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是提高工作與學習效率的一個前提。做好一個完整的工作計劃,才能使工作與學習更加有效的快速的完成。那關于計劃格式是怎樣的呢?而個人計劃又該怎么寫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計劃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學期教學計劃音樂三年級篇一
二年級的學生平時上課時紀律比較好,各個方面都很認真,學生的接受能力不錯,對音樂充滿濃厚的興趣,學生在演唱時不喊唱,演唱時很開心、充滿了感情,工作計劃《二年級下音樂教學計劃》。每名的學生情況大同小異,唱歌的狀態,音色也很優美。大約占整體學生的30%—35%左右,中等生的人數占多數,大約是50%—55%,這批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很濃,但又由于自身的條件原因或其他原因,所以歌唱技能有待進一步提高,還有一些學生由于底子薄,對于音樂有缺乏興趣,所以情況不是很好。音樂方面比較差的同學在班中占15%—20%,其中包括唱歌音準不佳,音樂知識和音樂技能,視譜不會等。這些學生對音樂課喜歡,但總是不遵守紀律所以也學不好。教師應該根據具體情況因材施教,充分激發這些學生學習音樂,愛好音樂的興趣,對他們要多鼓勵多表現,尋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培養他們的感情。
小學音樂二年級教材用新的理念、新的呈現方式、新的教學機制、新的評價體系,印證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
凸現了“以學為本”的教學思想,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從教材內容與色彩都采用趣味化,鼓勵和啟發學生去學習。
降低了音樂知識的學習難點。
發揮了音樂教學的創新優勢,在呈現上給師生留出足夠自由想象和隨意發揮的空間。
1、對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種音響感到好奇和有趣,能夠用自己的聲音或樂器進行模仿。能隨著熟悉的歌曲或樂曲哼唱,或在體態上作出反應。
2、聽辨不同情緒的音樂,能用語言作簡單描述。
3、聆聽少年兒童歌曲、頌歌、抒情歌曲、敘事歌曲、藝術歌曲、通俗歌曲等各種體裁和類別的歌曲,能夠隨著歌曲輕聲哼唱或默唱。
4、聆聽不同體裁和類別的器樂曲,能夠通過律動或打擊樂對所聽音樂作出反應。
5、能夠區別齊唱與合唱、齊奏與合奏。
6、樂于參與各種演唱活動。
7、知道演唱的正確姿勢及呼吸方法,并能在唱歌實踐中逐步掌握和運用。能夠對指揮動作及前奏作出恰當的反應。
8、能夠用自然的聲音、準確的節奏和音調有表情地獨唱或參與齊唱、合唱。
9、樂于參與各種演奏活動。
10、學習課堂樂器的演奏方法,參與歌曲、樂曲的表現。
11、結合所學歌曲認識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記號。
12、能夠識讀簡單樂譜。
13、通過音樂作品中所表現的對祖國山河、人民、歷史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贊美和歌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寬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
1、 鉆研教材,認真備課,做好課前準備。
2、 不斷提高科學文化和教育理論水平。
3、 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力求使學生掌握知識。
4、 采用多種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藝術性。
5、 加強自身基本功訓練,提高工作水平。
6、執行教育方針,遵循教育規律,工作盡職盡責。
7、把每個學生的發展擺在第一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多唱、多聽、多動、多想、多說,在音樂實踐中獲得學習音樂的愉悅和能力。
