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中秋節的作文90字篇一
由于要送來北京看病的姥姥回家,我們一老一少踏上了南下的火車,開始了自己的體驗之旅。
說起姥姥,在今年以前這一直是一個模糊的名詞,在我的記憶之中,只存在十九年前的單薄的可憐的印象。由于上學,我們祖孫兩代相隔了十九年!姥姥見我第一眼時就留下了眼淚,因為在她的想象當中我應該是個胖胖的健壯小伙,可事實卻總是差強人意。當姥姥握住我手的那一刻我感受到她的那種無力,我也發現了自己的無能為力,最近幾年一直纏繞我的那個心魔再一次侵蝕了我的心-我的力量是如此的渺小,根本不足以改變任何事情!
在南方的這段日子,感覺到南北方的差異真的不小。氣候方面,總感覺南方的天氣曬不干衣服,不像北方的烈日有種把衣服曬糊的感覺。在南方總會有潮濕的感覺伴你左右,但這并不會影響你的健康。南方的雨下的非常爽快,說來就來說走就走,根本不給你反映的時間。而北方要下雨,肯定會先醞釀半天,烏云密布,天氣陰沉,風聲呼嘯,然后就會很有節奏的噼里啪啦了。總結一下,北方下雨天是昏暗的,而南方下雨時天是亮的。
蒙城縣有個莊子祠,懷著激動的心情走入了這個略帶神秘色彩的地方,在夢蝶亭里見到了正仰臥而夢的莊子,他正在思考什么?還在思考那個一直困擾他的那個蝴蝶嗎?在他的床榻下靜靜的思考,莊子,具有神秘色彩的一個人。其實莊周的傳奇并不僅在于夢蝶故事本身,更重要的是他夢蝶的年齡!沒錯,可以說在睡夢中分不清現實與夢境在孩提時代是很普遍的現象,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夢魘。但難得的.是莊周能夠保持這份童心幾十年而不為物所累,不被社會上的世俗風氣所侵蝕,這是莊周之所以為莊子的原因。我一直在探索莊子的為人處世之道,他的老莊哲學…他給世人留下了什么?我相信他留下的不止是一部逍遙游,一部齊物論,幾個故事,他留下的是一泓泉眼,源源不斷的清流從中涌出,只要你去探索,只要你去思考,就會有不一樣的收獲。
穿行于蒙城縣的大街小巷,見了不少人,經了不少事,有一現象著實讓我印象深刻。無論男女,老幼,貧富,他們的臉上總是掛著笑容,彼此間有點小摩擦也會一笑而過。因為生長在北方,見多了北方的事,人們的臉上笑容真的不多,即使有時候見得多了,也會讓你感覺那種笑很勉強。這的笑容讓你感到很純粹,出自于內心,會讓人感覺很溫暖,能夠瞬間融化陌生人之間的那堵冰墻。為什么會產生這種差異呢?思索許久還是只感覺只得冰山一角。這的人們很淳樸,每天靠自己的勞動經營著自己的生活,每天雖然日子不算富裕,但也足夠日常花銷。可以說勤勞致富這個詞用在他們身上很合適。因為錢是靠自己的勞動一分一分掙出來的,所以心里很踏實,生活無擔憂,心中無愧疚笑容自然真實。
中秋節的作文90字篇二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游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后來賞月重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征著團圓。月餅的制作從唐代以后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西湖游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
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征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
中秋節時,云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中秋節的作文90字篇三
中秋給我的感覺總是澀澀的,我的愿望從沒有在中秋全部實現過。這些中秋節的遺憾成了我一生的遺憾,也成了我一生的懷念。
