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教學的反思階段 教學的反思與改進篇一
2003年英語試卷真整體現了“穩中求發展,發展中求創新”的命題思想,整套試題的知識覆蓋面廣,難度與往年相差不大,但更強調語篇,強調應用,注重實際。試卷資料也更具現代氣息,貼近生活,貼近現代。
其中聽力部分選材全部來源于生活,考察點側重放在學生實際運用英語的潛力上。語速略有提高。單項填空部分綜合測試了語法、詞匯、習慣用語等知識。與往年相比難度上略有降低。完型填空部分考察學生對語意、語境、語篇的深層理解,并在掌握文章主旨、大意的基礎上,正確理解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內在聯系,要求學生有較強的內在邏輯思維潛力。
閱讀理解部分要求學生有很廣的知識面,并且有很好的閱讀技巧,更要有很快的閱讀速度。書面表達更加重視對考生潛力和素質考察的命題指導思想,給了學生較大的自由表達空間。
1、為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完整的知識體系對學生英語思維潛力的養成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也為他們將來進一步學習英語有很大的幫忙。
2、以課文為根本,不斷擴充學生的詞匯量。
3、培養學生的語境意識。
4、下大力氣提高學生的閱讀潛力。閱讀潛力的提高,除了速度的訓練外,也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技巧。
以上是自我對03年英語試題的分析及自我的一些教學反思。
教學的反思階段 教學的反思與改進篇二
今天上了《壓強》這節課,袁老師來給我和蘭甜甜指導,每人各上兩節課,過程很折磨但是真的受益匪淺。
周末接到袁老師要來聽課的通知,電燈熬油的做學案,做課件,理清思路,周一早上急急忙忙準備實驗,自認為準備還算充分,上過一課,自認為還算順利,只是覺得學生不是很活躍不是很配合,但還是沒有發現問題所在,袁老師幾番點評之后,恍然大悟。
袁老師指出了兩個大的問題,問題一是關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問題。我們課堂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會,讓學生有求知欲望,讓他跟你“要”知識,而我卻更多的把精力放在了制作學案,完成學案,完成教學任務,讓課堂的知識點完整上,這樣的做法只會讓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停留在接受的層次上,他們并不興奮,并不渴望得到知識。如關于壓力作用效果的引入,我的做法是,讓學生觀察圖片,也可以自己嘗試圖3的實驗,完成學案中活動一的內容。很好的一個激發學生興趣的機會就這樣被完成學案的任務性給抹殺了,按氣球,按筆,都是為了完成學案上的任務,而不是體驗這種感覺,我本末倒置了,正像那句經常被說的話,我們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同樣,我們是用學案教,而不是完成學案。袁老師指導之后,下午的課上完,頓覺神清氣爽,學生完全被我提出的一個個問題吸引,能感覺到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我突然就覺得,同樣是上午的設計,老師只不過變換了問法,創設了一點點小懸念,效果就完全不同,比如在學生整理了壓強的基本知識之后,上午我就是直接介紹1pa是多大,壓強的意義是什么。下午就是以提問的方式,關于壓強,你還有什么問題想問老師嗎?學生果然問不出來,老師這個時候再說,“你們覺得都理解了,那我問你們一個吧,你知道1pa是多大嗎”這樣一問,學生的好奇心馬上就上來了,比之前的效果要好很多。但是下午在這個地方的教學仍然可以繼續做深做大,但是由于準備時間還是較短,一些問題沒有跟上,就過去了(比如關于將課前圖片拿出來分析壓強大小,幫助學生理解壓強)
第二個大問題,是關于如何根據學生上課的反應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的問題。上午課學生的反應讓我不舒服,但是在袁老師點評之前,我并沒有想到這是由于我提問的方式和教學設計的不得當造成的。比如小組匯報的時候老師給出了一些提示,要從哪些方面匯報,我自認為提示的很細致,但是實際上,學生并不會回答,而且這樣的結果造成了學生在匯報的時候是回答問題,而不是在演示和講解實驗,下午在重新上這個課的時候,我把問題進行了修改,把中間匯報的提示由考點改成了“你進行了怎樣的操作,觀察到了什么現象,通過對現象的分析,你能得出什么結論”提示很籠統,但是學生匯報的比上午要更順利。而教師想要的那些“考點”完全可以利用點評這個好的機會和平臺,這時候的點評學生不僅能聽得進去,而且老師可以從學生的匯報中發現問題,更加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但是這樣做就要求教師課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以前總是覺得,學生匯報的環節老師不需要準備什么,現在越來越覺得,其實小組匯報的環節才是教師需要下功夫最多的環節。
