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形勢與政策課論文字篇一
國家領導在向國際糧食減損大會的賀信中指出,糧食安全是事關人類生存的根本性問題,減少糧食損耗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當前,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糧食安全面臨挑戰,世界各國應該加快行動,切實減少世界糧食損耗。應對糧食安全面臨的挑戰,保障糧食安全,我們要增減雙措并舉,做到“開源節流”,“開”增產“之源”,“節”減損“之流”。
“開”糧食增產“之源”,提高糧食產量
盡管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對糧食安全還是始終要有危機意識。雖然近些年,我國糧食連年豐收,倉廩充足,糧食安全也經受住了新冠疫情的大考,但面對我國糧食需求將隨人口增長而剛性增長,和世界糧食安全形勢依然嚴峻的雙重挑戰,我們必須增強糧食安全意識,通過增高糧食畝產量、強化農業生產科技支撐等方式,“開”糧食增產“之源”,提高糧食產量,做到“手中有糧,心里不慌”。
“食為政首,地為糧本”,提高糧食畝產量,不僅要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絕不觸碰耕地紅線這條“高壓線”,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確保15.5億畝永久基本農田,統籌規劃建成高標準農田,保護好、利用好耕地中的“大熊貓”黑土地,也要所有人一起行動起來,不為一己私欲,占用耕地,讓耕地“非農化”,也不在耕地上實施任何“非糧”行為,讓耕地“非糧化”。
強化農業生產科技支撐,我們要走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的道路,我們有袁隆平院士研究出的“兩系法”雜交水稻和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我們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要做“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追求者和踐行者,將現代化和高科技作為確保糧食安全的支撐,向生產科技要畝產、要收益。
“節”糧食減損“之流”,減少糧食損耗
現在,糧食減損現象在全球范圍內普遍存在,并存在于糧食生產、運輸、銷售等各環節。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糧食減損現象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表現不同,發展中國家損失嚴重,發達國家浪費嚴重。對此,我們既要建立本國糧食減損的長效機制,也要以大國擔當,推動國際社會建立國際糧食減損合作機制。
建立本國糧食減損的長效機制,要在思想上形成節約糧食意識,在實踐中推廣糧食減損技術。受資源和環境雙重因素的影響,糧食的增產空間是有限的,我們必須樹立減少糧食損耗就是節約資源的意識,糾正“自己掏錢,豐儉由我”的錯誤觀念,拒絕“舌尖上的浪費”。推廣糧食減損技術,要做到精細播種、精細收獲,“顆粒歸倉”,適度加工,標準物流,“顆粒少損”,將減損技術貫穿于從播種至消費的全過程。
推動建立國際糧食減損合作機制,要全球攜手合作,共享信息、交流技術、培訓人員,也要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對糧食損失嚴重的國家和地區,采取提供先進技術支持,加強技術研發合作,援助多余食物等方式助其減少糧食損失;對糧食浪費嚴重的國家和地區,采取傳播節約糧食經驗做法,加強溝通交流等方式糾正浪費糧食行為,齊心協力減少全球糧食損失浪費,維護全球糧食安全。
面對全球糧食安全,我們既要端穩自己手中的飯碗,也要幫助他人端牢他們手中的飯碗。“民為國基,谷為民命。”我們要在全球減少糧食損失和浪費,保障糧食安全的行動中,向世界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以大國擔當推動構建全球共同節糧減損的良好氛圍,增強任何風險下世界糧食的安全韌性。
形勢與政策課論文字篇二
《淺析當代大學生誠信教育現狀及對策》
摘要: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然而,在價值觀多元化的今天,不誠信行為層出不窮,誠信受到了嚴重的挑戰。尤其是當代大學生無視誠信的權威,為了自身利益以身犯險,不誠信者比比皆是。如何建構一個系統的誠信體系,對于提高大學生的誠信水平至關重要。
關鍵詞:誠信 大學生 誠信教育 誠信體系
誠信教育是我國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也是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重點所在。黨中央、國務院從戰略高度十分重視大學生的誠信教育。2001年頒布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將“誠信”寫入公民二十字道德規范;2002年,十六大報告和2004年在《關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要引導大學生自覺遵守“明禮誠信”的道德規范;2007年的十七大報告強調要著重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增強誠信意識為重點”;黨的報告對誠信建設提出了具體要求,指出要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這些都為和諧社會的建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市場經濟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不斷推進的今天,“老婦暈倒馬路,路人置之不理”“少童被車碾壓,路人視而不見”以及“三鹿奶粉事件”“毒膠囊事件”“蒙牛事件”“可口可樂事件”、食品安全問題等層出不窮,社會整體道德水平呈下滑趨勢,必然影響到大學生這個群體,導致大學生的誠信缺失普遍存在。本文中在剖析當代大學生的不誠信現象,進而挖掘本質,尋找解決這些問題的原因和路徑。
