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觀唐山大地震有感篇一
《唐山大地震》看上去是一部災難片,實際上卻講述了一個親情和震后幸存者治愈心靈創傷的感人故事。在唐山大地震災難發生的23秒間,動搖的地面、撕裂的房屋、慘叫的人聲,強烈的視覺沖擊震撼人的心靈,一個年輕的母親在震后的廢墟中,水泥板的一段壓著龍鳳胎的姐姐,另一端壓著弟弟。
救援者只有能力救活一人,這位年輕的母親,將如何抉擇?這是這部電影留給人性的一個難題。在“只能救一個”的萬難抉擇下,徐帆扮演的母親無助而絕望的喊出“救弟弟”幾個字時,壓在鋼筋水泥板下的姐姐默默流淚,呢喃著喊出最后一句“媽媽”,同樣也在黑暗中陷入了無助和絕望。23秒的地震災難,帶來了一個家庭32年的生離死別。對他們三個人來說,活下來只是這個故事的開始。
這注定是一個無解的難題。母親難以逃脫自責的負罪感,女兒也無法面對母親放棄自己的心靈創傷。這里的無解,并不是故事的無解,而是人性的無解。人類如何才能修復這種因災難或苦難帶來的人性扭曲?這是馮小剛拍攝這部影片,一直在真正面對的難題。父親死了,眼睛永遠的閉上了;母親和女兒雖然活了,但內心的傷口卻一直張開著。人們在電影院中留下的淚水,不僅是為這對母女,更因為災難對生命和人性的傷害與扭曲。
在觀看這部電影時我流下了淚水,很多年沒有這種觀影的感覺了。但同時馮小剛最拿手的幽默元素依然存在:除去對于植入廣告的些許不滿外,兒子的那句“這里雞不缺,蛋也有的是”還是讓人忍俊不禁。但電影更多的是渲染了情感的力量,無論是對故事、畫面節奏的把握,還是對觀眾情緒的駕馭,馮小剛都顯示了他嫻熟的功力。
對大地震的災難表現,也處理的恰到好處,既形成了對故事發展的推動和壓力,也沒有過度的渲染,電影在意的是如何讓觀眾能設身處地走進角色的情感中,一旦與之呼應、合拍了,你自然會與角色一起深入到那復雜的人性世界中。人們流下的淚水,其實是對自己人性的一次凈化,流出的不過是那些遮蔽人性的雜質。
近百年來,中國有太多的苦難和災難,被遮蔽在人們的記憶之外。除了前兩年看過一部國產的反映臺風的災難片以外好像國內沒什么值得記憶的災難片了。人們幾乎已經遺忘了該如何用電影來表達苦難對人性的傷害。苦難在公共話語中的失聲,使越來越多的人失去了直面不幸與悲傷的能力。天災人禍是我們無法避免的,就像《2012》一樣。天災在世人眼里承擔了一個惡的角色。
其實無論是天災還是人禍,讓經歷苦難的人發出聲音,不僅是對那些受難者生命的尊重,也意味著將那些個體的苦難記憶,轉化為民眾可以用來自我教育的公共記憶。它其實也是民眾間尋求文化認同的一種方式。這種記憶對一個民族,是最為重要的精神財富。因為對歷史的苦難記憶越深刻,就越能警示人們提放這種苦難的再度發生。當08年發生汶川大地震的時候,電影中顯示的救援場景和唐山地震有了天壤之別,整個民族對待災難的態度日臻成熟,災后的心靈重建是比實體重建更重要的一環,溫家寶總理的一句“大難興邦”道出了其中的真諦。
現在的科學水平還無法準確預報這種大的苦難和災難在何時何地發生,它往往在人們毫無提防的時候突然來臨,就像唐山、汶川、玉樹地震一樣。不愿面對傷疤和苦難的人們,卻要以這種更殘酷的方式,來面對歷史的蘇醒。苦難的受害者,并不只是那些受傷害的個體,而是所有人的共同人性,所以對苦難的揭示和記憶,也是一種對創傷的安慰和人性的追尋。《唐山大地震》就是這樣一部寓言,它用一個帶著體溫和血淚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苦難重壓下人性的尊嚴。
那些死亡者的生命不會回來了,那些受難者的青春也不會回來了,但這種對于苦難的聆聽和見證,會讓我們對現實始終保持一份清醒。實際上,在這個麻木迷茫的年代,做一個對苦難歷史的記錄著和見證人,也是一份人性的行動和責任。
觀唐山大地震有感篇二
救援隊尋找到了方登和方達,他們開始就他們,但一開始就無能為力,因為兩個孩子都壓在一快水泥板上,只能救一個,母親都想要,但不可以的,“這邊發現了被困人員”友鄰救援隊說,這邊的就想趕過去了,勸母親快做決定,母親迷茫的說:“救兒子。”壓在水泥板下的王登哭了。
可喜的是王登在尸體堆里活過來了,是解放軍叔叔收養了她,一直養到她長大,她讀上了大學的醫療系,打算將來為困難的人們服務。方達因為右手殘疾,只能拉三輪車養母親。
這部電影真的很好,體現出了一母親對兒女的慈愛,表現了人民面對地震堅強不屈,自強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只要萬眾一心,眾志成誠,一定能戰勝困難,取得成功!
