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感悟,通過寫心得感悟,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我們如何才能寫得一篇優質的心得感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感悟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正確道路》個人感悟 建設(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篇一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我中華大地,中國人民團結奮戰最終把日本侵略者趕出了中國,老話說的好“一根筷子易折斷,十根筷子難折斷。”這句話說出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團結就是力量。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縣發生了8級大地震。在陣陣的轟鳴聲中一棟棟房屋高樓在轉眼之間都崩塌。許多的人都在頃刻之間失去了家園和親人。是團結讓汶川站了起來,各大廠家紛紛捐出水和食物,許多明星和慈善家都捐出資金。為汶川人民建設醫院、學校和家園就這樣又讓汶川人民過上了幸福的日子。
云南發生百年不遇的嚴重旱災。地里的莊稼完全絕收,甚至于很多地方就連人們正常飲水都出現了問題。當地的人們不論老少為了解決飲水問題,不惜艱難跋山涉水到有水源的地方背水、思想匯報范文挑水、馱水回家。這一情況后來被記者叔叔阿姨報道出來后,全國人民紛紛向災區群眾捐款捐水,以解決災區人民生存問題。這真是印證了一句話“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就這樣靠大家和災區人民的自救方式,旱災最終在全國人民的幫助下得到了解決,災區人民又恢復了正常的生活。
這么多的見證都說明了中華民族是個團結的大家庭,誰有了困難大家都會向他伸出援手。
《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正確道路》個人感悟 建設(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篇二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之初,性本善,當是與善人處,方能成一君子,然君子當以道濟天下為己任,身懷浩然之正氣,亦要將正直之種播灑人間。
故我認為,生長之初,當與善人所居,提升自己,長成參天大樹;成樹之后,當不負己所學,傳播正道,蔭蔽他人,回饋社會。
人初生之時,便如一張白紙,是其所處環境往上揮毫潑墨,方能成就一幅作品。然作品終有優劣之分,環境亦有好壞之別,好的環境能讓人茁壯成長,心性健全;壞的環境能污人心靈、亂人心態。因此,優良環境對人的.生長至關重要。朱元璋出身草莽,在其起義之后,于文人教導下仍能寫出“百花發時我不發,我若發時都嚇殺”之詩;方仲永年少成名,天資聰穎,于白丁環繞之下,終是泯然眾人矣。與善人所處,確能使人如沐春風。
“風雨如晦,雞鳴不止;既見君子,云胡不喜。”我們要積極地與君子接觸,在優良環境下成長,于良師益友幫助下,成為才德兼備的棟梁之才。
論語又云:“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身為祖國傾力培養的時代精神,小富即安不是我們的志向,道濟天下才是我們的目標。當我們面對他人之惡時,要認識到,不是所有人都有如我們這般優渥的生長條件,我們應包容他們,用德行感化他們。舜之父弟如此桀驁,仍能在舜的指引下治理一方。王守仁在《象祠記》中即提到,天下的惡人沒有不能向善的,天下的惡人也沒有不能感化的。苦讀詩書十余載,我們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以感化他人為已任,改變大的環境,為祖國的后代創造更優良的環境。
要善個人之行,也要濟天下之境,良好的修養來自優良的環境,良好的修養也能創造更好的環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即要借他山之石,雕琢出自己的清亮;亦要成為他山之石,打磨其他的璞玉。青年者,人生之玉,成就自己,也成就他人。
杜甫致力于“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我們青年作為復興的一代,也要承載前人的希冀與期望,構建更好的祖國。從身邊做起,勸告親人朋友,做有修養的人,讓教化之光輝如同輻射一般四散開來,傳到祖國的大江南北。
傳到窮困山溝去,傳到市井深巷去,傳到兇惡之處去,在每個人的接力之下,將品德宣揚在世間,將學識播灑在各地。
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青年一輩,我們要結出芝蘭之種子,將德行與教化在四處播種。斫去桂婆娑,清光應更多。
《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正確道路》個人感悟 建設(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篇三
邁著方步,重溫著歷史,再走一次崢嶸歲月,那是一個不屈的神話,寧愿爬著進步,頁不愿被超越,那既有屈辱也有振奮,有流淚豈能少歡笑?
