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讀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桃花心木》讀后感600字 《桃花心木》讀后感開頭篇一
是啊,讀了這篇文章,我也產(chǎn)生了和作者一樣的感受,只有在不固定的環(huán)境下歷盡艱辛磨難,才能取得成功。比如,諾貝爾在發(fā)明炸藥的過程中,遭遇了多少次挫折呀!還付出了血的代價呢!他的弟弟被炸死,父親被炸成殘廢,自己也被炸的滿身鮮血。但是他堅持不懈,勇于探索,最終如愿以償,發(fā)明了炸藥。
我還想到了海倫·凱勒,從小就雙目失明、雙耳失聰,他承受了多少痛苦呀!然而她沒有放棄,最終成為了一位著名的作家,為歷史又增添了輝煌的成就。
想想,我真是不如他們,我生活在衣食無憂的生活中。在家里都是小公主、小皇帝。一遇到事情,“媽媽,我該怎么辦呀?爸爸、快來幫幫我呀!”從來都沒有想過要通過自己的腦子和雙手去解決面對的事情。
現(xiàn)在我明白了,當困難來的時候,我要對媽媽、爸爸說“放心吧,我會盡力解決的?!?/p>
我想對孩子說“不要再做小公主、小皇帝了,要自己面對,堅持不懈,做自己命運的主人吧!
《桃花心木》讀后感600字 《桃花心木》讀后感開頭篇二
人要培養(yǎng)自己自主、自立、自強的品格!
最近我讀了一篇課文,叫作《桃花心木》,聽著名字大家就肯定會說這篇文章寫的是一棵樹,可這篇文章卻講了一個做人的道理。
這《桃花心木》是借種樹喻育人,告訴我們只有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才能經(jīng)得起生活的考驗,才能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說明經(jīng)受磨練是成長、成材的必要條件。
讀后,我遠原本平靜的心像一顆石子投進大海中一樣動蕩了,心潮一下子涌動起來。我想起了原來的我。原來,我是爸、媽的掌上明珠。他們什么都不讓我干,天天都是什么“一定要好好學習呀!什么事兒都別干!”“快去學習去,這兒由爸、媽來收拾!”天天如此,漸漸的,我什么都不會干了,甚至連桌子都擦不干凈。我總想找個機會學一學,試一試。一天,我剛拿起抹布,還沒沾上桌子,媽媽一把抓住我的手,笑著說:“快去做作業(yè)去,桌子媽媽來擦?!薄皨寢?,您放了我吧!你們總覺得學習最重要,這沒錯,可是你們忽視了我的成長,以后我有了本事,到了外面自己獨立生活時,我應(yīng)該怎樣應(yīng)付那些家務(wù)呢!現(xiàn)在就沒有一個鍛煉的空間,您讓我以后怎么辦?”
媽媽被我的一番話打動了,她說:“孩子,你說的對,媽媽、爸爸不應(yīng)該天天只讓你學,應(yīng)該讓你鍛煉一下自身的能力,以后你想做什么都行!”我和媽媽笑了,以后我做什么也不會再受到爸、媽的勸阻,我的能力慢慢提高,成了現(xiàn)在的我。
是呀!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才能經(jīng)得起生活的考驗,才能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讓我們離別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依靠別人的生活吧!從小就要經(jīng)風雨,見世面,去經(jīng)受艱苦的磨練,從中鍛煉自己對挫折,對失敗的承受力,培養(yǎng)自己自主、自立、自強的品格!
《桃花心木》讀后感600字 《桃花心木》讀后感開頭篇三
《桃花心木》這篇課文是借樹的生長間接來比喻人的成長。
這篇文章是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不只是樹,人也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jīng)得起生活中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p>
沒錯,人和樹一樣,都要學會在不確定中生活。樹木要在不確定中學會把很少的養(yǎng)分轉(zhuǎn)化為巨大的能量,才能長成參天大樹,人在生活中同樣也會遇到很多不確定,只有經(jīng)得起那些風風雨雨的考驗,才能學會堅強、獨立自主。
而在生活中,我總有一個小毛病,遇到困難和問題就會去找父母。老爸老媽經(jīng)常說:“你可以動動腦子,自己去解決這些問題的嘛.....”我聽了又會很委屈的說:“是你們自己說不懂得可以來問你們的啊!”
長大后,我才知道了自己的這個壞毛病,并及時改正了!從今以后有什么困難我都會自己解決,不會再去依賴任何人!
我們從小就要培養(yǎng)獨立自主的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困難和問題也可以自己去動腦解決。
比如,當你遇到一道難解的應(yīng)用題時,會去直接抄襲別人的答案,這樣做只會害了自己,失去一次鍛煉自己思維的機會,還會讓自己養(yǎng)成了依賴的習慣。
其實人和樹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經(jīng)常會遇到一些困難和挫折。懦弱的人只會退縮,向困難低頭;意志堅定的人才不會被困難嚇倒,而是大膽的迎接困難的挑戰(zhàn)!
《桃花心木》讀后感600字 《桃花心木》讀后感開頭篇四
在這學期學過的課文中,我最喜歡讀《桃花心木》了。這片課文不僅語言生動,內(nèi)容新穎,還蘊藏了深刻的道理。
《桃花心木》主要敘述了一個種樹人在作者老家旁種下了一種名叫“桃花心木”的樹,但讓作者深感奇怪的是:種樹人來給樹苗澆水的時間并沒有規(guī)律。作者曾做過種種猜測,可都被事實否認了。后來,種樹人解釋:“我這種做法只不過是想讓桃花心木在不確定的生活環(huán)境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不讓樹苗養(yǎng)成依賴的心。這樣,讓它們長成百年大樹就不成問題了?!弊髡呗?lián)想到: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經(jīng)起生活的考驗,能獨立自主,努力成長。
讀了這篇課文,我很受感觸。作者由種樹人的一番話,想到了人。實際又何嘗不是這樣的呢?
設(shè)想一下,如果一個人在他人的百般呵護下,順利的走著人生旅途的一程又一程。假使位這個人鋪“路”的人們不在他身邊了。那么他會適應(yīng)這種艱難困苦的新環(huán)境嗎?當然不能!因為,在他人的呵護下,這個人已養(yǎng)成了依賴的心。表面看,他的一切都很順利;實質(zhì)上,他走過的“路程”沒有經(jīng)過挑戰(zhàn)的人走得扎實、穩(wěn)當。當呵護這個人的人們離開了他時,這個人就會像魚兒離開了水,對一切都無能為力了。
反過來講,如果這個人什么事情都嘗試著自己做,努力克服困難,深化對環(huán)境的感受與情感的感知,就會一步比一步走得踏實,一次比一次順利,不是嗎?
所以說,我們從小就應(yīng)該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試著解決問題,適應(yīng)各種環(huán)境,還要學會把極少的養(yǎng)分轉(zhuǎn)化為巨大的能量。這樣,才能像課文中寫的桃花心木一樣,“優(yōu)雅自在,顯出勃勃生機,再也不會枯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