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一下數一數教學反思 一數上教學反思篇一
1、能夠借助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將學生以往學習的萬以內的知識遷移到本節課的學習中,從而為認識“十萬”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2、在理解“滿十進一”的道理時,借助計數器數一數、撥一撥的過程加深了對滿十進一的理解,體會十進制位值制的普遍存在性。
3、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興趣高漲,課堂表現比較開放,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
1、由于受條件的制約,不能達到人手一臺計數器或者一個學習小組一臺計數器的目的,導致學生在數一數、撥一撥的過程中只能部分體驗,其余通過觀察進行體驗,沒有很好的積累活動過程的基本活動經驗。
2、在了解十萬有多大時,由于受教學時間的制約,沒有讓學生自主說一說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跟“十萬”相關的例子,而是由教師生搬硬套的出示教師提前準備好的例子,不能很好的讓學生體會“十萬有多大”。
在教學的過程中適時放手,給學生一個自主展示的舞臺,他會還你一場精彩的“表演”。在進行操作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學會克服硬件條件的制約,比如在本節課雖然不能普及人手一臺計數器,但是可以讓學生通過簡單的畫一畫的方式代替計數器去實際的“撥一撥”。
一下數一數教學反思 一數上教學反思篇二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本節課課題為《生活中的大數》,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在原有知識基礎上,學習歸納新知識,基于提高課堂效率,我力圖做到以下幾點:
一、聯系生活,感知大數
課上先通過校園的一些實際數據和學生收集的資料,使學生體會生活中有大數,感受學習大數的必要性,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動腦思考,探究新知。通過數正方體等活動,認識新的計數單位“千”、“萬”,并了解單位之間的聯系,并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三、以活動的形式感受“千”和“萬”。使學生對大數有具體的感受,發展數感的能力。
四、課件演示為課堂教學服務,提高課堂效率,幫助學生解決了難點。
一、課堂上我說的太多了,沒有很好的找到和孩子們互動最佳共鳴點。
二、由于學生的緊張,把我也帶動的緊張了起來。在讓學生體會千和萬時,忘了自己準備的活動,所以在體會“千”和“萬”時不夠充分。
三、板書不夠認真
一下數一數教學反思 一數上教學反思篇三
二年級學生對于萬以內數了解較少,體驗不夠,教學時難度較大。我注重讓學生實際感受,使學生積累大量的感性經驗形成表象,進一步體會數的意義,發展學生的數感。
課前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尋找大數的例子,除了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大數、理解學習大數的意義外,還大大豐富了學生對萬以內數的認識。
(1)學生初步感受大數,把大數同“很高的山”“很長的河”“很多的星”等事物相聯系,感受其“大”。
(2)學生在找、看、說的過程中,初步認識大數的讀、寫,發現大數中有新的計數單位“千”“萬”。
我用坐標紙為學生制作了“百”“千”“萬”的學具卡片,學生通過觀察、比較3張卡片,自主探究出3張卡片的聯系:10個一百是一千,10個一千是一萬;并通過直觀感受建立“一”“十”“百”“千”“萬”的數學模型。
3。聯系實際,感受大數
在學生自主探究的同時,我注意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創設具體情境,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千”“萬”的具體感受。如,教學“千”時,引導學生觀察學校上操時的情境,說明操場上師生的總人數約為一千人。教學“萬”時,引導學生觀察報紙,說明一版報紙約有一萬字。
要使學生理解不易直觀感受的大數,就要幫助學生插上想像的翅膀。在本課中我主要引導學生進行了“以少見多”的想像。
“以少見多”是指從較少數量的積累去想像較多數量。如,每本數學書約有多少頁紙?想想多少本書合起來約有一千頁紙,一萬頁紙壘起來約有多厚。
培養學生掌握這些學習方法,對學生現在理解萬以內數和以后理解更大的數都有很大幫助。
一下數一數教學反思 一數上教學反思篇四
1、復習相同加數的加法,為學習乘法打基礎。
2、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體會乘法的意義。
3、了解乘法與加法之間的關系,感受學習乘法的必要性。
理解乘法算式的意義,溝通相同加數和乘法的內在聯系。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注重了學生興趣的培養。
1.在課堂教學中采用了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如教學卡片、多媒體的運用以優化課堂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2.在課堂教學中注重了學生學習結果的反饋,并及時給予表揚與鼓勵,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本節課是通過由一般的加法算式(加數不同的加法算式),過度到有相同加數的特殊的加法算式,并且是說出幾個相同加數連加和是多少,在課堂上讓學生列出算式如:
6+6+6+6+6=30
5+5+5+5=20
3+3+3+3+3+3+3+3+3+3+3+3+3+3+3=45
之后,讓學生會感覺到這樣的算式太麻煩了,算式寫得這么長很不方便,學生要求能不能用簡單一點的算法來進行計算。看來我的這一節課的目的已經達到了,讓學生了解乘法與加法之間的關系,感受學習乘法的必要性。由幾個相同加數和的簡便計算可以用乘法計算。
這節課存在的差異,是課前沒有充分地估計到學生在課堂上的偶發事件,合作學習效果仍然不十分明顯,這是其一。第二是在課堂上出現的關于計算錯誤的問題仍然十分嚴重,對于數學教學來說,提高學生的計算正確率,特別是小學一、二年級培養學生的數感,確實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