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爬山教案培智篇一
1.學會本課9個生字,正確讀寫“爬山虎、空隙、拂過、漾起、葉柄、彎曲、逐漸、瞧不起”等詞語。
2.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4.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要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觀察事物的能力。
2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激趣導入:爬山虎,是一種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蘆等植物那樣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們學習25課《爬山虎的腳》,就能找到答案了。(板書課題)
2.檢查預習情況
二、了解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1.輕聲讀第二自然段,理解“剛長出來”和“長大了的”葉子各有什么特點。
2.填空:
剛長出來的葉子的特點 、 。
長大了的葉子的特點 、 、 、 。
3.看插圖,理解課文怎樣寫長大了的葉子。(抓住“新鮮”“一順兒”“均勻”)
4.朗讀指導:讀出美感來。
三、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引言: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會這樣生機勃勃的鋪滿墻,跟它的腳關系密切,它的腳到底究竟是怎樣的呢?請自學第三自然段,一邊默讀一邊畫出寫爬山虎腳的有關句子。
1.屏幕顯示描寫爬山虎的腳的句子,學生說說每句話講了什么,了解爬山虎的腳的位置、樣子、顏色。
2.讓全班學生選擇適當的彩筆,邊默讀描寫爬山虎腳的句子,邊畫爬山虎的腳。
3.對照課文有關內容,小組評議畫的情況。
4.觀察實物,再一次默讀課文有關內容,進一步了解爬山虎的位置、樣子、顏色。
5.結合板書小結:因為作者“注意”了,所以對爬山虎腳長的位置、樣子、顏色才了解這么仔細,那么它是怎么爬的呢?請自學課文第四自然段。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
1.老師范讀,學生一邊聽,一邊圈出寫爬山虎怎么爬的動詞。
2.學生匯報,老師板書:觸巴拉貼
3.學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注意“變”“彎”與“貼””的因果關系的理解。
4.小結:作者正是準確地運用這些動詞,把爬山虎的腳怎么爬的過程寫很具體。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長的順序來觀察的,所以寫才這么有序。
5.觀察電腦演示的爬山虎的腳爬墻的過程,用課文語句來解說這一過程。
6.重點理解什么叫“一腳一腳”往上爬。
(1)假設黑板就是一堵墻,這是爬山虎的一根莖(老師用彩色粉筆畫),這是嫩葉(畫葉)。讓學生上臺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腳,用動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2)評議學生在黑板上的演示對不對。
(3)再讓學生上臺演示爬山虎往高處爬的情景。
(4)教師小結:原來爬山虎可不像動物那樣只有幾只腳交替著爬,而是長一只腳巴住墻,再爬必須再長出一只,再巴住墻,一直往上長,必須不斷長出新腳。所以,葉圣陶爺爺說爬山虎是“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5)電腦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還往左邊、右邊爬,莖緊貼在墻上,爬滿整個墻。所以課文第二自然段才寫“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很”。
7.小結:剛才我們學習了爬山虎觸著墻的腳是怎么爬的',那么沒觸著墻的腳會怎么樣呢?請同學們默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二、學習第5自然段
1.對比學習觸著墻和沒觸著墻的不同情況。
沒觸著墻:(板書)萎了
觸著墻:(板書)牢固
2.爬山虎的腳與墻的關系怎樣?
3.課文哪個自然段也告訴我們這個意思?
三、總結
1.學生歸納2、3、4、5自然段各講的是什么內容。
2.復習3、4、5這幾段,講講圍繞爬山虎的腳,先講了什么,再講了什么,最后講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觀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我們學習。
4.總結:這篇課文重點圍繞“爬山虎的腳”來寫,為了說清楚這個意思,作者進行細心而有序地觀察,并且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描寫,使爬山虎的腳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莖上長葉柄的反面
腳 枝狀
嫩紅
爬山虎的腳
觸著墻——觸 巴 拉 貼(牢固)
爬
沒觸著墻——(萎了)
爬山教案培智篇二
課文記敘了26年前父親帶著十歲的我沿著又彎又窄的山路去爬山,在爬山的過程中父親告訴我能不能爬到山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盡力了,在下山途中又告訴我要用心欣賞沿途的美景的事情。我從父親身上學到了智慧,從大山的身上學到了沉靜。
1、學習本課生字,理解新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重點句子的含義;
3、激發學生無論做什么事,都要有堅持不懈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1、學習課文,體會重點句子的含義;
2、說說我跟父親爬山時學到了什么。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法、講授法、討論法等。
多媒體課件。
第周
2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生字,初讀課文,學習第一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導入新課。
二、 檢查預習情況。
1、 指名朗讀課文。要求學生讀正確、流利,不讀破詞破句。
2、 師生共同評價朗讀情況。
3、 幻燈出示本課生字。
1) 指名認讀生字,并口頭組詞。
2) 出示文中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 指定小組進行開火車讀生字、新詞比賽。
4) 學生自由輕聲朗讀課文,找出最令你感動的句子,并在句字旁加上自己的感受。
三、 再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1、 以小組為單位,小組討論:每個自然段寫了什么內容?