1、任務布置要明確清晰,讓學生知道應該做什么,記錄什么;
2、教師心里必須要很清楚,希望學生匯報出哪些內容,如果匯報不出來怎樣引導;
3、教師心里要很清楚,學生匯報的時候會有哪些不同的層次,我希望他們達到什么樣的高度,這些教師提前都應該預設好,這個環節其實也是設計中最難的;
4、教師的點評要有升華提升的作用,一些學生做不到或者想不到的問題,教師要幫助學生提升。如實驗的科學性問題,實驗的次數問題等等。
本節課學生反應不好的除了探究實驗部分,就是壓強的應用部分,而這兩部分恰恰是本節課的重點。關于增大減小壓強的方法,上午我帶著學生從公式分析了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然后就讓他們分析學案上的幾張圖片分別屬于增大還是減小壓強。我是采用了小組合作的方式,難度稍微降低,而甜甜的課上讓學生自己去說,學生幾乎答不上來。袁老師指導后我們知道了,是我們的設計出了問題,學生對于壓強的概念本就陌生,而且壓強并不像摩擦力那樣常見,那樣好理解,所以學生答不上來是正常的,那么這個時候老師的作用就應該體現出來了,老師可以從理論上分析了方法之后,舉些生活中增大和減小壓強的例子,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感受所學知識的實用性,知道壓強是有用的,另一方面又幫助學生把理論和實際的橋梁建立起來,如果想讓學生更好的分析,在前面壓強的概念教學時,應該把對壓強的理解做透,怎么判斷壓強是大還是小,是增大了還是減小了?應該看被壓物體的形變程度。可見,一個重點的完成和一個難點的突破,并不是只要把這個知識點多講即可,而是應該注意前后的聯系,尤其是要將概念性的知識講透,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很多內容的教學都能輕松很多,效果還會更好。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就要主要鍛煉自己利用評價的機會進行教學的能力,和從學生的角度思考教學,這兩方面去提高自己。
教學的反思階段 教學的反思與改進篇三
社會需要教育來推動發展,在教育過程中,德育是最為重要的,這也是作為教育工作人員需要明確的。在現代社會當中,教育形勢越來越復雜,學生的思想也越來越復雜,如何才能夠讓學生在學到知識同時成為品德良好的人,對于教育工作人員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在日常的教育工作過程當中,教育工作人員應該重視這項工作。我從教近十個年頭,從實際出發,覺得教育是一件比較磨人的工作,雖然工作每天是一樣的,但故事卻是不一樣。
有一句古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句古詩可以說在我國的流傳程度是非常之高的,但是在生活當中又有多少辛酸苦辣呢?
某一中午,是學校檢查的日子,學生到了學校之后和教師一起去打掃衛生。教師在這個過程當中需要督促學生對衛生死角進行清理,這時候發現在衛生的死角里有一個饅頭,它被扔在幾個掃帚的后面。我想:每天我們都在教育學生節約糧食,為什么還會有學生這樣做呢?這個時候我準備在下午開班會的時候教育學生,于是我將饅頭撿起來放在了講桌上。
當學生都回到教室以后,我們又要求要去操場上對樹葉進行處理,具體的方法就是撿一撿落葉,每個人需要撿夠五百片樹葉,之后我回到辦公室,下載了一段農民收麥子的視頻。
上課之后,學生都跑回了教室,于是我問:“好玩嗎?”學生有的說“好玩”,有的說“不好玩,太累了”。這個時候我繼續問:“你們有人知道饅頭是怎么做成的嗎?”學生紛紛搖頭說不知道,也有的學生說見過自己的媽媽在家蒸饅頭,并大概講了一下媽媽蒸饅頭的步驟,學生聽了之后紛紛表示蒸饅頭的步驟很麻煩。這個時候我故意說:“看來不做提前準備的話是根本吃不到饅頭的。”學生點頭同意,于是我繼續問:“面是怎么來的?”學生七嘴八舌,有的說是買的,有的說是用麥子磨的。
這個時候我適時地問學生,有沒有收過麥子,或者是去麥地里勞動過,這個時候,有的學生說幫忙放過水,有的說自己幫助家里打過藥,都很有興致。這個時候將早早準備好的農民收麥子的視頻放給學生看,并在放完視頻之后詢問學生:“收麥子容易嗎?蒸饅頭容易嗎?”學生異口同聲說不容易,這個時候我把我撿的饅頭拿了出來,對學生說:“可是這個饅頭,我今天上午在衛生角里面撿到的。”
學生頓時都不說話了,教室里十分安靜,我又對學生說:“師傅阿姨每天為我們做早餐,要按照人頭準確無誤地做出來饅頭的數量,給我們按時補充營養。今天去撿樹葉,跟做饅頭相比,是不是太簡單了?”
