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使用范圍很廣,按照上級部署或工作計劃,每完成一項任務,一般都要向上級寫報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況、工作中取得的經驗教訓、存在的問題以及今后工作設想等,以取得上級領導部門的指導。寫報告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最新報告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 地質實習心得篇一
1、通過野外實習和實地地貌及水文觀察,理論結合實踐,掌握各種地貌類型的基本形態、基本特征、物質組成、發育過程和演化歷史。
2、了解不同水文條件下,河流地貌的演化規律,小流域地貌的發育,空間組合規律。
3、培養野外觀察、動手和分析等技能,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和綜合能力。
地點:浙江省富陽、杭州、富春江流域地區
時間:20xx年8月27日—20xx年9月2日
杭州處于浙西山地與長江三角洲平原的銜接地帶。地勢西高東低,絕大部分為構造剝蝕地貌,游客費為三個地形單元:外圍峰絲,主要由泥盆系砂巖組成,高度300-400米;內圈山體,如玉皇山,由石炭-二疊系石灰巖組成,高度200米左右,巖溶地貌發育;北部孤山、葛蛉、寶石山由侏羅系火山碎屑巖組成,高度在35-125米之間。杭州市平原部分由第四系組成,其分布或近西湖、或濱湖面呈橢圓形,南北伸長3.3公里,東西2.8公里,周長為15公里,水面面積月5.6平方公里。
錢塘江呈“之”字形流經杭州市城區的東南側。
杭州地區大地構造處于揚子準地臺錢塘臺褶帶,杭州西湖地區一篇低山丘陵是西湖復向斜內中生代斷塊隆起區,包括市區在內的杭州市東北地區的平原是中生代斷陷盆地。中元古代以后,地層發育齊全,巖漿作用頻繁,地質構造復雜,成礦條件較好。近期由于現代構造運動趨向緩和,地震活動顯得微弱,地殼相當穩定。區內地層出露和巖石種類組成較齊全,地質構造復雜而地貌類型多樣,有火山熔巖地貌、構造地貌、巖溶地貌、流水地貌等等,地表起伏變化大,山、丘、崗、溝和平原組合構成了杭州地區獨特的地域綜合體。
20xx年8月30日 九溪十八澗途中
九溪十八澗源頭在龍井村一帶,形成了一個面積巨大的漏斗狀盆地。該盆地的四周山嶺基本上由砂巖組成,只在東北角靠近龍井泉處出露了石灰巖,巖層傾向北東,與地形坡向趨近一致。巖層層面裂隙及節理發育,一條北東方向延伸的斷層正好穿過龍井寺,這些都成為龍井泉的導水通道。泉水出露位置龍泓澗和九溪分水嶺“y”口的下方,地形上有利于水的匯集。西面棋盤山集水面積較大,植被茂盛,有利于地表水入滲補給地下水,這些因素就是形成龍井泉的主要原因。得益于這種特殊的地形,無數細小的水流都匯集向盆地中心部分匯集,形成了今日的“九溪十八澗”。我們所觀察的階地在九溪十八澗這一實習路線中。階地是當某一地區由于河流下蝕,過去不同時期的谷底相對高出洪水期水面,呈階梯狀分布在谷坡上形成的。該階地位于療養院門口,為基巖、礫石結構的基座階地,這種階地以基巖為基座,基巖頂部覆有河流沖積物,它的形成是由于構造抬升,河流下切,并切過原先河谷底部。上圖中的階地下部基巖為康山群的石英砂巖。礫石層約有80厘米左右,因河流作用礫石均有一定磨圓度(二級磨圓度),表土層約40厘米厚,上面為保護和改善環境已經種植了毛竹等植被。
20xx年9月1日 富春江流域(新沙島)
新沙島是富春江江心的一座江心洲。它的形成大致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泥沙逐步落淤形成水下沙灘,它并不位于主流線上,在枯水期也不露出水面,此時稱之為雛形心灘當上游河道河勢有利,河流經常交替地沖刷河道,而不直接沖擊雛形心灘,該心灘就有可能逐漸穩定和漲高,在枯水期露出水面而成為心灘。心灘的組成物質和雛形心灘一樣,多為河流所挾帶的較粗的床沙質。心灘前端流速較大,易受沖刷,尾部流速較緩,有利于粗砂落淤而使心灘向下游加長,逐漸發展為淺灘,洪水期間細粒物質在淺灘上沉積,平水期淺談接受河流沖積物在其上堆積,形成了我們在洲頭沙灘所看到的沙泥交替的多旋回二元結構。由于富春江大橋的修建使得洲頭上游水位雍高,使水流對洲頭的侵蝕速度加快,為阻止洲頭后退,沙灘上有一些木樁,同時種植了一些植被。
沿江邊沙灘可以觀察到潮灘上有很多氣泡沙結構,這是由于漲潮時潮水將部分水壓入海灘,同時空氣也被壓入,退潮后空氣冒出所形成的。此外還有很多泥球(右圖),具有黏性,這是在水的作用下部分土塊碎裂,其中沙被水流沖走,剩下的泥被水流磨成球狀形成的。除了泥球,還能在照片中看到波浪狀的泥,這是一種灘角(間)地形,是由波浪向岸逼近沖走沙,泥被沖蝕后形成的外形。
20xx年9月2日 分水江地區
分水江為富春江的最大支流,源于臨安天目山,全長165.2千米,上游臨安境內干流稱天目溪,進入桐廬境內稱分水江,集水總面積343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31.8億立方米。富春江在平面形態上為微彎型與分汊型交替的河道,動力條件以徑流為主,河床相對穩定。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 地質實習心得篇二
通過野外實習,進一步了解地質學的基本內容,掌握地質學的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了解和掌握地表形態及其發生、發展、結構和分布規律。重點掌握實習區域的地層、巖石、礦產,地質構造(褶皺和斷裂)和古生物的主要類型、分布及其演化規律,及野外地質調查基本方法等,并綜合研究和掌握地球表層各自然要素的性質和特性,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
主要實習地點是古武當山,京娘湖,蓮花洞。
(一)5月9號 實習前準備
