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的迅速,一眨眼就過去了,很快就要開展新的工作了,來為今后的學習制定一份計劃。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計劃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計劃書優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小學四年級語文說課稿萬能 小學四年級語文計劃篇一
《成吉思汗和鷹》是“面對錯誤”主題單元的第二篇主體文章,文章主要寫偉人成吉思汗在一次狩獵時因口渴難忍,四處找水解渴,當他艱難地找到水后,鷹四次撞翻他的杯子,成吉思汗氣急敗壞射死了鷹,當他發現鷹是他的救命恩人時懊悔莫及,頓悟永遠不要在發怒的時候處理任何事情的道理。
1、學習生字詞,理解課文主要內容,體會“不要在發怒的時候處理任何事情”這的句話含義。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成吉思汗四次接水都被鷹撞翻了的心情變化。
引導學生在充分自瀆,抓住文章的主要故事情節,讀中感悟課文的內涵。
采用自主、合作、非指導性教學模式,突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通過教師的引導,自我感悟,讓學生體會到“永遠不要在發怒的時候處理任何事情”的道理。
1、(被稱為“一代天驕”的成吉思汗,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位偉人,他波瀾壯闊、金戈鐵馬的一生令人嘆為觀止,人們大多認為成吉思汗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軍事統帥之一。有人曾經統計過,成吉思汗一生共進行了60多次戰爭,除十三翼之戰因實力懸殊主動撤退外,沒有一次失敗過。可是,我們學習的這篇課文中,成吉思汗卻犯了一個錯誤。)請同學們看課件
2、誰能用一兩句話說說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3、這篇課文是按著什么順序來寫的?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第一、二部分,敘述了成吉思汗狩獵時,口渴得厲害,后來終于找到了一個滴水的泉眼。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事呢?我們繼續學習第三部分,請同學們從這部分內容中找出第一次接水和打翻水的段落。自由讀課文,思考:這部分內容中有哪些詞句讓你感受最深?從中你讀懂了什么?在旁邊做上批注。 (板書:無可奈何)
2、在成吉思汗渴得厲害的情況下,鷹卻一次次地打翻了他辛辛苦苦接到的水,請從第三部分中再找出第二、三、四次接水和打翻水的段落。
3、自由讀課文,思考:成吉思汗四次接水都被鷹撞翻了,他的心情有什么變化?找出有關詞句,做上記號,再讀一讀。
4、小組合作互相交流一下你們劃出來的詞句,體會成吉思汗心情的變化過程。
5、生答,(師板書:有點生氣、真的生氣、氣急敗壞、)
a:為什么成吉思汗“有點生氣了”?b: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成吉思汗“真的生氣了”?c:氣急敗壞的成吉思汗做了什么事?(板書:殺死)分頁標題#e#
過渡:渴極了的成吉思汗雖然氣急敗壞,但他仍然要繼續尋找水源,卻意外地發現了事情的真相,讓我們一起來讀第四部分。 [小學教學設 --更多語文反思]
1、找出描寫成吉思汗神態的語句。
(抓住“愣住了”“呆呆地”體會成吉思汗的心情,這時候他在想什么?如果成吉思汗當時冷靜思考問題,結果會怎么樣?他此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呢?(板書:懊悔不已)
2、懊悔不已的成吉思汗這時候情不自禁地大聲喊了起來,同學們,你們就是成吉思汗,一起喊出來,師讀描寫動作的部分,生再讀啟示。導入最后一段的學習。
3、齊讀啟示。談談你對這句話的體會。
1、同學們,這個教訓還讓我們明白了另一個道理:人人都會犯錯誤,偉人也一樣。可是偉人之所以成為偉人,是因為他們犯錯誤之后懂得不斷總結經驗,特別是吸取教訓。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你有沒有做過一時憤怒而做了令自己懊悔不已的事呢?
2、交流偉人面對錯誤的資料。
3、同學們,讓我們回頭再想想那只可憐的死去的鷹,它死得多么冤枉啊,假如你像課文中的鷹那樣面對別人的誤解,你會怎么做?
