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教案嗎?下面我幫大家找尋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教案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目標 古詩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篇一
教學這首詩,我依然采用學習古詩的“四部曲”進行。所謂“四部曲”指的是“解詩題、知作者、明詩意、悟詩情”。圍繞這幾個環節對本節課進行了以下的設計。
先是導入新課。在這個環節,我采用的是談話導入,通過課前交流,師生成為平等的對話者,而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以最佳的狀態進入到課堂學習中,自然導入本節課的學習。
第二個環節是“解詩題,知作者”。引導理解“之”、“廣陵”和題目的意思,并了解詩題中出現的“三名”——名樓黃鶴樓、名人孟浩然,名地廣陵。通過出示課件讓學生完成填空,交流查找到的李白及這首詩的背景資料,以便更好地理解這首詩。考慮到學生手上的資料匱乏,難以找到更多更好的資料,我還準備了李白與孟浩然的故事,巧妙地用導入古詩的方式講給學生聽,即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李白與孟浩然的友誼。
接下來是初讀古詩。讓學生畫出詩的節奏,并用多種方式的朗讀,讀出詩的節奏與韻味。
第四個環節是“學古詩,明詩意”。主要引導學生運用之前學到的學習古詩的方法(如查找注釋、查閱資料等)理解古詩。并通過小組討論交流對詩句的理解,進而全班交流,達到理解詩意的目標。新課標在對古詩文閱讀的評價建議中指出:“考察他們能否憑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詞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為考試內容。”放手讓學生憑借課文的注釋,聯系上下文進行學習,讓學生在說說詞語、詩句的大概意思的實踐中提高閱讀古詩的能力。
第五個環節是“齊探究,悟詩情”。首先引導學生感悟“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師導入:浩浩蕩蕩的長江水自西向東,順流而下,到達廣陵,黃鶴樓在西,揚州在東,所以詩人說“故人西辭黃鶴樓”;孟浩然從黃鶴樓去揚州是順流而下,而且詩人辭別的時間在春意正濃的三月,所以詩人說“煙花三月下揚州”。
詩句信手捏來,豪不雕琢。然后通過引導學生根據情境模仿句子寫詩。如:“故人辭別廣州城,煙花三月上(到)連南”“故人辭別小山城,煙花三月回廣州”等。既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又能培養學生對詩歌的興趣及寫作能力,讓學生覺得寫詩并不是很困難的事,拉近了學生與詩歌的距離。接著讓學生通過“寒冬臘月”“炎炎六月”“陽春三月”與“煙花三月”作比較,體會“煙花三月”的意境美和語言美。最后出示課件創設情境,展示一組美麗的春天圖片,讓學生欣賞,增加感性認識,再讓學生用優美的詞來表現三月的美麗,再過渡到描寫春天的詩句,不但拓展了學生想象的空間,還訓練了語言,促使學生調動自己的語言積累并使之得以活化,豐厚了語文的積淀,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理解后兩行詩時,抓住“孤帆”設疑:“長江是大唐盛世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每天都有很多帆船來來往往,可為什么李白卻只看見孟浩然的“孤帆”?引發學生思考,感受,理解,領悟。
有人說,詩歌是無聲的音樂。因此在課堂中要讓學生享受古詩的韻律美,畫面美以及整體美,以達到情感熏陶的目的。在“悟詩情”教學環節時我用音樂渲染,感情朗讀,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披文入境,涌動的是真實的情感,碰撞的是思維的火花。
除了在課堂上創設情境調動學生情感,我還收集了李白一年后再次為這次送別寫的一首詩《江下行》,通過拓展延伸,讓學生進一步感悟李白與孟浩然的深情厚誼,依依惜別之情也進一步得到升華。另外,這樣不僅增加誦讀積累的數量,拓展學生的閱讀面,培養學生積累的意識,也是一種初步的對比學習,激發并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和熱愛。
本節課,按照本人的設想,已經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教學時間的安排也合理。能夠讓學生通過嘗試寫詩,并給詩歌換一個詞,讓學生去感悟詩歌的意境美和語言美,激發學生熱愛詩歌的情感,本人的教學風格得到體現。但是,這節課的不足之處也是很明顯的。
首先,在課堂上,我本著充分相信學生,努力給他們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環境,給他們自讀自悟的機會,爭取使學生都“動”起來,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達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目的。但是學生互動似乎不夠大膽,課堂有點沉悶,小組合作學習也不是很積極的交流,自己完成了就不理別人,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同學的習慣沒有落實到位。
其次,本人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待提高。北京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指出:語言,是教師安身立命的根本。任何學科的教學,教師和學生之間溝通的紐帶都是有言語編織的。語文學科的教師更要規范、熟練、巧妙地駕馭語言。我們很多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由于不注意口頭語言的規范性和藝術性,養成了重復羅嗦的語言習慣。
語文教師要用語文的方式去表達,使自己的語言“語文化”。其實,跟我們要求學生寫作文要有文采,用上一些好詞佳句使文章變得生動具體等的道理是相通的。反思我的語言缺點,我是屬于寧可“寫”而不喜歡“說”的人,說話往往是前面一句還沒說,后一句已經蹦出來,說出來后才發現前一句還沒說,然后再去補充,因此讓人覺條理性不強,也不夠規范。此外,重復羅嗦、說話藝術性不強的毛病也是存在的。這是我以后需要加強訓練的。
此外,學法的指導、教學技巧也有待進一步提高。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目標 古詩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篇二