在課堂上我們已經學習了地質地貌學這門課程,對地質地貌的一些基本知識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馬上就要去野外實習了,我們都很興奮,都在為實習做準備。首先我們上網查了實習地的概況(地理位置,地質地貌)大概了解到:約在距今19億年的時候,發生了一次顯著的地殼運動,叫“呂梁運動”,使中元古界與下元古界呈角度不整和接觸,呂梁運動以后,相對穩定地層的范圍不斷擴大,地形高低起伏,比較復雜。有些地層在久經腐蝕以后,開始下沉,形成地質史上一次大規模的海浸,無脊椎動物和菌藻類植物開始出現,一直到距今大約8億年的寒武紀時代,京娘湖地區還一直沉浸在一片汪洋大海中。到距今大約兩億五千萬年的時候,地殼又發生了一次大運動,稱為“燕山運動”。由于地殼斷層,大部分海水向東消退,京娘湖地區仍處于大海的邊沿,洶涌的海濤沖刷巖石,形成千姿百態的溝壑深谷,到了距今大約6500萬年的時候,地殼又發生了一次大運動,叫“喜馬拉雅”運動,西部地殼相對隆起,東部地殼相對下沉,海水向東消退,整個太行山脈的雄姿也由于海水的消退展現出來,這里形成了北臺、太行、唐縣三層夷平面,培養了京娘湖、古武當山、七步溝、武西岳的石英砂巖峽谷峰林景區。古武當山巖石主要為砂巖,大部分屬于三大巖石中的沉積巖,還有少量的變質巖。
(二)5月10號 古武當山實習
上午坐車到達古武當山,我們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沿山路向上爬,觀察當地的地質組成,地質構造。
老師給我們介紹到古武當山地區的巖石主要為砂巖,大部分屬于三大巖石中的沉積巖,還有少量的變質巖。砂巖是由石英顆粒(沙子)形成,結構穩定,通常呈淡褐色或紅色,主要含硅、鈣、黏土和氧化鐵。砂巖是一種沉積巖,主要由砂粒膠結而成的,其中砂里粒含量要大于50%。決大部分砂巖是由石英或長石組成的。變質巖是指受到地球內部力量(溫度、壓力、應力的變化、化學成分等)改造而成的新型巖石。固態的巖石在地球內部的壓力和溫度作用下,發生物質成分的遷移和重結晶,形成新的礦物組合。如普通石灰石由于重結晶變成大理石。
1.巖層的節理
它是斷裂構造的一類,指巖石裂開而裂面兩側無明顯相對位移者(與有明顯位移的斷層相對)。節理是很常見的一種構造地質現象,就是我們在巖石露頭上所見的裂縫,或稱巖石的裂縫。 這是由于巖石受力而出現的裂隙,但裂開面的兩側沒有發生明顯的(眼睛能看清楚的)位移,地質學上將這類裂縫稱為節理,在巖石露頭上,到處都能見到節理以節理與巖層的產狀要素的關系而劃分為四種節理:
走向節理:節理的走向與巖層的走向一致或大體一致。
傾向節理:節理的走向大致與巖層的走向垂直,即與巖層的傾向一致。
斜向節理:節理的走向與巖層的走向既非平行,亦非垂直,而是斜交。
順層節理:節理面大致平行于巖層層面。
2.斷層
地殼巖層因受力達到一定強度而發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顯相對移動的構造稱斷層。
正斷層:逆斷層的斷層面也幾乎垂直,但上盤向上移動,而下盤向下移動,這種類型的斷層是由于板塊擠壓形成的。沖斷層與逆斷層的移動方式相同,但斷層帶幾乎是水平的。在這類同樣是由擠壓形成的斷層中,上盤的巖石實際被向上推移至下盤的頂部,這是在聚合板塊邊界中產生的斷層類型。
逆斷層:在平移斷層中,巖石塊沿相反的水平方向移動。正如轉換板塊邊界中所述,地殼塊相互滑動時形成這些斷層。
平移斷層:在所有類型的斷層中,不同的巖石塊緊密地相互擠壓,在移動過程中形成很大摩擦力。如果這種摩擦足夠大,這兩塊巖石將咬合,因為摩擦力使它們無法相互滑動。在這種情況下,來自板塊的力量繼續推動巖石,從而增大施加在斷層上的壓力。
3.尖滅
“尖滅”指具有一定體積的物體其逐漸縮小直至消失的現象。地層的尖滅指的是沉積層向著沉積盆地邊緣,其厚度逐漸變薄直至沒有沉積。超覆是海侵時隨著沉積范圍的擴大,上覆巖層的沉積范圍大于下伏巖層的現象。
4.褶皺構造
褶皺構造是巖層層因在構造運動的作用下而變形,形成的一系列連續彎曲。巖層的連續完整性未遭到破壞,是巖石塑性變形的表現。它在層狀巖層中表現的最為明顯;是地殼上最常見的一種地質構造形式。褶皺是最重要的構造現象,因而是構造地質學研究的重要內容。
(三)5月11號 京娘湖實習
今天我來到京娘湖,將對波痕、泥裂進行觀察,對河谷形態、河谷的發育形成進行認識性的學習。
1.波痕
波痕是淺海、河湖的一種小型地形特征,由尖波峰、圓波谷,坡度對稱組成連綿波浪狀。沉積環境分析的重要標志,是典型的沉積構造之一。非粘性的物質(陸源砂、碳酸鹽砂)在波浪、水流或風的作用下,在其表面形成的波狀起伏的痕跡,如沙漠中的沙丘、海灘的沙坡等。一個波痕由一個波脊和一個波谷組成,同一種波痕一般成組出現。通常按波痕形成的動力將波痕分為水流波痕、波浪波痕、干涉波痕和風成波痕等;然后再根據其大小,形態或對稱性作進一步的劃分。出現于巖層的頂面.并可在上覆巖層的底面上留下印痕.因此可以利用波痕來決定巖層的頂面和底面。
2.泥裂
泥裂又稱干裂、龜裂紋,是指泥質沉積物或灰泥沉積物,暴露干涸、收縮而產生的裂隙,在層面上呈多角形或網狀龜裂紋,裂隙成“v”形斷面,也可呈“u”字型,可指示頂底面。裂隙被上覆層的砂質、粉砂質充填。
3.河流地質作用
河流地質作用分為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和沉積作用。
通過本次野外實習,讓我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各種巖石呈現在我們眼前,通過老師細致的講解,我們更深一層的了解到各種巖石的性質,從外表到巖石的組成及結構。地質學確實有著它自己的魅力,在我們以后的工作中我們肯定會用到很多地質知識,這是我們的基礎。總的來說,本次實習不輕松,首先,短時間接觸到這么多的巖石,想要了解透徹還需要我們進一步查閱資料。其次,本次實習對我們的體力也是一個小的考驗,但作為土木工程的學生,本次實習是一個很難得的機會,在學校學習之余多參加這些室外實習有助于我們從感性上了解土木工程地質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我們對知識的了解更加深刻!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 地質實習心得篇三
1、學會對巖石的肉眼判別
2、了解饅頭山沉積巖的每一層的巖石組成及其顏色、厚度等