2、 個小組內先互相討論交流,進行改進。并推薦出代表發言。
3、 個小組互相修改自然段的段意。
4、 小組內互相朗讀課文中自己喜歡的段落或喜歡的語句。
5、 劃分結構段。
第一自然段(1):父親在一個夏日的清晨帶我去爬山。
第二段(2-7):在上山途中父親告訴我其實能不能爬上山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盡了力。
第三段(8-9):在下山去中,父親告訴我大自然的沒不只是用眼睛去看,還要用耳朵去聽,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體會,左后用腦子去思考。
第四段(10)我從青山那里學到沉靜,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從父親身上學到了智慧。
四、 學習課文第一段
1、 全班同學齊讀課文第一段。
2、 你讀懂了什么?(小組內先互相交流,互相糾正。)
反饋學習情況:
主要介紹了時間、人物。
3、 你從課文的第一句體會到了什么?
(體會到了父親是一個熱愛大自然的人,也是一個十分疼愛我的好父親。)
4、 你知道父親為什么要帶我去爬山呢?(學生自由發言,只要圍繞課文內容都可以)
五、 小結
我們學習了這篇課文第一課時,我們知道了作者的父親是一個熱愛大自然的人,也是一個疼愛我的好父親。
六、 作業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寫生字詞。
教學內容:
學習課文2-10自然段;理解重點句子的意思,背誦最后以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 復習導入新課。
二、 學習課文第二段。
1、 指名朗讀課文第二段。
2、 學生評價朗讀情況。
3、 學生自主學習本段。
4、 反饋學習情況:你讀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質疑?
5、 在爬山過程中,父親對我說了什么?找出父親的話。
6、 聽懂父親的話嗎?找出說明的詞語來。(似懂非懂)
7、 一起朗讀父親說的話后思考:父親是一個怎樣的人?這句話你是怎樣理解的?
8、 當登上山頂時,父親又對我說了什么?我理解父親說的話了嗎?從哪句可以看出?
9、 為什么我的臉就像煮熟的鴨子一樣紅?
(因為在這次數學考試中我沒有盡力,只考了61分,可我卻說已經盡力了,被爸爸識破了。)
10、 全班一起朗讀我和父親的對話。
三、 學習第三段(8、9)
1、 指名朗讀課文,其余學生思考:下山的時候,父親對我說了什么?我聽懂了父親的話嗎?
2、 反饋思考情況。
3、 父親告訴我應該怎樣欣賞大自然的美麗呢?(學生自由發言)
4、 讀了父親說的這句話,你知道他的意思嗎?
(不論做什么事情,我們都要盡自己的最大努力,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用心來體會,用腦去思考。)
四、 學習課文第四段
1、 齊讀本段內容,自主學習本段。
2、 學生質疑。
(1) 你認為父親是一個怎樣的人?
(2) 讀了這段話,你有什么話要說?
3、 反饋學習情況。
4、 父親是怎樣帶著我走那個黑暗而又寧靜的山林的?
5、 你是怎樣理解課文最后一句話的?
五、 總結全文
1、 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體會?(學生自由發言)
2、 你懂得了一個什么道理?
(不論遇到什么事情都要盡力去做,并且告訴我們大自然的美不只是用眼睛去看,還要用耳朵去聽,更要用心靈去體驗,用腦去思考。)
六、 作業
1、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背誦課文最后一段。
板書設計:
21、爬山
上山-----盡力
爬山 下山-----留心
自然----用眼、用心、用腦
教學后記:
爬山教案培智篇三
1、讀詞:請同學們輪讀上節課的詞語。每生讀一個詞。
2、回憶上節課內容:上節課我們重點學習了第二段,我們來試著背誦第二段,不會背的可以看書讀。
3、回憶大問題:我們來看一看大問題。誰愿意讀給大家聽?(指生讀)
4、導入:上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爬山虎葉的特點,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爬山虎腳的特點和是怎樣爬的。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找到上節課圈畫的有關腳的特點和怎樣爬的句子,讀一讀,體會體會。
一)、學習腳的特點。
師導語:好,下面我們來學習爬山虎腳的特點。(板書腳)誰來告訴我們,你劃了哪一段的哪一句,寫了爬山虎的腳的什么特點?
