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斷地發展,中國也在不斷地發展。在過去的多年中,我們更多的是去學習西方,學習外國的文化。但是,到了現在,我們中國飛速發展,并走上了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到路,我們也要回歸到我們民族的根,民族的魂,了解我們等你中國的文化,學習我們中國人的精神。而在這本《中國人的精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學習到許多關于中國的一些精神和文化。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辜鴻銘 《中國人的精神》摘錄,供大家參考。
一、《導論》----良民宗教
在這個世界上,除了自然力,還存在有一種較自然力更可行的力量,那就是蘊藏于人心的情欲。自然界的物質力量對人類所能造成的傷害是沒法與人類情欲所造成的傷害相比。如果這一力量——人類情欲——不予以調控的話,那么不僅無所謂文明存在之可言,而且人類的生存也是不可能的。
隨著文明的發展,人類逐漸發現,在征服和控制人類情欲方面,還有一種比物質力更強大、更有效的力量名之曰道德力。因缺乏一種有效的道德力去控制和純人們的情欲,于是歐洲人民不得不重新采用物質力量來維持社會持續,而這樣對物質力量的利用,導致了軍國主義。
想擺脫或打倒軍國主義,只能以一種行動方式——不能以槍易槍,只能以愛和正義的法則去做——實際上,就是訴諸道德力量。擁有一種有效的道德力量,軍國主義就會變得沒有必要而自行消亡。而基督教作為一種道德力量已喪失其效用,歐洲人民可以在中國——中國的文明里找到能取代軍國主義的新的有效的道德力量。
在中國,戰爭是一種意外事故,可在歐洲,戰爭則是一種必須。歐洲國家最不能讓人容忍的一件事,并不在于他們有如此多的戰爭,而在于他們有種必須利用物質力量來保護自身的絕對需要。他們每個人都總擔心其鄰居強大到一定程度后就要來搶奪他和謀害他,因此他們自己便趕緊武裝起來,或者雇傭武裝警察來保護他。但在中國,因為我們中國人有良民宗教,每個人受他鄰居正義感和同事道德義務感而自覺自愿保護,而無需警察或類似警察這類物質力量來保護。
二、《序言》
《中國人的精神》的內容是試圖闡明中國人的精神,并提示中國文明的價值。要估價一種文明,我們必須問的問題是,他能夠生產什么樣的人,什么樣的男人和女人。事實上,一種文明所產生的男人和女人——人的類型,正好是顯示出該文明的本質和個性,也即顯示該文明的靈魂。
濮蘭德和白克好司這種人不夠純樸——沒有純潔的心靈,他們太聰明了,像現代所有人一樣具有一種歪曲事實的智慧。事實上,要懂得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那個人必須是深沉、博大、和純樸的。因為中國人的性格和中國文明的三大的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純樸;除此之外,還應補上一條,而且是最重要的一條,那就是靈敏。
當今人們愛奢談什么追求自由,可我敢說要獲得自由——真正的自由只有一條路,那就是循規蹈矩,既學會適當的約束自己。
歌德說了,“再這個世界上,有兩種和平的力量,既義和理”。這里所說的義和理,實際上就是孔子賦予我們中國人良民宗教的精華。
事實上,要清除強權及其這個世界上一切不義的東西,都不能依賴強權,而只能靠我們每個人優雅得體的舉止。以禮來自我約束,非禮母言,非禮母行。這就是中國文明的精華和中華民族精神的精髓所在。我在本書中要加以闡明和解釋的也正是這一點。
三、《中國人的精神》
我所指的中國人的精神,是中國人賴以生存之物,是本民族固有的心態,性格和情操。是真正的中國人才擁有的精神。
目前我們已經看到,真正的中國人真在消之,取而代之的是一中新的類型的中國人——即進步了的或者說是現代的中國人。
真正的中國人,可稱之為被馴化了的動物,下層的也就是“溫良”(同情、智能)。但絕不是懦弱或軟弱。獨有一種溫和平靜,莊重老成的神態。他們或許不免于粗魯但不至于粗俗下流,或不免于難看,但不免于丑陋駭人,或不免于粗率魯鄙陋,但不至于放私狂妄,或不便于遲鈍,但不至于與愚蠢可笑,或不免于圓滑,但不至于邪惡害人。
這種溫良是同情智能結合的產物,人與產物的離別關鍵在于人類智能,不是一種思想的智能,不是尤其本能或推理而來,而是起自于同情心,一種依戀之情同性的力量。