3、學會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
4、用地質羅盤測量實地測量巖層的產狀(走向、傾向、傾角)
5、掌握褶皺的基本知識和判斷背斜、向斜的能力
6、現場認識斷層、滑坡、巖層,背斜、向斜等地質現象
我們的實習分為兩天(六月三、四號),六月三號實習地點是長清張夏鎮滿壽山和靈巖寺, 實習項目是滿壽山的巖層構成和滑坡、斷層現象,六月四號的實習地點是蘇莊,實習項目是背斜構造和地質羅盤的實習,六月四號下午我們結束地質實習,返回學校。
(一)認識滿壽山的巖層
饅頭山,海拔408米,位于濟南市長清區張夏鎮境內,當地老百姓習慣稱此山為“饃饃山”、“滿壽山”,或者高雅的稱為"曼壽山"。20xx年,饅頭山被世界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第三地質名山,當年又被列入省級地質自然遺跡保護區。饅頭組主要由紫紅色、黃綠色等雜色頁巖及泥質、白云質灰巖組成。底部不整合于泰山雜巖的肉紅色片麻狀花崗巖之上。下部灰巖中含磁石結核和條帶,上部頁巖中具微細水平層理,中部頁巖含有三葉蟲化石~中華萊德利基蟲。厚度119米。
在開始實習前,劉老師將此次實習分為三組—饅頭組(十層)、毛莊組(六層)、徐莊組(五層)。
1、饅頭組
第一層是由頁巖組成,厚約兩米,巖層呈現黃綠色,局部呈現灰色,風化程度非常的嚴重,裂隙發育大,我們在工程中應盡量避開。
第二層是由石灰巖組成,該層巖石深入山體,厚約四米,巖石呈灰綠色,此處的裂隙極有可能發育成溶洞,所以工程中應注意勘探。
第三層是頁巖,厚約八米,巖石呈現黃綠色,局部呈現褐色。
第四層是由頁巖組成,厚約十三米,顏色顯紫色。
第五層是由石灰巖組成,厚度約六米,顏色呈現土黃色,裂隙發育輕微,有利于工程實施。
第六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四米,顏色呈現黃綠色。
第七層是由石灰巖組成,厚度約兩米,顏色呈現綠色,空隙發育,石灰巖表面覆蓋物為填充在裂隙中的雜質。
第八層為頁巖,厚度約七米,顏色為紫紅色風化程度比較大。
第九層為石灰巖,厚度約兩米,顏色為灰白色,縱向裂隙發育比較大,但是橫向裂隙發育小,前度較高。
第十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五米,顏色呈鮮紅色,由于該層位于山頂,所以此處巖石風化嚴重。
2、毛莊組
第一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四米,顏色為紫紅色,頁巖中含有云母。
第二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為十三米,顏色呈現紫紅色。
第三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為四米,顏色為紫紅色,由于該處地勢高以及各種外力因素,使得該巖層水土流失嚴重,表面基本無植被覆蓋。
第四層:灰色鮞狀石灰巖,厚零點八米。
第五層:灰色石灰巖,厚零點二米。
第六層:灰色鮞狀石灰巖,厚零點三米。
3、 徐莊組
由于徐莊組地勢陡峭,我們不能繼續前行,所以未能近距離觀察徐莊組的巖層組成。
(二)認識滑坡與斷層
下午我們到達靈巖寺附近,開始下午的實習,主要是認識滑坡,斷層以及一塊花崗巖。
首先老師將我們帶到實習地點,指著遠處的山體讓我們找出斷層的上盤,下盤,斷層線,斷層面以及滑坡體,然后詳細講解了該處滑坡和短層,在山路的一邊同學們邊聽邊記,最后老師帶我們去看了一塊花崗頒巖,三號的實習結束。
(三)認識蘇莊斷層
六月四號,我們開始了第二天實習,首先是一處斷層,這處斷層比昨天的更有價值與意義,因為該處斷層斷距小,我們能看的很清楚上盤,下盤等,而且該處斷層低。加深了對斷層的認識。
(四)地質羅盤的實習及背斜的判定
地質羅盤儀是進行野外地質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種工具。借助它可以定出方向,觀察點的所在位置,測出任何一個觀察面的空間位置(如巖層層面、褶皺軸面、斷層面、節理面……等構造面的空間位置),以及測定火成巖的各種構造要素,礦體的產狀。
巖層走向是巖層層面與水平面交線的方向也就是巖層任一高度上水平線的延伸方向。測量時將羅盤長邊與層面緊貼,然后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的水泡居中,讀出指針所指刻度即為巖層之走向。巖層傾向——是指巖層向下最大傾斜方向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恒與巖層走向垂直。測量時,將羅盤北端或接物覘板指向傾斜方向,羅盤南端緊靠著層面并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水泡居中,讀指北針所指刻度即為巖層的傾向。
背斜是褶皺的一種,為巖層向上拱起的拱形褶皺,經風化,剝蝕后露出地面的底層,分別向兩側成對稱出現,老地層在中間,新地層在兩側,另外褶皺也包括向斜,其為巖層向下彎曲的槽型褶皺,經風化、剝蝕后,露出地面的地層分別向兩側成對稱出現,新地層在中間,老地層在兩側。自然界的背斜和向斜相互連接、相間排列,常是多個連續出現。正常情況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皺的兩種基本形式。
褶皺要素:褶皺要素是指褶皺的各個組成部分,主要有:核、翼、轉折端、樞紐、軸跡、脊線和槽線、褶軸。
結束斷層的實習,我們繼續登山,開始褶曲的認識與實習,首先,老師將我們帶到一個牙口讓我們判斷一下該處是向斜還是背斜,同學都說是向斜,老師說過一會就知道答案了,咱們慢慢的揭露它,然后我們在劉老師的指導下對地質羅盤進行了實習,同學們分組測量,我所測得巖石產狀如下:走向ne35,傾向ne360,傾角45 。
在結束了羅盤的實習,我們繼續上行,在途中老師不時停下給我們講解背斜與向斜的判定方法,我們從中知道背斜與向斜不能簡單通過直觀的感覺來判斷,就像這個山他就是一個背斜構造,雖然在途中非常像向斜,當我們走到最后一個山頭的時候,結果就出來了,這就是一個背斜構造,是由于地質運動的時候,兩側受力不均造成背斜的一翼陡峭,而另一翼緩,所直觀看上去容易造成錯誤判斷。