觀唐山大地震有感篇三
昨天下午,學校安排我們看了一部名叫《唐山大地震》的電影,看完后,我感觸頗深。
影片講述的是在1976年的一個凌晨,唐山發生了巨大的地震,眨眼間,整個唐山市夷為廢墟,奪去了24萬人的生命,影片講述的是其中一個家庭的故事。
我在看電影時,腦海里不知不覺地浮現出了一組感人的鏡頭:地震時,兩個孩子的爸爸為掩護家人,奮不顧身地沖進廢墟,可是,無情的災難卻讓爸爸永遠地閉上了雙眼。看到這里,我熱淚盈眶,鼻子酸酸地,心想:“這是一位多么偉大的父親啊!”心里有種說不出的滋味。
看完后,我不禁有點兒慚愧。有親人多好,更何況,我們還有爸爸媽媽的精心呵護,但我卻不懂得去珍惜現在擁有的這份珍貴的親情,有時還跟父母鬧小矛盾,現在回想起來,真是感到悔恨。
是啊,災難無情,人間有愛。本劇有一個亮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親情。劇中有個場景,是方達說的:“媽生過我三次,一次是生我,另一次是我出生那年得了肺炎,差點就沒命了,可媽一定要醫生救,第三次就是地震。”在你寂寞時,你傷心時,你快樂時,親情什么時候沒陪在你身邊?只有親情才不會背叛你。親情好比一棵樹,為你遮風擋雨;親情好比一個港灣,無時無刻不在為你扎營停駐;親情好比一個溫暖的家,永遠為你敞開那扇心靈之門。
誰不是在親情的濡沫下長大?愛是不分界限的。親情和家,是我們永遠無法割舍的情懷。
觀唐山大地震有感篇四
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看《唐山大地震》的電影,那時候才1976年,地震之前天上全是飛的蜻蜓,當時人們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后來,才知道是地震的預兆。
地震里有方登和方達是一男一女,方登是姐姐,方達是弟弟,他們是雙胞胎。地震中,他們失去了爸爸,爸爸是保護媽媽,但卻把自己犧牲了。
他們姐弟倆都被壓在樓板下,媽媽去救他們,但是只有一個人能活下來,媽媽為了救弟弟,只能放棄姐姐,后來弟弟得救了,姐姐聽了這話,心里很難過。后來,姐姐的被抱出來放在爸爸的身邊,媽媽以為她死了。下了一場雨。姐姐醒來了,到處亂跑。被解放軍叔叔收留下來了,問她家鄉在那里,她不說話,解放軍就去找她的親人,沒找到,她成了孤兒。媽媽以為姐姐死了。姐姐被解放軍家庭收留下來了。
到了下一年代,當年的弟弟找了老婆叫小河,老婆生了兒子叫點點,姐姐結婚,找了個外國老公,姐姐生了女兒叫點點。
2008年5月12汶川大地震,姐姐和弟弟在做自愿者時相遇了,方達把方登帶到了唐山老家見媽媽。媽媽為自己所做事向姐姐道歉。姐姐原諒了媽媽。他們一家人終于團聚了。
唐山大地震中共死了24萬人,祝現在唐山人能過的平平安安。
電影到此結束了,我舍不得離去。
觀唐山大地震有感篇五
跟爸爸媽媽,表妹一起看完了唐山大地震,心情很是復雜。
突然想寫些感想出來,算是觀后感吧。
之前看過很多電影,好萊塢的大片,港片,馮小剛導演的電影也有看過很多,從來沒有看完一部電影感觸這么深,深的讓我必須馬上寫下這篇日志。
今天是唐山大地震上映的第八天,上海的票依然很難買,普通場90元每人,根本買不到3d的電影,這情形讓我想起了看阿凡達的時候,也是一票難求。
看片子之前,就知道一定會哭,而且哭的很慘,我還跟老爸老媽開玩笑說要帶好紙巾,每人一包,各顧各的。
整部片子有很多感人的話語深深震撼著我,開頭剛地震完的時候,一對子女被埋在廢墟下,丈夫已經為了自己被砸死,徐帆對著天空大聲的喊老天爺,你個王八蛋。看到此段不禁淚下,怪天嗎?怪,真的很悲慘!怪天嗎?不怪,是人類自己破壞了生態,老天只是在提醒著我們。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為生態做出貢獻,我想21世紀最艱巨的任務就是保護我們的賴以生存的地球吧。
當一對子女被埋在下面,而自己必須做出選擇一個,犧牲一個的的抉擇時,那是多么痛苦,我記得徐帆說了5,6遍兩個都要,并且愿意給別人做牛做馬求大伙救孩子,但是再不救就一個也活不了的時候,她輕輕的說了救聲弟弟。當小王登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她流下了一滴淚,心也碎了,后來她奇跡般的沒死,我想是上天的恩賜吧。小王登死里逃生后一個人無助的走在路上,周圍都是廢墟,她突然沒有的方向,要找媽媽嗎?不要,媽媽放棄了她。后來偉大的解放軍就出現了,那一句別怕,叔叔帶你回家,又讓我落淚。感謝這些最可愛的人,他們總是出現在人民最需要的時候。
跟爸爸媽媽一起看的電影,但是他們那個年代的人看的感想跟我的還是不太一樣的,同樣是哭,但是為人父母的他們應該更能體會徐帆的痛苦。
爸爸說他看到徐帆給長大的王登下跪的時候哭的很傷心,那一段感觸確實很深。 元妮說“你是從哪冒出來的,怎么不給我個信兒呢?!”,幾乎是撕心裂肺的喊出來的。那一句“媽沒騙你!西紅柿都給你洗好了!”也讓我很難受。。。時隔了32年的重逢,遲到了32年的西紅柿。
徐帆飾演的元妮因為自己的選擇也痛苦了半輩子,再沒嫁人,不是沒人要,只是哪個男人會用生命來愛我,那是怎樣的愛情…念叨的最多的話是:沒了,才知道什么是沒了。我想我還沒有體會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我想有機會我會再次看這部影片,再去感受這句話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