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讀《匠人精神》有感2500字左右篇一
屈會
暑假,我和姑娘一起讀了《匠人精神》這本書,才真正領悟到一名真正的工匠應該具備的精神和胸懷。于是我將自己一些零零散散的膚淺的感受記了下來。
守:無我即是守,三人行必有我師;
破:無欲即是破,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離:無招即是離,心有所向,功到自然成。
“守破離”是日本的一種自衛拳術合氣道中的一種學習模式,但是世間的很多道理又都是這樣,原理都是相似的,于是也可以被運用到企業管理之中。日本著名“秋山木工”集團,將“守破離”之道與人才培養相有機結合,形成其獨特發展模式。說到這里,“秋山木工”的創始人秋山利輝自然功不可沒。由于重視人才品格的培養,秋山先生創立了一套一流人才的育成法則——匠人須知30條,可以有效的磨練心性和品格,進而喚醒每個人體內的一流精神。
秋山先生在書中說:有一流的心性,必有一流的技術。在這個一昧講求速效、追求創意的現代社會,有幸了解到秋山先生這種以八年時間訓練一名一流家具匠人的觀念精神及做法,實在佩服。在八年的時間里,要做好成為一名工匠的心理建設,培養正確的生活態度、基本訓練。工作規劃、知識和技能等成為一名合格工匠所需的一切,從第九年開始獨立去打拼。很多時候秋山先生的做法不被理解,但是從長遠的發展來看,放手去飛是兩全其美的,不論學徒,不論秋山。
匠人須知的30條法則中,很多都是做人的基本原則,其中的大多數我們甚至也具有,但是我們從來沒注意過將那些習慣堅持下去。譬如“五打”,事雖小,利益大,須下深功夫。一會打招呼(第一條),二會打電話(第26條),三會打報告(第30條),四會打掃衛生(第14條),五會打動人心(第19條)。秋山先生這樣說道:不是要培養會做事的工匠,而是要培養會好好做事的一流匠人。
這30條里有些令人印象深刻的道理,接下來我將整理下來與大家分享。
第一條:誠,心誠則言成。誠不單單指的忠誠于師傅所傳授的知識,還有誠篤于自己的內心,對客戶的真誠幫助,對工具的誠摯愛護,有責任心的人才能更好地將心比心,做出令人感動的作品。
第二條:專,精益求則精。而首當其要的是要有執著的精神。所謂執著,就是對事情不放棄,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堅定自身立場,熟練掌握專業技能,專心致志達到要求。
第三條:五常,仁義禮智信。這是文化之間的交集與融合,從這30條守則中很容易體會到我國儒家的精華思想,例如在與客戶的溝通,相處,在進入工作場合前的準備過程中的一些做法也涉及了儒家精神。日本的企業尚知需要繼承自己國家的精神,不能在物欲橫流的世界中失了本心。因而我們需要更加清醒的認識到國學精神中的精華是我們工作、學習、生活的燈塔,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
其實這本書很好懂,里面很多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道理,只是沒有把那些細節放大,不僅要敬業,還要樂業。生活也是這樣,生活這本教科書,說到底都是為了告訴我們如何去追逐幸福的生活。與課本不同的是,這本書里沒有阿基米德的定律,也沒有牛頓的公式,你是這本書的總策劃,故事都是邊走邊寫,風景都是一路看一路記。
從這本匠人精神里走出來,我們每個人都是種子,或是花的種子,樹的種子,我們都是在一定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不是誰依靠了誰的肩膀才可以站成樹的模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精彩的一生,別錯過就是給自己最好的機會。教師就是一名工匠,教育是工匠手中的一門藝術,我們如何讓自己的技能優秀,需要我們不斷嚴要求,堅持不懈,有方向奮斗下去。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不敢說一定能培養出一流精神,但不負青春,不負年華,不復當年的勇敢,即可。
讀《匠人精神》有感2500字左右篇二
做一名“教書匠”又如何!