在看完了,這個背斜構造后, 我們的實習全部結束,下午返校。
1、我們在實習過程中學到了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縮小了書本與實際的差距。
2、學會了地質羅盤的使用,測得巖層產狀。
3、掌握了背斜與向斜的基本判定。
4、對斷層與滑坡等地質現象有了進一步認識,理論聯系實際。
5、了解了饅頭山的巖層構造,對沉積巖有了更深的認識。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 地質實習心得篇四
在鉆探隊實習了一月,其中可以說是苦中有甜,累中有樂,對己的地質知識有了一個量變到質變的系統積累與考驗,粗略的把握了地質鉆探重要性和基本任務,鉆孔的設計和結構以及鉆孔的布置原則等等,己也從一個紙上談兵的階段稍微上前跨了一步,感謝老工人老師傅的不厭其煩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指導和教誨,鉆探隊領導的人關懷,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笨鳥先飛早入林,笨人勤學變聰明。這些知識和實習過程,足以使我受益終身了。就我在實習過程中的感想與心得匯報如下。
。
都說安全是天,可以前也并沒有怎么在意,在實習期間才深刻的認識到安全生產的重要性和意義。在這里領導和工人都嚴格的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安全生產方針。新工人來的第一課就是安全教育,我來的時候就首先的讓我學習了
安全生產的法規。使我明白了什么叫“三不傷害”;同時也增強了我保護意識。通過系統的學習使我明白了安全的重要性,所以在實習期間沒有發生以外的事故,做到了安全生產。
。
這次我們打的是水觀測孔,通過己的實際操作,結合己在學校所學的理論知識;以及老工人師傅的指導幫助。學會了判斷巖層、操作機器、測量水位以及書寫紀錄。使己的業務水平有了一個質的提高。同時也增強了己動手操作水平。期間主要對平砂巖做了一些細致調查研究:砂巖是一種沉積巖,主要由砂粒膠結而成的,其中砂里粒含量要大于50%。決大部分砂巖是由石英或長石組成的,石英和長石是組成地殼最常見的成分。砂巖的顏色和沙子一樣,可以是任何顏色,最常見的是棕色、黃色、紅色、灰色和白色。地球上常見由砂巖相成的懸崖峭壁。有的砂巖可以抵御風化,但又容易切割,所以經常被用于做建筑材料和鋪路材料。砂巖中的顆粒比較均勻堅硬,所以砂巖也被經常用來做磨削工具。砂巖由于透水性較好,表面含水層可以過濾掉污染物,比其他石材如石灰石更能抵御污染。我們這里鉆探時主要遇到的困難是打平頂山砂巖,平頂山砂巖硬度高容易破碎在鉆進過程中不容易鉆進又容易掉塊卡鉆,所以在以后的學習中我要多注意加強這方面的學習。
。
我們一般在野外作業,比較枯燥乏味,許多配套設施也不到位。不過在這一個月的實習中讓我學會了許多以前不會的東西,也學會了在勞動中尋找快樂。同時了增強了己獨立生活和判斷問題的能力。我想這將會成為讓我一生都收益的財富。
在這為期一月的實習生活中,我受益匪淺。短短的30多天內,我不僅向老工人師傅學習了鉆探基本方法和技巧,體會到應如何跟和同事交流和相,更被隊里同志們的無私敬業精神所感動。這不僅為我今后的理論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使我今后從事鉆探行業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最后,更加感謝學校和隊領導給了我實習學習的機會,也多謝同事們多日來無私的照顧和關心,使我開心順利的完成在隊里的實習生活。 報告節如下:
第一緒言,實習地區的交通位置和然地理狀況附交通位置圖、實習的任務、目的、要求、人員的組成及實習時間等。
第二 地層
首先簡述實習地區露的地層及分布的特點,然后按地層時代老至新進行地層描述。分段描述各時代地層時應包括分布和發育概況、巖性和所含化石、與下伏地層的接觸關系、厚度等附素描圖。
第三巖石
描述各種巖體的巖石特征、產狀、形態、規模、露地點、所在構造部位以及含礦情況附剖面圖、素描圖。
第四構造
概述實習地區在大一級構造中的位置和總的構造特征,分別敘述實習區的褶皺和斷裂。
褶皺:褶皺名稱如玉皇山向斜,組成褶皺核部地層時代及兩翼地層時代、產狀、褶皺軸向、褶皺橫剖面及縱剖面特征附素描圖、剖面圖
斷層:斷層名稱、斷層性質,上盤及下盤或左右盤地層時代,斷層面的產狀,斷層
證據附素描圖、剖面圖
闡述褶皺與斷裂在空間分布上的特點。
第五地質發展階段簡述
根據地層的順序、巖性特征、接觸關系、構造運動情況、巖漿活動過程等說明本區地質歷史上有那些階段。每階段有那些事件和特征。
第六其它方面,包括外動力地質現象。
后記,說明實習后的體會、感想、意見和要求。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 地質實習心得篇五
1、實習時間:20xx年11月5日
2、實習地點:(1)馬鄉不整合接觸關系地層實習基地(2)堆龍德慶平臥褶皺實習基地(3)羊八井高嶺土礦實習基地
3、實習目的:
(1)認識基本的地質構造結構
(2)學會使用地質羅盤儀測產狀
(3)學會繪制簡單的剖(平)面結構示意圖
(4)認識并能區分三大巖類
(5)了解高嶺土的基本用途及形成過程
1.第一處實習點位于堆龍德慶縣馬鄉。該實習點地層存在有明顯的不整合接觸關系,出露典型,不整合接觸面清晰可見。是地質演變重大事件的直接證據。
其中山體由于風化剖面裸露。通過觀察得出其不整合接觸關系為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根據其巖性大致可將其分為三部分:頂部為沉積巖構造,主要為泥巖、砂巖組成;中部為巖漿巖組成,屬白堊紀林子宗組(k2l),其中可觀察到玄武巖、凝灰巖等噴出性巖石;下部同樣為沉積巖構造。此部分上部為設興組地層(k2sh),下部為塔克那組地層(k2t),在其中還可找到古生物化石。