8、要積極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營造音樂學習的良好氛圍,讓他們在感受、鑒賞、表現、創造音樂中,陶冶情操、凈化心靈。
9、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長處,用欣賞的眼光看待瀉,讓他們在鼓勵和贊揚聲中享受成功,不斷增強學習音樂的興趣。
10、因地制宜地設計、組織音樂教學,發揮音樂教師各自特長,積極探索,勇于開拓,努力實踐音樂課程標準的新理念。
學期教學計劃音樂三年級篇二
1、教材情況分析
本冊教材有8個單元,每一單元由四個集成塊組成,即演唱、演奏、欣賞、活動。其中,“活動”設置了“歌表演”、“律動”、“音樂游戲”、“集體舞”、“小小作曲家”、“露一手”、“小小音樂劇”等欄目。
2、學生情況分析
三年級共有360多名學生,6個班,通過一、二年級初步接觸樂理知識,已有一定的音樂常規習慣,但一定的知識和演唱技巧還未掌握,本學期主要對其節奏、演唱技巧、識譜、欣賞等方面進一步訓練。
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和對祖國音樂藝術的感情,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實踐活動,使學生具有初步的感受音樂、表現音樂的能力,掌握簡單的音樂技巧。
1、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因材施教。
2、認真備課上課,建立平等互動的師生關系。
3、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開展多種音樂活動,培養學生的音樂素質。
學期教學計劃音樂三年級篇三
為了順利完成本學期的教育教學任務,真正地提高學生的音樂技能技巧,讓學生在音樂中學有所獲,并能夠掌握音樂課所要求的基本知識,同時又能夠感受到音樂的快樂和情趣,從而提高音樂審美能力,特制定以下教學計劃。
學生的生活范圍和認知領域進一步擴展,體驗感受與探索創造的活動能力增強。應注意引導學生對音樂的整體感受,豐富教學曲目的體裁、形式,增加樂器演奏及音樂創造活動的分量,以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和藝術的魅力吸引學生。保持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使學生樂于參與音樂活動。培養音樂感受與鑒賞的能力。培養表現音樂的能力。培養藝術想像和創造力。培養樂觀的態度和友愛精神。
保持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使學生樂于參與各項音樂活動。引導學生對音樂的整體感受,豐富教學曲目的體裁、形式,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與音樂鑒賞能力,發展藝術想象力與創造力。增強樂器演奏及音樂創造活動的分量,在生動活潑的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樂觀的生活態度和友愛精神。
知道常見的中國民樂器,并能聽辯其音色,在感知音樂節奏和旋律的過程中能初步辨別旋律進行的高低、快慢、強弱,能感知樂句與樂段的結束,并能做出相應的反映。能體驗并簡述音樂情緒的變化,能區別齊唱與合唱齊奏與合奏,聆聽音樂主題并能說出曲名。喜歡聆聽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知道一些代表性的地區和民族的民歌和民族器樂曲。
樂于參與各種演唱活動,并能對老師的指揮動作幾歌曲的前奏做出恰當反映,演唱時姿勢正確,聲音自然,節奏音調準確,在合唱中能注意與他人合作。知道力度記號、反復記號。
能利用廢舊物品自制簡易打擊樂器,利用人聲、樂器聲及其他音源材料表現自然界或生活中的聲音。能即興創編音樂故事、音樂游戲、音樂劇,并能參與表演。能創作4小節的節奏短句,及簡單的旋律。
關注日常生活中的音樂,熱心收集各種音樂材料并經常聆聽。主動參與社區、鄉村的文藝活動,并能大方地與他人進行交流。樂于聽賞音樂會或當地民俗活動中的音樂表演,接觸與了解戲曲舞蹈等藝術表演形式,認識音樂在其中的作用。