1、學生匯報
1)、我畫的是第三段的第三句“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寫出了爬山虎腳長的位置是莖上。(板書莖上)
師導語:是的。還有嗎?
2)、我畫的第三段第四句“莖上長葉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寫出了爬山虎腳的形狀。(板書細絲)
師導語:啊,原來爬山虎的腳是六七根細絲,長在莖上葉柄的反面。還有嗎?
3)、我畫的是第三段的第五句“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寫出了腳的顏色。 導語:嗯,腳的顏色也是嫩紅的。
2、點撥寫法
1)、教師出示對比閱讀的句子:(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長葉柄的反面,是伸出的六七根細絲,顏色也是嫩紅的。)同學們看老師這里也有一段描寫,對比剛才我們學習的書上的第三第四第五句,哪個好,好在哪?
2)、學生說寫法上的好處:第四句寫出了腳是枝狀的六七根細絲,還寫出了像蝸牛的觸角。很具體,很生動。
教師點撥:是的,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同學們知道了葉圣陶爺爺非常善于細心觀察,不僅如此,他還善于運用了生動具體的描寫,為我們展示了爬山虎腳的特點的,這種寫法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板書具體)
3、指導朗讀背誦。
1)、出示圖畫:同學們看圖,你認為爬山虎的腳怎么樣?(學生說感覺怎么樣。)那你就朗讀一下這三句,表達一下吧。(三個學生讀)
2)指導背誦:現在,你已經知道爬山虎腳的特點了嗎?看著圖片給你的同桌介紹一下。
3)、不看圖會說嗎?大家齊說。
導語:這就是爬山虎的腳。那他是怎樣爬的?我們接著來學習。(板書爬)
二)、學習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導語:誰來給我們讀一讀你畫的句子。
1、找學生讀第四段第一第二句:大家認真聽一聽,我們來初步了解一下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2、請學生再讀第四段第一第二句,找出能夠表現爬的過程的詞語,再體會一下爬的過程。
3、學生匯報,教師板書觸、巴、彎、拉、緊貼、爬。
4、演示爬的過程:同學們看這些動詞,再拿出事先老師給你們的圖紙,跟老師一起來把這
幾個動詞表示的動作畫出來。
1)、師生一起一邊說一邊畫。
導語:爬山虎就是這樣長出一段莖,就長一片葉子,然后長出一只腳,接著
2)師生一起一邊說一邊畫。
導語:爬山虎就是這樣長出一段莖,就長一片葉子,然后長出一只腳,接著
3)學生說,老師畫。
導語: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正是長出一段莖,就長一片葉子,然后長出一只腳往上爬,所以他的葉子很均勻,沒有重疊的。著也體現了爬山虎的聰明,均勻無重疊的葉子有利于充分吸收陽光。
5、理解動詞之間的關系:同學們再看看這些動詞,他們的順序能互換嗎?他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師講解:這些詞是有先后順序的,不能互換,他們之間也存在著因果關系,比如,正是細絲由直變彎曲,縮短了莖與墻的距離,產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墻上貼得緊。現在同學們知道為什么細絲由直變彎曲,就緊貼在墻上了吧是因為產生了拉力。葉圣陶爺爺運用了這些動詞,準確地寫出了爬山虎爬的過程,這種準確表達的方法,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學習最后一段:爬山虎的腳還有哪些特點呢?誰來告訴我們,沒觸著墻的腳怎么樣了?(萎了)觸著墻的呢?(變成灰色,牢固地巴住墻。)
師指板書點撥:通過剛才學習第四段爬山虎爬的過程,第五段腳的變化,你知道,葉圣陶爺爺的觀察是一時的嗎?(不是)是的,葉圣陶爺爺懂得連續的觀察,才為我們展示了這么可愛的爬山虎。
導語:同學們看著板書,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1、更加了解了爬山虎的特點,和怎樣爬的。
2、準確生動形象的表達、
3、按順序表達。(引導學生看黑板寫葉的部分寫腳的部分,是按照一定的順序表達的)。
4、仔細觀察,繼續觀察的方法。(問:知道葉圣陶爺爺為什么能把爬山虎的特點和爬的過程寫得這么形象,生動嗎?(靠的是仔細觀察)僅僅是一時的觀察嗎?