一、何謂誠信
誠信,即誠實守信,講信用,守諾言,辦實事。誠,指“內誠于心”,是一種信仰;信,指“外信于人”,是誠的外在表現。即是說,誠是信之本,信是誠之行。誠信的道德要求即是:誠善于心,言行一致。因此,誠信,被儒家視為“進德修業之本”與“立人之道”。
孟子曰:“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不論任何時候,誠信都是人最重要的品德。“明禮誠信”被列入公民道德建設的基本道德規范。同時,“誠實守信,嚴于律已”作為一項基本要求,成為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之一。而作為剛剛走過校園的“80”后,還是當今大學生主體的“90”后,無論是在言行、舉止還是對傳統道德標準的傳承上,都倍有爭議,他們顛覆著常理,挑戰著道德。很多學生將作為傳統美德的“誠信”丟棄掉,或者不屑一顧,或者嗤之以鼻,人類的道德準則之一的“誠信”正在接受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面臨著嚴重的道德危機。
二、高職院校誠信現狀
當代大學生誠信方面主流是好的,但當代社會道德滑坡嚴重,勢必會影響這個特殊群體大學生的道德水平。高職院校的學生更是面臨嚴重的誠信危機,無論是在生活方面、學業方面,還是為人處事和就業方面都出現了各種失信的現象。
學業方面,上課睡覺、聊天、玩手機、上網,作業抄襲、考試作弊,社會調查報告偽造和論文抄襲或者直接從網上復制、同學之間相互抄襲,作業雷同現象嚴重等,主要是學習態度不端正、不認真,應付教師;生活方面,生活態度不認真,各種不誠信現象頻生,學費繳納拖沓或不繳,制做假證明想法設法獲得貸款機會,助學貸款托還、不還等,嚴重損害了當今大學生的形象,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為人處事方面,做事不講信用,不守時間,不遵循規章制度,生活隨意,甚至以玩樂態度戀愛,甚至造成嚴重的后果;就業方面,簽約違約、花錢買證、證書造假、學歷造假等現象比比皆是,使社會對大學生的評價日益下降。以上各種現象在高職院校大學生中更是屢見不鮮。
大學生誠信道德缺失已經不是個人道德水平問題,而是大學生整體道德水平滑坡的體現。這對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哈佛大學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學之一,這所學校把“真理”作為校訓。在哈佛大學的校門和建筑物上都刻了一個拉丁文單詞“真理”,這個詞代表了“真相、誠實和正直”。正門上還刻了一句話:“真理之門只會向那些正直的民族開放?!币馑际钦f,在這個世界上那些不誠實的人是沒有出路的。
教育部決定自2013年起于每年5月份在各地、各高校集中開展高校學生資助誠信教育主題活動。要求要以“誠實守信”為主題,以“立德樹人”為主線,有效地將誠信教育轉化為大學生自覺的素養與行為。這個活動也正是為了發揚誠信的傳統美德,提高當代大學生的誠信水平及思想道德水平。
三、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對策
大學生誠信教育是當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然而加強誠信教育并非易事,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家庭、學校、社會三者的配合一同完成,充分發揮家庭中父母的榜樣作用,學校里教師的引導作用,社會上輿論的影響作用。
(一)家庭的影響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一個孩子的成長環境對其影響是莫大的,大學生之所以誠信缺失與其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父母的為人處世,一言一行直接影響孩子的想法和行為,父母好的行為會成為孩子好的榜樣,否則相反。很多家庭只注重孩子的智育的發展,而忽略了德育的教育,或者將之推給學校老師,是孩子缺乏誠信的重要原因之一。家庭的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和前提,家庭中尤其是父母的影響更為重要。因此,要想讓孩子有好的修養,增強誠信意識,必須從小抓起,從父母做起,使孩子有個好的生活環境,父母成為孩子最好的榜樣,給予正確的引導和教育。
(二)學校對學生的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是高校教育的首要目標。西方大學教育排在首位的即是德育,而我國的高校注重的是成績,也即智育。孩子們正是一直在成績的重壓之下走進高校的,常常是只唯成績是尊,家長更是如此,因此出現了很多成績優異的學生的惡性事件,從“劉海洋傷熊事件”“馬家爵事件”“藥家鑫事件”到“復旦投毒案”等一系列事件都發生在當今的大學生身上,相比之下的“抄襲”“欠貸不還”“違約”等已經不足為奇。我們常在問,我們的學生怎么了?為什么一屆不如一屆?實際并非智商越來越差,而是誠信水平越來越低的結果。正因如此,我們高校必須加以重視采取多種手段,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1.建立健全學校德育的考評機制
