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指一種讀書、實踐后所寫的感受性文字。那么我們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么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體會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師思政課培訓心得體會 教師思政課培訓心得體會800字篇一
一、科教興國,德育先行
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培養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素質優良的一代新人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職責。我們要結合《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解放思想,從少年兒童的實際出發制定教學計劃。尤其小學低年級的德育目標:教育和引導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愛親敬長、愛集體、愛家鄉,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會常識和有關祖國的知識,保護環境,愛惜資源,養成基本的文明行為習慣,形成自信向上、誠實勇敢、有責任心等良好品質。更是結合了孩子的特點及年齡,所以,作為低學段教師,要從輿論宣傳和制度建立切入,保證德育工作落到實處。
二、找對方法,家校協作
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只有學校教育,而無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無學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細致、復雜的任務。”我國古代有諺語說的好:“一個好漢三個幫”、“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等。可見,教育工作不僅需要學校,更重要的是需要家長的配合,只有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密切配合,才能抓好低年級學生的德育工作。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孩子的思想性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而家庭教育給孩子的影響又是時刻存在的,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孩子的行為習慣起著尤為關鍵的影響。所以老師和家長的聯系就成為了孩子德育教育不可少的一種手段。我們要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加強家校聯系,及時了解學生在家里的思想發展,并做好學生在校的反饋情況,讓老師和父母都有所了解,這樣才能對孩子的德育教育做出正確的指導。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補充,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連接紐帶。要想提高德育教育效果,需要家校兩方面共同努力,相互配合,達成共識,才能給孩子德育培養生長出一雙有力的翅膀,促進孩子健康、茁壯的成長。
三、營造氛圍,提高效果
我們常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教育,但學生對于實際的意義還不是很明確,尤其是低學段學生,他們的理解能力,認知能力都不是很強,這就需要我們結合孩子的心里特點進行德育教育。我認為應該:“營造氛圍,提高效果”。我們不能僅從理論上對學生進行教育,而更應該從孩子身邊的人、物、事入手,教育學生怎么樣的行為才算是愛祖國愛社會主義,要讓學生知道要愛祖國愛社會主義,首先要愛家鄉、愛學校,讓他們從小事做起;教師要引導學生共同為搞好校園文化建設出力,創設優美的校園環境,讓學校內的一草一木都成為教育的陣地,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熏陶,提高素質;另外,學校課程也是向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最經常的途徑,學校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特長,開設種類多樣,內容豐富的校本課程,提高學生德育教育效果。
總之,國家的發展靠教育,教育的發展靠學生,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只有教育思想正確,把學校德育擺在首要位置,才能把我們學校真正辦成有未來的教育。
教師思政課培訓心得體會 教師思政課培訓心得體會800字篇二
