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篇一
我本來是想采取“先扶后放”的方法來學習本課,但是在我扶的過程中,卻把學習第一件事的方法一同打包撂給學生,從而使每步學習方法沒有很好地滲透到“笑談《水滸傳》”這件事當中,為學生學習下文沒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篇二
1.教學應當是“預設與生成相益得彰”的:
但在教學中,我只顧著講教學設計步步為營地進行實施,對教學現場學生提出的一些疑問,以及產生的認識和感悟,沒有做到及時捕捉,只是輕描淡寫、蜻蜓點水地點到,甚至忽略不計,沒有使之成為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基礎,更沒有被用作新的生成資源。
2.“魯迅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這個問題,由于學生基礎的差異,知識水平和思考角度不同,對于這個問題的感悟也就處在不同的層次上,但是,我拘泥于尋求惟一的答案——魯迅先生是一個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缺乏敏銳的洞察和不失時機地充分利用,沒有真正把“以學生為本”的理念落實到教學行動中去。
因為上述原因,本課的教學顯得教條而不靈動。
其實,課堂上即時呈現的動態生成資源是格外可貴的,因為它反映了學生學習的需要。在以上的生成資源面前,倘若能及時調整教學預設,根據學生的不同感悟,組織教學,學生不才能不但讀懂、悟透,而且更有興趣,課堂也會更有活力,更具生命氣息。
教學是一門藝術,它永遠需要教師不斷提高應變能力,鍛煉教學智慧,增強教學技藝和魅力。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篇三
當學生們讀到《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中他聽見腳步聲,抬起頭來,飽經風霜的臉上現出難以忍受的痛苦時,一個學生舉手問:老師,飽經風霜是什么意思?剛說完,有個同學接口說:是形容一個人老唄!其他的同學聽了,好像有不同的意見,紛紛議論起來。這時,我靈機一動,前兩天,我讓同學們寫了猜猜他是誰──描寫人物外貌,同學們非常感興趣,而且寫得很成功。這次,何不用這個成語再來練習描寫人物的外貌呢?于是,我沒急著解釋這個成語,而是引導學生:你在生活中見過飽經風霜的人嗎?怎樣從外貌上看出他是一個飽經風霜的人呢?這一問又掀起了議論高潮。
學生甲:我在登黃山時遇到一位挑山工。
他長得什么樣子呢?我饒有興趣地問。
你有一雙慧眼,看來你已經體會到了飽經風霜的含義了。還有誰想說說?
學生乙:我家對門有個修車鋪,修車的是個老爺爺。老爺爺兩鬢斑白,一張古銅色的臉,顴骨高高突起,額頭上刻滿了深深的皺紋。一到冬天,他的厚嘴唇上常會裂開幾個口子。每次見到我,他總會微笑著和我打招呼。
你真是一個會觀察的孩子。我贊許地朝他點點頭。
也許受到剛才兩個同學的啟發,其他同學也都爭先恐后地舉起了手。一個學生說:我的伯父工作特別辛苦,所以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要老許多。由于長期在海上捕魚,他的臉被海風吹得又黑又粗糙,像沒有上釉的陶器。
又一個學生說:我的奶奶是個農民,頭發全白了,額頭上的皺紋像刀刻一般,青筋暴綻的手上布滿了老繭。
在這堂課上,如果當時老師只是把飽經風霜的含義直接地解釋給學生聽,學生雖然知道了這個成語的意思,但不一定能深刻領悟到它的含義,并進而靈活運用它。再說,平時學生作文,一是常為沒有寫作材料發愁,覺得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二是寫出來的文章假話、空話、套話比較多,言不由衷、無病呻吟的現象也比較普遍。因此,面對此情此景,我隨機應變,巧妙地利用了動態生成資源,使一個成語成了學生練筆的好素材。這樣做,不僅點燃了學生智慧的火花,保護了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的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而且,讓學生通過聽、想、說、議的過程,把直觀感受和抽象思維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激發了學生觀察、思考、練筆的興趣。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篇四
本單元學習,第一課主要學"寫法",第二課主要學"讀法",最大的收獲莫過于帶著學生自主閱讀,自由匯報及提煉概括理解文本的過程了。課文雖然比較長,但導學的問題卻很簡單,一是作者回憶了伯父魯迅先生哪幾件事?從中你體會到魯迅是個怎樣的人?自主閱讀就此展開。
幾件事?從擬寫小標題開始,學生預習后,普遍提煉四個字標題,我們再壓縮,再思考,再歸整,四個小標題很快出來,學生上臺板書,不亦樂乎!
怎樣的人?從匯報讀書體會說起,聚焦段落,找到重點詞句,學生還是能說出個一二三,最有意思的就是標題后對應人物品質的提煉了,共同努力下,還是讓學生板書,并從中發現秘密,談水滸一一語重心長育后人;說碰壁一一借題笑罵世道昏;救車夫一一多少愛心多少恨;勸女傭一一關心別人忘自身。對齊,押韻,并能從中再提煉"愛憎分明",有思考的過程,更有收獲的快樂!樂在讀中!
重點的句?借匯報時機強調,如"還是我的記性好""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又如"清晰而嚴肅,嘆氣的表情",說一說,讀一讀,了解"話外音",初步感受魯迅以筆為武器,如何寫出文字的力量,如此可見一斑,學生能了解一些,但很深體會并沒有。
拓展的資料?借板書的梳理,我為學生深情朗讀,全班專注而投入地傾聽,蕭紅,巴金的文章與"我"的懷念,構成一個整體,魯迅先生深受人們的愛戴,因而那么多人懷念他,追悼他!學文至此,感動之情引發共鳴!
遺憾亦有!話說文章學得流暢,我本交排順著讀法走出來,為自己前一天的作文中選擇的事例,擬寫出小標題,檢測讀與寫的效果!無奈時間有限,思考的貫穿課內外鏈接讀與寫的環節未能實現!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篇五
對話,是談話者思想、情感的交流,讀書,可以理解為讀者和文本的一種對話。如何讓對話深刻些?下面我就以教《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為例,進行探討。
……
我耐心的等待學生的發言。
終于有學生舉手了。
生1:車夫家里特別窮,連飯也吃不飽,根本就買不起鞋。
生2:車夫每天掙的錢太少了,還要養活家里的人。
生3:是那個社會太黑暗了,才使窮人的日子越來越苦,連鞋都買不起。
師:是啊,魯迅肯定說到了造成窮人生活苦難的根本原因──社會的黑暗。這樣深刻的道理,小時候的作者所以才聽不懂。
1、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但我們不僅要讓學生用自己的口說出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還應讓學生思考對話隱喻意義,使對話的層次更深一層。
2、對話不僅僅是雙方情感互動、交流,同時也應是理解文本創造意義的過程。學生只有理解了魯迅對那個黑暗社會的痛恨,才能理解文本隱含的意義,說出文本沒有說出的話。這樣的對話才能有較深刻的層次,才能觸及文本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