以往我們大學對學生德育的考評主要是通過輔導員、學生處和思政教師對德育方面表現以成績的方式量化,體現出來,但對學生的影響并不大。班主任輔導員對學生的管理是最直接的,應該加強他們對學生德育方面的考核,采取多種考核方式,思政教師在思政課成績方面應該減少試卷成績的比重,加大學生平時的誠信、表現得成績比重,并且將輔導員、思政教師及學生處的考核成績作為最終能否得畢業的一個重要的參考成績。這樣學生就不得不重視素質的提高,平時的修養,從而也會更加重視思政課。
2.建立誠信檔案
誠信檔案主要是加強對學生行為的約束,很多專家早已意識到,并很重視。但高校一直做的不夠,因為這是個復雜的工程,不僅僅是制定些規章制度那么簡單,重要的是誠信檔案的完善過程很復雜,需要很多人的配合及做大量的工作。高校需要跟蹤記錄大學生的誠信情況,并給予正確的評價,記錄好每個學生的平時課堂表現、考試是否作弊、學術論文是否抄襲、歸還貸款情況及學生就業是否違約,等等。因此,誠信檔案對學生的誠信水平的提高,卻至關重要,一個不好的誠信檔案會影響學生的選拔、工作甚至將來在工作崗位的提升,反之易然。因此,學生自然會重視檔案的內容,不做違德之事,多做好事,自然誠信也即不是問題,使學生樹立誠信意識,提高誠信水平。
3.校園營造良好的誠信氛圍
大學校園,是大學生們學習和獲取知識的主要陣地,也是生活的主要地方,因此營造一個良好的誠信氛圍對大學生的良好習慣的養成及更好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近些年,雖然校園的誠信建設取得了些成就,但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及精神文明建設和道德建設的要求還相差甚遠,隨著社會的價值觀的多元化,誠信教育也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問題。營造一個良好的校園氛圍,對于提高大學生的誠信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現在很多高校的校園建設比較單一,只是把這一重任推給輔導員和思政教師來做,結果成效甚微,也是當前大學校園誠信建設的弊端所在。加強校園的誠信氛圍建設要從校園文化、校園精神、校園教育、校園宣傳等多方面進行,在校園精神的感召之下,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讓學生切實的感受誠信的重要和魅力,形成“為學貴以誠、修身貴立誠”的價值共識,同時學校的管理、制度及舉辦的各種活動都能體現出“誠信”,以誠為出發點,培養誠信人為落腳點,將誠信的氛圍建設納入到日常的教學管理之中,營造“你誠信、我誠信,大家一起做誠信人”的良好的校園氛圍和學習氛圍,這才是加強校園誠信氛圍建設的根本途徑。
(三)加強社會誠信教育力度
隨著價值觀多元化,社會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不正確的價值觀占領了傳統價值觀的領地,欺詐、造假等不誠信現象層出不窮,所有這些都從各方面影響著當代的大學生們,他們在一種畢業將失業的壓力下讀書學習,為了將來順利畢業或者不失業,就可以為了自身的利益為所欲為,不計后果,在這種壓力下,道德、誠信嚴重貶值,甚至不值一提,出現這種情況與當前的社會狀況和學生面臨的生存壓力以及一些反面案例的影響密不可分。因此,良好的社會環境對大學生的誠信水平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創造一個人人講誠信的良好社會環境,就要首先利用法律手段,在法律中明文規定誠信的原則、內容,確立誠信的權威,用法律的強制性加強誠信在人們心中的地位,誠信至高無上,任何人不可以身犯險,否則會受到法律的制裁,讓不誠信的代價更大,無人敢侵犯,從而規范了人們的行為,對于提高大學生的誠信意識有重要的作用。
除了法律的強制性外,還要發揮社會的監督作用。這種監督除了相關職能部門的監督外,更重要的是提高每個人的監督意識,發揮每個人的監督作用,讓人人都成為監督主體,并非易事,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誠信宣傳、誠信教育等在實施過程中都存在各種問題,需要慢慢解決。只有讓人們意識到不誠信的后果很嚴重,會受到輿論的譴責,道德的批判,甚至職能部門的懲罰和法律的制裁,自然會大大減少不誠信行為的發生,這樣不但會對大學生誠信意識的提高,甚至對于全社會的誠信水平的提高也有重要的作用。
四、結語
構建大學生誠信教育體系是個系統工程,只有在家長的潛移默化的正確的引導下,讓每個學生從小就有良好的誠信意識,在學校的教育和管理過程中不斷的強化誠信的內容、本質和重要性,才能在學生心中形成誠信的高大形象,樹立誠信的尊嚴感,同時還需要社會各界加強對不誠信行為的監督,以及以法律的形式樹立誠信的威嚴,讓任何人都不能侵犯、以身犯險。所以,建立一個系統的誠信體系,提高大學生的誠信水平并非易事,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多方面一同努力,齊抓共管,才能在大學生心中甚至社會上筑起誠信長城,才能牢固堅不可摧。
參考文獻:
[1]張大方。誠信體系建設與約束機制[j].黨政干部學刊,2003,(10):21.
[2]樸玉霞。關于大學生誠信教育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報,2005.
[3]馬保恒。加強高校誠信教育工作的探討[j].黨史博彩,2008,(1):38.