不忘立德樹人初心要進一步加強師德師風建設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大計,師德為本。教師的工作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要有“育才造士,為國之本”的自覺擔當,要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奉獻精神,要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人生追求。近年來,學院始終把師德師風建設作為教師隊伍建設的核心任務,大力弘揚樂教善育、精益求精的教風,組織開展“最美教師”評選表彰等活動,充分激發了廣大教師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面對新時代教育的新要求、新任務,我們要創新師德教育,引導廣大教師自覺樹立“立德樹人是第一責任”意識,以“四有”好老師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著力傳播先進思想、塑造美好心靈、弘揚社會新風;要強化師德監督,引導廣大教師把師德規范融入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實踐之中,在細微處見師德,在日常中守師德,養成師德自律習慣,提高師德踐行能力;要注重師德激勵,引導廣大教師立足三尺講臺、潛心教書育人,以自己的德、才、情給學生終身受益的影響和感化,當好學生成人成才的引路人和守護者。
不忘立德樹人初心要進一步夯實意識形態基礎
高校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陣地,也是意識形態領域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的前沿陣地,必須把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貫穿于辦學育人的全過程。近年來,學院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認真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把意識形態建設貫穿于教學、科研、管理等各項工作之中,著力推進意識形態工作落小落細落地落實。
面對新時代教育的新要求、新任務,我們要把握理論武裝這一關鍵所在,提高廣大師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認同、政治認同、情感認同和路徑認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要堅持正面引導這一主要方式,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立德樹人全過程,不斷提高優質精神文化產品的策劃、供給和傳播能力,打造貼近校園、貼近師生、貼近生活的話語體系,用主流思想輿論占領意識形態陣地;要突出陣地管理這一基本依托,管好課堂講壇、校園媒體、學生社團等意識形態陣地,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微信群、qq群等新媒體的意識形態功能,積極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環境,確保校園始終成為向上向善、風清氣正的精神高地。
不忘立德樹人初心要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能力
高校承擔著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神圣使命,承載著國家和民族的希望,其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立德樹人。對于高校而言,堅持立德樹人不是抽象的,必須體現到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一核心點上。近年來,學院堅持教學中心地位,扎實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教學質量得到提升,教學水平得到提高,教學內涵得到提質,教與學的精神狀態得到提振,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面對新時代教育的新要求、新任務,我們要把立德樹人落實到教育教學改革上,堅持“立足地方、貼近社會、產教融合、服務發展”辦學宗旨和“質量立校、特色興校、品牌強校”辦學理念,推進專業優化、課程實用、科研創新、質量提升“四大工程”,開展多層面多維度的診斷與改進工作,完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把立德樹人落實到思想政治教育上,認真貫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把握師生思想特點和發展需求,全面統籌育人資源和育人力量,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感染力;把立德樹人落實到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上,健全省級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等創新創業平臺功能,建設一批富有專業特色的創新創業課程群,設立學生創業啟動專項資金,進一步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牢記使命,方顯擔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學院將深刻認識“為誰培養人”、深入探索“如何培養人”、深度聚焦“培養什么樣的人”,始終保持昂揚競進的奮斗姿態和一往無前的精神狀態,潛心靜氣,埋頭苦干,一以貫之,真抓實干,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奮斗,把學院辦優辦強、辦出特色、辦出品位,向著全省一流全國知名優質高職院校目標奮力前行,培養更多更好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應有的貢獻。
教師思政課培訓心得體會 教師思政課培訓心得體會800字篇三