學生全都不說話了,過了一會,一個學生舉起了手,說是他不小心扔的,并流下了眼淚。
這個時候,所有的學生也都抬起腦袋,異口同聲說:“老師,我們以后絕對不浪費糧食。”
有什么能夠比學生從內心當中給出的承諾更有力呢?經過這個事件,班里的學生都懂得了節約糧食的道理,也養成了良好的習慣。
俗話說,良藥苦口,忠言逆耳。在教育過程當中也是一樣,每天的教學都需要尋找適合學生成長的捷徑。
我們班有一個學生,我暫且稱呼他為小明。小明有一雙很大的眼睛,但不知道為什么,卻沒有孩子應該有的靈氣,而且總是沒有精神,上課也不愛發言,偶爾說話,總是帶著方言口音。有一天我就問他:“小明,你昨天晚上干什么了?能不能告訴老師?”小明支支吾吾地說:“嗯……就是……我寫作業呢。”小明不僅有語言表達不太清楚的問題,寫的字也經常是東倒西歪的。
一開始,我總是讓小明重寫,認為只要小明自己用心,字就一定可以寫好,但是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寫了很多次他的字仍然像散了架一樣。面對小明的這種情況,我在每天批改作業的時候,都和小明一起尋找他寫得不錯的字,果然,小明的字一天比一天寫得好了。于是我當著全班的面對小明進行了表揚:“雖然小明的字不算最好,但是他每天都在進步,大家要向他學習。”在此之后,小明總是第一個交作業,而且字也越寫越好,最重要的是,小明變得開朗了起來,眼里也有了孩子該有的靈氣。這讓我明白了“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只要找到適合的方法,一些問題就都可以得到解決。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是愛因斯塔說過的名言。同樣,在教育教學過程當中,要擁有成功的教學,不能對學生進行強制的灌輸,而要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往往比較喜歡聽生動的故事,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當中,如果能選用一些有趣的故事,就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講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時,我向我的學生分享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是這樣的:在戰斗中,一架敵機俯沖過來,一個連長看到不遠處有一個小戰士還站著沒動,趕忙過去將小戰士撲倒壓在身下,等到兩聲巨響之后,連長起身才發現剛才自己的位置被炸出了兩個大坑。
在現實生活當中,幫助常常并沒有回報,甚至還有可能被誤解,這樣的故事,能夠教育孩子養成熱心助人的良好習慣,幫助了別人,其實也就是幫助了自己。雖然故事的結局讓人意外,但學生從故事當中受到了啟發,思想得到了升華。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如今,隨著時代的進步以及科技的發展,我國已經越來越重視教育,而德育對教育來講,更是其中最為重要的部分,讓人忽視不得。在教育的道路上,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故事,每一個學生的心思都是一道十分獨特的風景,作為教育工作人員,我們雖然沒有辦法選擇旅途中的風景,但是我們卻能夠將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故事進行改寫。因此,在教育過程當中,我們應該從一點一滴做起,讓學生成為知識豐富的人和道德高尚的人。
教學的反思階段 教學的反思與改進篇四
回顧一學期的教學工作,取得了許多成績,但同時也存在著好多不足之處。為了搞好今后的工作,現將一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簡單分析如下。
一、成功之處
1、學中,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性,使語文教學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
2、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努力改善課堂教學,整體思考知識與潛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進行了啟發式、討論式教學。
3、重視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把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構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用心的人生態度,當作語文教學的重要資料,并把這些資料貫穿于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去。
4、較好的處理了基本素養與創新潛力的關系。在教學中,注重了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了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了扎實的語文基礎。
5、在教學中,遵循了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適當選取教學策略,促進了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二、存在的問題
