)嚴重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患者或心律失常者;(3)對氨基類麻醉劑過敏者;(4)嚴重肝病和腎病患者。

【不良反應】與其它氨基類局部麻醉劑類似,不良反應可能由于以下原因引起:過量注射、快速吸收或不小心注射入血管引起的血濃度升高,或者源于部分病人的過敏特質(zhì)或者對藥品耐受性差。

【用法和用量】用于口腔浸潤及傳導麻醉:3%鹽酸甲哌卡因注射液1.8ml/支,成人一次性使用不超過3支;對同一患者,使用頻率不要高于每周一次。兒童每公斤體重0.025ml,但一次不能超過一支。

【制劑與規(guī)格】甲哌卡因注射液:1.8ml:54mg;復方甲哌卡因注射液:1.8 ml含鹽酸甲哌卡因36mg,腎上腺素0.018mg。

阿替卡因(articaine)

【適應證】口腔用局部麻醉劑,特別適用于涉及切骨術(shù)及黏膜切開的外科手術(shù)過程。

【注意事項】(1)應先行注射5%-10%的劑量試驗是否存在過敏反應;(2)緩慢注射,嚴禁注射于血管中,注射前必須做抽回血檢查;(3)使用過程中應維持與患者的語言交流;(4)接受抗凝劑治療者須嚴密監(jiān)視(監(jiān)測國際標準化比值);(5)麻醉咬合危險:各種咬合(唇、頰、黏膜、舌),建議患者在感覺恢復前不要咀嚼口香糖或食物;(6)避免注射于感染及炎癥部位(麻醉效果降低);(7)因酰胺類局麻藥主要由肝臟代謝,嚴重肝功能不全患者需降低劑量。缺氧、高鉀血癥、代謝性酸中毒患者亦需降低使用劑量;(8)高血壓或糖尿病患者慎用;(9)運動員慎用。

【禁忌證】(1)對局麻藥或本品其它成分過敏者;(2)四歲以下兒童;(3)嚴重房室傳導障礙而無起搏器的患者;(4)經(jīng)治療未得到控制的癲癇患者;(5)卟啉病。

【不良反應】類似其它口腔用麻醉劑,用藥過量或某些以前用過該藥的患者可能出現(xiàn)以下臨床癥狀:(1)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神經(jīng)質(zhì)、易激惹、呵欠、震顫、恐懼、眼球震顫、多語癥、頭痛、惡心、耳鳴等。如出現(xiàn)以上癥狀,應注意患者呼吸狀況,嚴密監(jiān)視以防中樞神經(jīng)抑制造成病情惡化或伴發(fā)癲癇;(2)呼吸系統(tǒng):呼吸過快,然后呼吸過緩,可能導致呼吸暫停;(3)心血管系統(tǒng):心動過速、心動過緩、心血管抑制伴隨動脈低血壓,可能導致虛脫、心律失常(室性早博、室顫)、傳導阻滯(房室阻滯)等,以上心臟癥狀可能導致心臟停博;(4)本品中含有的抗氧劑亞硫酸鹽可能引起過敏反應,如支氣管痙攣等。

【用法和用量】4%注射液每次注射量0.8-1.7 ml,注射速度每分鐘1.7 ml;成人最大用量不超過7mg/kg,兒童最大用量不超過5mg/kg。

【制劑與規(guī)格】復方阿替卡因注射液:1.7ml:68mg(含腎上腺素1/100000)。

4、口腔科治療中常見的醫(yī)學緊急情況和醫(yī)學問題及其處理原則:

進行口腔科治療的患者可能也遭受不相關(guān)的醫(yī)學狀態(tài)。如果患者有全身疾病或正在服用其它藥物,需要與患者的醫(yī)生或會診醫(yī)生討論。

4.1-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不全

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不全(adrenal insufficiency)氫化可的松長期給藥后突然停藥可能會產(chǎn)生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不全。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不全的患者在口腔科治療時可能會產(chǎn)生低血壓。

處理:將患者放平、吸氧、迅速請內(nèi)科醫(yī)生會診或送往綜合性醫(yī)院治療。

4.2-過敏反應

過敏反應(hypersensitivity)有過敏史或遺傳性過敏反應史(哮喘、濕疹、花粉癥等)的患者特別危險。治療過程中,如果出現(xiàn)過敏反應,處理原則為:(1)病人平臥位,松開衣服;(2)保持呼吸通暢,仰頭抬頦;(3)吸氧,喉頭水腫要做氣管切開;(4)測量、記錄血壓,脈搏。

