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讀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時間簡史讀后感50字篇一
如今,歷經十年數理化的修煉,功力激增,雖尚無渾厚殷實之沉淀,卻已能了解少許,但有力余,便欲牛刀小試,有幸于書店中覓得此珍貴之書,便買諸家中,悉心運氣以觀。
此書雖銷量達1000萬冊,創科普著作之奇跡,引無數觀者摘鏡立目,但仍因其內容之艱深,專業知識之涉域甚廣,使文人墨客欲其書者盡折腰而視之為“天書”。
霍金在書中系統地闡述了近代科學的發展史以及當代物理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如其中的波粒二相性,宇宙不守恒,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反物質理論,黑洞引力論等等,皆為大學理工科專業內容,常人想以此書作為茶余飯后的消遣用具,實非明智之舉。
全為此書而費盡心思,雖尚不可徹悟其內之深涵,卻也略悉端倪,了明大意,知作者之用心。于此,便欲粗評一二,傾我心之領悟,流我思之感慨。
一、對霍金——終為大師也
自幼患異癥,身不由己,卻意志剛毅,才思敏捷,為此浩瀚之文,足可見其氣之深廣而奧絕也。此書絕非僅以理科專著自居,更溢人文情懷并與機智修辭。此舉,實深刻記于我心,令我無能忘之。
二、對內容——回味中帶著思考,思考后更是回味
讀書使人明智,此言非虛。《時間簡史》一書就是把讀者引向宇宙的起點和萬物的本源,從而引發我們對個人、對同伴、對事件、對社會、對生命、對世界、對意識等等的思考,進而使我們在自身尋找本質。無意中便提高了思維的深度與廣度。此書從宇宙圖像說起,系統地介紹了時間、空間、量子、自然力、黑洞、蟲洞等內容。我們在與作者一同思索中,墮入了科學的迷幻之網,似乎時而看見一絲亮光,也許那就是未來的可以認識的世界。
時間簡史讀后感50字篇二
假期到了,老師讓我們讀兩本散文和一本小說,然后任選其二寫兩篇讀后感。然而我感覺讀這些浪漫主義的文章屬實對人生的意義不大,于是改讀了《時間簡史》。
《時間簡史》給我的感觸很大,同時也為我帶來了許多問題和猜想,而本文就將探究并說明眾猜想之一——宇宙的構成規律。
宇宙的構成是有規律可言的。閱讀中,我發現了一個大多數人都發現了的規律:電子繞原子核做的運動就像行星繞恒星做的運動,這就像是在說明宇宙的基本規律是不變的。曾有一句話:“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睂⑦@句話與這個規律聯系起來,我做出了一個猜想:“是否每個原子都是一個星系,每個星系都是一個原子?”也許這個世界是無限大也是無限小的,在分子中有一個比我們的宇宙小的多的另一個宇宙,而在更大的世界中,也許我們的地球僅僅是一個未被其他生物觀測到的質子。如此解釋,這個世界仿佛變得很簡單,無限大的無數世界和無限小的無數世界相連,從而形成一個無底洞一般的系統,而生命或人類也許只是系統中的“生成物”或“漏洞”。
在讀完有關夸克的一章,我更想證明世界并沒有科學家們想象的那么復雜了。
第五章《基本粒子和自然的力》寫道,中子和質子由六種分別叫做“上”、“下”、“奇”、“粲”、“底”、“頂”的夸克構成。換句話說,構成質子和中子的夸克大體上僅僅只有六種。六種夸克通過不同的組合變成不同的中子和質子,從而構成世間萬物。這似乎從一個物理問題變成了電腦編程的問題。
讀到這里,我突然想到曾在哈爾濱遇到的一位智者告訴我,可能世界的構成就像電腦編程一樣,通過“0”和“1”的不同組合,編出五花八門的事物,組合成宇宙。而我們完全可以想到,六種夸克類似于“0”和“1”一樣的編程代碼。
可是在一段時間后,我又想到,夸克的內部仍有許多層夸克,于是我推測,最外層的夸克僅僅是已經由最內部的“0”和“1”夸克構成的“001”或者“100”之類的半成品。我們世界的構成代碼也許比想象的困難,也可能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更加簡單。
那個人還曾說過一個我很認同的觀點,就是在人類所能觀察到的事物愈接近于無限時,便愈容易產生一種類似于“系統錯誤”的、無法觀測的狀態。就拿黑洞為例,物質在坍塌時,質量變得無限大,于是便產生了可以吸入并毀滅一切物質的能力,這多像電腦中出現的bug!宇宙還有許多無限的東西,例如物理題中經常出現的無限勻速直線運動,反比例函數中的無限接近于0,或是圓周率π……
宇宙無限,無限到小孩子不愿觸碰,無限到大人仍在探索。幼稚的我只是在巨人可能錯誤的結論上利用自己可能錯誤的理解能力得出可能錯誤的猜想。
是??!我也僅僅是會用幼稚的思想表達成熟的見解罷!
