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那么該如何才能夠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戰爭論》讀后感400字 《戰爭論》讀后感800字篇一
戰爭是敵我雙方搏斗無限放大的結果,戰場上,我與敵人搏斗為了生存,我會盡一切辦法打敗敵人,格斗技巧,武器狀況,都可能決定我的生死。無數個我這樣的軍人去搏斗,去*敵人,那就是一個國家,民族的武器狀況,軍人整體素質,陣型,戰術等決定一場戰爭的勝敗。所以當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對大清的木質船,大刀片子占有絕對的優勢,也自然能得到戰爭的勝利。
那么戰爭起源于何處?遠古時代人少,不可能有戰爭,只有兩個野人為一個雌性野人打架或決斗,就像動物那樣為了繁殖而已,其實就是為了生存的延續。隨著人口數量的增長,出現了部落與部落,人種與人種,國家與國家的戰斗,說到底還是為了一種目的,一種更好的發展,生存的目的。如日本的擴張就是為了適應人口的增多。所有的戰爭都逃不開這樣的目的。從原始的征服到現代的政治。都是為了獲得利益,如果沒有利益,就沒有人愿意去戰斗,戰爭是兩敗俱傷的,從來沒有贏家。所謂的勝利只是將自己的損失加于敵方而已。所以戰爭是政治的一種手段,一種得到利益而流血的過程。
人存在于世界,如果不克制自己的欲望那么就一直會有爭斗,小則國家內部而已的階級利益矛盾,大則國與國的生死存亡。戰爭會與人的思想境界有關,人類從來都是在索取,向大自然,向自己有能力征服的國家,上天給予人有限的能力,人卻有無限的欲望。
所以戰爭萌芽于人類的欲望,隨著社會進步,有了國家有了政治制度,戰爭就成了統治者獲取更大利益的工具。從秦滅六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沒有逃出這個范圍,打著民族強大復興的旗號去強行奪取其他民族發展的權利,人類多么可恥??!而戰爭則成為政治的手段,成為別國插手他國的工具。
而戰爭能否消失就在于人類社會能否真正的團結在一起,沒有國界,沒有人種的歧視,讓教育真正發揮作用,認識到我們都是地球人。那樣戰爭才有可能真正的從字典里消失。
而《戰爭論》從政治的角度出發,認為政治主導戰爭,戰爭只是手段,政治才是目的。這很正確,認識到這點,我們看待一場戰爭就更能有力的把握它。我們不需要考慮“忘戰必危,好戰必亡”等格言,記住政治的目的就能深刻的理解戰爭,美伊戰爭就大概如此吧。人類的最終歸宿應該還是一個大同社會,但愿都能認清戰爭的本質。
中國人愛好和平,我們不希望戰爭,但若要是認為我們好欺負,你們有能力征服,那么來吧,我們接受挑戰。你用你的價值觀衡量世界,我必將你的價值觀還到你的身上。明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
同時不要忘了一句話:兵者,國之大事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戰爭論》讀后感400字 《戰爭論》讀后感800字篇二
戰爭的目的是使敵人服從我們的意志。為打到這個目的,必然要使敵人無力反抗。而使敵人無力反抗就必須要消滅敵人的軍事力量。這里的軍事力量應該包括軍隊和敵人的精神力量,即意志力。因為戰爭是人與人之間的斗爭,所以其必須在感情的范圍之內。因此戰爭的精神力量不應該忽視也不能忽視,特別是在一些關系生死的殊死的斗爭中。使敵人無力反抗一定要摧垮其國家和人發的抵抗意志,在理論上至少是這樣的,其表面的特征可以是簽訂和約,要求茍合。這些特征至少說明敵人目前承認了失敗,以后怎么樣那是以后的事了。
在概念上分析,使敵人無力反抗會使斗爭趨向于極端,然而在現實中必須也完全有必要對其修正。因為人是有感情的,不會為純粹的邏輯而獲得力量。戰爭是充滿偶然性的,這也是因為精神力量即意志力在戰爭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人們在戰爭尤其是在激烈的戰爭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任何的疏忽都會導致戰爭進程的變化(相對于戰爭發生前的預測的)。這也是偶然性。