該區地質構造復雜,出露的地層主要為侏羅系、白堊系、第三系及第四系地層呈一套障壁海岸環境,局部出現濱岸、濱岸沼澤的淺海相沉積環境。由于板塊運動,海洋抬升形成此山組,并在此過程中通過氧化還原反應形成了色彩斑斕的景觀。馬鄉角度不整合地層現象在國內非常罕見,是地質演變重大事件的直接證據。該處接觸關系不僅極為清楚,而且與層狀巖層組合非常壯麗,是地質科學研究和地質旅游參觀的極好景點。
2.第二處實習點為德慶平臥褶皺實習基地。在此實習點可觀察到明顯的平臥褶皺,此褶皺頂部部分被風化。通過地質羅盤儀測得其中一
翼產狀為289°∠17°,并判斷其巖性為含礫砂巖(根據粒徑大小可分為:>2mm為礫巖,2-0.5mm為粗砂,0.5-0.25mm為中砂,0.25-0.075mm為細砂,0.075-0.005mm為粉砂,<0.005mm為泥巖)。
3.第三處實習點位于羊八井。該地擁有大量地熱能資源,并存在有高嶺土礦產資源(高嶺土的組分為al2o3·2sio2·2h2o。高嶺土有廣泛的用途,可由于燒制陶瓷、做顏料等)。
西藏地區處于亞歐斷裂帶上,地質運動強烈。羊八井地區豐富的地質資源正是因為強烈的地質作用所形成的。高嶺土是在長時間酸性濕熱環境下由正長石蝕變形成。羊八井地區大量地熱與含硫質巖土(s與水在適當環境中可形成硫酸)所構成的環境正符合上述形成條件,故可形成大量高嶺土礦產。在長期的地質作用下,單質硫也漸析出,于高嶺土礦產伴生。羊八井地區在白雪皚皚的群山環抱之中,構成了世界屋脊上引人入勝的天然奇觀。因而,羊八井已成為重要的旅游勝地。
20xx年11月5日早9:00我們全班一起乘車前往實習基地,并于下午六時許返回學校。
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我們學到了很多知識,拓寬了認識,更對書本上的知識加以了鞏固,學會了使用地質羅盤儀及辨別地層及巖性。此次實習更加深了我對地質學的了解和對學習地質學的興趣,也更深刻認識到了學習地質的意義,鞏固了學習成果,讓我深刻體會到學以致用的道理,并且學會了一定的考察地質地貌的方法要領和細節。這些都將對我們日后的學習乃至工作起到積極的作用。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 地質實習心得篇六
根據學校的教程安排,進行了為期一周的《普通地質學》野外實習。我們這次實習的目的在于 :鞏固和加深在課堂學的理論知識,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了解野外地質工作操作步驟,分析沿途所見的巖石的性質以及了解我們萍鄉地區地質發展過程。了解了地殼發展的客觀規律,認識了一些常見的礦石,為學習后續課程打下穩定的基礎。
1、 五陂下—王坑煤礦
2、 孽龍洞
3、 三口巖—新泉路段
人員組成:能源系地測(3)班 實習小組第四組(組長;吳坤,組員共8人)
指導老師:易圣生
起止時間:20xx年5月24日—20xx年5月28日。野外觀察3天,室內講課2天,室內編寫報告5天,共10天。
報告人:吳坤
實習時間:20xx年5月24日
實習地點:五陂下——王坑煤礦
今天是我們實習的第一天,首先我們沿著河邊往上走,沿途看到了河流的凹岸、凸岸、河漫灘。路邊陡峭的高山,在風化和侵蝕作用下巖層地質構造非常明顯,我們看到了巖層的褶皺構造,各種形狀各不相同。在王坑水電站公路旁,易老師帶領我們怎樣測巖層的走向、傾向和傾角。在水電站對面的山上的巖層中還能看到煤層,由于煤層厚度不到30公分,沒有可開采的價值!最后,易老師帶我們看了一個巖層的剖面,從剖面可以清晰的看到巖層的產狀。
河流是地球上水分循環的重要路徑,對全球的物質、能量的傳遞與輸送起著重要作用。流水還不斷地改變著地表形態,形成不同的流水地貌,如沖溝、深切的峽谷、沖積扇、沖積平原及河口三角洲等。在河流密度大的地區,廣闊的水面對該地區的氣候也具有一定的調節作用。
河流,指陸地表面成線形的自動流動的水體。
河床是指谷底部分河水經常流動的地方,也就是河流兩岸間的容水部分。河床由于受側向侵蝕作用而彎曲,經常改變河道位置,所以河床底部沖積物復雜多變,一般來說山區河流河床底部大多為堅硬巖石或大顆粒巖石、卵石以及由于側面侵蝕帶來的大量的細小顆粒。平原區河流的河床一般是由河流自身堆積的細顆粒物質組成。
凸岸和凹岸(如圖一)又稱邊灘沉積,是沖積相沉積類型之一。凸岸壩是形成于曲流河凸岸的堆積地貌。這是由于在曲流河中,水流在凹岸處流速較大,凹岸受到強烈側蝕,形成深槽凸岸處流速較小,因此沉積物便在靠凸岸處堆積下來。凸岸壩通常由砂質沉積物組成,在剖面上呈板狀沙體,分選較好;下部具大型槽狀交錯層理和板狀交錯層理、平行層理,上部具中小型板狀交錯層理、沙紋交錯層理和平行層理。
河漫灘 位于河床主槽一側或兩側,在雨季洪水時被淹沒,雨季過后水位下降時出露的灘地。河流洪水期淹沒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 。它由河流的橫向遷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積作用形成。所以南方地區的河漫灘比較發育。由于橫向環流作用,v字形河谷展寬,沖積物組成淺灘,淺灘加寬,枯水期大片露出水面成為雛形河漫灘。之后洪水攜帶的物質不斷沉積,形成河漫灘。
階地:指由于地殼上升,河流下切形成的階梯狀地貌。河流下切,原先寬廣的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上,形成的階梯狀地形。寬廣的河谷底,大部是河漫灘,河床只占小部分。當地面因構造運動大面積上升:或氣候變化使河水水量增加,水中泥沙減少;或海平面降低,都會引起河流強烈侵蝕河床底部,造成下切現象,河床大幅度地降低,原先谷底的河漫灘就超出一般洪水期水面,成為階地。河流如果發生多次侵蝕下切,就可能產生多級階地。階地表面平坦,通常向河流下游方向傾斜,與新河床間有很明顯的陡坎。(如圖二)
巖層在空間產出的狀態和方位的總稱。除水平巖層成水平狀態產出外,一切傾斜巖層的產狀均以其走向、傾向和傾角表示,稱為巖層產狀三要素。巖層面與水平面的交線或巖層面上的水平線即該巖層的走向線,其兩端所指的方向為巖層的走向,可由兩個相差180°的方位角來表示,如我們在王坑水電站哪測得的巖石的走向為ne110°與sw290°。垂直走向線沿傾斜層面向下方所引直線為巖層傾斜線,傾斜線的水平投影線所指的層面傾斜方向就是巖層的傾向。走向與傾向相差90°。巖層的傾斜線與其水平投影線之間的夾角即巖層的(真)傾角。如我們在王坑水電站哪測得的巖石的傾角為∠30°。所以,巖層的傾角就是垂直巖層走向的剖面上層面(跡線)與水平面(跡線)之間的夾角。(如圖三所示)
