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后,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那么心得體會該怎么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下面我幫大家找尋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心得體會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教育走向生本讀書心得體會篇一
作者認為,師本教育體系和生本教育體系這兩種教育體系的存在是事實。“僅僅是零敲碎打的改革,已經不足以解決今天的問題了”。因為過去基本上是一種師本的教育體系--“一切都是為老師好教而設計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我們需要設計一種以學生好學為中心的教育體系”。生本教育體系“不僅在方向上強調學生為主體,------而是要徹底解決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的整個體系問題”。
作者能揭示出兩種教育體系,是以深入的研究作為基礎。例如對成人的理智律和演繹為主與兒童的情感律和歸納為主的區別;接流式和源流式教學的區別;連動式機制和激發式機制的區別都做了有價值的探索。
“師本體系”和“生本體系”的區別具體體現在理念、課程觀、方法論和管理和評價等方面。
生本教育的價值觀是“一切為了學生”。
生本教育的倫理觀是“高度尊重學生”。
師本教育常常看到的是這樣的現象:“同學們,現在可以上課了嗎?”,有些教師連上課都要征求學生的意見,好象相當尊重學生了,其實這是一種膚淺的理解,好象在“做秀”。本書鮮明地指出:“高度尊重學生”就應該是相信學生是“天生的學習者”,“人人可以創新”,“潛能無限”。我體會應該區別的是:老師是在尊重學生的獨立見解(雖然可能是幼稚的),是認真地發現、理解學生自己的思想火花;還是視而不見,急忙,甚至強硬地讓學生去“痛飲”教師準備的那“一桶水”(包括有時是讓學生高興地去“痛飲”)?這其實是“師本體系”和“生本體系”兩種不同對待學生的態度。
教育走向生本讀書心得體會篇二
生本教育,就是以“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一學生為主人,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它深層的意義是:以生命為本。它關注和弘揚的理念是:人具有發展的無限可能性,教育應充分發揮人的潛能;人具有學習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順應人的天性;人具有發展的需要,人渴望實現自己的價值;尊重、信任、依靠學生,是教育成功的秘訣。
雖然對生本教育的理念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自己在實行的時候還是有些困難的。都來學校一年半了,自己的進步卻是很少,有點停留在原地的感覺,自己還是沒有真正弄懂生本教育的本質,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東西和形式,并沒有真正解讀到生本教育的內涵。我感覺我要為我的學校做點事情,我首先得把自己的專業知識掌握熟練,其次還要學習相應的教態以及教學能力:即怎樣把自己所學的知識教會,給學生,或者是讓學生和自己一起學習,把數學的知識點掌握并想著積極的應用。把握數學的核心,建立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讓自己的學生能夠考個好成績,考個好大學,讓別的學校或者是社會上的人,真正認識我們聊城二中,建立我們自己的品牌:高效學習,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的實質是讓學生自己去學,老師主要是引導者、領導者,明白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情,老師是不能替代的,不要一個勁的講解,不斷的追問提醒,實際上這不是“啟發式”教學,而成為了“填鴨式”教學了。給學生一定的自由空間,但又不是完全的放手,要讓學生學習的整體思路一致,不是毫無目的,放羊式的教學。教學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完整教學設計。把握好重難點,以及學生的學情。形成較好的教育機智。我現在有很多問題就沒有處理好。
講評課的關鍵在“評”。先由學生展示進行自評,再由學生互評,教師評,師生共同評;其原則是:不僅要評“不足”,評“誤解”,更要評“亮點”,評“進步”,要評出方向,評出信心,要把它作為教學過程中重要的準則。
這節課主要是學習雙曲線的標準方程的求法,因為在高考中大題的第一問就是求圓錐曲線的標準方程,所以,這節課還是很重要的。昨天晚自習還讓學生用兩節課的時間完成了相應的習題,依據學生問問題的情況,我選了幾個題準備今天做重點展示。
教學過程:首先上課之前讓組長檢查了學生的完成情況,但是,組長的確檢查了,我看著檢查的,但是我以為組長沒有給我回報情況,就是都完成了,并沒有詳細的詢問(畢竟昨天晚上我看著他們做的,而且都很認真,題目也很少),這個環節的檢查反饋,沒有認真落實,太相信自己了。
其次,我直接就上節所學內容進行檢測,認為學生應該掌握的很好了,所以,直接把抽了兩位同學上黑板進行默寫,其他學生在下面寫,但是學生對:雙曲線的定義,雙曲線的標準方程,以及這一基本的關系都沒有掌握好,我就不該再讓他們默寫:焦點三角形的余弦定理和面積公式了,沒有設計好,而且也不夠靈活,因為只有一位同學全對了(由于當時緊張,其他幾位同學舉手,但是我沒有看到),直接就進行了下一個過程,并未讓學生停留兩分鐘進行再次記憶,自己的教育機智以及學情的備課,沒有準備好。
第三,對答案。直接讓課代表說下每個題的答案,本來想著學生有疑問的,就抽簽讓其他同學上臺展示。沒想到學生都沒有疑問的,我有些慌了,所以就直接抽簽讓學生展示例2,跟蹤訓練2,以及例3,跟蹤訓練3了,沒問“有疑問么?”,所以自己根本對教學語言沒有把握準確,實際上不該這樣問,知道哪里有問題,直接就讓學生來展示就可以了。學情還是沒有備好啊。接下來,讓學生們根據剛才的答案,由組長領著進行疑問討論(其實這個環節也不好,根本沒必要了:學生說的是沒疑問)當教學設計和自己計劃的不同時,我應該怎么辦?并沒有準備好,所以還是不夠靈活,這里應該相當重視。讓學生討論的同時,抽出的那幾個學生上臺展示,展示之后,進行講解,這里也是有問題的,我應該讓學生直接在展臺上展示就可以了,沒必要在黑板上寫,投影儀上投影即可,展示之后,直接讓學生找錯就可以了,也沒必要在讓他們講了。講完之后,剩余的時間可以讓學生做課時作業,不用再整理了。總之,這堂課的設計相當不好,自己都感覺一點也不順利,而且學生的學習效果也不行,沒有怎么互動起來,學生活動也少,我應該他們展示之后,讓其他的同學去修改就好了。
