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借景抒情作文 借景抒情作文400字左右篇一
1、景物描寫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具體體現,具有說明事情發生的環境、烘托人物心情等作用。高考
2、借助具體的物象,含蓄地表達文章的主旨。
3、滿懷真情,做到融情于物,借物抒情,使人能受到感染。
考試說明:
景物描寫在記敘文寫作中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可是許多同學在寫作中不懂得景物描寫的特點,有的描寫模糊不清,有的分不清主次,有的缺乏情感,出現了許多不應有的敗筆。那么,在記敘文的寫作中應該怎樣去描寫自然景色呢?具體來說,景物描寫應注意一下三個問題:
(1)寫景要有順序。人們觀賞景物都有一定的規律:或定點環顧,或邊走邊看。描寫時也應該“順其自然”。例如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一文,描寫濟南城周圍的環境時寫道:“小山把濟南整個兒圍個圈兒,只有北邊缺點口兒。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景物描寫與作者的定點鳥瞰相吻合,自然清晰,形象準確。又如凡妮的《野景偶拾》一文,按照沿途所見,依次描寫繞村的溪流,山梁的小路、盆地的高粱、山坡的谷穗、曠野的幽靜、落日的霞光、宛如綢帶的河流和公路、華美如貝雕的田野和山林。移步換形,有如移舟前進,時過景遷,景觀隨之改換,給人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2)寫景要有選擇。寫景時應要有所取有所棄,抓住最能代表彼時彼地特征的景物加以描寫,其它的景色則略寫或不寫。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為了突出天氣變化的過程,就著力描寫了楊柳的動態:“一點風也沒有時——枝條一動懶得動;有一點涼風時——枝條微微動了兩下;風大起來時——柳條橫著飛。”通過楊柳的動態。顯示了風的從無到有、由小到大,而對暴風雨降臨時其它景象的變化,作者作了簡略處理。這樣,抓住特征,既形象地表現了天氣變化的過程,又避免了描寫的呆板重復,使得文字準確而精練。
(3)寫景要有情致。人們觀賞景物總是要帶有某種感情的。因此,描寫時也應該將這種感情一起表達出來,做到寓情于景,情景相映。魯迅先生的《故鄉》一文,反映舊中國農村衰敗蕭條,日趨破產的悲慘景象時,筆下的景色是“蒼黃的天空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而腦海中閃現出少年閏土的'美好形象時,則為“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景物描寫之中滲透著作者愛憎分明的思想感情。以景促情,情景交融,有力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抒情有好幾種方式,而表現出來,卻有兩種不同的方法。一種是強烈的、緊張的;一種是輕淡的、弛緩的。比如同是歡樂,可以歡呼狂叫,也可以別有會心;同是悲哀,可以痛苦流涕,也可以別有凄心。不同的抒情方法,會收到不同的表達效果。緊張的抒情,直抒所感,不加節制,也不隱晦和改易,只要內蘊的情感真切、深沉,就會寫出很好的抒情文字。弛緩的抒情,則把內蘊的豐富感情,表露出一部分來,于平淡中抓取精神實質,能給讀者以暗示和啟發,自有感人至深之處。那么,對抒情有哪些要求呢?