(師小結:當我們面對別人的誤解和傷害時,要懂得如何為自己辯解,懂得如何保護自己,才能讓我們更健康、更快樂地成長。)
學習《成吉思汗》一課,有什么認識、感想和體會,認真組織語言寫一篇讀書心得。
小學四年級語文說課稿萬能 小學四年級語文計劃篇二
《中彩那天》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級小學語文第八冊第二組中的第一篇課文。這是一篇外國小故事,故事發生在二戰,一名汽車修理廠的技工——父親無意抽中了大獎,當“我”興奮地想上車與父親共享這幸福的時刻時,怯被父親趕了下來。父親“神情嚴肅”“我”悶悶不樂;回到家里,慈祥的母親向“我”揭開了其中的奧秘——“父親正面臨著一個道德難題”;最后,在沒有人知情的情況下,父親毅然的撥通電話,通知真正的獲獎者庫伯。這一動人的故事反映了一個普通工人的崇高的精神境界,它讓我們懂得;城信是人的精神財富,它比物質財富更為珍貴。這篇課文圖文并茂,真實感人,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通過課文的閱讀,讓學生從中懂得誠實守信比財富更為重要。同時,學習作者運用精彩的語言,抒發思想感情的方法。本文教學重點是體會故事中人物的感情變化,理解誠實守信的珍貴。難點是對“道德難題”著一意思的理解。根據四年級學生的認識水平,語文閱讀基本功訓練的重點本組課文訓練項目及教材的特點,我確定了這些教學目標:
1、認識6個生字,能正確讀寫“維持、財富、精湛``````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在理解課文故事內容的同時,懂得誠實、講信用是人的精神財富,并能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體會。
4、體會敘事條理清楚,首尾照應的表達方式,能復述課文。
教材重點難點:
1、通過與文中的任務減刑對話,揣摩、品味任務的語言、行動及神態描寫等詞句,感受任務的思想品質,體會作者的表達方式。
2、理解“道德難題”的意思。
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質,語文素養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創新精神,是新課標的重要理念,為了實現著一目標,同時也為體現新課標準中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三個維設的統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構件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學時我采取引導法,以課題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質疑,然后組織學生探究并體驗,最后結合減刑拓展延伸,從而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語文課的開放和語文課與社會,與人生結合的特點。
我的課堂結構是:檢查預習(字詞)——質疑導向——探索體驗——學習升華——擴展延伸。
檢查預習情況,了解學生對本課生字新詞的掌握程度,為學習課文奠定基礎。
愛因斯坦說過:“問題的提出往往比解答問題更重要。”所以,上課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從課題入手質疑,提問,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這時,學生會提出:“中了什么彩?”,“誰中了彩?”“中彩者的心情會怎樣?”等。我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概括出:
中彩(奔馳牌汽車)——父親
確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這樣,就為理解和探究做好了鋪墊,使探究確定了方向。
接著,進入教學的第二階段——探究體驗。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帶鼓勵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反反復讀課文,學生的尋找答案的過程中難免有些片面,這時,我再讓學生由自主探究轉為合作探究。
學生通過讀課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后了解到父親中彩后“精情嚴肅——面臨一個道德難題;最后在沒有人知情的情況下,父親毅然地撥通電話,通知真正的獲獎者庫伯,充分體現了父親——一個普通工人的崇高的精神世界:“一個人只要活得誠實,有信心,就等于有了一大筆財富。”
新課改要求語文教學要加強學生進行朗讀訓練,不僅要從朗讀技巧上指導,而且要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表達出思想感情。本組課文教學時要“讓學生替心讀書,走進文本,充分感知故事內容,與文本中的人物進行對話,并通過揣摩,品味作者對人物語言,行動及外貌描寫等詞句,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質,體會作者的表達方式。”所以,在學生的探究過程中,我及時引導學生進行朗讀體驗,比如:“只是,他神情嚴肅,看不出中彩帶給他的喜悅。”“我幾次興奮的想上車與父親共享這幸福的時刻,都被他趕下來。”讓學生揣摩:為什么中彩后父親會不高興呢?“不要煩惱,你父親正面臨著一個道德難題。”“一個人只要活得誠實,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筆財富。”讓學生從中感悟到母親對孩子的呵護、教導、疼愛,對父親言傳身教的形象肅然起敬。