中國人之所以有這種強大的同情的力量,是因為他們完全或幾乎完全地過著一種心里的生活。中國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種情感的生活 一種產生于我們人性的深處,心靈的激情,成人類之愛那種意義上的情感并不是源之自感官知覺意義上的那種情感,也不是原自神經系統奔流的情欲那種情感。
中國語言是一種心靈的語言,兒童易于掌握是因為他們是用心靈思考和使用語言的,中國人具有驚人的記憶力,是因為我們使用心而非用鬧去記憶的,中國人的禮貌。中國人生活缺少精神性也是應為他們過得是一種心靈的生活,心靈是纖細而敏感的不能指望心靈也和頭腦和智力一樣,去思考那些死板的精確的東西。
耶穌說過我賜給你安寧,這鐘安寧世界不能給予你,也無法將他從你身上剝奪。這就是宗教給于終生的安全感和永恒感,因此,除非你能找到象宗教那樣能給眾生以同樣的安全感和永恒感的東西否則眾生將永遠需要宗教。
儒學不是宗教卻能取代宗教,因為在儒學中存在像宗教那樣能給眾生安全感和永恒感的東西。
孔子畢生致力于為社會和文明規定一個正確的方向,給它一個真實的基礎,并阻止文明的毀滅。但在他晚年當意識到無法阻止文明毀滅的時候。作為一個建筑師,看到中國文明這一建筑一不可辟免地走于毀滅的時候,他自己只能搶出一些圖紙。這些被搶出來的東西現在保存在中國古老的經書—五經中。因此,我認為是孔子對中國的一大貢獻,在于他搶救出了中國文明的藍圖并做了新的綜合和闡發,經他闡發,中國人擁有了一個真正的國家概念,為國家奠定了一個真實的合理的永久的絕對的基礎。
儒學也是宗教,是種帶有行為規范的教育傳統,是被許多人所接受并尊守的準則,尤其在中國已得到了全民的信仰,是國教。
于《春秋》里,孔子教導人們,人類社會所有的關系之中,除了厲害這種動機外,還有一種更高尚的動機影響這人們的行為,這就是責任。
君子之道,人的廉恥感不僅是一個國家,而是所有社會文明的永久的絕對的基礎。“竊賊亦有廉恥之心”人喪失了廉恥,所有的社會與文明就會在頃刻間奔潰。
儒教之中,能給我人以安全感和永恒感的,就是孔子給與中華民族的忠誠之道—對于皇帝的絕對忠誠。
當我們不良心視做人性而加以服從時,我們易于服從的往往并非我稱之為“公正”的靈魂,公正那無法名狀的絕對本質而恰恰是充滿欲念的人心。
孔子“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以《詩》進行情感教育, 以《禮》進行是非教育,以《樂》完善人的性)。
在中國孔子是國家宗教的真正教堂是家庭,學笑只是他的附屬之物。有這祖先牌位的祖先祠堂廟宇及家庭,才是國教的真正教堂。
中國國教能使人服從道德規范,其真正力量,其感染力的源泉是來之對父母的愛—來之孝順,來之對祖先的崇拜。
中國人不需要歐洲意義上的宗教,是因為儒教中的內容可以取代宗教,這就是孔子再其儒教中所傳授的絕對的忠言學則,及名譽清典或稱名分大意,再儒教中宣傳并給于了中國人這個絕對的忠君原則,這是孔子對中國人命最偉大的貢獻。
一個中國人,特別是一個受過教育的中國人,如果背叛了名譽清典,拋棄了忠君之道,那么這樣一個喪失了民族精神,種族精神的中國人,就不在是一個真正的中國人了。
真正的中國人有這成年人的智慧和赤子之心,中國人的精神是心靈與理智完全結合的產物。
中國人的精神是一種心靈狀態,一種靈魂趨向,簡言之,它是一種心境。或用詩的語句來說,是一種恬靜如沐天思的心境。
四、《中國婦女》
一個民族中的婦女是給民族的文明只話,是該文明國家的國家之花。所以,透過那些站在亂七八糟的人窮前面弄唱的女人,我們就大抵名白,現代中國離開真真的文明是多訊速和多摸遠了。
中國的理想女性,就是一個手拿掃帚打掃和保持房子清潔的婦人,事實上,中過的字,本來就是一個“女”和一個 兩部分構成,一切具有真正非華而不實文明的人們心中的性理想,本來上都與中國人的女性理想一樣:即真正的理想女性總為家庭之主任。
中國的理想女性,自古被概括在“三從”和“四德”里。至于四德首為“女德”次為“女言”三為“女容“最后為“女工”。“女德“是指婦人要求廉恭,靦腆,殷勤快活,純潔堅貞,整潔干凈,有無可指山的品行和無美無缺的舉止,“女言”指要仔細小心的琢磨用詞,不能使用粗魯的語言,并曉得什么時候當講,什么時候該住嘴;“女容”意為著不必要求太漂亮或太美麗但必須收拾得整齊干凈穿著大扮恰到好處;“女工”意味著不要求婦人有什么技能,而要勤快且專心于紡織,不把時間浪費在嬉笑上要好于櫥事上。。
“三從” —在家從父(未婚時好其父親活著)出嫁從夫(結婚后為其丈夫活著,夫死從子…
在中國,一個夫人的主要生活目標就是做一個好女兒做一個好妻子,和一個好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