1、本教材體現素質教育觀念,以審美體驗為核心,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為學生終身喜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基礎。
2、本教材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新型教育觀念,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與身心發展規律。改變過去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主的教學方式,代之以學生的生活經驗、興趣、能力與需要為出發點,為學生提供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以及學習積累音樂文化的廣闊天地。
3、本教材在編寫體例上采用“單元”形式,各單元都有明確的主題,各主題之間具有有機的聯系,每單元課型豐富多彩,更貼近兒童生活,使學生易于學習,樂于學習。
4、本教材將評價機制滲透在各個單元之中,既注重總結性評價,有注重過程性評價,在評價形式上采用自評、互評、他評相結合,這更能增進學生對音樂課的情感體驗,激勵學生更有興趣地學習音樂。
1、豐富音樂情感體驗,發展音樂感受力
2、發展學生音樂創造性思維,注重音樂能力培養
3、了解當今比較流行的世界音樂,豐富學生的音樂視野
第一課古風新韻二課時
第二課月下踏歌三課時
第三課銀屏之聲二課時
第四課美好祝愿三課時
第五課快樂的時光二課時
第六課神奇的印象二課時
第七課放飛夢想二課時
第八課歡樂的巴烏二課時
測評二課時
1、突出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重視學生對音樂實踐活動的主動參與能力的培養
2、對原有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擴展音樂創造與相關文化的內容重視音樂教學活動,發展學生創造思維能力
3、教學中將音樂學科知識與技能,有機地滲透在各項活動中,減少學生學習的畏懼心理,使學生在饒有興趣的學習中,自然地掌握必要的音樂知識和技能。
4、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靈活地、創造性地運用書本,有意識地加強有利于發揮學生創造性思維和有利于學生綜合知識和能力培養的內容。
5、認真備課,設計好每堂課的導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注意備學生。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法,使學生能夠充分發展。
課堂形式設計多樣,充滿知識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戰性以及表演性。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使他們最大限度地學到知識,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課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及創新能力。
學期教學計劃音樂三年級篇四
課堂教學生活化是藝術教學的沃土。圍繞人文主體的藝術學習是課堂教學的紅線,培養創新精神是課堂教學的靈魂。本冊教材通過多種藝術形式,多角度、多手段、多層面的藝術體驗活動讓學生感受藝術課的豐富內涵。從藝術于生活的關聯出發,引導學生學會用藝術的形式表現各單元的主題,發展它們的綜合藝術能力。
第一單元《希望的田野》
1、學唱《我們的田野》,指導學生配合呼吸,唱好弱起拍節奏,富有感情地演唱。
2、學唱《種子之歌》,學習八六拍的節拍強弱規律,體會和表現八六拍得旋律特點。
3、學唱《山娃娃的音樂會》,練習歌唱和“間奏”的準確銜接,這也是內心聽覺的鍛煉和穩定拍感的把握。
4、欣賞丹麥歌曲《豐收之歌》,了解國外表現豐收快樂的歌舞音樂風格。
第二單元《祖國,您好》
1、學唱《七子之歌》體會歌詞含義,富有情感地歌唱。
2、學唱《祖國有多美》,引導學生富有情感地歌唱,準確唱好七聲音調歌曲。
第三單元《歡騰的大西北》
1、欣賞〈花兒與少年〉、學唱主旋律,感受二拍子和三拍子音樂的不同情緒表現。