一個偉大的中華魂矗立在每一個愛國的赤子心頭,一次次涌來,一次次驚濤駭浪,一次次洗刷歷史,展望未來。
那是一個不屈的神話,更是一種歲月的洗禮,有時把屈辱的歷史掛在心頭,也是一種歷練,一種“幸福”,一種難能可貴的促“進”劑,有多少人在復興的道路上寧愿用自己的尸體作鋪路石,這條復興大道有多么漫長,多么艱險,又有多少仁人志士相伴而終。
然而復興的路時艱險而又漫長的。從破舊低矮的小土房到富麗堂皇的高樓大廈;從粗茶淡飯到海參鮑魚;從破衣爛衫到西裝革履;從大板車到小轎車,這種種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無疑是一次巨大的飛躍。
在這次巨大的飛躍中,人民當家做了主人,從此人人平等。
在我們享受美好幸福生活的同時,不能忘記悲痛的歷史。
作為中學生的我們,唯一值得借鑒的途徑有很多,但最值得推崇的就數“學習”,我們只有學習方可幫助祖國完成科學致富,用知識贏創未來的偉業。
而我心中則有一個夢,一個與“中國夢”而比微不足道的夢!
那則是爭取用知識的武器打敗嘲笑我們的人。
于是,我給自己制定了“清華”夢!
雖然現在這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一個眾多莘莘學子夢寐以求的高級學府、中華民族的驕傲。俗說:“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我相信眾多清華的學生都是用斗志和毅力征服了“清華”這個大怪獸的。
“路上風光正好,天上太陽正晴”我又要開始乘風奔去,為了我的“清夢華影”,為了我那辛苦的爹娘。更為了祖國的愿望。我要打敗“清華”這個大怪獸。
完成中國夢要人人參加,正如我的奶奶,老社會沒文化,但奶奶心中一直藏著一個歌唱家夢,并一直不放棄的唱到了現在,奶奶告訴我,大膽追求自己的夢想的過程是可貴的,直到現在,奶奶把他的精神財富給了我,現在奶奶又說,國富民才可以強,祖國是我們強大的精神支柱,有了這碩大的支柱,我們還怕什么呢?
從現在起,努力學習,爭取為家為國爭光“國家,國家”有國才有家,為我們的“大家”爭氣,挺立起脊骨過“人”的生活,“東亞病夫”離我而去。
現在是中華民族繁盛的時刻!
《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正確道路》個人感悟 建設(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篇四
1949年,天安門城樓上,禮炮齊鳴,歡呼聲劃破蒼穹。因為從今天開始,中國,一個嶄新,擁有無限美好前景的國家誕生了!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夢,因為夢想是力量的泉源,智慧的搖籃,沖鋒的戰旗,斬棘的利劍。如果你問我,我的中國夢是什么?我會毫不猶豫的告訴你:我的中國夢就是希望祖國更加富饒美麗。我相信大家的中國夢也是這樣的,中國夢是民族的夢,是中華的復興夢,也是每個中國人、每個家庭充滿渴望和遐想的五彩斑斕的夢。中國夢很大,因為它發自億萬中國人的肺腑;中國夢很近,因為它起始于每個人的點滴之愿。13億中國人的夢想匯聚成美麗的“中國夢”,而這些或許就是從你、我、他的夢開始。
我的中國夢里,閃爍著璀璨的星光。回想過去的中國,跟現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老一輩的敘述中,在各門文化課程的學習中,我大概了解了當時的中國,無法想象的困難就擺在中國領導人面前,可他們卻沒有畏怯,他們的心里只有人民,他們的信念就是讓人民生活的更好。他們的努力終于換來了今天人民幸福的生活。
我的中國夢里,澎湃著洶涌的波濤。中國的近代史不堪入目,屈辱、內憂外患,可中國沒有被擊垮,相反,卻變得更加強大。中國人的意志更加堅強。民族意識的覺醒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使中國多次戰勝了外敵,像兇猛的波濤推動海水前進一樣,推動著中國的歷史進程。
我的中國夢里,煥發著清新的墨香。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像膠片一樣浮現在我的眼前,每一個朝代,每一次變革,都變得悄無聲息,但我們無法忘記中華始祖留下的印記,它已深深地刻在了我們的骨髓,無法侵蝕。未來的中國,會像墨香一樣,讓生活在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的人,都能嗅到她的芳香。
這個夢,或大或小,但只要我們齊心,一切都不會枉然,相信在未來,這些夢想會逐步實現。
中國夢,華夏子女造:走復興路,圓中國夢!