前陣子,大家都在談“匠人精神”,我也應景地買下了《匠人精神》一書,暑假在家拿出來仔細品讀了一番,讀后收獲頗多,感受也頗多。這本書的內容基本來自社會各行各業的案例,雖短小精悍,但皆是真情實感,來自生活,又包含了一定的道理在里面,獨具匠心,也體現了作者知微見著的能力。
“匠人精神”——淬煉心性,養成自己,以孝育人的成功實踐。匠人精神首先意味著個性化,而不是標準化,是“匠心”獨運的雕琢,而不是刻板的流水線生產。匠人精神近幾年來大爆發,可能緣起與有一年春節期間,中國人跑到日本搶購馬桶蓋,造成馬桶蓋幾乎斷貨。這樣一個大工業生產線上的普通產品,竟然和壽司、日本武士刀并列在一起,又一次打上了匠人精神的烙印。
在日本,有一個傳統詞匯指代擁有精湛技藝的手工藝者,叫“職人”?!奥毴恕笔且粋€令人肅然起敬的稱謂,“職人精神”代表著精益求精、堅韌不拔和守護傳統?,F在,許多掌握尖端技術的制造業者也被稱作“職人”,甚至遍及社會各個行業,在日本媒體報道中常見“政策職人”、“相撲職人”、“科學職人”和“教育職人”等稱呼,都指在本領域掌握高超技藝的能人。
聯想到自己從事的教育工作,越來越深切地感悟到,教育它不是工業,而更像是農業,需要教師花費時間與精力深入學生的心靈,翻土、施肥、澆水、除草、間苗。雖然我們不知道他們什么時候開花,也不知道他們什么時候結果,甚至我們也不敢肯定,每一株幼苗都能開出美麗的花,都能結出碩大的果。但我們依然執著、依然努力,教育需要在和煦的陽光中,春風化雨,潛滋暗長,需要靈魂的安靜,需要耐心的等待。做教師真的需要有“匠心”。
“匠心”的背后隱含著的是專注、技藝和對完美的追求。在教學中,“匠心”可以讓孩子們莞爾一笑,學習瞬間變得幸福而快樂;能夠使枯燥的知識立刻展現神奇,終身難忘;更會令師生的交流,歡快順暢,水乳交融。在教學中追求匠人精神應該是每位教師的職業意識。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政府中指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經濟改革中需要培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教師從事的培養人的工作,可謂精細中之精細,在教師的工作中何嘗不需要倡導工匠精神?“教書匠”是社會對教師的戲稱,在我看來,并沒有什么不妥。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也是工匠。教育教學工作的性質決定了教師一絲不茍、精益求精、一以貫之的工作態度,態度決定效果,這正是我們積極推崇的時代工匠精神。
“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痹谖铱磥?,時代在發展,教師的這一桶水還要常換常新,最好是長流水。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有大量的知識和技能的儲備,更主要的是要懂得怎么向學生傳播知識和技能,這的確并非易事。教師要依據教育規律,根據教育實際摸索出最適合的方法,提高教育效率和教育效果。眾所周知,學生的智力水平和非智力水平參差不齊,教育教學中并不排斥做必要的強化訓練。在我們學校,每學期都會有“師徒帶教”的活動,有經驗的老師總是悉心地從方方面面、點點滴滴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指導新老師,這不正是我們最傳統、一直推崇的“匠心傳承”嗎?校園無小事,事事皆教育。一名教師,就是一名“工匠”,必須腳踏實地,從點滴做起,積沙成塔。我們的教育固然需要教育家,但更需要大量的一線教師。需要一個個實實在在的教書匠,將工匠精神帶到工作之中。
“治大國若烹小鮮”,教育又何嘗不需要我們小火慢燉?法國思想家蒙田曾說過:“教育不是為了適應外界,而是為了自己內心的豐富?!蔽以絹碓綀孕?,真正的教育應該是純手工的,那是一種依靠積累、源于傳承的工匠精神。一個好的教師,就應該要有“匠心”——簡單而專注。我也會潛心于用簡單的心去做單純的事。
讀《匠人精神》有感2500字左右篇三
讀匠人精神有感
讀匠人精神有感
題記
人,活著,目的只有兩個:工作與生活。這兩者,必須有一個要先行在成長的路上。
閱讀了《匠人精神》一書,結合書中的“匠人須知30條”以及自己對工匠的一些理解,得出感悟:“匠人精神”,每位員工應有的追求!
五月,一波生產小高峰已經來臨。目前,整個制造部也都沉浸在濃厚的“工匠”文化氛圍里,走進生產車間,你會看到到處貼有制造部“尋找我心目中的工匠”活動的橫幅。如:“工匠,從尊重一事無成,毫無成就的自己開始!”、“簡單的事情重復做,你就是專家;重復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贏家?!钡鹊取J堑?,這就無疑給“工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對每一位員工工作上作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規范。
“工匠”活動從4月初啟動,到目前的有感征文,這一路走來,讓員工對“工匠精神與工匠文化”有了全新的理解與認識,同時,樹立了員工的嚴謹、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精神和信念;讓員工知道要立足于本崗位,刻苦鉆研,敢于挑戰,不斷追求進步,以及增強自身責任感和工作使命感。
人,為什么要追求“匠人精神”? 為什么要有“工匠”一樣的精神?