5、學生抄寫表達方法。
6、讀“閱讀鏈接”,體會觀察,記錄的好處。
師點撥:觀察是思維的觸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與事物之間連續的主要手段。我們應該從小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好習慣,這樣,我們會終生受益的。
提出練筆要求:我們已經知道爬山虎的特點了,你能不能用第一人稱寫一下“爬山虎的自述”?我們可以這樣的順序寫:我的名字叫爬山虎,我長在??。我的葉子的特點是??。我的腳的特點是??。我爬的時候,腳先??,然后??,最后??。
為了節省時間,每一個小組寫一處。分別找各小組匯報。
同學們,世間萬物豐富多彩、美不勝收,而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就能發現許多大自然的奧秘。想知道嗎?那就趕快行動吧。回家觀察自己感興趣的動植物,做記錄。也可以讓媽媽幫忙泡豆子,看看他們有什么變化。
6 爬山虎的腳
葉 嫩紅—嫩綠 新鮮 準確
生動
朝下均勻無疊無隙 具體 波紋 好看
腳 莖上 葉柄反面 按順序 細絲
嫩紅
爬巴、彎、拉、緊貼、爬仔細觀察, 連續觀察
爬山教案培智篇四
《爬山虎的腳》。
1、能流利的朗讀課文,讀懂課文,了解爬凱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敘述順序,能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細致、有序的觀察習慣。
1、多媒體課件,實物展示臺。
2、同學準備水彩筆。
3、爬山虎實物。
引入語:同學們,大自然是神奇的,你們曾跟隨老師一起領略過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欣賞了瑰麗無比的五彩瑤池;感受了高大的皂夾樹給我們帶來的歡樂……今天老師帶同學們觀賞一種植物──爬山虎。
一、請同學們觀看大屏幕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點?
3、你能用一兩句話把這些特點連起來說說嗎?
4、葉圣陶爺爺筆下的爬山虎的葉子怎樣呢?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
5、讀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寫的美?你喜歡哪句?
6、自身感受一下風吹時爬山虎葉子的美。做一做拂過、漾起的動作,你能讀好這句話嗎?想欣賞一下風吹爬山虎的樣子嗎?
7、老師指導讀出美來。可以采取老師讀前半句,同學補充后半句的讀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組讀,讓同學充沛感受爬山虎葉子的美。
8、作者為什么把葉子寫的這么美呢?(認真觀察)考慮:光光的墻上為什么能鋪滿生機勃勃的葉子呢?
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地鋪滿墻,這跟它的腳有密切的聯系,爬山虎的腳又是什么樣的呢?
二、請同學們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腳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觀察:腳的樣子、腳的形狀、顏色
1、誰來告訴老師你觀察的結果。
2、書上又是怎樣寫的呢?找出寫腳的句子讀一讀。
3、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
4、根據你們觀察和學習,請畫出爬山虎的腳,看誰畫得最好。
(教師巡視,拿一張好的評價)
5、這一段哪一個詞說明作者進行了認真仔細的觀察?
(注意)
因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腳的特點寫得這么具體。爬山虎有自身獨特的爬的身手,想盡快知道答案嗎?那就請你們趕快學習第四自然段吧。聰明的你一定會找到答案的。
三、根據以下幾個方面自身分組學習,看哪一些同學學得認真,學得更快
(老師巡視)
1、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來;
2、找出爬的動作詞;
3、自身演示爬的過程:(怎樣爬)
⑴ 誰來告訴老師你們學懂了些什么?
(同學自由發表意見,其它同學補充,教師充沛褒揚)
⑵ 哪一組的同學能上來給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嗎?
你們同意他的這種爬法嗎?
(抽扮演得不同的同學演示)
⑶ 你們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嗎?看大屏幕演示,同學可根據演示說出怎么爬。
⑷ 你們知道答案了嗎?誰正確?(長一只腳,巴住墻,再長出另一只腳,再巴住墻,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時的長出新腳來,所以葉圣陶爺爺說,“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⑸ 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還往左爬,右爬,爬滿整個墻,所以才有葉圣陶爺爺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寫的“一陣風吹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的很”。
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能爬,沒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不怎么樣呢?
四、學習第五自然段
1、學完了這段,你知道了什么?
(自由說)
(沒觸著墻的腳萎了,觸著墻的牢固,腳與墻有密切關系。)
2、課文哪一個自然段還說明了這種關系呢?