整體教學過程修改:首先,讓學生默寫知識點,然后找學生修改,檢查效果后,再給大家2—3分鐘的時間記憶,記憶之后互相進行提問。掌握的差不多了就進行下一個環節:小組內討論:討論答案,以及自己有疑問的地方,解決相應的問題,學生之間討論的時候把各組有疑問的地方寫到黑板上,找學生進行答疑,我自己進行總結重點以及關鍵點。有需要寫過程的,讓學生拿著自己做的在展臺上進行展示即可。展示時,一起看:有問題嗎?正確嗎?那里要改正嗎?注意的地方是什么?等等。接下來就三種題型:求雙曲線的標準方程;根據雙曲線的定義求動點的軌跡;雙曲線的應用等,在課時作業上找相應的類型進行限時練習,讓學生真正動起來。最后,讓學生做下總結。
這堂生本課上得不好,有很多地方需要改正,但是我對以后有信心,一定可以不斷的進步,一定會有很大的進步,把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積極性充分的調動起來,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中,把學習當做一種樂趣在高中快樂的學習。
教育走向生本讀書心得體會篇三
讀完該書,我的頭腦也如同經歷了一次風暴,使我對教育和現狀有了一種全新的認識。我為作者在書中所展示的事實和透射出的智慧和遠見所吸引,所震撼,同時又面對現實又感到困惑和矛盾,但更多的是引發對自己教育實踐的思考和反省。
(二)矛盾與困惑
(1)這發展是全體學生的發展,我們要善待每一位學生,給每位學生創造發展的機會和條件。
(2)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而不僅僅側重于智力上的片面發展,更不能以知識分數來判定學生發展的優劣,還應該包括道德,情感,行為習慣等都方面的發展。
(3)這發展是一種個性的發展,對于智力正常的人來說,我們應該持這樣一種觀念:學生沒有優劣之分,只有差異之分,讓每個學生的個性潛力得以最大程度的發展。
(4)這發展應該是一種可持續性的發展。這種發展的效果會在他今后很長階段的成長過程中逐步體現,不僅僅以分數的獲得和立竿見影的效果為終點。有人說:"科學與藝術在山底下分道,而到山頂匯合擁抱".這句話應該是對持續發展的最好詮釋。回顧自己多年的教育生涯,就是缺少如何把正確的觀念化注于具體的教育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地反思和提升自己。其實每一位有志于教育事業的老師,都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自己的班級就是自己實踐探索的基地。作為一個老師對每一堂課,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節加以用心設計,并在課后不斷反思總結,才會有所進步。孔子曰:"我日三省我身。"而我自己作為一個老師對自己每天的教育教學行為又有多少省悟呢只有在不斷學習,否定和總結中提升自己,真正的走進新課程。在這場偉大的教育變革中,在自己的崗位上作出應有的貢獻。
教育走向生本讀書心得體會篇四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x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生本教育”就是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老師僅僅是學生自主發展的指導者和引領者。以前在我們的課堂上,往往是老師們在口若懸河、喋喋不休的講個不停,學生們干巴巴的坐在那里聽,只是在聽老師講,而他本身并沒有真正參與到學習中來,即便是老師在課堂上設計了“小組合作”環節,但也只是“蜻蜓點水”,幾分鐘而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想而知,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主體性并沒有真正體現出來。“生本教育”要求教師放棄講解,而是拋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你x句,我x句的討論,體現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在課堂上,我盡量給學生充足的空間,讓孩子們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質疑,在合作、交流、質疑中主動學習,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經過自己的實踐獲得的知識,他們特別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強。在這種氛圍中學習,孩子們很放松,他們得到了釋放,在課堂上很放的開,對學習更加有興趣了。
自從接觸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x廂情愿承擔了許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們設計的方向去發展,但到最后卻往往是自己失敗。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質——是(在教師幫助下的)兒童發展” 。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對于教師這x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師的職責就是幫助,幫助的意義僅僅是激發和引導。郭教授引用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說:“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師有超出專業要求多么高的知識水平,而是有指導學生、激發學生產生學習的動力,學會學習的方法的能力,教師的這種對學生學情的駕馭能力,是與老師在平時教學中不斷積累經驗,不斷進行反思離不開的。老師應該學會恰當的去引導孩子、做小結,并不是什么都不說,要把握好x個度,這x點還需要在今后的課堂上繼續努力學習。
