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教案嗎?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石灰教學反思中班 石灰吟教案反思篇一
在《古詩兩首》的教學中,我的教學思路力求簡約。從整體而言,整堂課的教學循著“讀詩”、“解詩”、“品詩”、“辨詩”、“延讀”的教學思路進行,循序漸進,逐層深入。從局部而言,每一個環節的教學沒有過多的繁瑣設問、條分縷析,在引導學生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中把古詩的解讀引向深入。如在對詩意的解讀中,我摒棄了傳統古詩教學中字字求解、句句設問、逐句串講的方式,采用的是突出重點、整體感悟的教學方式,既節省了教學時間,又使詩意的解讀不支離破碎。
《石灰吟》、《墨梅》這兩首七言絕句都是詠物詩,教者把這兩首詩編排在一起,正是從它們相似的主題角度來安排的。因此在教學這兩首古詩時,我的教學設計中就凸顯了“整合”理念。“讀詩”、“解詩”、“品詩”、“辨詩”、“延讀”,均是從兩首詩的整體角度予以設計。這樣的教學整合,使得教學節奏得到最有效的調控,使得教學內容得到最高效的組合,從而產生最佳的教學效率。如在“辨詩”教學環節中,通過引導學生比較辨析出《石灰吟》和《墨梅》的相同之處,了解這兩首詩“詠物抒懷”的寫法,并進而把物與人結合起來,由物及人地解讀詩中的.深層次情感。
這是第九冊的第3課,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了課前預習的良好習慣;剛剛開學,這篇課文學生已經讀了許多遍;這兩首古詩的詩意較淺顯,且每首詩旁均配有栩栩如生的彩圖助讀;學生們的手邊有不少學習資料,關于這兩首詩詩人簡介、詩意注解很多。上述種種因素,構成了教學這兩首古詩的潛在教學資源。教師若是要充分利用好這些資源,在教學中就必須調整好自己的教學位置。首先,教師需要把更多的教學時間留給學生進行自讀自悟、交流討論、反復誦讀;其次,教師需要耐心地傾聽每一位學生對字詞、詩句、詩意、問題所發表的意見,把學生發言中的每一個閃光的見解給予放大,并加以重復,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樂趣。再次,教師需要平等地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之中,或在討論之初暗示思維的途徑,或在討論之中點撥思維的深度,或在討論之后即席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的平等參與絕不能喧賓奪主,更不能越俎代皰,要讓學生真正地感受到老師是在和我們一塊兒探討研究這兩首古詩,有時候甚至可以讓學生感覺到老師知道的東西似乎并不比我多多少。教學中,教師的低站位,可以和學生平等相視,從而平等對話;教師的低站位,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起學生探究詩歌的欲望,從而激發起學生超越教師的信心;教師的低站位,可以消解課堂上師生彼此間的隔膜,使學生更容易親近教師,走近教師,從而坦然地走進詩歌的天地間。
石灰教學反思中班 石灰吟教案反思篇二
師:錘指什么?
生:敲打。
師:擊呢?
生:撞擊。
師:千錘萬擊呢?
生:千萬次的敲打撞擊。
師:僅僅千萬字嗎?
生:無數次的敲打撞擊。
師:如果你就是深山里的石頭,經歷無數次的敲打撞擊,會有怎樣的感受?
生:我會痛得嗷嗷直叫。
生:我感到鉆心的疼,似萬箭穿心。
生:我一定早昏死過去了。
師:烈火是怎樣的火?
生:熊熊大火
師:在熊熊大火中燃燒又是一種什么感受,你能想象嗎?
生:被烤得面目全非,疼痛難忍。
生:無法想象的`疼痛,我曾經不小心被火燙傷過手指,那種疼無法用語言文字
來形容。
生:這真是生不如死啊!
師:那么石頭是怎么面對千錘萬擊、烈火焚燒的呢?
生:它毫不懼怕。
生: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情。
師:從哪里讀出來的?
