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楷模吳蓉瑾守教育報國初心、擔筑夢育人使命,是新時代“四有”好老師的典范,是學生錘煉品格、學習知識、創新思維、奉獻祖國的引路人。下面小編在這里為大家精心整理了幾篇時代楷模吳蓉瑾先進事跡心得感悟,有需要的同學們,可以參考一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時代楷模吳蓉瑾先進事跡心得感悟1
在吳蓉瑾的推動下,“中共一大紀念館講解”已經成為了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的一門必修課程,覆蓋全年級,全校1330名學生均可以用普通話和英語講解。
許多已經上了大學的小講解員回憶這段經歷都很感激:“這么多年,一大紀念館的講解詞始終銘記在我的腦海中,在我的心中種下了一粒紅色的種子,讓我牢記紅色歷史、永遠愛黨愛國。”
吳蓉瑾還在學校連續多年舉辦“紅色一課”“中國人過中國節”“學雷鋒學勞模”等專題課程和主題活動,讓學生從小樹立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觀念。吳蓉瑾認為,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以紅色為主題,導向鮮明、寓教于樂的實踐活動,正是學生們理想信念養成的新鮮養料。
吳蓉瑾常年推動情感教育,致力于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塑造青少年的完整人格。2004年起,吳蓉瑾和同事們開始探索構建“以情育情”的情感教育體系,探索研發的情感教育課程,惠及學生近10萬人次。她將情感教育融入德育、美育、勞育等各個方面,提高學生的溝通交流和情感表達能力。每周的學校課程之余,她都利用15分鐘的時間,親自給學生上情感教育課,與學生們搭建起心靈交流的橋梁。她還開設了上百節情感教育示范課,用自己滾燙的情感把學校建設成一個“充滿愛的學校”。
時代楷模吳蓉瑾先進事跡心得感悟2
從早上6點多到晚上10點多、從“愛的學校”到“愛的走廊”,多年來吳蓉瑾在校期間每天的這兩次朋友圈“打卡”,幾乎都間隔15小時以上。她在干什么?其實,白天的大部分時間,她把精力都留給了孩子們,但到了晚上,她思考更多的,是如何讓學校更好發展,尤其是當她有了“云朵校長”這個稱呼之后。
2009年,吳蓉瑾敏銳地捕捉到教育信息化的育人價值,首創“云課堂”,作為學校發展新的增長點。所謂“云課堂”即為學生提供隨時、隨地、隨需的學習空間。
這個“云課堂”了不得,十多年間,“云課堂”經過幾代發展,有了可以根據學生身高調節高度的“云課桌”,有了為學生提供一對一指導幫助的“云朗讀”,有了能呈現學校歷史的“彩云墻”,有了能及時了解學生身體機能的“云手表”,也有了開展勞動教育的“云廚房”和展示學生手工作品的“云展館”等。
也因此,吳蓉瑾成了這座神奇“云學校”的“云朵校長”。
“對于技術,其實我原本并不太懂,所以放學后,我常常會把技術人員和程序員都叫來開會,一點一點地讓‘云學校’日臻完善。”吳蓉瑾說。
為了將學校的優質教育資源輻射到薄弱地區、薄弱學校,作為教育部信息化資源庫專家,吳蓉瑾還擔任了校長工作坊主持與培訓任務,這些年多次到青海、貴州、陜西、四川、重慶、云南等省的教育薄弱地區,為萬長提供在線學習,并積極為當地教師開展培訓。
目前,已有青海、陜西、貴州等地的250多所學校學習和借鑒了盧灣一中心小學的教育教學模式。
時代楷模吳蓉瑾先進事跡心得感悟3
初到盧灣一中心小學工作時,吳蓉瑾是一位中隊輔導員。在上課之外,她很喜歡帶著孩子到處跑,哪怕只是雙休日的小隊活動,她都樂此不疲。有一次,吳蓉瑾帶孩子們去參觀中共一大會址,她發現,孩子們很開心,但就是聽講解時很不認真。對孩子們來說,開心的理由很簡單——就是因為不用上課、不用寫作業了,而不認真是因為講解員說的內容他們“聽不太懂”。
“這樣的情形其實挺普遍的,相比去公園,去郊游,帶小學生去各類場館尤其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參觀效果確實一般。但沒想到的是,吳蓉瑾老師真把這件事當問題去研究了。”盧灣一中心小學的陳麗麗老師當時和吳蓉瑾在一個辦公室辦公,她記得,就在那次參觀后,吳蓉瑾特地尋求了學校大隊部的幫助,并帶著各個年級的學生又去中共一大會址開展了一次小調查,對館內的陳列、參觀路線特別是講解人員、講解內容等方面都聽取了孩子們的意見,最終提出了希望建立一支由少先隊員組成的小講解員隊伍。
2006年初,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工作的楊宇第一次踏進盧灣一中心小學。作為校外輔導員的她,滿懷信心地給那些即將參與志愿講解的孩子們做起了培訓,讓他們明白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背景、一大開會的前后經過。沒想到,孩子們千奇百怪的問題還是讓她“猝不及防”——“一大會議分兩次開,到底哪里才是黨的誕生地?”“為什么一大代表都是男的,且只有兩位登上天安門城樓?”楊宇用自己的理解努力“答疑”,可孩子們的眼神依舊似懂非懂。走出教室,吳蓉瑾向楊宇提了一個大膽的建議:“能不能在你們的指導下,讓孩子們自己寫講解稿?”