在新的教育發展趨勢下,中學的德育工作顯得越來越重要,在學校里如何去做好這個德育,首先是制定好一個全面科學可操作性的制度,才能落實到具體的工作中,今天聽了思想政治教研員吳玉龍的講座,解讀了《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讓我豁然開朗,感受新時代立德樹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結合工作進行細想,收獲頗大。
一、出臺《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的背景
(一)落實黨和國家對德育工作的新要求。
關于德育的論述。要在加強品德修養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踏踏實實修好品德,成為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要圍繞這個目標來設計,教師要圍繞這個目標來教,學生要圍繞這個目標來學。凡是不利于實現這個目標的做法都要堅決改過來。
(二)適應德育工作自身改革發展的需要。
信息時代,隨著網絡的普及,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學生沉迷于網絡構建的虛擬世界。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媒體,網絡一方面為中小學學校的德育工作提供現代化教育手段,拓寬了學校德育工作渠道和空間;但同時,由于網絡具有開放性、自由性、虛擬性等特征,也為正處于價值觀形成期、辨識能力不強的青少年學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對學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
(三)回應基層教育部門的期盼。
一些基層教育部門和學校反映德育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還涉及到家庭、社會,希望教育部能夠出臺一個科學、規范、可操作性強的德育工作指南,迫切需要補齊學校德育工作短板、加強薄弱環節,明確中小學德育工作“做什么”和“怎么做”,將德育工作落細、落小、落實。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育人(教人做人)立德:做人為先,做事先做人,強化三觀教育;樹人:以人為本,一切皆為人,根本上說,要回答“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問題。
二、《指南》的內容和特點
“一個體系”、“兩個結合”、“三個關鍵點”、“四個基本原則”、“五項主要內容”、“六大實施途徑”。
兩個結合,構建方向正確、內容完善、學段銜接、載體豐富、常態開展的德育工作體系,不斷完善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長效機制,大力促進德育工作的專業化、規范化、實效化,全面提高中小學德育工作水平。根據中小學德育工作的特點,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結合,形成德育工作的合力。
三個關鍵點,從中小學生的成長規律出發: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根本)、促進學生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為重點(重點)、落實中小學生守則(抓手)。
四個基本原則:堅持正確方向,強調黨的領導和教育方針、堅持遵循規律,強調年齡特點和知行合一、堅持協同配合,強調家校的一致性、堅持常態開展,強調融入學校日常工作。
五項主要內容: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六大實施途徑:課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協同育人。
《指南》特點:有理念、有內容、有方法、有路徑;易于執行、易于評價、易于檢查;充分考慮到不同地區、不同區域、不同學校實際和發展水平,即便是邊遠山區的農村學校,也可以較為簡單全面操作指南內容;學校管理部門可以以指南為依據對學校進行督導評價。
三、全面落實德育工作指南
抓教師隊伍。首要抓校長、德育分管校長,其次,抓德育教師,再次,班主任,第四,抓其他學科教師,最后,抓一般管理人員。
抓課程。首要,抓道德與法治課程,其次,語文、歷史課程,再次,其他課程,最后,開發校本課程。
抓文化。重點抓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其目的是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四、校園文化建設對教育意義
校園的一切設施設備、包括一花一草都具有教育性,需要教師、校長去充分挖掘,校園的所有建設均應把教育性放在首要位置給予考慮例如:一中學將一棵被臺風刮折的柳樹保護起來,并命名為“生命之樹”,讓學生感受到生命力的頑強和偉大。
五、加強指導
著力構建方向正確、內容完善、學段銜接、載體豐富、常態開展的德育工作體系——大力促進德育工作專業化、規范化、實效化,提高德育工作的親和力、針對性、時效性——努力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育人——推進德育工作制度化常態化,創新途徑和載體,將中小學德育工作和要求貫穿融入到學校各項日常工作當中,落小、落細、落實,努力形成一以貫之、久久為功的德育工作長效機制。