(第一自然段)
作者運用了首尾照應的方法,使文章的結構顯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讀一讀。
(男、女分開讀)
五、發散思維
1、學了這課,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葉圣陶爺爺學習什么?
(留心細致地觀察周圍的事物)
3、生活中,還有哪些與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牽牛花……)它們最根本的區別是什么?
4、你們喜歡植物嗎?說說你喜歡的植物的特點好嗎?
(同學說)
【板書設計】
爬 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反面
山 特點 樣子:像……像……(細絲)
虎 顏色:嫩紅(灰色)
的
腳 爬 觸→巴→拉、貼(牢固)
爬山教案培智篇五
知識能力
1、認識12個生字,學會其中的10個生詞。
2、朗讀課文,背誦第2至第4自然段。
過程、方法
用讀讀畫畫說說的方法,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
通過理解重點詞句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作者抓住特點進行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體會作者是怎樣把爬山虎的腳的特點說明白的.
教師 多媒體課件
學生 準備爬山虎圖片
一、 創設條件 激發興趣師:
同學們拿出準備的爬山虎實物,進行觀察,說說你都看到了什么?你對爬山虎了解多少?可以給大家深入介紹一下。(教師指出什么是爬山虎的腳)著名作家葉圣陶先生經過仔細觀察發現了爬山虎的腳的秘密。這節課我們就一起學習第六課《爬山虎的腳》(板書課題)
二、師生合作,探究新知
(一)整體感知
1首先請同學們打開課本,各自放開聲音讀一遍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愿意站起來朗讀嗎?用比一比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站起來分段朗讀課文。
3還想讀嗎?這次我們拿起筆來默讀課文,邊讀邊想每個自然段主要講了什么,試著自己概括一下寫在旁邊。
4交流:誰來告訴大家,通過默讀課文,你又了解了哪些內容?板書:葉子腳的位置、樣子怎樣爬觸墻生存
(二)細讀感悟
1、同學們通過默讀課文,已經初步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想不想去看看那些可愛的爬山虎?來我們一起欣賞。(放錄像)。
2、喜歡爬山虎嗎?你最喜歡它的什么?
3、下面我們就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深入學習,看誰收獲最大。(學生分組活動,喜歡相同部分的在一起學習)
(1)喜歡爬山虎的葉子的同學可以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把葉子的美展示出來。
(2)想研究爬山虎的腳的同學可以畫一畫的學習方法。
(3)想研究爬山虎會爬墻的秘密的同學可以采用讀一讀、想一想、演一演的學習方法。
4、剛才,同學們學習很投入,愿意把你的收獲與大家分享嗎?
(1)當學生交流葉子部分時:
a請他給同學們讀一遍。(課件出示葉子畫面)學生評價。
b交流:爬山虎的葉子有什么特點?你是從哪些語句體會出來的?
c指導朗讀:爬山虎的葉子綠得如此新鮮,排列如此均勻,不僅靜止的時候很美,動起來就更美了。請看(課件演示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的畫面)讓你想到了什么?你想用怎樣的感情朗讀這段?指名讀。評價。
(2)哪位同學畫出了爬山虎的腳?愿意展示一下嗎?
a一生展示自己的畫。
b請同學們讀一遍第三自然段,對照課文的描寫評一評他畫得怎么樣。
c還有哪位同學愿意展示自己的畫?能指著圖給大家介紹介紹爬山虎的腳長在哪兒是什么樣的嗎?
(3)爬山虎的腳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呢?誰來為大家揭開這個秘密?
a一生讀第四自然段
b哪位同學能夠一邊介紹一邊用手代替爬山虎的腳表演一下?
c自讀第四自然段,用筆全圈出作者用了哪幾個表示動作的詞?
d邊讀課文,邊用手在桌子上做做這幾個動作,體會體會。
(三)學生質疑課件演示爬山虎的腳是怎能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三、實踐應用,鞏固新知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四、交流收獲,課堂評價:這節課我們共同學習了爬山虎的腳。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感受?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會讓你有無窮無盡的收獲。希望同學們都能成為善于觀察的孩子。
1、積累文章中你最喜歡的句段.
2、選擇一種植物,仔細觀察它最有特點的的部分,再把觀察到的寫下來。
鞏固練習
1、自學生字詞。
2、指導背誦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把自己喜歡的句子抄寫下來。
1、本課教學以自讀自悟為主,并體現綜合學習的特點,如讀讀、畫畫、說說、寫寫等。拓展練習 仔細觀察一種植物,抓住它的特點寫一寫。
2、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討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合理安排時間,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否則會流于形式,學無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