在任何時候不能忘掉,戰爭是政治以另外的一種手段的延續。因此政治目的始終存在于戰爭的始末。也許戰爭過程的進程對原來的政治目的有影響,甚至較大的影響。但是我們通常認為這種影響一般不會根本影響原來的政治目的或是影響的限度極為有限。需要說明的是,在兩方敵對感情和意圖不強或是力量相對稱時,政治目的往往起到很大的作用,甚至全左右戰爭的進程。即使在一般條件下,政治目的也會極大的影響戰爭的進程,或是嚴格控制其規模,或是無忌的放大其規模(即使沒有什么真正的敵對意圖和目的)。通常情況下是嚴格控制其規模。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這是戰爭的固有屬性。政治往往要比戰爭理智精明的多。而戰爭本身往往是充滿偶然性的,暴力的。其中人的感情是關鍵的因素。
在現實中消滅敵人的軍隊和意志力往往要考慮自己的消耗,要考慮自身是否會被敵人消滅,還有當敵人的防御強于進攻時產生的間歇,這樣戰爭也不會向極端發展。綜上考慮由于自身的顧慮和客觀的情況可能會使戰爭進程充滿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好像使我們以前的分析失去了意義。實事也說明在很多的情況下真正的戰爭(即是兩方的真實的撕打)并沒有發生。應該認為戰爭中進行的軍事行動應該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為真正的戰爭進行的.所有的準備,包括軍事動員,物資運輸,軍隊的調整集結。二是真正的戰爭,真正的撕打??梢灾涝趦煞降牧α肯嗖顟沂鈺r,當一方認識到對方的軍事力量遠遠超出自己的力量時,就自動的放棄抵抗。這也是所謂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其實戰爭進程已經開始了。
這種不確定性并不與戰爭的目的即使敵人無力反抗矛盾。因為當一方不為消來敵人做準備或決心不進行決占而對方抱有積極的目的時刻消滅對手時,這一方在戰爭中必然會處于不利的局面,因為他在戰爭中在沒有判定出對方不進行決戰的情況下做出了消極的不決戰的決心,這樣在戰爭中他必然處于慌亂并且不能集中力量,最大限度使用力量。這樣的結果必然是可悲的。
所以使敵人無力反抗,消滅敵人軍事力量,摧垮敵人的意志力這個戰爭目的雖然不是每次戰爭都要達到的目的,但是它自戰爭一開始就存在于所有的軍事行動中,只是由于政治目的或其它原因緩和或是遏制了。
《戰爭論》讀后感400字 《戰爭論》讀后感800字篇三
說到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似乎就要說說經典,什么是經典,以及如何對待經典。
所謂經典,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經典作為名詞的時候有以下兩種所指:
一是“傳統的具有性的著作”;
二是“各宗教宣揚教義的根本性著作”。從各國對于經典一詞的定義出發思考問題,我們可以認定,凡是被稱為經典的東西,應具備以下幾點:歷史的積淀性、廣泛的認同感、文化的影響力。首先,經典之成為經典,是因為它具有歷史的深厚積淀。一部剛出版的,哪怕是非常暢銷、非常引人關注、切中當下熱點問題的著作,充其量是暢銷書,乃至是名著,但不能稱之為經典。
三是經典之為經典,就是一個認同的結果。它依靠自身攜帶的思想力量,使人們對它產生一種敬畏之感。這種認同,有時雖然也受到政治強制,但主要還是源自經典內在的思想。第三,經典對它所處的文化領域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堪稱當之無愧的經典。對待經典的態度有兩種,一是經典崇拜,二是科學對待。
在目前,我大約只能采取第一種態度??藙谌S茨1780年生于馬德堡附近的布格,很早參加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戰爭。他花很多時間來比較他個人在拿破侖戰爭中的觀察,并研究了古斯塔夫、查理士十二世以及腓特烈大帝戰史,認為只有從歷史的精密分析中才能導出軍事原則。說明一下,我讀的這部《戰爭論》是廣西師大所謂新版,摘編的,商務印書館是三冊版,一部冗長的大作。我實在不能憑借一部摘編本,并且以這樣走馬觀花式的閱讀,得出克勞塞維茨的軍事思想,以及它在軍事應該具有的地位等等,這些都不是我所能做到的,我只有從一些段落以及別人的研究成果中了解一些他的觀點。本書的主題不是戰略、戰術,而是“戰爭”本身。戰爭是“一種以迫使對方實現我方意志為意圖的暴力行為”。
即戰爭是一種暴力行為,而這種“暴力行為”只是手段,永遠不可能成為目的。戰爭的目的是為了使敵方接受我方意圖,向我方意志屈服,是“國家政策的其他手段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