有“工匠”一樣的精神才會去為此而拼搏,去奮斗。有句話是這樣說的:“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是的,這句話本身沒錯,但是,當將軍的前提是你得當好士兵了之后才有可能當上將軍啊!每一位員工其實就是自己的“工匠”,是自己的“將軍”!主管里面也有優秀的工匠,經理層面也可以評選優秀的工匠,乃至公司的老板,也要有“工匠”的精神,同他pk的就是整個通信行業之間的競爭與較量。
有“工匠”一樣的精神才不會落后,不會挨打,不會被社會遺棄和淘汰。公司發展到目前這么壯大,不是當時的老板有“工匠“一樣的精神,能走到今天么?一個老板都有工匠的精神,作為基層的一員,天天與產品打交道的我們,又有什么理由不向”工匠“發起進軍呢?
有“工匠”一樣的精神才會讓我們的產品打一場持久戰,企業與員工才能生生不息,共同長存。現在的社會是“大數據”時代,對于企業來講,就是“大質量”時代,質量就是企業的生命線。大家想想,為什么我們都愿意去買德國的手表?去買日本的馬桶蓋?就是因為他們所作出的產品質量過硬!其實這里面所折射出的就是所謂的“工匠精神”。
崗位沒有高低,職位不分貧賤,一個小小的螺絲釘工也能把事情做到極致。裝配、焊接、物料、測試、維修、檢驗等等,各崗位都涌現出了一批“英雄”,一批“工匠”。他(她)們的“工匠精神”值得學習與傳承。
人,活著,工作與生活,必須有一個要先行在成長的路上。只要我們發揚工匠的精神,努力工作,我們就能將生活過上我們所想要的樣子。
這次的“尋找工匠”活動深深感染著我,《匠人精神》書籍深深鼓舞著我,身邊的工匠也時刻鞭策、激勵著我?!肮そ场钡倪x拔是持續不斷的,是永久的,是每位員工應該追求的東西,讓我們一起從現在立馬行動起來吧!秉承著刻苦鉆研、精益求精、心無旁騖的工匠精神,“工匠”離我們也就真的不再遙遠??
讀《匠人精神》有感2500字左右篇四
讀《匠人精神》有感2500字
蘇子
閑暇的時候,總喜歡到單位附近的文華書城逛逛。幾日前,在文華書城看到一本新書《匠人精神》,隨手翻翻,很是喜歡。平時喜歡在書店看到喜歡的書,記下書名再在淘寶購買的習慣似乎失去了免疫力,忍不住買了一本。
回來后細細品讀,拋開日本的奴性教育不談,《匠人精神》不失為一本好書。如果說《匠人精神》是寫如何學好木工技術的話,我想一定是錯誤的,《匠人精神》反倒是寫的如何做人,如何教育人品,就像書的作者秋山利輝先生講:“我們培養的是一流人才,而一流人才首重人品,其次才是專業技能,我的時間和精力95%花在教育人品,其次才是專業技能。”
“秋山木工”公司由秋山利輝創辦,如今“秋山木工”的企業壽命46年,年銷售額6000多萬人民幣。雖然這是一家員工只有34人的小公司,但“秋山木工”卻非常有名氣。“秋山木工”的產品主要供應日本宮內廳、迎賓館、國會議事堂、知名大飯店等,其精良的制作能保證“秋山木工”產品使用百年甚至兩百年之上。目前經常有來自日本全國,甚至國外的著名企業經營者到“秋山木工”參觀考察,秋山利輝本人也每天都會收到演講、上電視節目的邀請。“秋山木工”為什么會受到這么大的關注呢,答案是“秋山木工”培養一流人才的方式。
“秋山木工”是怎樣培養一流人才的呢?“秋山木工”制定了一套長達八年的工匠研修制度,學徒見習一年、學徒四年、工匠三年,第九年出師。在這八年里的學習里,秋山利輝對學員進行人品教育,技術教育,通過教育磨礪技術、錘煉人品。秋山利輝言:“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術更重要,如果人品達不到一流,無論掌握了多么高超的技術,在‘秋山木工’都得不到承認是真正的工匠。”
為此,“秋山木工”制定了匠人須知30條,如“必須先是和藹可親、好相處的人”、“必須成為有責任心的人”、“必須成為執著的人”“必須成為有時間觀念的人”、“必須成為能夠積極思考的人”、“必須成為懂得感恩的人”、“必須成為樂于助人的人”。如果說匠人須知30條是對學員進行人品教育的話,我倒覺得這是一種企業文化,正是這種良好的企業文化建設的成功,才造就“秋山木工”的生命力,才有“秋山木工”的今天。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很多公司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可真正能做的長久公司卻不多見,很多公司,公司與員工的關系只是純粹的雇傭的關系,利字當先,沒幾年公司垮掉了。而那些注重培養員工歸屬感、重視企業文化建設的公司卻在公司業績不好時,員工能與公司同患難共安危,與公司一起渡過難關,最終取得長遠的發展。
火鍋行業翹楚“海底撈”之所以今天做的成功,在于其企業文化建設的成功?!丁昂5讚啤蹦銓W不會》這本書這樣介紹,“海底撈”公司領導層全部從公司內部產生,絕不外聘;公司每年花費巨資給員工創造學習進步的機會;公司為員工舉辦生日會;公司員工家屬生病,公司直接幫助;為員工父母發放生活補助等等。正是因為“海底撈”對員工的關愛,員工才將對公司的感情轉嫁給消費者,換來更多的顧客,最終才有今天的“海底撈”。
“海底撈”公司注重培養員工、激勵員工、給予好的福利待遇、增強員工的凝聚力,這些都是企業文化建設的表現,可見企業文化建設對公司的發展是多么重要?!扒锷侥竟ぁ?0條匠人須知里,“和藹可親、好相處、有責任心、積極思考、對工作執著、懂得感恩等”不正是對團結、工作努力、求進步、有責任心等的體現嗎?不也正是一種企業文化的體現嗎?
