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在新時代,但是現在卻更加難以感受到這些東西了。看到有網友說,不論這個社會怎樣,我始終要做一個堅定的共產主義者,要做一名有理想、有抱負、有原則的好同志。下面小編在這里為大家精心整理了幾篇觀看《功勛》電視劇心得體會2021,有需要的同學們,可以參考一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觀看《功勛》電視劇心得體會【一】
9月26日晚,電視劇《功勛》正式在x、東方、x、x四大衛視黃金檔同步開播,可以說是吸引了很多觀眾的注意。該劇也是繼《覺醒年代》《大決戰》等口碑劇之后,又一部備受觀眾關注的獻禮劇。
和其他獻禮劇有所不同的是,《功勛》這部劇不再著眼于革命年代的偉人事跡,而是講述了8位“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的真實故事。該劇以單元劇的形式,將八位功勛人物的人生華彩篇章與共和國命運串聯起來,詮釋了他們“忠誠、執著、樸實”的人生品格和獻身祖國人民的崇高境界。
從《功勛》的故事題材以及四臺聯播的情況不難看出,這部劇來頭不小。據悉,該劇是由廣電總局欽點、x電視臺聯合x電視臺等眾多主流媒體平臺出品的一部重大現實題材電視劇。而且,這部劇的主創班底和演員陣容,都是業內一線。
《功勛》的總導演是業內大佬鄭曉龍,他執導過多部爆款劇,實力如何就不需要多贅述了。此外,毛衛寧、沈嚴、康洪雷等人則是擔任分單元的導演,再加上請來了申捷、陳枰、王小槍等知名編劇,這意味著該劇的質量穩了。
獻禮劇的演員陣容一直都是大家津津樂道的,這部《功勛》也不例外。除了王雷、蔣欣、佟大為、雷佳音、郭濤、黃志忠、黃曉明、周迅八大主演外,該劇還匯聚了包括倪妮、馬思純、陳好、孫儷、董潔等實力派。此外,該劇還有陳寶國、奚美娟、靳東、宋佳倫、張頌文、王洛勇等老戲骨參演。就沖這個演員陣容和故事題材,這部劇值得大家一看。
《功勛》首播,該劇播出的首個單元是講述李延年的,這個單元是由毛衛寧執導、王雷主演。該故事以朝鮮戰爭為背景,以開城談判失敗為切入點,具體講述了李延年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英雄事跡。
從前兩集來看,這個故事劇情非常緊湊,通過戰士小安東臨陣脫逃,深度刻畫了李延年這個人物在戰士心目中的形象。此外,這部劇的服化道處理得非常好,看起來年代感十足。而且,演員的整體造型和臺詞也非常考究,各種方言亂入非常真實。戰爭戲場面看起來也非常宏大,各種爆炸鏡頭極具畫面感,可見導演的用心。
再說一下演員的演技吧,這個單元中,演員們表現得都非常出色。尤其是王雷,他飾演的李延年讓人眼前一亮。劇中的王雷操著一口方言,當真是演活了一個經常作戰的軍人。
王雷飾演的李延年能文能武,當戰士小安東犯錯時,他能語重心長的安慰。當大家害怕將要來臨的戰斗時,他三兩句話又能帶動士氣。當戰斗開打時,他又身先士卒,帶領大家沖鋒,王雷把一個軍人刻畫的入木三分。
《功勛》的首個單元故事還是蠻有看點的,這不該劇開播首日,四大衛視收視率加起來剛好破了1。雖說每個衛視的收視率看起來都不高,但考慮到當下市場并沒有太值得期待的電視劇,這個收視成績還是說得過去的。
《功勛》不僅收視喜人,口碑也非常不錯,豆瓣上好評如潮。照這個形勢下去,《功勛》接下來的收視或許會有漲幅。畢竟再過幾天又是國慶節,此類題材的影視劇會有優勢。綜合收視率和口碑來看,這次四大衛視又拿到了一部“王炸”。
觀看《功勛》電視劇心得體會【二】
1949年8月,19歲的袁隆平高中畢業,他決定離開x,勵志回x去讀農學院。到了西南農學院,他更是過得自在,期間只有一次輝煌:救過一個人。他編的考分歌謠在班上流傳:"三分好,三分好;不貪黑,不起早;不留級,不補考。"
1953年8月畢業,全班同學都被分到了全國各地,最遠的是到x去研究x瓜。袁隆平到x省農業廳報到后,就坐著燒木炭的汽車一路顛簸,到了離黔陽縣城安江鎮4公里外的安江農校。
這一呆,就是20__年。
這個從大城市來的年輕老師上的課讓學生喜歡。"他上課上得好,下課還跟學生玩,"當年的學生回憶說,"他不講究那么多,黑板寫滿了,他把手一縮,抓起袖子就擦。"
試驗逃過劫難
1960年7月,袁隆平曾經在學校試驗田里發現了一株"天然雜交稻",鶴立雞群,穗大粒大。但是,第二年,"大水稻"的種子播下去,結果,高的高,矮的矮,產量都很低。
但是,這株天然雜交稻啟發了他:用人工雜交的辦法,可以培植高產的雜交稻。
勾腰駝背埋在稻田里的袁隆平,在1964年和1965年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稻株。
在60個瓦缽里面倒騰了兩年,培育成功"雄性不育系"后,1966年2月,在中國科學院的院刊《科學通報》上,他發表了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這是中科院《科學通報》在"_"停刊前的最后一期。恰好給國家科委九局的一個領導看到了,就發函下來,要求x省科委和安江農校支持袁隆平的試驗。
"_"開始不久,"白專典型"袁隆平未能幸免,他的幾十個"資產階級的壇壇罐罐"被"徹底砸爛",撿回來的幾兜秧苗就悄悄藏在學校后面的臭水溝里。