學生體驗探究,我指導學生朗讀,讓學生的朗讀緊扣文章所要表現的“一個人只要活得誠實,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比財富”,最后,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體會,進入教學的第三個環節--拓展延伸。
新課標要求中年級學生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或感受,并引導學生觀察社會、觀察人生,為體現這一指導思想,突出語文教學讀寫結合的宗旨,我設計了這樣一道作業:
聯系實際,寫一則有關誠實、講信用的日記。
小學四年級語文說課稿萬能 小學四年級語文計劃篇三
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第7課《蟋蟀的住宅》。
拿到這篇文章,我讀了十遍。
前兩遍我站在普通讀者的立場,讀這篇19世紀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的觀察隨筆,感受到文章結構的緊湊鮮明、語言的生動形象、描寫的細致入微;感受到蟋蟀的住宅的確是“偉大的工程”;感受到蟋蟀這一小昆蟲對生活的無限熱愛;還感受到作者通過擬人手法傳達出的對蟋蟀的無限喜愛之情。可以說,這篇文章就是一首人類對小昆蟲、小生命的贊美詩。
第三四遍,我站在學生的立場讀,讀后產生了一些疑問:學生對蟋蟀熟悉嗎?他們理解什么叫“隨遇而安”嗎?學生能從擬人寫法中感受到什么呢?這么一個“最多不過九寸深、一指寬”的洞穴怎么談得上偉大呢?因為孩子們尤其是男孩子們總是喜歡拿著木棍在地上挖坑挖洞,挖這么小的一個洞穴對他們來說簡直不費吹灰之力、
第五六遍,我站在教師的立場讀,我找了我和學生在閱讀之后共通的一些感受和疑惑:作者為什么說蟋蟀住宅“真可以算是偉大的工程了”?作者是怎樣用擬人的手法來表現這一偉大工程的?這之后的四遍,我在閱讀中積極地思考:怎樣構建一個大家都感興趣的話題,怎樣組織一個和諧的綠色的對話的課堂。思索再三,我將目光鎖定在建構主義理論,鎖定在其下的“拋錨式教學法”并作了教學設計。
1、學會本課生字詞,會認“宅、蔽、棄、慎”等7個生字,會寫“棄、毫、遇、擇”等1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住宅、選擇”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通過重點語句的品讀,理解“蟋蟀住宅是偉大的工程”的深刻內涵,感受蟋蟀“熱愛生活”、“不辭辛勞”的品質。
3、體會文章中擬人手法的表達效果,學習科學家探索大自然、熱愛小生命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培養愛觀察的好習慣。
教學目標設計涵蓋“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教學重點是第二點,教學難點是第三點。
本課教學安排兩個課時,第一課時通過對話交流達成1、2兩個教學目標,第二課時則在第一課時學習基礎上繼續對話交流以達成教學目標三。下面,我就第一課時的流程安排作一說明。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理解“隨遇而安”,對比引出課文,用時5分鐘
根據建構主義理論,學習活動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學生根據外在信息,通過自己的背景知識自己建構的過程。所以產生學習活動的一個前提條件是,學生的背景知識和新知識之間有一定的相關度。而教師幫助創設一定的情境是提高相關度的重要方法。所以在這第一個環節中,我讓學生從“說自己的家或小房間”入手,創設一種“用心創造生活”的情境,進而引入昆蟲世界,理解一般昆蟲的“隨遇而安”和蟋蟀的不“隨遇而安”,一方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也幫助學生理解了對他們來說存在一定難度的“隨遇而安”一詞,為后面感受蟋蟀的熱愛生活、不辭辛勞的精神和其住宅的“偉大”打下了基礎。
第二環節:確定問題,學生二度讀文,交流閱讀感受,用時10分鐘
在此環節主要完成兩件事情,一是學習生字詞,字詞學習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本環節注重將字詞學習與課文語句、課文內涵結合起來進行,幫助學生理解蟋蟀住宅的特點,初步感受其住宅的“偉大”,這就充分體現了新課標下對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共同關注,真正實現兩者的統一,使學生取得扎實的學習成效。第二件事是確定一個大家共同學習的問題,我認為,語文教學一定要尊重作者的寫作意圖和學生的閱讀體驗,所以用“作者最想告訴大家的是什么”和“你獲得的最深感受是什么”兩個問題來啟發,并最終確定本節課的研究問題:“為什么說蟋蟀的住宅是‘偉大的工程’”。雖然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但是正如建構主義所認為的:世界是客觀存在的,對每個認識世界的個體來說是共通的,這就為確定相同的研究問題提供了理論基礎和現實可能。
第三環節:自主學習,學生默讀課文,深入體會“偉大”,用時5分鐘