小時候的中秋節是最簡單的,一張木椅,幾塊月餅,一籠棗糕,便可讓我神游月宮,找月亮婆婆許愿訴苦,然后把月亮婆婆拋到腦后,盡情地享受月餅棗糕。有時候,喊幾個伙伴在村中玩捉迷藏,手中拿著撿來的硝石,看到找的人在周圍,輕輕打幾下硝石,亮光點點,笑聲串串,迅速轉移,亮光再閃,笑聲再起。玩累來,猛一抬頭,天上沒有月亮,幾個伙伴坐在石橋上,盼著月亮出來,講著月亮的神話。夜深啦,盼著月亮,想著神話,不舍得離去。于是,回到夢中,盼月亮,聽神話。從此以后,想起中秋就留戀月亮留戀神話,留戀盼著的感覺。
人大了也開始飄啦!第一次離開山村離開家,在外面看中秋的圓月升起,蹦著跳著透過高樓看圓月。想啊!盼啊!念啊!大家在干啥啊!沒親人,沒舊友,越蹦越高,真想蹦到月亮上看看大家在干啥!不想說話,不想看書,只想趕快回去。于是騎著單車,穿過所有的阻礙,回到了那個讓我盼望的地方。月亮很圓很大,可是在家人團聚的時候卻沒有我,即使僅短短幾個小時,我也非常失落。這是第一個沒有團聚的中秋,也讓我真切的感受到什么是中秋。月亮月餅都不算什么,只要讓我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能見到親人,我就很滿足了。
年齡越大,不能如愿的事情越多。看著天上的明月,很多憂愁涌上心頭。聽著親人的聲音,看著親人的視頻,卻不能拉著手話家常,笑臉的后面藏著兩顆晶瑩的淚珠。月亮上怎么會住著一位婆婆呢?分明是住著一位美女,她和我的伊人一樣美,不對她就是我日思夜想的人啊!我真想飛上去,在桂樹下相見,讓吳剛嫉妒,讓白兔羨慕。身如浮萍,今年在這里看明月,明年又在哪里見月明呢?現在努力的奮斗,癡癡的暢想,終究會怎么樣,現在很拼命,未來很朦朧。就這樣不舍的,迷茫的走在人生的路上,向前走,向前走,永不回頭。
在路上景色看多了,心淡了,也看開了。何為親人,彼此關心,能說真心話的人不就是親人嗎。離開家怎么會無家,身在外什么地方都可以成為家。中秋會思念家中的親人,中秋也可以在家中思念家中的親人,有何不可。中秋我不在追憶以前感到的溫暖,不在追憶以前的美好時光。中秋我和身邊的親人慶賀,慶賀我們在茫茫的人海相遇相熟。中秋我和身邊的親人分享,分享過去的快樂和過去的溫馨。我在中秋節快樂的思念,快樂的懷念。
回想以前過中秋的感覺,實在是太悲涼。仔細想想根本沒必要,現在社會得人很忙,天南海北的忙事業,中秋和所有的家人團聚是不可能的,但在忙的時候認識了很多值得交往的人。能感覺到這些新親人的存在,中秋節怎么會在感到悲涼。
中秋節的作文90字篇四
又是一年團圓時,在外的游子們大多都回到了故鄉,真是人月兩團圓。
對于我們這里的村民來說,中秋節不但是人團圓的時刻,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尤其是像我媽媽這個年紀的人,要做的事情很多,在中秋的前兩天就已經要動手準備過節的東西了。
必不可少的一樣就是糖餅,這是中秋節的口糧,糖餅越遠越好,也有團圓的意思,早上媽媽就動手了,面是昨天晚上和好的,發了一晚上,芝麻是好幾年前人家送的,媽媽一直留著等到一年的一次的中秋節才舍得拿出來吃,平時是不舍的的,今天拿出來一看,好好的芝麻已經生滿了蟲子,媽媽可惜的連連搖頭,說應該早點拿出來晾一晾,現在只好擇了又擇,箔了又箔,我打笑道不如留著蟲子一起吃了算了,還有點葷腥,媽媽直拿眼瞟我。蟲子都弄干凈了就要下鍋炒芝麻了,炒熟了在和紅糖攪拌在一起便可以和面了,我們這里的人蒸的餅層數越多越好,要是一個餅能蒸上十層,那就表示今年的中秋節和和滿滿,團團圓圓;這種鄉俗的直接后果就是讓蒸糖餅變成了一項艱巨的任務,我家里的餅就要三層,那么就要搟出三個薄餅,底下鋪一層,然后撒上剛才準備的芝麻紅糖,然后在一層,這樣把三層弄好后還沒有完事,糖餅的四周要卷上花邊,然后再拿出一些模具印上好看的花紋才算一個完整的中秋糖餅;出了自己家里吃外,糖餅還是饋贈的食品,中秋節時上了年紀的人就能收到小輩們送來的月餅,你不能收了月餅讓人家空手而回,要給人家兩個糖餅再配上幾個蘋果,這才是大家的團圓節。