提起日本的企業文化,不得不提日本人的工作態度。在幾年前讀過華為任正非的《北國之春》,文章提到從拉面店的服務員,到鄉村旅館的老太太;從大公司的白領到街頭出租車司機,所有人都這么平和、樂觀、敬業,他們如此珍惜為他人服務的機會,工作是他們最高的享受,沒有任何躁動、不滿與怨氣,而這些所見所聞是是在日本經受著十年經濟寒冬,絕大多數日本企業在十年不曾增加工資的情況下。
《北國之春》原本是一首日本民歌,大意是一個青年背井離鄉遠離親人在城里奮斗,唯有母親無事無刻關懷他,而在鄉下的母親不知城里季節的變換,在春天已來臨時還給他寄來過冬的棉衣。日本人對工作的敬業精神,在日本經歷經濟嚴冬時,日本人平和、忍耐、樂觀、勤奮、奮斗的精神,很值得學習借鑒,創業的年輕人在母親的關愛與感動下更會努力工作,創造更多的價值,我想這也是任的文章想表達的意思。
任正非每年都會拋出一兩篇文章,不僅華為內部員工熟捻于心,而且很多企業家、專家學者都學習膜拜,給人帶來新的思考。今天的華為能有如此大的成就,恐怕是華為的企業文化建設起了很大作用,由文化建設引導科技創新與進步。華為公司《華為基本法》,任正非文章《反驕破滿,在思想上艱苦奮斗》、《資源是枯竭的,唯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我的父親母親》、《北國之春》、《華為的冬天》、《要快樂的度過充滿困難的一生》等都是對華為文化最好的闡釋。
接觸日本人是在幾年前,那時我還在深圳一家窗簾制品公司工作。有一年,公司參展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辦的家紡制品展會,有一家做智能控制的日本公司與我原公司合作展臺。他們的智能控制產品也就是用一個遙控器,同時控制電視、燈光亮度、空調溫度、窗簾閉合等,他們總共三個人,兩個日本人,一個中文翻譯。
開展前一天,他們三個人從東莞過來裝機做調試,忙到晚上九點還沒忙好,他們三個人晚上都沒吃晚飯。我們老板執意帶他們吃個晚飯再回來調試,沒想到那個日本人卻死活堅持調試完再吃晚飯,而且幾個人樂呵呵的,都沒有一丁點表現出饑餓的樣子,一邊電話聯系日本技術人員,一邊調試,真的很敬業。一直到十點半,終于調試好,才去吃晚飯。第二天開展前,他們三個人卻早早到了展臺。有代理商過來詢問,他們總熱情的比劃介紹,翻譯在一旁翻譯著,兩個日本人爭著做演示,都是那種很敬業的樣子,忙碌一整天下來,絲毫沒有看到他們顯現出的疲憊的樣子來。幾天下來,我們公司工作的同事都倍受感染。
雖然我們都很不喜歡日本人,但“匠人精神”、日本人工作的敬業態度,早已影響了自己?!敖橙司瘛表氈?0里體現的團結、進步、責任心、感恩等,這種思想,也成為了我工作、生活中的標尺。后來,有時對生活充滿負面看法的時候,想想“匠人精神”,總感覺不到累,感覺不到辛苦。有時想偷懶的時候,想起“匠人精神”,那些倦意總會消失。有時,人總需要一種精神支撐。我想,對我而言,“匠人精神”已經成為我的一種精神支撐。
不管是“匠人精神”,還是“海底撈”的關愛文化,又或者是華為任正非的思想引導,這些精神、文化、思想總能打動人心,給人進步的力量。如果我們能將這些思想、文化、精神學為己用,以身為范,我們更能成為更好的自己,更能成為一流的人。如果我們國家更多的企業注重企業文化建設,我相信這些企業也能像“秋山木工”一樣培養出更多一流的人才,這些企業也能取得更長遠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