《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正確道路》個人感悟 建設(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篇五
從整體的角度來看,沒有什么比找到路的方向和歸屬,更能給大家帶來希望和幸福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良好發展即是如此,總是建立在一定的意識自覺、精神指引和美好追求上,這離不開共同體意識的有效支撐。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關乎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氣質與命運走向,有助于明確政治方向、匯聚智慧力量、提供精神歸宿、鞏固國家善治、捍衛民族尊嚴。
有助于明確政治定位,指明行動方向。“沒有方向的船,什么風都是逆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對新時代包括民族工作在內的各項工作的具體開展提供政治定位、點亮行動的明燈。在深化改革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行動指南,更有助于確立民族共識、鞏固集體認同、鑄牢整體意識,激發廣大黨員和人民群眾的建設性與能動性。
有助于匯聚集體智慧,凝聚發展力量。諺語有云,“眾人拾柴火焰高”。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行動指南并努力維護共同體的行動舉措,實際上是一個智慧聚集與力量凝聚的過程。如亞里士多德所言,“每一個別的人常常是無善足述;但當他們合而為一個集體時,卻往往可能超過少數賢能”。歷史經驗也告訴我們,正是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效發揮中,我們黨和國家才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實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飛躍。因此,新時代仍需努力鑄牢這種意識,以充分凝聚人心、匯集有效資源、整合進步力量。
有助于共筑精神家園,提供精神歸宿。現代社會在帶來豐饒物質的同時,也裹挾了浮躁、焦慮與不安,而后者的凸顯即是共同體意識缺失所帶來的精神空虛的表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際上是扎根中華文明的沃土,汲取民族文化的營養,創新性地構筑安寧真誠的精神家園,形成一個共同認同、棲息的精神意義世界。唯有如此,才能滋養并慰藉共通性的內在心靈,形成精神上的共有歸宿。
有助于維系良好秩序,鞏固國家善治。有情有義,方能行穩致遠,一個國家和民族也是如此。大家有情有義,同鑄共同體意識,才能開展有效的互動與合作,形成充滿活力的制度體系與治理格局。共同體意識的存在與鑄牢,是善治形成并鞏固的重要條件,特別是其蘊含的權威理念、規范意義,是成員形成正當性、有序性觀念和行為的重要依托和體現。與此同時,共同體意識還蘊含著一種對未來的積極期待,從而對秩序的未來延續與創新提供良好的保障。這些都將有助于促進成員主體的多元合作與共治,增進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福祉。
有助于促進民族振興,捍衛集體尊嚴。集體尊嚴是一種不可冒犯的獨立自主狀態,但更是一個贏得尊重的擔當貢獻過程,這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大家共建共有的價值感。這種尊嚴狀態既建立在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堅實基礎之上,又依賴于每一個國人的付出、擔當與貢獻。尤其是對于我們這個在近代蒙受外來侵略、內部衰敗苦難的民族而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因此,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鑄牢與否,直接關聯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興衰和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