(1)要真摯自然。對表現的事物,要有深切的感受,情感要發自內心,這樣的抒情,才是真摯的、誠懇的,也才能是深沉的、感人的。感情要自然地流露出來。抒情最不能作偽,虛假的、矯柔造作的東西,是最要不得的,那種抒情,不僅不能感染讀者,而只能使人產生厭惡的情緒。
(2)要健康向上。我們抒發的感情,必須具有健康的情趣,用健康的、朝氣蓬勃的思想感情去打動讀者。那種低級、消極、頹廢等不健康的感情,我們要堅決反對。
(3)要具體生動。抒情要生動,切忌呆板和干癟,重復老一套的東西,是不能給人以新鮮感的。不新鮮、不生動,也就不能感動讀者、打動讀者。感情是比較抽象的東西,要抒發得具體,是不容易的。而過于抽象或空洞的抒情,是沒有力量的。我們要善于把抽象的、不易表達的感情寫得具體,這要有些手段。例如:“不是年輕的為年老的寫紀念,而在這三十年中,卻使我目睹許多青年的血,層層淤積起來,將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這樣的筆墨,寫幾句文章,算是從泥土中挖一個小孔。自己延口殘喘,這是怎樣的世界呢。夜正長,路也正長,我不如忘卻,不說的好罷。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將來總會有記起他們,再說他們的時候的。……”魯迅先生這一段抒情,寫得十分深沉。他用一個形象的比喻把對在國黨白色恐怖下犧牲的戰友的懷念之情具體、真摯而深刻地表現出來了。
[17—1]以“池塘春早”為題,通過寫一個或幾個池塘的早春景色,反映“池塘春早”。
導思:這是一篇寫景的文章,應注意如下幾點:
1、早春和仲春、暮春的景色不同,應抓住早春的景色特征來寫。如池塘的冰開始融化;塘邊柳枝突出米粒似的新芽;蔚藍的天空略帶暖意的風……早春季節農民種藕的情景,也是絕美的景色。
2、寫作時可變換立足點,先寫遠景,再寫近景,另外動景、靜景可結合寫,有助于表現早春的景色。
3、寫景和寫人要結合,寫景和抒情要結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17—2]夏夜的星空,是那么美,那么遙遠。觸景生情,人們往往由宇宙無情、人生有限的感慨而產生種種思索。請以“遙望星空”為題,寫一篇短文。
要求:①注意情、景、理的結合。②700字左右。③不用詩歌形式。
導思:這是一道命題作文,只不過在題目以外,加了一些啟發性的文字,借以引發考生的思路罷了。
1、從命題要求看,寫作這道文題,應該在文章的內容上包含情、景、理這三項要素。既要描寫出夏夜的景色,要觸景而生情,抒發出自己的真情實感,還要進一步因景因情而發出議論,作一些理性上的思考與探討。而情、景、理這三者又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要寫好這樣題目的文章,是有一定難度的。
2、這類文章的寫作,景是基礎,因景才能生情,所以要有簡潔的寫景文字;情是引線,因情才能明理,所以抒情既要充分,但又要落到理性的思索,不能有情無理。
借景抒情作文 借景抒情作文400字左右篇二
秋天,是一個豐收的季節。不信,你看!秋風把黃、橙、紅等顏色灑向了人間。暖暖的顏色暖暖的味,秋風連送來了好幾幅畫。
走進了西溪濕地,去觀賞的梧桐樹當然是最佳選擇。它一年四季每天都在變幻著新的模樣。從綠色變黃色,這都是秋風的功勞。它每天不辭辛苦地吹啊吹,把梧桐的葉子吹得很黃很黃。各種不同的黃:土黃的、金黃的、帶黑色斑點的……還有好多好多,說不盡的美都是由那蕭瑟的秋風想“玩吹秋天”這個想法引起的。而至于梧桐的魅力,就是那一片片葉子了。
無論是葉子的形狀,還是葉子的顏色,梧桐樣樣都是秋的代表,人人看起來的感覺都不同。梧桐的葉子是“手掌形”的,但所有的葉子顏色都不同,所有葉子的大小也都不同。梧桐除了這些樣子各種各樣,它還把最美的一面高高掛在樹上,讓大家都知道秋天來了。