就在要被抓進"牛棚"的時候,工作組卻從學校檔案里面找到了那封公函。
袁隆平因此化險為夷,反倒成了保護對象。更令他驚訝的是,省科委還將"水稻雄性不育"列入科研課題,撥給他科研經費600元,兩名"社隊來社隊去"的學生也被同意留校當他的助手。
但秧苗卻再次被毀。1968年5月的一天,試驗田被人踩得稀爛,秧苗被拔光。從田埂邊的污泥里,他又撿回了5根半埋著的秧苗。讓助手尹華奇感到驚訝的是,袁隆平繼續干活,絲毫沒有追究是誰干的,"他是那種摔摔打打都不記痛的"。
開放的科研
從這年10月,袁隆平他們開始到氣候炎熱的x和x去南繁。
遍尋資料,他發現x的野生稻資源最多,所以,1970年秋天,幾個人的科研小組又到了x島崖縣的南紅農場。
這時候剛好《人民日報》發表《農業學大寨》評論,后來袁隆平得意地說,"在外面搞科研,成了“逍遙派”,兩頭都不管。"
南紅農場技術員馮克珊上了袁隆平的課,就意識到農場附近的"假禾",很可能就是他們要找的野生稻。它們一大叢匍匐著,穗粒又小又少,一碰就掉,看起來就像野草。他約了袁老師的助手李必湖一起去辨認,然后挖回了一兜雄花異常、花藥細瘦沒開裂的稻穗。
這株被取名"野敗"的野生稻后來成了所有雜交稻的母本。
1971年初,國家科委和農業部又組織了一個全國性協作組。3月下旬,全國18個科研單位的一百多名農業科技人員都來到了南紅農場。
此時"野敗"的雜交第一代正在抽穗,還沒有人知道其科研價值,但袁隆乎卻毫無保留,把"野敗"材料分送給大家做實驗。
"他這個人做什么都很坦蕩,最恨那種保守、自私的做法,"x農學院教師羅孝和也是1970年才進入這個科研小組的,他發現,袁隆平從來不搞"山頭","只要表現出對課題感興趣,他就歡迎,給外單位的講課也一點都不保留"。
人多力量大,很快,在用上千個品種與"野敗"進行上萬次回交轉育后,結果,x組和x組、x組都培育出了幾個優良的不育系和保持系。
1974年,袁隆平育成中國第一個強優勢組合"南優2號"。經試驗種植,兩季水稻產量都比常規水稻增產30%以上。
隨后,他又設計了父本與母本分壟間種的栽培模式,還創造出用竹竿"趕花粉"的土辦法,將種子產量從畝產5。5公斤提高到40公斤以上。
1976年是很特別的一年。稻田邊的廣播里,不時播出周恩來逝世、x大地震等大事件。稻田里面,稀稀疏疏的雜交水稻卻長出了粗壯飽滿的顆粒。這年,全國大面積試種,208萬畝雜交水稻,增產熱?吭?20%以上_。
雜交稻面積開始急速推廣,到1998年,全國有一半的稻田都在栽種雜交稻。
等到1981年6月,推了一個光溜溜的小平頭的袁隆平上了x,領了我國第一個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個特等發明獎。
他經常跟人說起他曾經做過兩次的夢:田里的水稻長得像高梁一樣高,稻穗像掃帚一樣長,顆粒像玉米一樣大,他和助手們走累了,就在稻子下面聊天乘涼。
剛開始,周圍人呵呵的笑,時間長了,才發現他滿腦殼就惦記這個事情。他把身邊英語好的年輕助手都盡量送出國去深造,為的是他的第二個理想:要讓雜交水稻推廣出去,"造福全世界"。
他的助手廖伏明感慨說,"袁老師又有追求又能自在,是個幸福的人。"
觀看《功勛》電視劇心得體會【三】
袁隆平,一個幾乎家喻戶曉的名字。這位世界“水稻之父”創造的奇跡倍受全世界人民的矚目,也造福了全世界。
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1日。上世紀60年代初,他目睹了農民們糧食短缺的現狀,于是決心改良水稻品種,探索科技興農之路。在他的科研團隊一次次努力下,終于發明出了水稻新品種——雜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令我們敬佩和感動的。在當時,這種設想是需要勇氣的。因為要沿著當時被批判的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基因和染色體學說進行探索。但袁隆平不怕困難,決心改良品種。并且袁隆平不迷信權威,按照米丘林、李森科的經典理論,水稻作為自花授粉的植物沒有雜交優勢,實驗沒有任何意義。袁隆平卻要親自試驗,用自己的雙手和大腦,開拓出一條新的科技之路。
這條路從一開始,就困難重重,但科技創新精神和報效祖國的精神一直激勵著他堅持不懈地努力,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和饑餓和災荒作斗爭,解決農民們的溫飽問題。袁隆平以他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難,終于發明了新一代水稻品種——雜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效仿的,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我們也要有這種態度。比如遇到難題時,我們要堅持不懈地鉆研,練鋼琴時,要知難而進……我認為,不論做什么事情,只要認定要做了,就要奔著目標前進,永不后退。而且我們也要有袁隆平先生報效祖國的精神,要從小好好學習,長大后立志成為國家的棟梁。
我們還期待著袁隆平先生的“稻下乘涼夢”成為現實,真正成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第二次綠色革命!
