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應當和諧相處,共建綠色家園,這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積極參與,甚至需要一代人的努力堅持。下面小編在這里為大家精心整理了幾篇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論文,有需要的同學們,可以參考一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論文篇一
以行動自覺 寫好綠色發展“山水文章”
“天不言而四時行,地不語而百物生。”世間萬物環環相扣、和諧共生。作為一名黨員干部,更要心懷“國之大者”,凝心聚力、躬身實踐,寫好水清岸綠、風光旖旎的“山水文章”。
要有“替山河妝成錦繡,把國土繪成丹青”的豪情壯志,做綠色發展的先行者。曾幾何時,我們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盲目追求經濟發展,本末倒置,竭澤而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道出了可持續發展的真諦。黨員干部要立足“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要有“替山河妝成錦繡,把國土繪成丹青”的豪情壯志和“時不我待”的責任擔當,在共享共建共治的過程中,守住底線、建立新功、增進福祉、保障民生,爭當綠色發展的先行者。
要有“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文明素養,做低碳環保的踐行者。當前,生態環境惡劣,能源資源匱乏,極端天氣不斷,糧食浪費嚴重,生物多樣性遭到極大破壞,保護環境、協同發展的時代課題已刻不容緩。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擦亮美好生活的底色,需要匯聚每個人的智慧與力量。作為一名黨員干部,要竭力倡導科學、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著力培養節約糧食、節能減排、綠色出行的文明理念,爭當“領頭雁”勇做“排頭兵”,熱心公益、積極響應公益事業活動、參與志愿服務工作,打好“藍天保衛戰”,做綠色生活、低碳環保的踐行者。
要有“利民之事,絲發必興”的思想自覺,做抵制不當風氣的監督者。日前,日本政府發布聲明,將從2022年起向太平洋排放130萬噸福島核廢水,持續長達30年。這一消息讓世界嘩然,世界各國紛紛表示強烈抗議和不滿。當今世界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地球村時代。人類棲息于地球,同呼吸、共命運。世界各國只有和衷共濟、堅守正義,才能促進共同的繁榮發展。作為一名黨員干部,要始終以人民群眾為中心,樹立“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罷艱險又出發”的斗爭精神,對不當風氣,敢于“亮劍”,堅決抵制,做好環境工作的情報員、戰斗員、監督員。
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論文篇二
從“蓋房子”中汲取生態文明建設的智慧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建設一國之生態文明,正好比建設一家之小屋。房屋建設離不開地基、柱梁與磚石,這和建設生態文明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以“惠民利民意識”為生態文明建設之“地基”。萬丈高樓平地起,造再高的大樓都要把基礎打牢。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是子孫后代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也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要求。“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態文明的千秋大計正牽系于一山一水之間,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生產生活環境則是我們黨為民情懷的生動體現。當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創造更優的生態環境,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安全,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人與青山綠水兩不負。
以“綠色發展理念”為生態文明建設之“柱梁”。作為主要承重結構,柱梁對房屋建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正如綠色發展理念之于生態文明建設。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生態文化源遠流長,環境保護思想自古有之。從“山林茂而禽獸歸”,到“竭澤而漁,明年無魚”,再到現如今黨中央站在歷史和全局的戰略高度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新時代“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平衡和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要算生態長遠賬,將良好生態作為發展的重要資源,作為引資引才的“金字招牌”,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以“環保主體責任”為生態文明建設之“磚石”。沒有一磚一瓦的堆砌,哪來廣廈千萬間的恢宏?美麗中國是14億同胞的共同家園,長期快速發展過程中積累、暴露出的生態環境問題不容回避,每一個環保主體都應當主動自覺承擔起自身社會責任。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發揮“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主體責任擔當,牢記“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的囑托,堅定“舍我其誰”的態度,堅持從點滴入手,共同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努力讓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清新,自覺為美麗中國建設做貢獻。
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論文篇三
“三步”奏響生態宜居“交響曲”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倡導人人愛綠植綠護綠的文明風尚,讓大家都樹立起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責任意識,形成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共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加強鄉村生態文明建設,要堅定不移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常念“山水經”、堅持“治理仗”、善用“新模式”,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以“三步”奏響生態宜居“交響曲”。
常念“山水經”,繪就綠色生態之畫,奏響生態宜居“前奏曲”。中華文明傳承5000多年,積淀了豐富的生態智慧,從“天人合一”等質樸睿智的自然觀到如今家喻戶曉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無不體現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守護生態文化,保護生態環境,打造“綠色家園”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我們要常念“山水經”,厚植綠水青山理念,強化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責任意識。在鄉村生態文明建設中,主動融入“生態、休閑、文化”等元素,著力打造“溪畔田園、花影人家、康養圣地”等生態宜居綠色“名片”,妙筆繪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綠色生態之畫。
堅持“治理仗”,再現山水田園之風,奏響生態宜居“協奏曲”。保護生態環境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先污染后治理”的傳統方式與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相悖,加強鄉村綠色生態治理,須開發、防護、治理“齊頭并進”。要打破傳統碎片化、分散化治理方式,重點從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等方面統籌做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以凈水、治污、整地、增綠為目標,巧筆畫好生態環境開發保護“一張圖”。堅持生態林種植、農村廁所革命、污水治理和垃圾源頭分類減量,充分利用農業廢棄物資源,自覺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打造碧水清波、青山疊翠、鳥語花香的生態宜居環境,還原“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的詩意畫境。
善用“新模式”,共奔幸福致富之路,奏響生態宜居“變奏曲”。人們常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當保護與開發、治理與發展有效結合,綠水青山也能成為建設發展的“金鑰匙”。打通資源變資產、青山變金山的通道,積極探索“農旅融合、以農促旅、以旅強農”的生態產業發展新路徑。立足當地自然資源、地形氣候、農耕文化等優勢,結合區域性品牌、鄉村示范點、康養旅游等資源,推進產業發展生態化、生態資源產業化,構建產業發展“綠色銀行”。同時,拓寬電商銷售、網絡直播等銷售渠道,努力打造有綠韻、有綠態、有綠魂的農產品、花卉苗木、中草藥等特色品牌,不斷引領綠色產業發展,助力鄉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形成“百花齊放春滿園”的富饒之景。
以上,就是可圈可點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論文全部內容,可圈可點一直關注學習資料,為大家提供優質文章,更多內容請各位同學持續關注可圈可點。
【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論文】相關推薦文章:
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論文
2021關于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感悟1000字論文【精選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