2、引導學生分組自己學習視唱樂譜,要求是唱得準確并能表現出情緒特點。
3、學唱寧夏民歌〈歌唱寧夏川〉,感受民族風格。配合歌曲表演。
4、學唱回族民歌〈滿山遍野好莊稼〉,感受民族風格。引導學生討論歌曲的旋律和節拍特點(八三拍,兩句式結構),排排這首歌曲包含了哪些音級,為學習調式做準備。
5、學唱寧夏民歌〈數花〉,感受歌曲的說唱風格,啟發學生用竹板、雙響筒等打擊樂器設計固定節奏型配合演唱。引導學生討論這首歌曲屬于哪種五聲調式。
6、學唱陜北民歌〈領唱秧歌〉,引導學生準確唱好切分節奏,配合歌曲扭秧歌、打腰鼓。
第四單元《大自然的小衛士》
1、學唱山東民歌〈花蛤蟆〉,分析歌曲的形象表現特征。
2、結合歌曲學習“五聲音階調式”,并結合以前所學過的歌曲進行調式分析。這是在大量感性基礎上的知識概念的學習方式。
3、學唱四川民歌〈數蛤蟆〉,繼續鞏固學習五聲音階調式。
4、學唱〈啄木鳥〉,引導學生唱好短促、有力的硬吐音,引導學生相互傾聽、配合,常昊二聲部合唱。
第五單元《翠竹聲聲》
1、學唱〈竹鄉娃娃愛竹林〉,體會歌曲的內容和意境。結合歌曲,認識降半音記號,唱好帶有降記號的變化音級。
2、欣賞歌曲〈小背簍〉,感受歌曲表達的情緒。認識升半音記號,感知變化音級對豐富音調的作用。
3、學唱〈紫竹調〉,唱譜學唱歌曲,并分析歌曲屬于哪種五聲調式。
4、引導學生自己查找和識別教材中所呈現的各種竹樂器,寫出它們的名稱。
5、引導學生聆聽錄音中的竹管樂器演奏的音樂片段,識別是哪種樂器演奏,它們在音色上的特點。
6、欣賞、感受笛子、簫和蘆笙三種樂器吹奏的不同音色和風格的樂曲,體驗不同音樂表現。
7、學唱〈黎族人民愛歌舞〉,和著音樂學跳竹竿舞。
8、學唱苗族民歌〈蘆笙舞〉,配合表演。
第六單元《照片里的故事》
1、學唱〈金色的童年是一首歌〉,討論歌曲的情緒表現。
2、分析歌曲的節奏特點,重復的音樂創作手法在哪些方面具體表現。學習音樂創作方法,鍛煉結構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
第七單元《軍旗飄飄》
1、學唱〈紅星歌〉,討論、分析進行曲體裁的具體表現,學生還知道哪些進行曲風格的歌曲、樂曲。引導學生了解音樂的體裁和風格,提高感受、分析能力。
2、學唱〈軍隊和老百姓〉,引導學生分析歌曲中,變化重復手法的具體應用,提高學生的音樂分析能力,學習音樂創作方法。
3、引導學生理解“變化重復”的方法在其他藝術形式上也有表現,逐漸學習帶有共性的藝術構成法則。
學期教學計劃音樂三年級篇五
在本學期,我與紀老師共同擔任八年級1—10班的音樂課。根據學校的工作計劃,結合本學期的工作時間安排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特制定以下教學工作計劃:
1、八年級學生正處于變聲期,唱歌較困難。
2、學生缺乏表演自我的能力,不愿積極參與音樂實踐活動。
3、學生較喜歡流行音樂,對課本音樂教材不感興趣。
八年級:分六個單元,以欣賞為主,輔以歌唱,提高學生音樂欣賞能力。
1、八年級音樂課堂教學,每周一節,共10節。
2、本學期繼續進行興趣活動的開展。每周三下午3、4節課時間進行合唱以及舞蹈訓練。為參與市區及學校活動做好充分的準備。
1、八年級的音樂教材課堂教學主要是以優化課堂的"教"與"學"過程,以培養學生的興趣為主,以達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互相滲透,融洽教材中各部分內容,改變枯燥又單一的課型。
3、注重導入部分的設計,以"引趣"貫穿整個課堂教學過程。
4、課外第二課堂,本學期計劃以訓練歌唱技巧為主,培養學生的表演能力。
第一單元:2課時
第一課時:《我和你》《生命之杯》
第二課時:《我們是冠軍》《奧林匹克號角》《奧林匹克頌》
第二單元:3課時
第一課時:《搖籃曲》《g大調弦樂小夜曲》
第二課時:《梁山伯與祝英臺》
第三課時:《鱒魚》《鱒魚鋼琴五重奏》
第三單元:3課時
第一課時:《打支山歌過橫排》
第二課時:《山丹丹開花紅艷艷》《上去高山望平川》
第三課時:《花兒與少年》《巴蜀山歌》
第四單元:3課時
第一課時:《櫻花 》
第二課時:《深情》《小河的呼喚》
第三課時:《班內》《鸚鵡》《像花兒一樣》
第五單元:2課時
第一課時:《這一封書信來得巧》《我不掛帥誰掛帥》
第二課時:《唱臉譜》《我們是工農子弟兵》《姹紫嫣紅》
第六單元:1課時
考試共2課時。全學期共16課時。