觀看《功勛》電視劇心得體會【四】
在剛剛曝光的定檔預告片中,伴隨著張富清(郭濤飾)“那些年,我就是跟著那些黨員,我看著他們,我就是這么一路走過來的”滄桑有力的畫外音,八位主演飾演的功勛人物依次現身,他們是在不同行業領域默默耕耘、無私奉獻、舍小家為大家的英雄。畫面在稻田、山間、醫院、戰場、實驗室等不同場景切換,一段段往昔的崢嶸歲月就是對功勛人物“忠誠、執著、樸實”品格的生動記錄和詮釋。
“點了頭,那就得一輩子默默無聞,放棄以前那所有所有的榮譽。”在奮斗的路上,他們或許放棄了榮譽、戰功、甚至身份,但他們從未放棄信念,他們用一顆顆執著的心,無悔著自己的忠誠。一心扎根田野的袁隆平(黃志忠飾)發出“我還是會選擇把秧苗插到田里去,不管明天迎接我的是什么命運”的。“不修好這條路啊,我是不會走的。”立下赫赫戰功的張富清響應國家號召,主動到貧困地區工作,奉獻一生,深藏功與名。“就是一心想讓姐妹們挺起腰桿,活出個人樣來。”率先舉起男女同工同酬大旗的申紀蘭(蔣欣飾)用她樸素的愿望鑄成了中國婦女解放的里程碑。“這么大的事,需要好幾年的試驗時間,幾個億的代價,如果錯了呢?”孫家棟(佟大為飾)、黃旭華(黃曉明飾)、于敏(雷佳音飾)等科研工作者用嚴謹和執著推動祖國的科技水平邁上新臺階。執著于抗瘧研究的屠呦呦(周迅飾)從來沒有被挫折打垮過,多年來在醫學領域深耕不輟。李延年(王雷飾)“們”用他們在戰場上的流血和犧牲換取了如今的安定和歲月靜好。
預告片結尾,李延年發出的吶喊鏗鏘有力、振奮人心:“祖國會記得我們,親人會感激我們,是我們讓他們過上了和平幸福的日子,是我們讓敵人知道,我們的國家,無比強大,不容欺辱!”因為他們,中國人不再餓肚子;因為他們,中國人有了上天下海的能力;因為他們,中國人過上了和平幸福健康的生活。是他們的永不言棄才換來這無數個感動瞬間,共和國不會忘記他們的偉大功績!“他們身上生動體現了中華民族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他們的事跡和貢獻將永遠寫在共和國史冊上!”
觀看《功勛》電視劇心得體會【五】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正所謂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備受期待的電視劇《功勛》終于播出了。因為該劇集結了國內一線的創作團隊和制作班底,所以在播出前就已經有了很高的關注度。
從數據上看,這部正劇僅僅播出了2集,就沖到了飆升榜第一的位置,雖然有演員陣容的優勢,但是主要還是這部劇的質量確實好。
據悉,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組織推進的重大現實題材電視劇《功勛》是由鄭曉龍擔任總導演,毛衛寧、林楠、楊文軍、沈嚴、康洪雷、閻建鋼、楊陽擔任單元導演,共同執導,王雷、雷佳音、蔣欣、佟大為、郭濤、黃志忠、黃曉明、周迅、張頌文、陳好主演的年代傳記劇。
《功勛》分為《李延年》《于敏》《申紀蘭》《孫家棟》《張富清》《袁隆平》《黃旭華》《屠呦呦》八個單元。于2021年9月26日在x衛視、東方衛視、x衛視、x衛視首播,優酷、愛奇藝、騰訊視頻同步播出。
該片以首批八位“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的故事為原型進行改編,用生動的表演、感人的細節歌頌功勛模范人物為祖國、為人民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和高貴品質。
以上,就是可圈可點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觀看《功勛》電視劇心得體會全部內容,可圈可點一直關注學習資料,為大家提供優質文章,更多內容請各位同學持續關注可圈可點。
【觀看《功勛》電視劇心得體會【精選五篇】】相關推薦文章:
觀看《功勛》電視劇心得體會【精選】
觀看電視劇《功勛》心得體會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