巖層產狀有兩種表示方法:①方位角表示法。一般記錄傾向和傾角 ,如205∠65,即傾向為南西205°,傾角65°,其走向則為nw65°或se65°。②象限角表示法。一般測記走向、傾向和傾角,如n65°w/25°sw,即走向為北偏西65°,傾角為25°,向南西傾斜。
地球上的巖石可以分為三種:沉積巖、火成巖和變質巖。其中,沉積巖的形成:
1. 物質堆積。在地球表面的低洼處,例如山谷、盆地、三角洲、海洋底部,會有物質堆積(這些物質包括流水和風搬運來的沙子、泥土、灰塵、生物的殘骸,以及原本就生活在這里的生物的殘骸)。這些物質年復一年地層層堆積,越來越厚,甚至厚到幾公里。
2. 沉積物深埋。與此同時,沉積物下方的地殼在不斷地升降運動。如果這地方下陷,這些沉積物就會被深埋在地殼深處,在巨大的壓力、高溫下,經歷很長時間,最后形成巖石。
3. 沉積巖出露。這些已經形成的沉積巖,可能又由于地殼的上升運動,露出地表,形成我們看見的、具有層狀結構的巖石。例如,王坑河谷兩側的山,大多數是由遠古時期形成的沉積巖構成。圖四為膠結質礫巖
沉積巖巖層面上的特征如波痕、泥裂、雨痕等,這些特征同樣反映了沉積巖生成條件和形成環境的特殊性,同時也是我們研究古地理古地貌的標志。其中的波痕特征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沉積巖的肉眼鑒定:
在鑒定碎屑巖時,除觀察顏色、碎屑成分及含量外,尚需特別注意觀察碎屑的形狀和大小,以及膠結物的成分。在鑒定泥質巖時,則需仔細觀察他們的構造特征,即看有無頁理等;在鑒定化學巖時,除觀察其物質成分外,還需判別其結構、構造,并輔以簡單的化學試驗,如用冷稀鹽酸滴試,檢驗其是否起泡。
斷層就是破裂面兩側的巖塊有明顯相對位移的一種斷裂構造。為什么說王坑-五陂下這條河流是斷層呢?因為斷層面一般不是一個單一的面,其寬度一般由數十厘米到數十米。破碎帶內常充填有經過揉搓的大小不等、成分雜亂的巖石碎塊或碎屑、巖片,一般情況下,斷層規模越大,破碎帶越寬,結構越復雜。破碎帶巖層破碎,抗風化能力小,因此,沿破碎帶分布的方向上一般地勢較低,經流水常年的沖刷后便發展成啦規模不等的河床,有的規模較大的就成為江或湖泊。象我們中國的黃河、長江都是些大的斷層。結合易老師給我們講過逢溝必斷的理論,所有說王坑-五陂下這條河流是由斷層經上流常年穩定的水源沖刷形成的。
實習時間:20xx年5月25日
實習地點:清溪孽龍洞
孽龍洞位于距萍鄉市區上栗縣福田鎮清溪村,萍鄉孽龍洞 素有"吳楚咽喉"之稱,萍鄉市位于江西省的西部,地處湘贛邊界,羅霄山脈北端。
被譽為“地下藝術長廊”的孽龍洞,經科學家考察論證,孽龍洞是一個形成于1.8億年前的天然溶洞,長4公里,內有地下河貫穿首尾,常年流水不斷,泉聲沸然。水聲淙淙如彈琴,瀑布傾瀉似雷鳴。“洞天飛瀑”十分壯觀,清泉從9米峭壁上飛流直下,跌入碧潭,激起無數浪花,頗有“卷起千堆雪”之勢。有一塊巨石上有一“天池”,它的邊沿由薄如瓷碟,形似荷花瓣的石鐘乳疊砌而成。池水清澈見底,池底幾株石花,潔白如玉,似海中珊瑚,璀璨絢麗,美不可言,令人拍掌叫絕。“靈泉”終年保持不溢不落的水位, 留給人們一個不解的謎,“蘑菇山”清流淙淙,環山而下,迭次匯成多處小瀑,正是“黃山無懸流飛瀑”。
孽龍洞內石乳遍布,形態萬千,是一座石頭模型的地下藝術長廊,那里面所有的東西都是自然生成的,有的似仙女下凡,有的如仙人對弈,有的似仙鶴長鳴,有的如蛟龍探海。還有那聳立的“寶塔”,參天的“玉樹”,懸掛的“瓜果”,挺拔的“神針”,飄落的“羅幔”,無一不形象逼真。就像一件件精致的工藝珍品,無不神奇絕妙,驚嘆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是一處典型的喀斯特地質研究區域。
,
巖溶地貌,又稱喀斯特地貌,是在石灰巖巖層上形成的地貌景觀。石灰巖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其最大的特點是容易被酸性的水溶解。自然界里的水分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了巖溶形成的一個必要條件——碳酸,再與生物作用產生的碳酸一起,與地下的石灰巖發生反應。碳酸鈣鹽類巖中的鈣離子被碳酸轉移出來,并被地下水帶走,看似堅硬的巖石就這樣被水一點點溶蝕了。按地貌景觀特征,巖溶地貌又分為多個類型:以石芽、石柱為特色的石林型,以峰叢、峰林為特色的桂林型,以大峽谷為代表的三峽型、以及以溶洞為代表的溶洞——清溪孽龍洞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條件,我國西南地區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廣泛,最主要的是這里有其發育的主體。大量的碳酸鹽巖、硫酸鹽巖和鹵化鹽巖在流水的不斷溶蝕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種奇特的喀斯特景觀。從溶解度上看,鹵化鹽巖>硫酸鹽巖> 碳酸鹽巖;由于碳酸鹽巖種類較多,其各類巖石溶解度隨著難溶性雜質的多少而定,石灰巖> 白云巖> 泥灰巖。從巖石結構分析 ,結晶質巖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巖比不等粒巖溶解度要小。
巖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及溶隙,它們是流動水下滲的主要渠道 。巖石裂隙越大,巖石的透水性越強,巖溶作用越顯著。在溶洞中,巖溶作用愈強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發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個不斷擴大的循環網。
水的溶蝕能力于二氧化碳(co2)與水結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來自大氣流動、有機物在水中的腐蝕和礦物風化。