古詩《送孟浩然之廣陵》巧妙地包含在一個生動感人的故事中。文章是詩歌的擴展和闡釋,詩歌是文章的濃縮和提煉。詩與文渾然一體,旨在使學生通過課文更易于理解詩歌的意思,體會詩歌的意境,領悟詩歌的情感。
由于我這一次是選班上課。也是一個對自已的挑戰,到一個自已不熟悉的班上課。能提高自已隨機應變的能力。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給學生盡量多的潛心會文的時間。課始讓學生一邊讀課文一邊想象語言文字描繪的情景,你能看到哪幾幅圖景?(美景圖、話別圖、目送圖)我的目的是想讓學生潛心會文,投入地走進文本,傾聽文本的聲音,在腦海中再現那感人的情景,真摯地走進人物的內心,讓學生與文本的對話真正成為“一種精神的相遇”。
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關鍵的詞句涵詠真情。雖然只是這樣短短幾個字,卻能夠很好的表現人物離別時的濃濃情深深意。我在課上引導學生細細品味,在教師的不斷引導中,不斷地對文本的催化中,學生的情感融合到了詩人的情感中。讓學生不僅看到了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本的內部,發現了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到了文字背后豐富的情意像,文字背后蘊含的人物的豐富情感。
《送孟浩然之廣陵》這篇文章主要是引導學生體會人物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但文本描寫的情景離學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細膩,這是很難體會到的。可是課文中有幾個空白點:話別時他們還會說些什么?目送友人的船漸行漸遠,望著浩浩蕩蕩的江水,此時李白心情激動,他會想些什么呢?給了學生無限的想象空間,讓學生想象說話,在想象中與人物進行心靈的溝通,產生共鳴,從而更好地體會那意境。
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寫的情景時空跨度太大,加之學生對人物以及古詩的背景了解又太淺,學生就很難與文中人物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如何讓學生正確理解,讓孟浩然的形象在學生心中豐盈起來,讓學生在情感上與李白產生共鳴,也對孟浩然充滿敬仰之情。我適度地把課外資料引入課堂,盡力拉近文中人物與學生的心靈距離。既幫助學生感悟課文內容,又使孟浩然這個人物形象在學生心中變得“充實”“厚實”起來,對調動激發學生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瀾的作用。
一、課堂上體現了以讀為本,為學生創設了與文本對話的廣闊空間。整體感知時的略讀,突破難點部分的品讀,升華情感時的引讀等,以讀貫穿了整個課堂教學。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詩人的情感,詩的意境。同時,通過有聲有色的讀課文,使學生更多、更直接地與文本對話,使課堂回歸了語文教學的本色,上出語文課的特點。
二、借助文本引入資料,開拓課程資源需要有個“度”,這堂課上教師對這個“度”把握得很好。借助文本恰到好處地引入孟浩然的相關資料。這里的教學環節設計得很好,一步步讓孟浩然的人物形象在學生心中豐滿起來,讓學生在情感上與李白產生共鳴。
劉勰在《文心雕龍》里說到:醉文者,情動而詞發,觀文者,披文而入情。人間最美是真情,只有領會了詩中的情感,才會真正的去理解這篇課文。不過,在課文中有一些地方的訓練不到位,今后在課堂中要注意去克服。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目標 古詩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篇三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短短的28個字表達了一種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同時又有一種闊大深遠的意境。這是唐代時期非常盛行的送別詩中的佳作,讀來很有韻味。
上這首詩歌前,我的本意既想教給學生一種學習古詩的方法,又希望學生能發散思維,大膽想象詩人與朋友分別時的畫面。于是,在在教學設計上,我從題目入手,抓住一個“送”字,讓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學生覺得就一個字來提問非常新奇,紛紛舉手想要發言,在熱鬧的發言中,我步步啟發,引導他們提出了“誰送誰”、“在哪送”、“送到哪”、“何時送”、“怎么送”、“為什么送”六個問題,讓學生圍繞這六個問題去反復讀詩,一一解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引導學生理解整首詩發生的背景、體會煙花三月的美景、感受詩人李白的難過和對友情的珍重并進行感情朗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非常的高。
有人說:詩歌是無聲的音樂。因此在課堂中要讓學生享受古詩的韻律美,畫面美以及整體美,以達到情感熏陶的`目的。“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龍》。要使學生披文以入情,教師就必須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披文入境,進而入情。
在“悟詩情”教學環節時我讓學生先朗讀古詩再觀察圖畫最后音樂渲染,通過移情,換位思考:“如果你就是李白,李白就是你。你會對即將離開的孟浩然說些什么?”學生的情感體驗被調動起來,紛紛發表自己的觀點,課堂上流淌的是詩意的語言,涌動的是真實的情感,碰撞的是思維的火花。
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們積累背誦。同時指出: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的聚散離別,請你用幾句話,寫一寫與親人或好友離別時的場景或心情,并恰當運用學過的詩句來表達。這樣的教學,不僅增加誦讀積累的數量,也是一種初步的對比學習,激發并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和熱愛。最后的練筆意在讀寫結合,古為今用。
當然,這節課上也有不足之處。例如,課前學生收集的東西較少,一節課下來總覺得學生了解有關這首詩方面的信息還是太少,沒有拓寬學生視野。這也許需要我們在今后的教學中更應該注意這些,這樣一來既便于老師把握課堂教學,又利于學生的進步,拓寬學生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