生:若等閑。
師: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石頭不怕犧牲
生::石頭身上有著堅強不屈的精神。
師:帶著你們的感受來讀讀這兩句詩。
教學一二兩句詩時,我僅僅抓住“千錘萬擊”“烈火焚燒”“這兩個詞語,讓學生反復誦讀,想象情景,進行角色體驗。學生把自己假想成石頭,想象經歷千錘頑疾,烈火焚燒這些磨難的痛苦,從而深切得地感受到了石灰的高尚品質。
石灰教學反思中班 石灰吟教案反思篇三
《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詩。通過對石頭不畏“千錘萬擊”和“烈火焚燒”,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寫,贊頌了石灰堅強不屈、潔身自好的品質,抒發了詩人不同流合污,堅決同惡勢力斗爭到底的思想感情。
整節課,我主要通過“走進古詩誦讀、理解古詩感悟詩情(石灰的精神、作者的志向)拓展延伸相關的托物言志的古詩”這幾個步驟進行教學。
其中的重點環節在感悟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我先通過圖片出示石灰的形態變化,引導學生知曉詩中所描述的石灰要經歷的三重磨難,然后讓學生結合圖片和課前我提供的石灰的形成過程來想象石灰的經歷和它所經受的煎熬,接著引導學生感悟石灰的精神,以及領會于謙寫這首詩的目的,最后出示于謙生平事跡,感悟于謙的品質。
教學過程中,雖然流程比較清晰,但是大環節和小細節的處理上都存在著需要改進的地方。其中,整節課堂最大的問題在于教師自身語言對學生的感染力不夠,語文課堂沒有激情是失敗的,課后總覺得學生沒有深刻的感觸,以為自己講解不到位,其實是缺少了講解基礎上的情感的帶動,自己本身對石頭經受的磨難的感受就不是特別有感觸,就不能夠用自己的感受去帶動學生的感受了。這是課堂上需要注意的,其次,學生課堂上的積極性不高,一些問題只圍繞個別同學轉,在調動上課積極性方面還是需要下功夫的。再次,在引導學生去想象石灰經歷的磨難環節,我的引導語選擇不夠好,如果直接提示學生讓他們想象自己就是石灰,說一說自己會經歷哪些過程,你為什么能堅持下來,心里是怎么想的,或許學生會更易接受,不會一時不知怎么說了。
在領會于謙寫這首詩的目的過渡到感悟他的品質環節一時緊張忘記了環節,還沒提示學生說出于謙的品格,自己就把于謙的品格說出來了,學生就被動地接受了這個知識,少了感悟的過程。最后,在拓展延伸環節的設置上,托物言志的古詩的拓展是有必要的,但是托物言志的詩的創作目標有點大,大部分學生其實是沒有能力創作的。這個環節可以就直接改成將喜歡創作的學生的古詩提供給其他學生欣賞、借鑒。
要注意和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以后的教研課還要更早地做好準備,以便有更多時間再修改、理解教案,從而更好地把控課堂。
石灰教學反思中班 石灰吟教案反思篇四
“我思故我在”。許多學校已經把教學反思作為提高教師業務素質的途徑加以管理,不少教學雜志也大量以案例的形式發表教師成功的教學反思。可以說,教學反思正日益走進老師的生活。但我們在欣喜反思敘說一片繁榮之時,也不能不警惕虛空的為思而“思”、虛假的貼金改造正在檢查的應付中、發表的沖動中滋長蔓延。“教學是遺憾的藝術”,即使是再成功的課堂也有值得商榷、改進的地方。教學反思首先是自我的,然后才是他需的,我們應當有勇氣直面課堂的現實狀態,只有正視,才有反思;有反思,才有行動改變。真,乃是教學反思的靈魂所在!
