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感悟以后,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感悟,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心得感悟,可是卻無從下手嗎?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質的心得感悟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高中論語十二章每一則感悟 高中論語十二章每一章的主要內容篇一
第一章的第一篇《學而》的開頭就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了又時常溫習,又能從已經學過的知識里得到新的知識。這也說別把學過的知識給丟掉了,經常拿出來溫習,那才是正確的學習方法。有朋友來請教他,他不倦的給人講解,就算朋友不理解,他也不會覺得厭煩,這就體現了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更注重個人的品德修養的主張,對我們也是有很大的教育意義的。
孔子認為一個人要忠于國家,首先得學會孝順父母,尊敬兄長。他認為一個人只有孝順父母,尊敬兄長他才能做到不犯上作亂,如果連孝順父母,尊敬兄長都做不到,又怎么能做到服從統治者呢?《論語》中孔子強調的最多的就是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師長。“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等等。而這是他所認為的治國之道,用人之本,而這體現的正海他得“仁”的思想。
孝順長輩,他指出,父母在家就不要遠游,“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侍奉父母要竭盡全力,他說:“對父母,要特別為他們的疾病擔憂,這樣才算盡了孝道。”還有:“(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難道能認為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這些都是他對孝道的理解和闡釋,而這些,也是很值得我們去學習的,也是值得我們很多人去反省的,當今社會,這個問題已越來越多的被人忽略了。
對于朋友,首先要講誠信,他說:“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它靠什么行走呢?”“講信用要符合于義,(符合于義的)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于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義氣、誠信成了與人相處的基本,這與現在的“要別人尊重你,你就得先尊重別人”也是同樣的道理。
孔子的思想,認識和見解到現在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實在很多,值得我們反省的也很多,在現在的社會里,我們缺失的東西實在太多,而現在提倡文化治國,就是復歸我們的傳統文化,而儒家的“仁”的思想正是我們需要重新找回,并學習,繼續傳承的東西,我想這對我們國民素質的提高是很有必要的。
當然,我現在看到的只是《論語》里面最表層的東西,甚至連表層的東西都還沒看到。我對自己的知識體系,也需要得到進一步的提高。《論語》里的思想更使我需要學習的。
高中論語十二章每一則感悟 高中論語十二章每一章的主要內容篇二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儒家重要經典之一,成書于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現在通行的《論語》20篇,內容以倫理、教育為主。本次閱讀的是楊伯峻《論語譯注》。
縱觀論語,其實孔子本人的言論不多,大多為門生的對話或對門生的評價,整個論語分為二十章,看似一個松散的論集,然而整個論語又通過對孔子思想的論述,緊密的形成了一個整體。
縱觀孔子一生,他的政治是失敗的,然而他的教育是成功的,他的門下既有“不遷怒,不貳過”的顏淵,又有急公好義的子路,既有可以“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的子貢,又有習于文學的子游。所謂“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四科十哲”,作為萬世師表,通過他長期的教學實踐,提出具有創造性的教學原則和方法,這也正是我們要學習的。
“仁德”——孔子教育學生首先強調做人的問題,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于第一位的。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學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這說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這也教育我們對孩子的教育要重視其內心的成長,正是外在能力的載體。
“有教無類”——在孔門三千弟子中,有貴族弟子(如南宮敬叔、司馬牛、孟懿子),有商人弟子(如子貢),然而大多數出生貧賤,特別是在四科十哲中的,如簞食瓢飲的顏回,卞之野人以藜藿為食的子路等。可以說就是因為孔子有教無類這樣一個教育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級界限,使教育擴及于廣大平民,擴大了學校教育的社會基礎和人才來源。這也教育我們對孩子的教育要不能關注其出身背景,要一視同仁的對待每個孩子。
“因材施教”——孔子根據學生不同的性格、能力進行教學,如“柴也是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喻”。諸如“由也果”、“賜也達”、“求也藝”(《雍也》),“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進》)。正是由于孔子實行因材施教,適應每個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使其各盡其才,培養出一批有專長的社會實用人才。這也教育我們對孩子的教育要不能照本宣科,要注重每個孩子的不同性格與能力。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養目標與社會需要相統一,體現了教育的社會價值。孔子的學說并不是局限于他那個時代,我們在不同角度、不同領域都可以從中汲取到我們需要的知識,現今世上的各類譯注,讓我有機會讀儒家的各類經典,我會努力尋找打開這個知識寶庫的鑰匙,努力汲取最多的知識。
高中論語十二章每一則感悟 高中論語十二章每一章的主要內容篇三
仔細讀了李澤厚的《論語今讀》這本書,雖不是大徹大悟,但也觸動心靈。《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說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主要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書中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
《論語》猶如高山上一顆勁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觸及。李澤厚把一位兩千年前的圣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孔子沒有圣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
它不是簡單地對經典做出字面上的訓估與注解,而是在“半宗教半哲學”的對話體里分離出“宗教性道德”和“社會性道德”,前者成為個體的生活意義和人生境界的追求,而后者創化性成為現代政體的形式,由此培育人性情感、重視和把握個體命運之偶然的“文化重建”。
由此,我第一次了解物質意義上的幸福生活它僅僅是一個指標。單純依靠物質的極大豐富同樣不能解決心靈的問題。心靈幸福才是真正實在的。“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所以我要放下多些煩惱,努力去接近幸福。
“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幸福不光靠行動爭取,還需要正確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