[4]宋志軍。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的重要意義及途徑[j].新鄉學院學報,2010.
[5]羅成翼。開設大學生誠信教育課初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10).
形勢與政策課論文字篇三
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更好保障糧食安全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可以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提供重要支撐和保障。有人認為,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只要有錢就可以從國外買到糧食,沒有必要費大力氣發展國內糧食生產;也有人認為,保障糧食安全,意味著今后所有農產品都要由國內供給。這些認識都是片面的,既不符合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本意,也沒有抓住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更好保障糧食安全的要義。
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糧食具有不可替代性,是城鄉居民每天都需要消費的基本民生商品。我國作為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必須立足國內保障糧食供應,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做到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因為長期以來高度重視發展糧食生產,我國糧食產量豐、庫存足。即使在去年國內新冠疫情較嚴重時,糧食以及各類副食品也實現了貨足價穩,為抗擊新冠疫情斗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提供了堅強支撐。事實表明,要做到供應不斷檔,必須從國內糧食生產、儲備、加工、銷售全鏈條入手提高穩定性和可靠性。其中,糧食生產的穩定性、可靠性是最根本的。為此,一方面要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堅持以種業為重點的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高質量開展新一
輪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建設標準。另一方面,要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改革完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穩定稻谷和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調整完善玉米和大豆生產者補貼政策,擴大稻谷、小麥、玉米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實施規模。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推動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建設,促進糧食生產功能區落地見效。
實行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題中應有之義。對外開放大大促進了我國經濟發展,也提高了我國糧食安全保障水平。應該看到,我國人均資源不足,適度進口包括糧食在內的部分優質農產品,不僅可以滿足不斷增長的國內市場需求,而且可以減輕國內資源環境壓力,還有利于進出口平衡。去年,我國在糧食生產實現十七連豐的同時,進口了14262萬噸糧食、991萬噸肉類產品、983萬噸食用植物油和527萬噸食糖,為豐富國內市場供應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貿易伙伴提供了巨大市場機會。今后,我國農業推進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需要促進進口來源多元化,加快培育跨國大糧商,加大對重要農產品產業鏈關鍵環節的投資力度,積極參與全球糧農治理,提高農產品海外供應鏈的穩定性、可靠性。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一個重要出發點是塑造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以國際循環提升國內大循環的效率和水平。強化開放合作,更加緊密地同世界經濟聯系互動,可以改善我國生產要素質量和配置水平,推動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對農業而言,需要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我國農產品提高國際競爭力,必須加強優勢產品出口基地建設,切實提高出口產品質量,帶動其他地區農業提檔升級。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必須盡快提高我國農業的科技含量、適度規模經營水平和勞動生產率,促進我國農業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