治療用藥:輕者給予脫敏藥物如鈣劑、異丙嗪、糖皮質(zhì)激素肌注或靜注及吸氧;嚴重過敏反應立即注射腎上腺素,給氧;出現(xiàn)抽搐或驚厥時迅速靜注地西泮10mg-20mg,或分次靜注2.5%硫噴妥鈉,每次3-5ml,直到驚厥停止;如呼吸心跳停止,則按心肺復蘇方法迅速搶救。

4.3-低血糖

低血糖(hypoglycemia)胰島素治療的糖尿病患者在局麻下進行口腔科治療時,應注射胰島素,并按時吃飯。如果未按時吃飯,血糖可能會低于正常值(低血糖)。出現(xiàn)顫抖、虛汗、口唇麻木、饑餓感、心悸、頭痛(有時)、復視、注意力不集中、言語困難、意識混亂、行為改變、粗暴、瘈疭、神志喪失等癥狀。兒童可無上述癥狀,但是可能會昏睡。

處理原則:(1)清醒的低血糖患者可給予2-3塊糖果,4-5塊餅干或半杯含糖飲料,大多數(shù)患者在數(shù)分鐘內(nèi)緩解。如果15分鐘仍未緩解,重復上法治療一次;(2)疑似低血糖昏迷者,應立即抽血作有關(guān)檢查,并馬上供糖而不必等待檢查結(jié)果,可采取下列措施:①立即靜脈注射50%葡萄糖溶液60-100ml,多數(shù)患者能立即清醒,繼而進食,未恢復者可反復注射直至清醒。②血糖不能恢復或仍神志不清者必要時可選用:氫化可的松100mg靜脈推注后視病情需要再以100mg加入500ml葡萄糖溶液中緩慢滴注,一日總量在200-400mg;或以胰升糖素0.5-1.0mg皮下、肌肉或靜脈注射,一般20分鐘內(nèi)生效,但維持時間僅1-1.5小時。

4.4-暈厥

暈厥(syncope)大腦供血不足產(chǎn)生意識喪失。共同的原因是血管迷走神經(jīng)性發(fā)作或由于情緒緊張導致的單純的暈厥。出現(xiàn)無力、低血壓、蒼白、出汗、打哈欠、脈率降低、惡心嘔吐、瞳孔散大、肌肉顫動等癥狀。

處理原則:(1)立即停止口腔診療操作,迅速放平椅位,使患者頭低位,下肢抬高以增加腦血液循環(huán);(2)解開領口,保持呼吸道通暢,吸氧;(3)芳香氨酒精或氨水刺激呼吸,人中穴針刺;(4)低血糖者可口服或靜脈注射高滲葡萄糖液,脈搏過緩者可靜脈或肌注阿托品。

4.5-哮喘

哮喘(asthma)在進行口腔科治療時,哮喘患者可能會哮喘發(fā)作。有嚴重急性哮喘的患者或進行口腔科治療前哮喘加劇,須在進行口腔治療前增加預防藥物。要和患者的治療醫(yī)生討論,其中包括增加吸入或口服皮質(zhì)激素的劑量。

4.6-心臟突發(fā)事件

心臟突發(fā)事件(cardiac emergencies)患者如有心絞痛史,很有可能攜帶硝酸甘油制劑,應允許患者使用。癥狀較輕者用患者自備藥物治療,不需住院治療。心律失常可能也會導致突然的心輸出量降低,產(chǎn)生意識喪失,必須采取治療措施。

心絞痛處理原則:就地休息盡量使患者減輕焦慮;立即服藥。

4.7-高血壓

高血壓(hypertension)患者很有可能正在服用降壓藥。在普通麻醉下,他們的血壓可能降低,這很危險。此時應嚴密觀察血壓變化并減淺麻醉,準確估計可能的失血量和及時補充血容量。

4.8-血栓栓塞性疾病

血栓栓塞性疾病(thromboembolic disease)使用肝素或口服抗凝藥的患者,可能在拔牙或其它口腔手術(shù)后發(fā)生過量出血。通常在完成抗凝治療后再進行口腔科手術(shù)。