流動的水溶蝕性更強烈一些,這是為什么?因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時的補充,水的溶蝕作用才能順利進行,水的溶蝕能力才得以鞏固加強。同時,流動的水帶動河底砂礫對巖石進行機械侵蝕,這樣更有利于巖溶作用的深入。
實習時間:20xx年5月27日
實習地點:新泉、三口巖
這里與五陂下最大的不同就是這有大面積的變質巖系的存在。
變質巖的礦物成分,既決定于原巖性質,還與變質作用的性質、強度密切相關,因此變質巖具有自己的礦物成分特點,又和火成巖、沉積巖有一定聯系,且比它們更復雜多樣。主要在變質巖中出現的礦物:剛玉,石墨紅柱石,藍晶石,矽線石葉臘石,十字石,堇青石硬綠泥石,硬玉,濁沸石方柱石,鈉云母,絹云母
簾石類,葡萄石,硬柱石綠纖石,鈣鋁榴石符山石,綠泥石,陽起石藍閃石,滑石,蛇紋石直閃石,硅鎂石,透閃石鈣鎂橄欖石,鈣鐵輝石薔薇輝石,硅灰石等。原巖受變質作用的程度不同,變質情況也不同,一般分為低級變質、中級和高級變質。變質級別越高,變質程度越深。如沉積巖粘土質巖石在低級作用下,形成板巖;在中級變質時形成云母片巖;在高級變質作用下形成片麻巖。(如右圖)
巖石中礦物的粒度、形態和晶體之間的相互關系等特征,稱之為結構。變質巖的結構,頗為特別,因為其是一種轉化改造原巖的巖石。根據成因,其結構一般可分為四類:碎裂結構,變晶結構,變余結構和交代結構。
變質巖的構造是指巖石組分在空間上的排列和分布所反映的巖石構成方式,著重于礦物集合體的空間分布特征。按其成因可劃分為三類:變余構造,變成構造和混合巖構造。
結構構造是變質巖的重要特征,常用作變質巖分類命名的重要依據。通過對結構和構造的研究,還可以了解變質巖的原巖,判斷原巖所經受的變質作用、環境、方式和程度等特點。
由接觸變質作用形成的巖石成為接觸變質巖。它們分布在緊靠巖漿巖侵入體的圍巖中。圍巖由于溫度升高,發生重結晶作用,形成新的巖石,稱為熱接觸變質巖,而由于巖漿中逸出的氣態、液態溶液的影響使圍巖發生交代作用,形成新的巖石,稱為接觸交代變質巖。熱接觸變質巖中常見的有角巖類,斑點板巖,大理巖,而接觸交代變質巖最常見的是矽卡巖。
區域變質巖是原巖經區域變質作用所形成的巖石。引起區域變質作用的因素較復雜,往往是溫度、定向壓力和具有化學活動性流體的綜合作用。其溫度變化可在200-300℃至700-800℃,壓力可自0.1-0.2gpa至1.0gpa,地熱梯度的變化范圍也很大,可自7℃/km-60℃/km。
由于區域變質作用的分布范圍是區域性的,因而區域變質巖常大面積分布,可達數百至數千平方公里,有的地區甚至達百萬平方公里以上,并且變質程度深淺不同的區域變質巖在空間上常作帶狀分布。
區域變質巖從太古代早期到新生代都有出現,前寒武帶結晶基底主要由區域變質巖和混合巖、巖漿巖構成。古生代以后的區域變質巖主要分布在造山帶。主要有:板巖、千枚巖、片巖、片麻巖、變粒巖、角閃巖、麻粒巖、榴輝巖、石英巖。
根據教學安排,我們地測,(3)班進行了為期5五天的` 地質實習,通過野外實習,進一步鞏固和加深課堂學過的理論知識。理論是建在實踐之上的,之有通過實踐,理論才能得以充分發揮。這次實習的重要意義在于理論界結合實際,讓我們在實踐中學習理論,為今后的理論學習及社會實踐畫上一個逗號。
這次實習的另一感受,就是覺得時間太短,如能長點,我想理解的會更深更透徹些的。在這次的實踐中,我們完滿的完成啦這次實踐的幾項主要任務:
1、培養觀察各種地質現象,例如:皺褶構造,斷裂構造特征等地質現象。
2、 熟悉使用地質羅盤對巖層產狀要素的測定。
3、 學會了辨認分析河流地質作用的能力,從而進一步了解到地質學的重要。
4、 同時,這次實習也是對自己的一次挑戰,從來沒有爬過山的我,這次對我個人的意志和品質都是以此很好的考驗,得到了一次良好的鍛煉。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 地質實習心得篇七
學習的目的在于應用,而實習正是理論知識與實地實際相結合的過程。從理論到實際,用哲學的觀點來看,這是一次飛躍。我們有了理論知識,并不等于我們可以很高的分析實際眼前的問題,只有把學到的理論應驗于實地,用理論來知道實踐,將理論和實踐有機的結合才能真正了解地貌學。這種從理論上的認識到真正親臨現場去分析問題,就是一次飛躍。因此,應該把實習看成是從理論到實際的過程,把自己對每一種地貌類型的認識看成是自己在認識論上的一次飛躍。
通過實習,使我們進一步鞏固課堂上所學的地質學基礎理論知識。運用這些知識去觀察、研究、分析和判斷各種地質現象解決實際問題。培養我們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鍛煉我們吃苦耐勞,不畏艱險的地質精神。樹立熱愛專業以及勤奮學習的思想和決心。煤礦地質學是地質學的一個應用學科分支,是采礦工程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是采礦工程專業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之前必修的一門課程。地質學不僅是一門科學理論知識,同時也具有廣泛的實際意義。它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自然科學。無論是進行地質研究還是地質知識應用幾乎都離不開野外地質觀察。通過野外地質觀察和取樣,獲取地質研究的第一手資料和實物材料,經室內進一步研究,進而最終獲得地質知識。 這次實習無疑鞏固了地質學的教學效果,提高了學習的質量與熱誠,讓同學們學以致用,能夠用書本的知識來解決實際上的一些問題,提高同學們的野外作業能力和分析能力,并學會了一些外出實習的基本要領和考察方法。 本次實習是以獲得地質現象的感性認識,培養學生野外綜合觀察能力,地質思維能力,野外地質工作基本能力,啟發創新意識為目標的地質啟蒙教學實踐。