隨后的幾個月,吳蓉瑾帶領孩子們和紀念館的叔叔阿姨一起講故事、看視頻,聊天,磨稿,用兒童化的語言、生動形象的故事情節把解說詞變成了一個個精彩的小故事。沒過多久,全國第一個由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指導,小學生執筆的兒童版講解稿就這樣出爐了。
時代楷模吳蓉瑾先進事跡心得感悟4
有一名四年級學生平時聰明活潑,課堂表現也很積極,但始終對學習提不起興趣。老師們通過數據分析和課堂觀察發現,他做題時會出現長時間的停頓,原因是思想開小差,注意力不集中。找到問題后,老師告訴這名學生,老師觀察發現他很適合學射擊,鼓勵他去上射擊課。
射擊十分有利于注意力訓練。經過一個學期的射擊課程,這名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得到了極大改善。
在盧灣一中心小學,像這樣被“云課堂”改變的學生還有很多。
吳蓉瑾愛學生,關心他們的健康成長,也重視培養他們的家國情懷。
2005年,帶領學生們去中共一大會址參觀學習時,吳蓉瑾發現,“學生的眼色是散的”。她感覺,如果一個中國孩子不能了解中國的歷史,甚至于對中國共產黨都不熟識,是一件可悲的事。
吳蓉瑾因此決定創辦一個講的內容學生能聽得懂的紅色小講解員社團。她還特地請專業講解員到校教第一批的15名小講解員篩查信息、寫講解稿。同年暑假,小講解員們迎來了自己在中共一大會址的第一次單人講解。
吳蓉瑾至今還記得,那天天氣炎熱,中共一大會址沒有空調,小講解員的額頭冒著汗,后背也濕了。現場有位老先生一邊拍照,一邊贊嘆,“這很好,這樣的故事可以一代代傳下去,祖國江山未來有人”。
16年來,孩子們的講解已從普通話版擴展到了滬語、英語、快板書、連環畫等方式。這個以孩子之口、從孩子視角講故事的社團,至今已在近千場的講解中服務數萬人次,紅色種子已然在孩子們的內心生根發芽。
談及自己為什么當老師時,吳蓉瑾回憶,6歲上小學時,父母由于單位比較遠常常不能按時接她放學,無數個傍晚是老師給了她母親般的關懷,她也因此學會了呵護和愛。16歲進師范,是老師教會了她寬容和鼓勵。26歲在工作中,校長教會了她細致和尊重。她就像花蕾一般汲取著養料,生長并綻放。
“從當年到今天乃至將來,我想我每天能如此不知疲倦、永葆激情地投入工作,那是因為我知道,身為人師,哪些事情是我必須做的。這是我的一份責任,而這份責任已經融入到我的血液里,并且化作一腔的熾熱情感。”吳蓉瑾深情說道。
時代楷模吳蓉瑾先進事跡心得感悟5
16年前,吳蓉瑾發起并成立了全國第一個由小學生組建的紅領巾講解員社團——“紅喇叭”小小講解員服務隊,用孩子們的語言講述紅色故事。
16年來,吳蓉瑾帶領孩子們開展調研,一同討論、撰寫兒童版講解稿,用孩子們喜歡的方式吸引他們走入紅色基地,學習紅色精神,樹牢愛黨愛國的信念。如今的講解的形式也從普通話擴展到了滬語、英語、快板書等,小講解員的隊伍也不斷壯大,近千場的講解,服務對象也已達數萬人次。雙休日、節假日、寒暑假,吳蓉瑾始終陪伴在小講解員們身邊。她見證了這個社團創下的多個“第一”:第一個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合作簽約的小學;創建全國第一個由小學生組建的講解員社團;完成第一本屬于小學段的兒童版講解稿……
16年后的今天,當年的小講解員都已漸漸長大,有的已經踏上工作崗位,有的在就讀的中學、大學依然堅持參加紅色場館的講解工作。在外留學的小琳這樣說道:“小學的很多情景可能已經記不清了,但是中共一大的講解詞我依舊可以一字不落的背誦出來。”因為童年的這段經歷,使她決定畢業后要回國效力,到時還要回到母校繼續參加講解員培訓工作,讓更多的孩子走進紅色場館,講述黨的故事。
在盧一中心小學,這樣的實踐活動還有很多,“中國人過中國節”“約會勞模,感動你我”“昆曲小社團”“詠春小社團”……這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的項目一做就是十幾年,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吳蓉瑾覺得,像這樣主題鮮明、潤育童心的實踐育人活動,正是孩子們最新鮮的養料,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希望這些活動能為每個孩子留下貫穿整個小學生涯獨特的家國記憶。
以上,就是可圈可點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時代楷模吳蓉瑾先進事跡心得感悟全部內容,可圈可點一直關注學習資料,為大家提供優質文章,更多內容請各位同學持續關注可圈可點。
【時代楷模吳蓉瑾先進事跡心得感悟】相關推薦文章:
時代楷模吳蓉瑾先進事跡心得感悟范文2021
2021年時代楷模吳蓉瑾先進事跡學習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