通過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x個真正優秀的教師,你教的學生取得了讓你滿意的成績,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x方面還要看你有沒有讓你的學生體驗過你的教育給他帶來的無窮快樂,你為學生素質的提高做了什么,你為學生今后的和諧發展提供了哪些幫助。
作為x名年輕教師來說,從教多年來,我清醒地認識到,要想作做x個真正優秀的教師,那么你教的學生取得了讓你滿意的成績,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沒有讓你的學生體驗過你的教育給他帶來的無比快樂,你為學生素質的提高做了什么,你為學生今后的和諧發展提供了哪些幫助。郭思樂的《教育走向生本》這本書告訴了我們許多讓我們困惑的問題。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怎樣想教師的觀念、教育態度、教育境界,如果能很好的思考這些問題,那么再教育方面也就會產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教育走向生本讀書心得體會篇五
1、善于以自己的德識才學影響和教育學生;
3、教學是教與學兩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過程,只有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欲和奮發進取的精神時,教育才會收到最大的效果。
4、教師除自身應努力工作,以身作則外,如何啟迪和激發學生學習的激情,并使之持久不息,乃是教學中最關鍵的問題。
1.智慧是靠“想”出來的
智慧是思索的結晶,教師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師對教育教學問題長期研究和不斷思索的結果。教師如果能從研究的角度來從事教學工作,不斷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研究問題,就能不斷地增長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斷地提煉新見解、新觀點,從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和教育智慧。
2.智慧是靠“勤奮”出來的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天才靠積累,聰明靠勤奮。”先天的聰明還要靠后天的努力來完成,只有在長期一點一滴的學習中才能形成一定的積累。作為一名教師,要特別加強對心理學和教育學的學習和研究,把握學生在不同年齡的心理特征。教師唯有熱愛學習,從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營養,才能成為學者,成為能師。
3.智慧是靠“交流”出來的
教師的教學是單人單科進行的,教師的勞動在大部分時間里是個體性的。備課、鉆研教材、上課、輔導、批改作業都是一種復雜的腦力勞動,要獨立完成,但決不能因此而忽視教師之間的交流作用。交流就是互相學習、共同討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學習,善于博采眾家之長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條捷徑。
共同討論,益處更多。首先,討論有助于相互啟發,集思廣益。討論中別人新穎的觀點、奇特的思路都能給人以啟迪。其次,討論有助于激發靈感。討論是思想的交換,在思想的碰撞之中能夠產生靈感的火花,長期困擾個人的問題和疑惑往往能在討論中迎刃而解。最后,討論有助于鍛煉和提高思維能力。在討論中,激烈的思想交鋒能夠快速有效地增強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提高思維的邏輯性和敏捷性。
總之,智慧型教師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自身要勤于思考,不斷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還要勤于學習,善于集思廣益,博采眾長。“智慧型教師”應成為我們每位教師不斷追求、自覺探索的目標。
教育走向生本讀書心得體會篇六
作者認為,師本教育體系和生本教育體系這兩種教育體系的存在是事實。“僅僅是零敲碎打的改革,已經不足以解決今天的問題了”。因為過去基本上是一種師本的教育體系--“一切都是為老師好教而設計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我們需要設計一種以學生好學為中心的教育體系”。生本教育體系“不僅在方向上強調學生為主體,------而是要徹底解決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的整個體系問題”。
作者能揭示出兩種教育體系,是以深入的研究作為基礎。例如對成人的理智律和演繹為主與兒童的情感律和歸納為主的區別;接流式和源流式教學的區別;連動式機制和激發式機制的區別都做了有價值的探索。
“師本體系”和“生本體系”的區別具體體現在理念、課程觀、方法論和管理和評價等方面。
生本教育的價值觀是“一切為了學生”。
生本教育的倫理觀是“高度尊重學生”。
師本教育常常看到的是這樣的現象:“同學們,現在可以上課了嗎?”,有些教師連上課都要征求學生的意見,好象相當尊重學生了,其實這是一種膚淺的理解,好象在“做秀”。本書鮮明地指出:“高度尊重學生”就應該是相信學生是“天生的學習者”,“人人可以創新”,“潛能無限”。我體會應該區別的是:老師是在尊重學生的獨立見解(雖然可能是幼稚的),是認真地發現、理解學生自己的思想火花;還是視而不見,急忙,甚至強硬地讓學生去“痛飲”教師準備的那“一桶水”(包括有時是讓學生高興地去“痛飲”)?這其實是“師本體系”和“生本體系”兩種不同對待學生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