1、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還需在發展學生的語言潛力、思維潛力、想象潛力和創造潛力上下功夫,使學生盡早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2、進一步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語文。
3、學生的學習方法還需要進一步改善。
4、還需進一步擴展學生的閱讀面,借以陶冶情操、發展個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5、學生的綜合性學習潛力還需進一步提高,能使學生就感興趣的問題,展開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
6、加強寫作訓練,提高作文水平。
教學的反思階段 教學的反思與改進篇五
十月份接到學校教師比武通知,感謝藝體組老師給予我這次比武機會,在準備期間,我一直在思考,上好美術課,是每個美術教師的追求,也是每個學生的期望。那如何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課堂既活潑又生動呢?在思考的同時,我在前段時間上課實踐的檢驗中尋找答案。一節課要充分利用好,又要學生興趣能提高,就須讓精彩紛呈的藝術有機的與課堂教學互相利用,使各類藝術互相滲化,保持課堂內容的新鮮感。從選教學內容到教案的初步形成,再到兩次的試教發現問題不斷改進,直到最后的教學比武,花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由于剛步入社會、踏入職場,實際教學經驗遠遠不足,通過藝體組老師的細心指導,在本次教學比武中榮獲一等獎。
本次教學比武的教學內容是樹葉貼畫。引導學生觀察了解秋林秋葉之形色,感受秋天的美麗,并在此基礎上聯系學生生活經驗,進行資源開發與拓展。利用學生非常熟悉的樹葉為材料進行手工制作,從內容的選擇上貼近學生的生活。整個創作活動并不是完全在本節課堂上完成的,其實在樹葉的收集過程中,學生已經在構思,在有目的地尋找,這才有了課堂上學生的積極參與,才有了很多優秀的作品產生。這種改變學生學習方式,拓展學生學習時空,對學生獨立學習是大有裨益的。樹葉貼畫借美術之靈,創自然之美,不但讓學生在操作動手、構思、想象、創新能力方面得到了提高,還讓每一片葉都充滿著智慧,充滿著生命力。
在教學設計上遵循新課程標準,并試圖從以下五點來突破本課的重難點:
1、在教法和學法上,基本實現了教師角色的動態轉換和學生主體意識的形成為前提的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有效轉變,促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探究、學會合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時而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時而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有時還是學習者;而學生在學習中,時而是探究者,時而是合作者,有時還是教授者。在這個動態的轉換過程中師生的主體與主導相互交織,有效促進了教學效率的提高。
2、注重對學生的觀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在教學的設計上始終貫穿了學生的觀察、探索,轉變了重知識、輕實踐與重結果、輕過程的傳統教學模式,形成了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為核心的,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目標統籌兼顧的教學模式。
3、通過不同情境的設置,將學生的認知經驗與課題知識相結合,拓展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教學目標的實現作了技術上的準備。在自然情境中,調動學生的探究欲望,激發學生的認知內驅力;在任務情境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合作精神;在生活情景中,創作培養了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等等。
4、注重學科整合。在教學中,將自然、音樂、語文等學科的內容,通過各種環節和情景的設置,與美術學科進行了多學科的綜合整合,突破了單純的學科本位,促進了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的發展。
5、注重把“美”貫穿整節課,通過對美的觀察、美的發現,從而發展到對美的表現和創造。教師的板書設計、示范畫和課件的制作也努力做到“美”,讓學生從感官上直接感受到“美”。
在自身基本素質上,第一,在語言表達能力與表述要有節奏感上有所欠缺;第二,以為課件頁數越多越好,卻忽視了精簡就是精華,通過藝體組老師的意見告訴我擺脫依賴課件的毛病;第三,由于在第一二次試教中沒有把握好時間導致上課超時,而在正式比武時,一心只想著別超時卻忽視了不能提前,把收拾整理工具部分放到上課結束后,導致提前三分鐘把課程上完。希望在以后的工作教學中,多向其他老師學習,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總之,通過本次教學比武,對今后的教學工作是一次很大的提升。在今后的教學和工作中,我會更加認真努力、揚長避短、虛心請教,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專業水平。最后,我要感謝學校提供這個學習平臺;感謝各位評委老師對我的認可;感謝藝體組所有老師對我的鼎力支持和精心指導,感謝194班班主任和56名可愛的學生對我的支持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