我教學《石灰吟》后曾寫下這樣的《石灰吟》:
今天教學《石灰吟》,課堂前后呈現出完全不一樣的狀態與效果,可謂是矛盾的兩種境地:
一境:行云流水,詩情與我相融。
1、讀詩,認識石灰。在把詩讀正確之后,我讓學生從詩句中抓住關鍵詞語探索石灰不平凡的一生。有學生缺少常識,說石灰是經過“千錘萬擊”從深山開采出來的。我問:“那‘烈火焚燒’、‘粉身碎骨’又是怎么回事?”于是學生補充理清了石灰的生命歷程:千錘萬擊(石塊出山)→ 烈火焚燒(成為生石灰)→(水中浸泡),粉身碎骨(成為熟石灰) → (粉刷墻面),留下清白(美名)。
2、賞讀,領悟正氣。再讀詩句,在學生理解詩句意思后,我問:從剛才所畫的關鍵詞語里你能體會到什么?學生交流,有說“從‘千錘萬擊’、‘烈火焚燒’體會到了石灰的‘韌性’、‘堅強’。”有說“ 從‘粉骨碎身’、‘要留清白’,我想到了歷史上的仁人志士。”在學生背誦“人生自古所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過程里,我寫下“錚錚鐵骨、浩然正氣”,并慷慨吟誦“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再讀詩,讓學生談感受。“人活著,要頂天立地!”“清白,高尚,無所畏懼,這是大寫人的`標志。”……
二境:苦澀滋味,詩意已蕩然無存。
教學至此,自我感覺已至課的尾聲,可想起試卷上常常出現的“這首詩抒發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之類的考題,為了對學生“負責”,于是讓學生填空。課堂意想不到地沉默了。我的心里頭卻著火了:我的學生,你可不能沉默啊。學生在思考收羅恰當的詞語,我的大腦也在快速搜索,可我有意會卻就是找不到恰當的詞語來填空,于是不得已將教參書上的“不同流合污”話語搬了出來。寫下這幾個字,我也感到荒唐。從學生的眼神里我讀出了茫然,從學生認真筆記的動作里我更看到了自己的丑陋:老師啊,你啥時能鄙視流俗,不同流合污呢?
這是“我”的教學,呈現著“我”的焦慮與思索。如果問這段反思有什么可貴之處,我認為“真”在其中,是“真”讓這段文字熠熠生輝: 耰 収癓js?
反映真情景。“讀詩,認識石灰”,“賞詩,領悟正氣”,“填空,明確主旨”。前面教學行云流水,課堂呈現和諧動人的畫面,后來的填空則讓師生同時陷入了尷尬。這樣一步步寫來,不含虛情,真實“錄像”,于是教學的歷史存留,鏡子的作用顯露。反之,回避問題將繼續為問題所累,那種加工改造實際是對教育真容的“涂抹”,問題的本質在“涂抹”中難覓,所謂反思必如海市蜃景,虛幻無根。 )
坦露真心情。“我的心里頭卻著火了:我的學生,你可不能沉默啊!”這反映著應試的心理,這種“思”是一種顧忌。“老師啊,你啥時能鄙視流俗,不同流合污呢?”這是指向未來的思,話語里已經包含對歷史的不滿,企望超越。至于反思的兩個小標題則明示自己對這節課的評價,體現著一種“覺醒”。我們可以感覺其中“人”的存在:鮮活,個性,正直,也庸俗。如果反思只是說些藏匿自我的公共話語,沒有性情,無關痛癢,那么它的作用顯然也不再與自我相關。
思考解決真問題。“公開教學作秀,關起門來死揪。”有人奉此為生存之道。我想,如此“聰明”的教師是不會有什么真反思的,當然也不可能領會什么教育真諦。筆者愚拙,執意要在自己的家常課里“作秀”,而且把課上僵化控制、只為考試那“揪”的教學視為丑陋。“秀”出味道,剔除丑陋,我想這是教育人道的思考。
行文至此,作一點小結:真的反思是前進的驛站,而停留紙上、故作姿態的反思永遠與成長無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