對于需要長期口服抗凝藥的患者,應向內(nèi)科醫(yī)生咨詢,最好在口腔科手術(shù)前,如果國際標準化比值(inr)值穩(wěn)定,提前72h,不超過24h監(jiān)測inr。進行非拔牙的小的口腔科手術(shù)的患者如inr值低于4.0(可能應為2.0)可繼續(xù)華法林治療,不必調(diào)整劑量。需拔牙的患者,如果inr值低于3.0(可能應為1.5),可繼續(xù)華法林治療,不必調(diào)整劑量。如果可能,應先進行單個摘除,如果效果較好,在后來的治療中,再拔除其它的(同時拔2或3顆)。在手術(shù)過程中或手術(shù)后,應采取措施盡量減少出血。一些口腔科手術(shù),通過齒槽縫合牙齦時,放止血劑如膠原海綿或明膠海綿。

對于長期抗凝治療的患者,在下列情況下,應求助于負責抗凝治療的醫(yī)生:inr值不穩(wěn)定,如果inr值超過4.0或小的拔牙手術(shù)時inr值超過3.0;有血小板減少癥、血友病或其它的止血功能紊亂,或肝損傷、酒精中毒或腎衰竭的患者;服用細胞毒性藥物或接受放射療法的患者。

接受抗凝治療或凝血功能紊亂的患者不適于肌內(nèi)注射;如果可能,含有收縮血管藥的局麻藥應浸潤注射或韌帶內(nèi)注射。如果必須采用局部神經(jīng)阻斷,局麻藥應用抽吸式注射器小心給藥。

口腔科最好的醫(yī)院排名篇四

口腔科,醫(yī)學學科分類之一。主要口腔科疾病包括:口腔頜面部皮樣、表皮頜下間隙感染、頜面部淋巴管瘤、齒狀突發(fā)育畸形、上頜竇惡性腫瘤、頜骨造釉細胞瘤、慢性篩竇炎、下頜后縮、四環(huán)素牙、舌白斑等疾病。現(xiàn)在的技術(shù),許多牙周病完全可以治愈。組織生物工程技術(shù)的發(fā)展如:引導組織再生技術(shù)、基因技術(shù)、種植義齒等更是為病變牙齒的再生帶來令人振奮的希望。但牙周病的治療必須是一個序列治療。在治療過程中制定一個詳細、有效的治療計劃、醫(yī)生細致精湛的治療和病人的積極配合是治療成功的關(guān)鍵

口腔科主要開展:正畸、冷光美白、美容性修復、精工制

口腔科

作各類烤瓷牙,局部可摘義齒、膠托、鋼托、鈦合金鋼托牙及各類精密附件、即刻義齒、全口義齒。同時開展牙髓病、牙周病、根尖周病、根管治療、玻璃離子、復合樹脂光固化補牙及兒童牙病的預防和治療。頜面外科開展各類腫瘤、畸形、口腔粘液性囊腫、頜下腺囊腫、舌下腺囊腫、腮腺混合瘤摘除、對種原因引起的殘冠、殘根、畸形牙、阻生牙的拔除等手術(shù)、頜面外傷、上下頜骨骨折急診治療

口腔科原本屬于五官科,后經(jīng)衛(wèi)生部改革,現(xiàn)已分離出來成為單獨的科室,口腔科大分類主要從口腔疾病、牙齒、牙病變來歸類,從這三個大類又可以分為口腔美容、種植牙、牙齒正畸、口腔潰瘍、口腔炎癥等等。這些小類又可以從內(nèi)科、外科再進行細分,下面為口腔科的詳細分類。

口腔外科:拔牙、唇頰系帶修整、唇腭裂、頜面部腫瘤、創(chuàng)傷、炎癥、種植牙等。口腔內(nèi)科:齲病、牙髓病變、根尖周病、隱裂、牙周疾病、口腔粘膜疾病等。口腔修復:嵌體、鑄造金屬全冠、烤瓷全冠、全瓷冠、鈦合金烤瓷、黃金烤瓷、貴金屬椿核、純鈦烤瓷、隱形義齒、鑄造可摘局部義齒等方式的牙體牙列缺失的修復。

口腔科

口腔正畸:各種牙列不齊的矯治。如牙齒排列不齊、“地包天”、上下頜骨位置異常等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
a.付費復制
付費獲得該文章復制權(quán)限
特價:5.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b.包月復制
付費后30天內(nèi)不限量復制
特價:9.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