總之,通過今天的培訓學習,使我明白在新的教育發展趨勢下,學校一定要落實黨中央的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經常要在課堂上,特別思政教育課堂上,要引導好人,育好人,同時自己要積極勤奮,不斷加強學習,掌握新時代德育教師的核心素質,真正做學生思想知識的引路人,真正把學校的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抓緊,抓實,抓細,貫穿到整個教育教學的始終,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教師思政課培訓心得體會 教師思政課培訓心得體會800字篇四
在學生的內心播種一顆信念的種子,讓其對人生產生期待和積極的作用,從而激勵他們走上美好的人生路上,這是我一直向往的育人理想。而做一名剛柔兼濟的智慧型班主任也是自己一直努力的育人目標。11月8日至11月10日,我有幸跟隨廣東省楊青蘭名班主任工作室,一起前往陽春進行德育交流學習。三天三校三講座,兩室兩情兩班會,三天的培訓讓我感受了智慧的洗禮,讓我對“智慧育人”的“智慧型班主任”有了更深的認識和了解。楊老師的“剛柔兼濟”“三度空間”“文道導心”理念讓我醍醐灌頂,驚嘆的是“小”德育里滲透的大智慧。
一、剛柔兼濟“小”德育,“文道導心”顯智慧
剛柔兼濟,為班級常規管理中的辯證之道。剛即量化有矩,柔即和善有度,剛柔兼濟乃量化與人性化之完美結合。量化管理體現在學習、宿舍、獎懲等方方面面,做到有理有據,有數有度,有抓手有保障,方能促班級之成長。我是誰?我要到哪里?怎么到達?這是楊老師在講座《班級常規管理之“辯證法”》之班規制定的引導思想。從教師引導、加強統一認識,到學生討論,再到遵循可行性、廣泛性、互制性原則下的班規修改,至最后的逐步完善和執行,每個步驟無不體現德育滲透的智慧與用心。班級管理是一門藝術,它的藝術實踐還需要情景暗示實現自悟(場面),把脈診斷實現自知(人面),民主評議實現自省(人面),反思文學實現自勵(情面)。面面“柔情似水”,方能事事“佳期如夢”。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楊老師通過五步智慧法,利用把脈診斷、修訂方案到把準關鍵,巧用轉變觀念、關系和策略實現拾級而上,再到最后的“四要”扭轉乾坤,實現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把兩位問題行為學生的問題行為逐層擊破,成功轉化,無不體現了班級管理的剛柔兼濟之學問和“文道導心”之智慧精髓。
教育實踐中,嚴和寬是對立統一的。嚴不是冷面鐵心,寬也不是遷就縱容,只有做到“嚴中有寬,寬中有愛,愛中有教”,才能達到教育的預期效果。陶行知說“教是為了不教”,魏書生認為“管是為了不管”。教育不是管,教育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剛柔兼濟式的育人理念更好地詮釋了教育的守望,這是我從楊老師這場講座的收獲和領悟。
二、生涯規劃謀事同,精彩人生各異構
新高考,生涯規劃班會課任重而道遠。在這次培訓中,我觀摩了蔣嘉駿老師的《遇見十五年后的自己》與余樂媛老師的《認識自我、規劃職業生涯》,兩節生涯規劃班會課同課異構、別開生面。蔣老師的“生涯幻想”暢想十五年后的生活,通過視頻分享、榜樣故事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共鳴,并加深對生涯規劃成功要素的認知,即包括可行計劃、有效行動和毅力恒心的主體因素和包括時代和社會發展的客觀因素。余老師則利用霍蘭德職業興趣島理論,以情境創設、興趣島環境介紹、興趣島性格職業作指引,登島分組、小組討論等環節,環環相扣,循序漸進,引導學生從性格、興趣、能力進行自我剖析和自我職業定位。最后,通過“對話10年后的自己”,引導學生暢想十年后的工作環境和狀態。
兩節班會課,皆以小見大,以微見著,身心參與,通過活動體驗喚醒學生生涯認知,學生反應熱烈,這更堅定了我對活動體驗型主題班會的探索、研究和應用的決心。
三、“三度空間”“小”德育,智慧育人大智慧
荀子《勸學》中曾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班主任的管理也需借助“外力”。在楊老師的《班級常規管理的“三度空間”》講座中,班級管理的“外力”,就是“三度”,即高度、寬度和溫度。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需要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高度,利用頂層設計,構建班級管理模型;還要有“唯寬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載物”的寬度,利用校訊傳情,滲透德育點滴,通過“今日我當家”“借力打力”內生外化;更要有“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的溫度,通過人性關懷,人文關愛、人本關愛,實現理解、尊重、悅納、寬容和喚醒。三度空間班級管理法彰顯“小”德育之大智慧。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楊老師的校訊傳情,對學生用心付出,用情至真。有人說,教師是“站起來是一座山,走起來是一陣風,坐下來是一本書,躺下去是一條路”。楊老師三十多年如一日對工作的執著,對學生的用心良苦,實在令人內心敬佩。楊老師是幸福的,因為她能傳道授業解惑,達人成己。
四、且學且思悟所獲,知行合一促成長
本學期,我新接手了一個問題行為比較嚴重的班。在剛接手的初期,我經歷過德育低效的迷茫期,也經歷過身心疲憊的困擾期。但我始終相信,德育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見影的過程,它需要循序漸進、潛移默化,在平時的育人工作中堅持付出,潤物細無聲,靜待花開,終有一天,我相信,量變會實現質變,最終會水到渠成。
通過這三天的德育交流學習,再一次深刻認識了智慧德育與智慧育人的博大精深。堅持剛柔兼濟的原則,把班主任事務管理做細做深,相信所有的問題行為都會有解法。同時,堅信通過不斷學習,知行合一,就有可能成為更專業的更富人格魅力的智慧型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