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后,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得一篇好的心得體會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大全,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完弟子規的心得體會 讀弟子規的感悟心得篇一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每個人在說話前,必須要把誠信擺在首位,有了誠信,才會有立足之地。還記得那個一諾千金的誠信者——馬云嗎?馬云創立的阿里巴巴集團被國內外媒體、硅谷外國風險投資家譽為互聯網商務流派代表之一。馬云認為,一個成功的企業家最重要的社會責任就是講信用,就是一諾千金,就是“言必行,行必果”。“信用不是金錢,但它比金錢更重要。”馬云說:“阿里人從創業的第一天起,就珍惜每一個客戶,只有得到他們的信任,公司的發展才會越來越好,以誠信贏得尊重,以誠信積累財富。”他都做到的,他讓世界再次見證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創業奇跡。
“事非宜,勿輕諾。”事情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做到,就不要輕易地承諾別人。列寧是一位很講信譽的人,即使對孩子也不例外,他曾經許諾過逢年過節要與孩子一起歡度節日,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有一次,新年快到了,他因生病不能起床,但他堅持守信,答應孩子們的一定會做到,于是他便坐著輪椅參加晚會,華盛頓曾說過:“自己不能勝任的事切莫答應別人,一旦答應了別人,就必須實踐自己的諾言。”誠信是中華民族流傳千年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有多少人遵守承諾以致名揚千古。唐太宗以誠治天下,他相信用至誠之心能治理天下,不愿像以前帝王那樣用詭詐的手段對待臣下。商鞅立木樹信的故事家喻戶曉,因此商鞅的新法也獲得了人們的信任。
作為一名中學生,我們更應該將這一美德傳承下去,“天才因素有三:第一是誠實,第二是毅力,第三是才智。”承諾是金,我真誠地希望每個人都能成為信守誠諾的人。“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
讀完弟子規的心得體會 讀弟子規的感悟心得篇二
學校的讀書節讓我有了一次機會接觸《弟子規》。品讀后不由得佩服起李毓秀來,竟能編出如此圣明的書來。原本一些同學還說是因為毓秀和育秀字音相同,所以學校才會要求我們朗誦。其實不然,學校之所以選它是因為其中包含的道理或許就是我們一輩子需要做的。
《弟子規》中有一句話使我感觸頗多。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我們應該學會孝敬父母,正如古人所說的那樣百善孝為先。或許現在的兒女早已無法做到像古人說的那樣“出必告,反必面。”但我們可以為父母做一些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比如在家中,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應;父母要我們去做事,我們應該趕快行動,不能借故拖延,或者根本不放在心上,不愿意為父母效力;父母教導我們時,應該恭敬地聽而不可以隨意打斷他們,要將話聽進心里;我們犯了錯誤,父母責備,應當順從他們并且承擔過失,不能頂撞他們,讓他們傷心。
如果一個人能夠孝順,那么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
古人黃香九歲為雙親溫席;沈云英替父親守衛道州府;郯子取鹿乳,供奉雙親;董永賣身葬父;陸績懷橘遺親;王祥為母臥冰求鯉;楊香扼虎救父。
這些事例足以看出孝悌一直是中國文化的基礎。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應該學習先輩們以父母為首的優良品德,把中華民族以孝為本的精神發揚光大。
我們要做孝順父母的人!
讀完弟子規的心得體會 讀弟子規的感悟心得篇三
我認為,《弟子規》是一部十分科學的書,它把全書分成幾部分,在《總敘》里提出:“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古人云:“百善孝當先”所以自然將“孝”放在首位,這一部分對父母的分析透徹,可以說把孝說道了方方面面,且并不像眾所認為的“封建孝道”如——“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指明雖然重孝,但不可舍理求孝。
現實生活中,即使是第一部分“入則孝”也很少有人全部做到。
但古人亦云:“忠孝不能兩全。”
實事上,如果“孝”做的太絕,不會有什么好處,因為社會發展的力量來自于新一代,如果這幫人都把精力用在“孝”上,那么社會就止步不前了,許多父母都有這樣的覺悟,不愿接受兒女的孝意,但有些人卻說養兒防老,我認為這是可笑的,因為社會仍需發展我,父母的努力,歸根結底用到推動社會的發展上,但是發展中的社會并不能直接回報父母,需要在子女這里回扣,才能報答前輩的貢獻,如果全部回扣了,那就象是把一個東西推出去又拉回來,是無用功。
所以說父母的愛,是為社會做貢獻,兒女不過是略表謝意罷了。
我們所處的時期,是需要能量推進的,做這些人并不是新一代,而是父母們,他們是在真正不求回報的工作,而我們只是一個中轉站,等到我們為人父母,是我們該奉獻的時候了。
所以,父母應該注意自己的使命,并不是養兒防老,兒女們也要知道父母是付出而無回報的,所以要孝順這些無私的人,他們為社會做了貢獻,應有一份讓他們心安的報酬,可以不多,只要表達心意即可。
讀完弟子規的心得體會 讀弟子規的感悟心得篇四
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而構成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古代圣賢所創造的啟蒙經典。自從讀了《弟子規》后,我深有感觸。
“弟子規,圣人訓,守孝弟,次謹信”,這幾句話的意思是: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自己的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謹慎,要講信用。在《弟子規》眾多經典名句當中,這幾句是我最喜歡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雖然做到了孝敬父母,尊重長輩,但是,卻沒有做到友愛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次,媽媽買了一些零食回來,妹妹正在做作業,并不知道有吃的,于是,我自個兒痛痛快快的吃了一頓。結果,妹妹做完作業后看到一包包空零食袋,號啕大哭,我還不以為然,昂著頭,興高采烈地玩電腦去了。還有一次,我和表弟在旱冰場滑旱冰,表弟不小心摔倒了,手脫了臼,大哭大嚷著要回去。我無可奈何,依依不舍地離開了旱冰場。在回家的路上,我不停的責罵表弟,說他是懦夫、毛毛蟲等弱不禁風、經受不了風雨的事物。現在想起這些事來,我真是覺得無地自容、羞愧不已。
“融四歲,能讓梨,弟與長,宜先知”,我們中華民族就有許多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的人,就拿孔融來說吧:孔融在四歲時,家人買梨給他治瘡,可孔融覺得自己應該關愛關心自己的人,便將大梨讓給了別人,自己只吃最小的梨。以后我也要像孔融學習,更加關愛自己的兄弟姐妹,處處想到他們,有好的東西時與他們共同分享,而他們有困難時,我也要主動伸出援助之手,,當他們煩惱時,也要為他們排憂解難,和他們共同開心,共同憂傷,團結互助。
今后,我一定會做到“首孝弟,次謹信”,與親人共處一片藍天,互相關愛幫助。而《弟子規》也將陪伴我走過以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