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不僅僅是總結成績,更重要的是為了研究經驗,發現做好工作的規律,也可以找出工作失誤的教訓。這些經驗教訓是非常寶貴的,對工作有很好的借鑒與指導作用,在今后工作中可以改進提高,趨利避害,避免失誤。怎樣寫總結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總結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總結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樹真好》教學反思總結 大班語言《樹真好》教學反思篇一
記得幼兒園曾組織過一次園本培訓“讓朗讀充滿激情”,邀請“苦丁茶”老師來作輔導,被輔導老師那磁性的聲音吸引。可是在當時沒有多在意,培訓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背景二:發現小學語文老師都是朗讀的高手,課堂中小學生在他們的指導下,便能把文章充滿感情地朗讀出來,有時激情飛揚,有時悲痛欲絕,深深地感染著大家。朗讀真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啊。
背景三:最近中班組開展環保兒歌朗誦比賽,孩子們能不費力的把長長的兒歌背出來,可是在朗誦的時候卻沒有感情、沒有表情,即使是加了幾個動作也是那么的不自然。
背景四:回想起平時的教學活動,發現孩子很不愿意說,要么是輕聲細語(沒有自信),要么是目光緊張(生怕說錯),要么是偷工減料(不能說完整話),要么像小猴摘了西瓜扔了玉米(做了動作而忘了念)。
背景五:《樹真好》是一首優美的散文詩,它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樹木與人類、動物和諧共處的美好畫面。整首散文詩句式不工整,是形散而神不散。在整個活動中,我想通過多種方式,嘗試讓幼兒真切地表達“樹真好……”,從而萌發“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一)自主表達。
在這個環節,我首先出示了用廢舊材料制作的幾棵樹。“瞧,這兒有這么多樹,你喜歡樹嗎?”“喜歡”“為什么喜歡?你可以在樹下干些什么呀?” 陶陶小朋友說:“我可以在樹下吃飯。”“樹真好,我們可以在樹下吃飯。”張一博說:“我可以在樹上做個秋千。”“樹真好,我做個秋千掛在樹上。”馬雨辰小朋友說:“我可以在樹上做窩。”“到底是誰在樹上做窩呀?”“小鳥”“樹真好,小鳥可以在樹上做窩。”……
(在這個環節,我沒想到孩子的回家竟然如此接近散文詩的內容,而我只是一味的按照自己的預設,把他們的回答進行有感情地提升。這樣使這個環節拔得太高了,而且幼兒的思路沒有打開。如果我能根據孩子的回答,使用句式“樹真好……”進行提升的同時,能出示事先準備的圖片,那孩子對散文詩內容的理解就更容易了。)
(二)散文欣賞。
“樹真好,我們大家都那么喜歡它。我們一起來看看、聽聽,還有誰也喜歡它。它們可以和樹做什么呢?”(欣賞課件)“樹還有誰也喜歡呀?”根據幼兒的回答一一出示圖片,學習散文前面句式。“我們再來聽一遍,樹真好,小鳥可以在樹上做窩后,每天天一亮,它們就怎么樣呢?”(分段欣賞)“小鳥就唧唧喳喳的叫”……“你最喜歡哪一句呢?”“我喜歡小鳥那句”“請你完整的表達出來”“我們一起來學一學”……
