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社會,接觸并使用報告的人越來越多,不同的報告內容同樣也是不同的。那么,報告到底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報告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調研活動總結報告篇一
(1)合理安排時間
雖然這次調研時間老師老師都已經大體上安排好了,但是在具體調研對象的時間分配上還是沒有合理的平均分配好,因此調研過程顯得有些混亂,最后我們只好以增加調研時間的方式來圓滿完成調研任務。
(2)每一項工作完成后都要做好下一步的安排,并且對上一環節中的問題進行討論,比如實地調研后及時總結為小組討論準備充分的資料,并發現其中的缺點和不足。
(3)準備要充分
要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到調研的基本流程,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同時寫出在調研過程中要對店員和消費者提及的問題和,這是有效的獲得調研信息的保證。
(4)信息來源
最重要的信息來源是消費者,消費者反饋的信息才是最有價值的信息,在網上搜集的只能算是參考資料甚至是學習資料。消費者的每一個要求每一句話都是重要的信息,當然充分的準備工作可以使訪談獲得更好的效果。
(5)注意觀察
觀察也是獲得信息的重要途徑,尤其在對店面布置和銷售人員的服務態度當中,缺少了觀察就缺少了調研的客觀性。
(6)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
雖然這次調研過程中我們實踐著我們所學到的知識,但我們更深刻的認識到自己專業知識的不足不能合理有效的與消費者進行交流,并且分析利用調研所獲得的信息
另外在掛看王文良教授與高建華教授講座視頻過程中我們更是深刻的認識到把握銷售通路,重視市場終端的必要性。使我們認識到營銷在一個企業運行過程中所起到的決定性作用,這是課本上所學不到的。
雖然這次專業實習認知的活動結束了,但我們在以后的學習實踐過程當中,依然要實事求是的完善自己,努力學習專業知識。
調研活動總結報告篇二
為了更好地了解社會,為了更好地鍛煉大學生的能力,__林業科技大學涉外學院“大學生綠色__行”小分隊在__龍山縣苗兒灘開展了“綠色衛士”和“鄉土文化”的暑期調研活動。
在調研中總有那么些有趣而感動的事情發生,真是耐人尋味。活動過后,我反復回憶,思索這一路的點點滴滴,在調研過程中,我們有愁苦、分歧,但更多的是歡樂、團結,所以也有沉甸甸的收獲。
活動中,我們頂著烈日,冒著大雨,感覺很累,雖然有時有怨言,但是還是挺過來了。在走訪調研的時候,我們受到了村民的的熱情接待,他們力所能及的為我們提供資料和幫助,對我們也是大力稱贊,并且有時留我們吃飯,這讓我們很是感動。但同樣,由于村民以老人居多,文化程度不高,所以對我們活動也不是很了解,因此婉然拒絕我們的調查,我們也是可以理解的。總的來說,他們大多對我們的活動還是相當重視的,并且認真聽我們的解答,我們表示很是感謝!
活動“綠色衛士”,主要是了解當地的生活垃圾處理方法。在走訪調查中,村民也很友善,為我們提供有價值的信息,讓我們知道了當地垃圾處理就是隨意傾倒在撈車河中。額~~這樣的處理肯定會造成水污染,對環境是很不好的。因此,我們給他們講解了垃圾隨意丟棄的危害等等知識,給他們發放《綠色鄉村》手冊,并且在當地修建了一個垃圾池,希望村民能夠將生活垃圾倒在垃圾池中,以免造成環境污染。
活動“鄉土文化”,主要是了解當地土家文化的流失情況以及保護措施。當地村民大多是土家族的,因此對這些都比較了解。在走訪調查中,他們也很熱情地接待我們,認真傾聽我們的提問。雖然言語交流會有困難,但是只要耐心,認真引導他們,還是可以順利完成問卷的。在與他們的交談中,我們知道了不少當地的土家文化,比如“擺手舞”,讓我們受益匪淺。還有他們也很樂意與我們交談,這也讓我們心里樂滋滋的。
在調研過程中,讓我明白了“艱辛知人生,實踐長才干”的道理。通過調研,讓我開闊了視野,并且認清了自己的位置,發現了自己的不足,感受到了團隊合作的樂趣。“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調研活動對我走向社會起到了一個橋梁的作用,它將是我人生一段不可或缺的重要歷程,可能對以后的活動也有巨大的幫助。
在調研中有艱辛,也有歡笑。雖然有收獲,但是所學也只是開始,新的考驗和抉擇要奮斗不息。選擇我愛的,愛我所選擇的。即使遇到困難也要付出自己的努力,不能讓自己年輕的時光留下什么遺憾.......
調研活動總結報告篇三
本次活動中,我們從“教師行走路線、教師課堂提問、學生課堂參與度、課堂的生成與處理藝術”等方面分別安排老師進行了細致觀察記錄和反思研究。
從幾位老師的點評發言中,我很強烈地感受到,這樣的研討,在以下幾方面是值得我們今后的課堂教學研究中加以堅持和優化的:
1.適當的分工,便于課堂觀察的全面
本次研討課,依據教師課堂教學常規的運作要求,我們設計了幾個方面的研究觀察點,然后分別安排了6位老師從不同的角度對老師的課堂運行進行了單向性的研究分析。
2.明確的指向,便于聽課教師的深入
傳統的觀課,是隨著聽課老師的性子的,更是依著聽課老師自己的喜好的,那么,對于整堂課的把握,每一個細節、每一個環節,方方面面,都要顧及到,我個人覺得,那是非常難的事情,尤其是對于我們普通教學者而言,要想全面分析解剖自己聽到的一堂課,沒有厚實的理論和實踐功底,那是很難提出獨到的見解的。而現在我們將課堂觀察的關注點細化到每一個項目上,那么,觀課教師將精力全部集中于某一方面,就有深入挖掘的可能性了,一旦注意力集中于某一方面,就會想著這一運作背后的真實意圖,就會去思考這安排的實際效果,更會置己于課堂,思考站在自身的角度將會采取怎樣的舉措。比如說關于學生參與度的分析,聽課老師就提出,如果采用按“表現欲望或者高矮”的形式進行座位編排,就可以更多的照顧到教師對學生的關注度,也就能更好地促進學生課堂的參與度。
3.系統的反饋,便于執教老師的內化
教學的研討,不僅是鍛煉執教老師的課堂教學能力,事實上全體參與的老師,都能夠從中獲益,但是,傳統的研討反饋中,一般都會出現反饋信息的“撞車”現象,也就是很多時候大家的關注點會不謀而合,這當然不是壞事,因為可以促使亮點更亮、缺點更明。但是很明顯,采用了分工觀察的形式,在反饋環節上,我們能夠聽到每一位發言的老師不同角度的意見和建議,這樣,整一堂課,在分解的基礎上再整合,如果教師有心,就更能夠在當中收獲自己想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