時間簡史讀后感50字篇三
人類自古就對以下兩大謎團開始不懈探索——時間、宇宙。
今天,世界上的一位偉人——史蒂芬·霍金,以他淺顯易懂的文字,寫成跨時代的偉大著作《時間簡史》,向所有人展示了兩大問題的,最前沿,最先進的答案。
關于時間
時間就是物體發展的一個衡量尺度,由三大不可逆轉的箭頭組成。
1、心理學箭頭,一個人可以記住已經發生過的事,應對現在發生的事,但不會“記得”未來的事。
2、熱力學箭頭,簡單來說就是初三下半學期物理書上的那個能量轉移方向性的問題。
3、宇宙學箭頭,也就是宇宙一直在脹大。
當然啦,以我的理解力只看懂了這些。實際內容遠遠不止這些。
時間旅行,這個幾乎在任何科幻片中都出現的情節,以下這個推理故事可以說明一些問題。
假設有一個瘋狂的科學家,通過一個“時間機器”看到了10:20的自己{他現在是在10:30},然后他開槍射殺了10:20時的自己。
這就產生了一個悖論,既然他在10:20時已經死去,那么他又如何在10:30開槍?如果他活到了10:30,那么10:20倒下的又是誰?
還有一個近乎神奇的實驗:史蒂芬·霍金寫下對未來人的邀請函,希望他們在“時光機”發明之后回來看他??上У氖牵埡系臅r間到了,未來人沒有如約到來。
很可惜,時間是不會倒退的。“宇宙中一定存在著某種定律防止悖論發生”霍金如此說。用于時間穿梭的“蟲洞”會在反饋瞬間將自身崩潰,如同一個話筒連著的音箱,在過分的嘯叫后會壞掉一樣。
不過,穿梭到未來希望甚大,巨大質量或極其快速的物體都可以放慢時間,使外界時間相對變快,從而“穿越”到未來。
關于宇宙
仰望星空癡迷于關于宇宙的百科書、紀錄片,幾乎是每個人小時候都有的經歷。在這里,我只想介紹些或許較為新鮮的知識。
宇宙正在變得無序化,換句話說,正在變得越來越亂。你可以一竿子將一桌新開具的臺球打亂,但一竿子打回原狀卻是極其不可能的;杯子可以在一秒鐘內被打碎,但同樣不能在一秒鐘內裝起來……
在最后一章節中,有一句話讓我頗有感觸——“我們現在所得出的種種結論,或許有朝一日會被推翻,變得像傳說一樣的可笑?!贝_實,在歷史上。尤其是古代,許多結論在當今看來極其荒謬,但那些個結論的提出這人名垂青史,為什么?他們思考過了,推動歷史向前發展,他們的結論比上一代的更接近真理。史蒂芬霍金能意識到這一點,不愧為時代偉人。即使真如他所說,他的結論是錯的,也對其名聲毫無負面影響。
關于黑洞
使霍金一夜成名的,是他關于黑洞的研究。黑洞本身是什么就已經讓常人難以理解。通常意義上,可以認為它是一個密度無限大,引力極其強大的特殊天體。
黑洞連光也不會放過,對于這點公認的問題,霍金卻提出了不同的見解,他認為,黑洞不但會不斷的釋放x射線,還會在一次巨大的射線暴中消失殆盡。改變了我們所認為的黑洞永存的觀點。
上文關于宇宙越來越亂的觀點在此區域不適用,因為任何落入黑洞的物體會被壓縮致密度無限小后變為純能量后釋放出來,而不會越來越亂。
關于未來
霍金自稱為“夢想家”,的確,他對未來充滿希望。
他希望未來,人類可以使用純能量燃料——反物質,將地球生命傳播到另一個行星上去,這可能需要耗費幾代人時間在旅途中。
利用黑洞將空間扭曲至負率,在宇宙在消亡之前,到另一個平行宇宙中去,使生命永無止境。
時間簡史讀后感50字篇四
在喜馬拉雅聽了《人類簡史》和《未來簡史》,系統自動給推薦了霍金的《時間簡史》。試著聽了三章,出乎意料地發現該書寫得深入淺出,對原來覺得很玄妙的話題給出了非常簡明扼要的敘述,讓人腦洞大開。說完全能夠聽懂那是自欺欺人,但確實讓人長了不少見識,了解到現代物理學的一些經典學說。后面一些難懂的章節只是跳著聽,特別是基本粒子夸克部分,如同聽天書,但終于還是囫圇吞棗聽完了。
想起來未來簡史作者的一個觀點,即未來的宗教一定是來源于科學,其實在在《時間簡史》這本書里很多關于宇宙起源時間的討論都可以說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探索的是我們的世界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這樣基本的哲學命題,當然這里沒有任何關于意識的討論,僅僅是從物理的宇宙宏觀到粒子微觀的討論,也涉及到了很多科學史的內容。
本質上這還是一本科普讀物,向人們介紹物理學前沿的一些理論,但并沒有任何數學推演(如果有,那就真成天書了)。而且書中內容也大部分限于作者的研究領域,向美劇《生活大爆炸》里sheldon研究的弦理論,書中就沒有提到(弦理論應該是在時間簡史之后誕生的)。
說個書中的小細節:大爆炸理論的重要依據就是天文學家觀察到幾乎所有星球都在加速離開我們,那這是怎么觀測到的呢?其實就是基于很簡單的波源在運動中頻率的變化(火車由遠而近向你駛來時汽笛的聲音會變尖),又叫多普勒效應來判斷的。既然星球都在加速離開我們,那是不是說明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了呢?作者給了一個很形象比喻:一個正在充氣膨脹的氣球,在氣球上每一個點上看,其他點都在遠離自己。
霍金的后半生只能坐在輪椅上靠著機器合成的聲音向人們發表些他的見解和預言,比如警告人們不要以向外太空發射電波的方式試圖跟外星人聯絡(中國科幻作家獲獎作品《三體》就描述了類似宇宙叢林法則和這樣做的后果);還警告機器人的進化遠遠超出了生物進化的節奏,可能會最終取代人類......
而今,霍金走了,大概上帝怕他泄漏太多天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