(幼兒對觀看課件非常感興趣,但是當他們看到、聽到散文詩里朗誦的和自己的表達一樣時,他們就興奮的和同伴說:“和我說的一樣”。我關注到了他們的興趣點,可是我不知道怎么辦?因為正好是完整欣賞環節,我不想破壞散文詩的意境。當欣賞完課件,出示圖片的時候感覺已經晚了。整個散文欣賞感覺很勉強,個別幼兒表達地很起勁,很自然,很真切,可是決大部分幼兒沒有真切地表達出來。而且圖片教具使用的有效性很差,其實在分段欣賞時,不用課件完全可以只用圖片帶領幼兒真切的表達。)
(三)快樂游戲。
“樹真好,想不想和樹做游戲。”“想”“那我們就和樹玩捉迷藏的游戲吧。當我閉上眼睛時,請你們輕輕地找一棵樹躲好。記住要輕輕地走過去哦。”(幼兒躲藏)“好了嗎?”“好了。”“那我來找你們了。”(輕輕地走到一棵樹后)“哦,原來你們藏在這里啊”。這時其余的孩子都起來了。“和樹做游戲,你們感覺怎么樣啊?”“很快樂。”“樹真好,我們在樹下捉迷藏,大家玩得開開心心、快快樂樂。”“樹真好,讓我們到外面看看我們的樹朋友吧。”自然結束。
(游戲是孩子最喜歡的一種活動方式,讓幼兒在和樹的快樂游戲中,進一步提升“樹真好”的情感。情感是激發了,可是沒有提供幼兒表達情感的機會,如果游戲結束時,我能讓孩子站在自己躲藏的樹邊,讓幼兒對著“樹”,真切地念念散文詩,再把自己的感受“樹真好,我們在樹下捉迷藏,大家玩得開開心心、快快樂樂”一起表達。這樣就更好了。)
1、教師真切投入,帶動幼兒真切地表達。
在每個活動中,教師必須充滿激情、真切的投入其中,才能讓幼兒積極的參與活動,真切地表達感受。散文詩教學更是需要教師充滿激情的朗誦,感染幼兒、激發幼兒有感情地表達。
在活動中,教師都能激情滿懷,全身心的投入。可是對于散文詩活動,教師還必須具備散文詩朗誦的水平。朗誦不是立竿見影能練就的.,必須反復的練習,有時還要對著鏡子練習。為了讓《樹真好》這個活動能順利的完成,我首先要過的關是能有感情的朗誦散文詩。我與楊老師反復地、一個字一個字的推敲,哪個地方停頓,哪個字念響一點,表情又該怎樣的。經過了反復地練習、真切地投入,我終于充滿信心的走入活動,比較順利的帶動幼兒真切的表達。
2、教具有效使用,推動幼兒真切的表達。
在幼兒的活動中,我發現有教具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啟發幼兒的思維,推動幼兒真切的表達。但是教具也不是越多越好,多了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有效的使用,發揮教具的作用。如在本次活動中,我的樹教具沒有充分的發揮作用,沒有推動幼兒的真切表達,而我制作這個樹教具卻花費了很長的時間。
教具怎樣有效使用呢?關鍵教師要關注孩子的表述,靈活地進行回應,并適時地調整自己的活動過程。這是相當難的。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在活動前進行反復地說過程,預設孩子可能出現的種種情況,針對不同的情況,教師該怎么變化教具,調整過程等等。這是一個相當實用的辦法。曾記得師范見習時,指導老師經常要求我們對著他或對著同學進行試講。
3、室內移入室外,激發幼兒真切的表達。
在真實的自然情景中,能激發幼兒真切的表達。活動結束后,我帶領幼兒來到戶外看他們的樹朋友,并邀請他們用散文詩來夸夸你的樹朋友。他們三三兩兩抱著樹,有感情地朗誦著《樹真好》,一遍朗誦完了,他們開心地跑到我面前說:“老師,樹聽了我們的朗誦,笑了。”多么真切地感受和表達啊。他們一棵朗誦完又換了一棵,就這樣一遍又一遍的朗誦著。原來枯燥的朗誦變得那么自然、那么真切,激發了幼兒表達的愿望。不禁讓我發自內心的感嘆“自然真好”!。也讓我對整個活動有了一個新的想法。應該把活動場地從室內搬到室外,讓幼兒在自然的場景下真切的表達。