總之,在本學期中,還要不斷地加強學習,并加強基本功的練習,為更好的進行音樂教學打好基礎。
學期教學計劃音樂三年級篇六
引導語:在管理學中,計劃具有兩重含義,其一是計劃工作,是指根據對組織外部環境與內部條件的分析,提出在未來一定時期內要達到的組織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方案途徑。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小學第一學期音樂教學計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課堂教學生活化是藝術教學的沃土。圍繞人文主體的藝術學習是課堂教學的紅線,培養創新精神是課堂教學的靈魂。本冊教材通過多種藝術形式,多角度、多手段、多層面的藝術體驗活動讓學生感受藝術課的豐富內涵。從藝術于生活的關聯出發,引導學生學會用藝術的形式表現各單元的主題,發展它們的綜合藝術能力。
第一單元《希望的田野》
1、學唱《我們的田野》,指導學生配合呼吸,唱好弱起拍節奏,富有感情地演唱。
2、學唱《種子之歌》,學習八六拍的節拍強弱規律,體會和表現八六拍得旋律特點。
3、學唱《山娃娃的音樂會》,練習歌唱和“間奏”的準確銜接,這也是內心聽覺的鍛煉和穩定拍感的把握。
4、欣賞丹麥歌曲《豐收之歌》,了解國外表現豐收快樂的歌舞音樂風格。
第二單元《祖國,您好》
1、學唱《七子之歌》體會歌詞含義,富有情感地歌唱。
2、學唱《祖國有多美》,引導學生富有情感地歌唱,準確唱好七聲音調歌曲。
第三單元《歡騰的大西北》
1、欣賞〈花兒與少年〉、學唱主旋律,感受二拍子和三拍子音樂的不同情緒表現。
2、引導學生分組自己學習視唱樂譜,要求是唱得準確并能表現出情緒特點。
3、學唱寧夏民歌〈歌唱寧夏川〉,感受民族風格。配合歌曲表演。
4、學唱回族民歌〈滿山遍野好莊稼〉,感受民族風格。引導學生討論歌曲的旋律和節拍特點(八三拍,兩句式結構),排排這首歌曲包含了哪些音級,為學習調式做準備。
5、學唱寧夏民歌〈數花〉,感受歌曲的說唱風格,啟發學生用竹板、雙響筒等打擊樂器設計固定節奏型配合演唱。引導學生討論這首歌曲屬于哪種五聲調式。
6、學唱陜北民歌〈領唱秧歌〉,引導學生準確唱好切分節奏,配合歌曲扭秧歌、打腰鼓。
第四單元《大自然的小衛士》
1、學唱山東民歌〈花蛤蟆〉,分析歌曲的形象表現特征。
2、結合歌曲學習“五聲音階調式”,并結合以前所學過的歌曲進行調式分析。這是在大量感性基礎上的知識概念的學習方式。
3、學唱四川民歌〈數蛤蟆〉,繼續鞏固學習五聲音階調式。
4、學唱〈啄木鳥〉,引導學生唱好短促、有力的硬吐音,引導學生相互傾聽、配合,常昊二聲部合唱。
第五單元《翠竹聲聲》
1、學唱〈竹鄉娃娃愛竹林〉,體會歌曲的內容和意境。結合歌曲,認識降半音記號,唱好帶有降記號的變化音級。
2、欣賞歌曲〈小背簍〉,感受歌曲表達的情緒。認識升半音記號,感知變化音級對豐富音調的作用。
3、學唱〈紫竹調〉,唱譜學唱歌曲,并分析歌曲屬于哪種五聲調式。
4、引導學生自己查找和識別教材中所呈現的各種竹樂器,寫出它們的名稱。
5、引導學生聆聽錄音中的竹管樂器演奏的音樂片段,識別是哪種樂器演奏,它們在音色上的特點。
6、欣賞、感受笛子、簫和蘆笙三種樂器吹奏的不同音色和風格的樂曲,體驗不同音樂表現。
7、學唱〈黎族人民愛歌舞〉,和著音樂學跳竹竿舞。
8、學唱苗族民歌〈蘆笙舞〉,配合表演。
第六單元《照片里的故事》
1、學唱〈金色的童年是一首歌〉,討論歌曲的情緒表現。
2、分析歌曲的節奏特點,重復的音樂創作手法在哪些方面具體表現。學習音樂創作方法,鍛煉結構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
第七單元《軍旗飄飄》
1、學唱〈紅星歌〉,討論、分析進行曲體裁的具體表現,學生還知道哪些進行曲風格的歌曲、樂曲。引導學生了解音樂的體裁和風格,提高感受、分析能力。
2、學唱〈軍隊和老百姓〉,引導學生分析歌曲中,變化重復手法的具體應用,提高學生的音樂分析能力,學習音樂創作方法。
3、引導學生理解“變化重復”的方法在其他藝術形式上也有表現,逐漸學習帶有共性的藝術構成法則。
學期教學計劃音樂三年級篇七
1、經過上學期的音樂學習,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有所提高,唱歌、視聽練耳、音樂欣賞、綜合訓練等相關內容得到了相應的提高。