默讀的好處是能夠促進人的自主思考,使閱讀實現個性化,同時實現新信息與學生背景知識的聯系和建立。在這一環節,我讓學生帶著確定的問題與文本進行獨立對話,采用在相應語句旁作標記和批注的方式,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從第二大環節的“概括”性閱讀到本環節的“具體化”研讀,符合閱讀規律,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同時,我提醒學生在默讀中,關注課文中的“魚泡泡”、插圖、生字、思考題、資料袋等材料,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閱讀的概念。
第四環節:協作學習,反饋交流感受,提升“偉大”原因,用時15分鐘
這一環節是課堂之所以為課堂,區別于完全獨立閱讀的特點。建構主義認為,自主的閱讀促使了學生情感的變化,而在課堂學習活動中,學生通過與其他學生和教師的不斷交流與溝通,就能更好地實現意義建構和情感變化。所以此環節,我組織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找出文中相關的語句(或圖片)等各種材料佐證說明自己的觀點。在此過程中,教師是學習伙伴、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激勵者,因此構建了綠色和諧的課堂。教師的作用更多地體現為在學生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幫助、學生未能提升的時候給予提升、學生朗讀不到位的時候給予指導。因此,本環節中,學生和教師通過對“它常常慎重地選擇住址,一定要排水優良,并且有溫和的陽光”、“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點一點挖掘的,從大廳一直到臥室”等具體語句的品析,感受蟋蟀住宅的科學、精致、舒服和浩大壯觀,感受蟋蟀在建筑住宅時表現出的智慧和不辭辛苦。對于學生疑惑的“這么一個lsquo;最多不過九寸深、一指寬rsquo;的洞穴怎么談得上偉大”這一問題,則采用對照方式,以相當于一個人在沒有任何工具的幫助下挖掘300米的隧道幫助學生感受,并抓住“工具的柔弱與簡單”和“工程的浩大與壯觀”的極大反差,很好地幫助學生進行真切的感受。同時,在品析之后及時進行朗讀指導,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第五環節:效果評價,自由表述思想,再激閱讀熱情,用時10分鐘
語文學習成效的最好評價內涵是學生在三維目標上是否得到了提升,該環節通過“你看,它的住宅是多么科學、多么精致、多么舒服;你看,蟋蟀用它柔弱的、簡單的工具建造了如此浩大壯觀的工程。此時,你想對蟋蟀說點什么?請你把它寫下來”的“我手寫我心”形式,表達自己對蟋蟀熱愛生活的敬佩之情也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成就,對三維目標的達成情況是一個很好的檢驗。最后用“文章的作者法布爾是怎樣寫出這篇文章的?他為什么要用擬人的方法來寫?”的“激發新疑點”的方式,使學生產生了從另一個角度去探詢的熱情,為第二課時的學習作了很好的鋪墊。
因此,該課文的學習,我積極遵循《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的“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的理念,遵循建構主義理論,運用“拋錨式教學法”,實現學生在三維目標上的共同提高,并激發了學生更強烈的學習愿望,促進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小學四年級語文說課稿萬能 小學四年級語文計劃篇四
《落花生》是人教版第九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敘事散文記錄了作者許地山小時候一家人過花生收獲節的經過,通過對花生好處的談論,以小見大,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說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雖然文章沒有什么華麗的辭藻和深奧的說法,卻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使人從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尋味的道理,蘊含了豐富的人文精神。因此,對于本課的教學我從新課標出發,結合本單元的教學任務,本著“以學生為本”的精神,我把《落花生》的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技能目標: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懂得什么是借物喻人。
2.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會花生的默默奉獻的可貴品質,理解心靈美比外表美更重要。
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貴之處,理解父親贊美花生的話的深刻含義,從中體會做人的道理。
文章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教學時應突出這一特點。
良好的教學效果離不開教法和學法的和諧統一。語文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課程應是開放而有活力的。根據教學目標和五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我選擇了多種教法和學法配合實施,體現了“教學有法,教無定法”的特點,努力追求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1. 情境教學法。利用多媒體和實物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更形象的理解課文,真正的把握文章內涵。