靜態的梧桐很美,秋風中的梧桐更美。
有人說“秋風掃落葉”。秋風是殘酷的,它把梧桐葉一片片“小生命”掃落在地上,離開了大樹媽媽的懷抱。但也有人講“秋風是溫暖的”,它能使小植物換上暖色的衣服。我認為這兩種說法都對。這時,剛好一陣秋風唱著小調跑了過來。這陣風有時很猛烈,有時很緩慢。猛烈時梧桐樹張牙舞爪地搯了起來。緩慢時卻很美。有幾片凋零的葉子從樹上掉了下來,在漫天飛舞,最后像下雨一樣落在了地上,而就在這剛才的一片“梧桐雨”中,樹上的一些葉子隨風擺動著婀娜的身軀,在樹的支撐下在枝頭跳起了歡快的舞蹈。這一棵樹上秋風還給它帶來了金黃色的衣裙,讓它在秋天與秋風中展現出了不同的秋的韻味。
秋風,既凄涼又溫暖。幾種不同的風韻體現了秋風的獨特。
借景抒情作文 借景抒情作文400字左右篇三
秋天的特征就是落葉。
今天,我與媽媽散步在小路上。忽然,一陣狂風,樹上的葉子紛紛落了下來,與地上的葉子舞蹈著,與怒號的狂風應和著。看!他們停止了跳舞,在地上奔跑著,那氣勢,那速度,可以與運動員相媲美。
風停了,他們也停了下來。
樹葉,他們從春天里生長起來,嫩嫩的,綠綠的,是春天充滿了生命與生機。夏天,他們瘋狂地生長著,變成了綠色的樹葉。到了秋天,他們在秋風中結束了生命。第二年春天,他們又會生長起來,一年一年的輪回。
人們總是贊美小草,但誰又看得見樹葉呢?小草襯托花兒,樹葉襯托果實。
壟自珍說過:“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我撿起一片落葉,抹下上面的泥土,還可以清晰地看見上面的紋路,雖然他已經發黃發枯,碰一下就會碎,但還是讓我回味。
我把它放在了一本我最喜歡的書中。讓我隨時隨地都能看見他,它像一位老人,時刻提醒著我人生的真諦:不管生活然你失去什么,你都應該感謝他,“生老病死”乃人間常事,只有給這個世界留下珍貴的東西,才不算白活了一回。
借景抒情作文 借景抒情作文400字左右篇四
殘花落地聽無聲
幾番笑靨,驚艷了滿陌行人,幾番嫵媚,點綴了滿城煙雨。曾經奮筆書寫的滿紙華章,只為遮掩如今的殘顏敗氣。可一生衰榮命中注定,如何掙扎,也終將告別一世繁華。
每每秋季,空氣中總會彌漫著植物腐爛的氣息,即使豐收的瓜果香,也會在無形中被混合,分解,直至完全消失。在這樣的時節,我喜歡獨自漫步于街頭,在秋風蕭瑟中拾起幾片枯葉,細細端詳,仿佛看到了它們一天天萎縮,憔悴的全過程。
我想象自己是它們中的一員,在看見第一片落葉時,我知道,美艷正悄悄從我臉上消失,曾經光滑有彈性的肌膚,也一天天變得干燥,蠟黃。我開始驚恐,害怕,哭泣,看著命運的終結者一步步逼近,看著同伴們一個個痛苦地死去,在狂風中破碎,消散。無數的呻吟聲在我耳邊回蕩,折磨著我,吞噬著我。我歇斯底里的哭泣,直到身上最后一口氣也被抽干,才絕望地閉上雙眼,落入無底的黑暗漩渦中。
秋風猛烈吹過,我不禁打了一個寒顫,才從自己的幻想中驚醒。再看滿地殘花敗葉時,仿佛多了一份親切。既而又想到它們曾經的美麗,不覺心中多了幾分傷感與悲涼。曾經爭奇斗艷的它們,是如此多驕啊!奔騰的血液流經每一個部位,挺拔的身軀散發出青春的活力與生命的熱情。它們不羈的頭顱,永遠注視著遠方的天空,在世人的聲聲贊嘆中,無動于衷。可如今,芳華已盡,精彩而短暫的一生,只能在落地聽無聲中結束。
它們是寒風中的流浪者,生命已盡,靈魂仍在流浪,殘破的驅殼,帶著些許留念隨風飄蕩,融入泥土,卻被古人評為“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殘花落地聽無聲,誰人知其有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