《樹真好》教學反思總結 大班語言《樹真好》教學反思篇二
本周我們的主題是《我們的樹朋友》,在帶幼兒散步時,經常會看到幼兒園種植的各種樹木,也會引起幼兒討論,散文詩《樹真好》是篇優秀的文學作品,語言美、意境美。
感受散文詩語言、意境的優美,在教師引導下,了解樹能凈化空氣、美化環境的作用,萌發愛護樹木的情感。
難點是:
根據本散文詩的特點,嘗試仿編散文詩。
1.理解散文詩的內容、感受散文詩的優美意境,嘗試仿編散文詩。
2.了解樹能凈化空氣、美化環境的作用,萌發愛護樹木的情感。
成功之處:
今天餐后活動帶幼兒散步,有意識地引發幼兒討論有關于樹的好處,在活動中我先引發幼兒回憶剛才散步時我們觀察我們身邊的樹朋友,極大地發揮了幼兒誦讀詩歌的能動性,很受幼兒喜歡,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創編散文詩時,幼兒語言表達能力薄弱,知識面比較狹隘,需在課余活動中多擴充幼兒知識面,也要建議家長平日里多對幼兒進行教育指導。
《樹真好》教學反思總結 大班語言《樹真好》教學反思篇三
這是我備的一節公共課,由于幼兒園活動接連不斷,老師們都沒空來聽課,但是我覺得這個教學活動還是很搞笑的,孩子們喜歡這樣的活動方式,也樂于去學習散文詩。
本活動主要是讓幼兒欣賞散文、理解散文資料,感受樹的用途,并能遷移新的講述經驗,嘗試進行仿編,萌發親近樹木、愛護樹木的情感。根據目標,活動分為欣賞、朗誦、仿編幾個環節,緊緊圍繞目標展開,抓住了語言活動的重點,節奏較為緊湊。
在課前我精心設計問題,對四個畫面的提問都是都是不同的,如:“小鳥為什么喜歡樹還有誰喜歡樹為什么小貓友為什么喜歡樹呢”等等。在幼兒用散文中的語言回答后讓幼兒一齊來學一學,自然流暢的讓幼兒學說散文。
在活動中,我對幼兒的回答及時作出回應。在提問“你喜歡樹嗎為什么”時,一個幼兒說:“樹能夠做桌子。”其他幼兒就跟著說“樹能夠做椅子”等等,回答都局限在“樹能夠做什么”上,我立刻回應:“都是樹能夠做成什么東西,那在樹上、樹下能做什么呢”幫忙幼兒回到活動的目標上。有幼兒說到:“樹能夠做碗。”我立刻進行追問:“做什么樣的碗”幫忙幼兒將話講清楚。在幼兒說“樹能夠做鳥巢。”時,我立刻問到:“鳥巢是什么做的”讓幼兒得到了正確的經驗。在幼兒回答問題遇到困難時,我請其他幼兒幫忙他,讓幼兒在同伴互助中學會傾聽他人、評價他人。在組織活動時教師應做一個細心的傾聽者、敏銳的觀察者、用心的促進者,適時地對幼兒的提問回以有效回應,引發師幼之間、幼兒之間之間的多向互動。
從活動效果來說,活動中孩子們情緒高漲,興猶未盡,觀察、欣賞、記憶、想像、創編等多種潛力得到了鍛煉與培養,基本到達了活動目標。但是活動的不足之處也顯而易見。
作為散文欣賞活動,活動目標中要求幼兒欣賞散文,但按照活動設計,只是讓幼兒完整的欣賞散文一遍顯然是不夠的,幼兒的整體感受太少。因此可在第一次欣賞時配上輕柔的音樂,讓幼兒很快的投入情境,欣賞后提問“你在散文里聽到了什么”讓幼兒說說,不要求標準答案,然后“再來聽聽到底講了什么”
在活動的最后環節讓幼兒來為樹做點事,是為了讓幼兒萌發親近樹木、愛護樹木的目標,但在活動的組織上有些拖沓,而且整個活動的容量顯得較大,所以可將最后一個環節放到延伸活動中,并將活動落實到實處,認課班級樹,給它澆水、照顧它等,而第三個目標可滲透在前面的環節中。在活動中,教師應注意充分挖掘活動中蘊含的價值,在理解的過程中滲透情感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