我們本次的地質認識實習工安排了兩天的時間。實習開始以20xx/9/9號,8號晚上我們領來了實習所要的工具,9號早上開始了第一天的實習。本次實習安排了兩天時間,所以實習也分為兩條實習路線。第一天的實習路線是西山實習路線,首先我們觀看了西山大斷裂,然后沿西山向上爬,在爬上的過程中觀察了西山大斷裂的地層剖面,到了望海亭,又對滇池進行了觀察。第二天的實習開始于10號,也就是第二條實習路線,澄江實習路線。早上我們到了撫仙湖,,對撫仙湖的幾個點進行了觀察和了解,對撫仙湖的形成和水環境特征有了大體了解。下午我們去了帽天山澄江動物群,在澄江動物群參觀了化石博物館,還看了澄江動物群的宣傳片,之后就返回學校。實習結束。
昆明西山古稱碧雞山.為碧蟯山,華亭山,太華山,羅漢山的總稱.西山位于昆明西郊,滇池西岸,距市區15公里,隔滇池與金馬山遙遙相對。北起碧雞關,南至海口,綿延35公里.最高峰羅漢峰,海拔2 511米。山巒起伏,彤似臥佛,故也稱臥佛山。隔水相望宛如—豐盈的女子躺臥滇池岸邊,有“睡美人”山之美稱.三清閣上鑿有龍門石窟.為昆明地區第一勝景.西山之名最早見與明天順六年(1462年),敕賜華庭山,大園覺禪寺圣旨碑“云南府昆明縣海西山”。 滇池,亦稱昆明湖、昆明池,中國云南省大湖,在昆明市西南。有盤龍江等河流注入,湖面海拔1886米,面積33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5米,最深8米。湖水在西南海口洩出,稱螳螂川,為金沙江支流普渡河上源。西山和滇池位于昆明主城區靠西,交通便利。我們本次實習是學校的交通大巴送去的,回來也是。
澄江撫仙湖位于云南省玉溪南部,湖面海拔1721米,總面積為212平方公里,僅次于滇池和大理洱海,是云南省第三大湖。平均深度為87米,最深處有157米,是云南省第一深水湖,也是我國第二大深水湖,也是云南旅游景點中較為特殊的一個。湖容量達189億立方米,相當于12個滇池的水量,6倍的洱海水量,蓄水量是云南省第一大湖。撫仙湖水清澈純凈,透明度平均為8米,最大可達12.5米,是我國內陸淡水湖中水質最好的湖泊之一,居云南省湖泊之最。澄江撫仙湖名聲鵲起是因為1992年在湖底發現“水下古城文明”,“扁形人面圖案、類似母系氏族分娩的圖騰、類似于阿拉伯數字、古羅馬字母的“0”、“1”、“y”、“i”的符號,以及那些橫七豎八的猜不出功能與用途的刻痕、頗似青銅器一角的金屬碎片,高達19米、底長30米的五層世紀壇式建筑”等等古代文明跡象,神秘的澄江撫仙湖水下建筑與古
滇文明相距不遠,在歷史上它們有何關聯?為何兩處繁華的文明都先后神秘消失這些“未解之謎”和瑪雅文明、百慕大之謎一樣,引發著人類永遠在追求。但愿通過撫仙湖水下古城遺址的一次次科學和嚴謹的探秘行動,能早日復原撫仙湖一帶在當時的社會環境、社會生活、城鎮村落、祭祀活動等,讓又一個中華文明千古流芳。
沿澄江撫仙湖山川秀麗,勝景很多。西面的尖山平地拔起,狀如玉筍,雄偉峻峭,被稱為“玉筍擎天”;東部有溫泉,當地叫熱水塘,熱水塘位于澄江縣海口鎮,泉口甚多,從山腳一直延伸到湖底,涌水量大,水溫一般在40℃左右,水質含硫,是沐浴、療養的理想之地;東北面的回龍山如大象長鼻,故稱象鼻嶺;南面山間的海門河,僅長一公里多,隔山連江川的星云湖,河中段有一堵伸到水面的赧色石壁,稱“界魚石”,其旁還有一塊石碑。碑上有詩:星云湖棲息之大頭魚,撫仙湖生長的糠蒗魚,以石為界,不相往來。古往今來,“界魚石”曾吸引無數游人,現已辟為公園,供人們游覽。離“界魚石”西側100多米處,還有一座始建于明天順四年(公元1460年)的海門橋,無桅桿的木船可從橋下過往于[1]星云湖、撫仙湖間,橋身精雕細刻,美觀大方。
帽天山,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澄江縣城東邊6公里處。距昆明市56公里,距玉溪市87公里,因化石而聞名,所謂地球生命的“寒武紀大爆發”指的就是這里。這里埋藏著距今5.41億年的帽天山化石群,該動物化石群再現了距今5.41億年前海洋生物的真實面貌,為揭示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的奧秘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證據。帽天山化石帶,呈帶狀蜿蜒分布,這條分布帶長20公里,寬4.5公里,埋藏深度在50米以上。
昆明西山森林公園位于昆明西郊有“高原明珠”之稱的滇池湖畔,距市區15公里,北起碧雞關,南達灰灣,由碧雞山、華亭山、太華山、太平山、羅漢山等山峰組成,由北向南逶迤升高,最高峰海拔2507.5米,最高的羅漢山高出滇池水面約620多米。西山公園東瀕滇池,西迤長坡,占地約889公頃。西山峰巒起伏,林木蒼翠,百鳥爭鳴,澗壑流泉,云蒸霞蔚,景色秀麗。遠眺西山群峰,既像一尊龐大的睡佛,又似一個仰臥的少女,故稱“臥佛山”,又稱“睡美人”。明嘉靖年間楊慎在《云南山 川志》中贊美西山“蒼崖萬丈,綠水千尋,月印澄波,云橫絕頂,滇中一佳境也。”在明代,昆明西山與通海秀山、巍山巍寶山、賓川雞足山,合稱“云南四大風景名山”。 全山除巖石嶙峋的羅漢崖外,均為繁茂的原始次生林,隨高度變化森林垂直帶譜十分明顯。山體下部有以櫟類為主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山體上部是云南松、華山松為主的針葉林,在海拔2150米以上 的石灰巖地帶,分布有沖天柏林和多種落葉闊葉林。西山植物多而集中,分布有167個科、594個屬、1086種灌喬木和其他植物,藥用植物也多達九十余種。還生長了一些珍稀樹種,如臺檜、鵝耳櫪、化 香樹、八角楓、滇紫荊、云南樟、長柄楨楠等四季常青的樹木。1998年起,公園致力于恢復“碧雞秋色”工程,連年持續栽種漆樹、紅楓樹等彩色樹木。
滇池在昆明市西南,連同湖西側的西山是著名游覽、療養勝地。由構造陷落而成。有盤龍江等河流注入。湖面海拔1,886公尺,面積33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5公尺,最深8公尺。湖水在西南海口泄出,稱螳螂川,為金沙江支流普渡河上源。過去環湖地區常有洪澇水患,早在1262年就在盤龍江上建松華壩,1268年又開鑿海口河,加大滇池的出流量,減輕環湖澇災。1955年以后在湖的上游各個河流上先后修建十馀座大中型水庫,沿湖修建幾十座電力排灌站,解除洪澇災害,并確保農田灌溉和城市工業、生活用水。湖內產鯉、鯽、金錢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