2、大小班學生的音樂欣賞、視唱、器樂等能力,特別是視唱能力差異較大,大班要有意識加強這方面的教學。
3、器樂進課堂是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經過幾年的器樂學習,學生的演奏技巧,表現音樂的能力都有所提高,現階段,小班的豎笛教學要加強與音樂其他相關內容的聯系,切實起到音樂學具的作用。
以新課程標準和新的教學理念為指導優化教學環境,轉變教師角色,改變教學評價機制使課堂教學更符合現代課改的精神。
1、以審美為核心,在音樂教學活動中,使學生的音樂素養和人文素質得到整合發展。
2、用歡樂、優美的歌聲來表現課本中的歌曲,培養學生的歌唱表演能力,使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提升和科學發展。
3、通過音樂欣賞教學,使學生熟悉了解中外名曲和名家,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和理解能力。
4、通過器樂教學的探索和教學,培養學生的音樂視唱,練耳能力。
1、轉變教師角色和形象,培養新型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喜愛音樂,喜歡上音樂課。
2、發揮豎笛的學具作用,使學生音樂素質真正得到提高。
3、通過一系列的音樂活動,如:游戲競賽、動手動腦、聽聽想想、吹吹豎笛等培養學生的音樂素質。
4、積極發揮師生共同資源,使音樂課堂真正充滿著生機和活力,并在師生共同協作下完成教學任務。
5、發揮網絡環境優勢以及現代的教許手段為音樂教學服務。
6、利用民族、民間音樂親切、流暢的特點,提高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
1-3周:第一單元 夢中的北京
4-6周:第二單元 母親河
7-9周:第三單元 高云雪山
10-12周:第四單元 情系邊寨
13-16周:第五單元 姑蘇風光
17-18周:第六單元 友誼地久天長
學期教學計劃音樂三年級篇八
六年級學生對音樂知識應該掌握比較扎實,但實際水平離該有水平尚有較大差距(小學基礎問題)。尤其是識譜能力不強,歌曲的感情表達不是太好,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聽音記譜能力。學生喜歡流行音樂,普遍不喜歡教材上音樂,要研究學生音樂學習心理,增強教育音樂教育實效。
提高學習興趣,音樂課應該讓學生喜歡,能放松心情,能得到美的享受,但我國中學音樂課絕大多數都達不到這個要求(有統計報道)。我的課也不例外,究其員原因,主要是教材音樂不能吸引學生,加之流行音樂的泛濫、刺激(如周杰淪之類音樂極能迎合學生逆反心理,很中胃口,六年級我的第一堂課學生告訴我只喜歡類似如周之類),學生的音樂審美方向離我們的教育初衷甚遠。教師自身藝術素養又欠綜合,對課堂的投入也欠缺,特別是網絡音樂的運用或互動學習尚不足,這些原因綜合起來,使得教學效果不好,這是我,也應該是許多中學音樂教師應積極探索改進的。
1、通過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
2、加強音樂的情感體驗,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
3、學習各種音樂知識和音樂技能。
4、在欣賞的基礎上了解中外音樂家、作曲家。
1、在歌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2、聽音記譜
3、在作品欣賞中學習音樂知識。
在歌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流行音樂怎樣進課堂。
1、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認真備課。
2、多搞競賽,激發興趣。
第一周必唱歌曲《在烈士墓前》學習旋律
第二周唱《轉圓圈》學習旋律
第三周唱《采樹種》學習旋律
第四周綜合活動
第五周唱《拾貝殼》
第六周學習音樂的速度
第七周綜合活動
第八周欣賞音樂
第九周學唱
第十周(學校期中考試)
第十一周學習音樂的力度
第十二周補唱《搖籃曲》
第十三周補唱欣賞《孤獨的牧羊人》
第十四周補唱欣賞《讀書郎》學習音樂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