另一個就是中秋的前一天要吃餃子,“好吃不過餃子”北方人對餃子的喜愛不用細說,逢年過節都要吃餃子,東北人吃餃子餡花哨多,什么都可以做餡,豆角、茄子、辣椒、韭菜、白菜,肉餡也很多,雞肉鴨肉鵝肉牛羊豬肉甚至鹿肉都可以包餃子,我們這里的人就吃的比較單一了,通常是茴香豬肉餡,早早的將茴香洗好,晾起來,豬肉繳成餡,開水和面,也要晾一晾才可以包,否則煮的時候餃子容易破,待一切都準備好后,搟皮,和餡,就可以動手包了,這個餃子吃的時候好吃,做起來可是麻煩的很,沒辦法,誰讓它好吃呢。
今年是我上了高中后第一年在家過中秋,以往都是在學校里面和同學們在一起,雖然吃吃喝喝也很快樂,但團圓節要是不在家里過心里就是空落落的,在家里雖然忙活的事情很多,但是心里卻充溢著一種滿足,若是能永遠陪在父母身邊該多好,只是我們都在長大,都要離家遠行,如果遠在他鄉的游子不能回家過節,就在十五的夜晚對著明月暢飲一杯來疏解鄉愁吧。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作文90字篇五
小時候在農村長大,總盼著過節。春節和中秋是家鄉最受重視的兩個節日。或許是因為那時候生活水平比較低,只有過節時家里才會改善一下生活;或許是一到過節就放假,總會搞一些娛樂活動,自己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場;或許兩者兼而有之。總之,過節忙的是大人。但大人們忙歸忙,每到過節也都有一種心情的放松。當然,最高興的還是我們這些無憂無慮孩子。
春節的時候,雖然恰逢農閑,但總感覺每年都是忙忙碌碌的。惟獨中秋,給人一種特別的欣喜,一種心境的安歇,一種特別的想往。后來想起來,似乎是心緒不同使然。
我喜歡中秋的意境。那既是收獲的積蓄,又是收獲的開端。說她是積蓄,是由于夏收才過不多時候。說她是開端,是因為秋天邁著她碩果累累的腳步迎面而來,融著人內心即將收獲的欣喜。我想惟有經歷過鄉村生活體驗的人,才會有這種情感、心境和內心深切的感受。
我喜歡中秋的意境。圓圓的月光之下, 圓圓的月餅,蘋果熟了,鴨梨、葡萄等水果也都上了市。月光下,人們品嘗著節日的美食,談論收獲的話題。一邊賞月,一邊思念身處異鄉的親人。實所謂:“每逢佳節備思親”。
我喜歡中秋的意境。媽媽每年都要親手給我們做月餅吃。媽媽做的月餅外觀象大餅,很厚實,新鮮的面,新鮮的餡。不管是蒸出來的,還是烙出來的,上面都有用農家的大碗所刻畫出來的月的圖案,其中又有桂花雕印出的花瓣。餡,也很特別,主料是紅塘,里面放些芝麻、清紅絲,果仁、葡萄干什么的。新做出的月餅,蒸的,柔軟可口,適合老年人;烙的,外焦里嫩,年輕人情有獨鐘。你看,新端上來的月餅,熱氣騰騰,一股清香味道兒撲面而來,真令人垂涎欲滴! 多少年過去了,雖然現在市場上的月餅琳瑯滿目,各種瓜果一應俱全,但是我還是喜歡吃媽媽做的月餅。月餅的花紋雖然沒有太多變化,但是花紋總是那么的清晰,那么均勻,那么好看。所以一趕上中秋
過節回家,總要吃上兩大塊兒,覺得好香、好甜。
我喜歡中秋的意境,因為從餐桌上我看到了祖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水平變遷。
你看,農家餐桌上,除家禽肉類,傳統的蔬菜等食品外,越來越多的餐桌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肉類、蔬菜、海鮮。
“無酒不成筵席”,喜慶的日子,中國人總要飲一點酒。過去,多是二鍋頭等高度白酒,現在人頭馬、茅臺等國宴酒也堂而煌之地上了百姓的餐桌。這些都預示
著祖國經濟的崛起,百姓日子的紅火。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小康生活不再是藍圖上的規劃和設想,而是逐漸成為千家萬戶實實在在的生活寫真。
我喜歡中秋的意境。她每年都能給我帶來新的感受,新的體驗,新的收獲。我愿意在這種意境中感受親人的關愛,品味生活的哲理,體會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
中秋節就就要到了,我希望今年的中秋月更圓、更明,更祈望我的親人愈加健康、我的家鄉愈加美麗、富饒;也從內心起期望祖國更加繁榮、昌盛。或許,這就是我中秋情結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