2. 談話法。教學中,教師和學生,課本和學生應是對話和交流的關系,談話法架起師生溝通的橋梁,是我不可或缺的教學方式。
3. 朗讀法。語文課程應以讀為本,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書指導,感受課文的深刻含義。
4. 練習法。好的練習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并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5. 自主、合作、探究法。學生是語文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通過學生自主學習,生生交流,師生互動,解決重點問題。 教法和學法是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本課采用以上五種主要的教法與學法,既突出了教師的引導作用,又重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用活潑簡單的謎語導入新課:同學們,老師請你們猜個謎語“麻屋子,紅帳子,里面睡個白胖子”,誰能猜出謎底是什么?學生猜出謎底后,我拿出事先準備好的花生,讓同學們觀察,隨后我利用多媒體出示花生成長的圖片,邊出示邊講解課題:花生因落花入土而生果,所以植物學上稱之為“落花生”。我這樣設計導入,主要目的是吸引學生的注意,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本文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展開記敘,這一環節我首先讓學生自讀自悟,分析課文結構,然后師生交流,把課文分成以下三大段理解: 第一段(第1自然段):寫種花生、收花生; 第二段(第2自然段):寫母親提議過收獲節,并為過收獲節做準備; 第三段(第3自然段至最后):寫父親和我們品花生議花生,父親對花生的贊揚使我們對普普通通的花生產生了敬佩之情。
注重閱讀體驗,加深理解,受到感情熏陶,獲得思想啟迪,是新課標的新要求,也是重要的閱讀教學策略。為了突破“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貴之處,理解父親贊美花生的話的深刻含義,從中體會做人的道理”這一教學重點,我指導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閱讀第三段品花生議花生:首先,學生齊讀,初步體會。并討論:姐弟們說到了花生的哪些好處?父親又說到了哪些?(兄妹們說“味美可以榨油便宜大家都喜歡吃”,這些好處是顯而易見的,而父親說的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視卻是最重要的特點:不求虛名、默默奉獻。);第二,多媒體范讀,要求學生邊聽邊思考:父親怎樣議花生?父親對花生的第一次議論,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蘋果的果實是否露在外面來比較,以突出花生即使是成熟了也無聲無息,不急于表露的品格。其中“鮮紅嫩綠”“高高的掛在枝頭上”和“埋在地里”“矮矮地長在地上”形成鮮明對比,我再一次利用多媒體播放它們的對比圖片,并在圖片上用文字概括出果實的色彩、樣子以及果實生長的位置比較,幫助學生理解花生雖沒有桃子、石榴、蘋果的外在美,卻具有內在的可貴品質。為了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我把課文設計成填空,在課堂上和學生們一起做,引導學生深入體會。
【附:填空練習: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樣最可貴:它的果實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你們看它矮矮地長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來它有沒有果實,必須挖起來才知道。 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第三,分角色朗讀,深入體會:父親特別指出花生的最可貴之處,目的是希望孩子們能像花生那樣,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最后,我再次拿出花生讓學生們觀察,直觀的體會花生的樸實無華,感受它的可貴品質。
自主學習是未來社會對人的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請同學們互相交流討論:父親說的“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和作者說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這兩句話的含義。學生討論完之后,我請同學們說說自己的觀點,并注意引導學生在外表美和心靈美面前,應該更看重心靈美,更看重能實實在在為人民做好事。一個外表不怎么美的'人,要做出成績,得到大家的認可,也許比外表賞心悅目的人更難,但如能默默無聞、毫無怨言地去努力,給別人帶來好處,應該說更了不起,也更讓人敬佩。這時,我抓住時機,趁熱打鐵地告訴學生課文由議花生講到做人,以小事物闡述大道理,這種寫法就是借物喻人。這時,我在多媒體上打出兒歌: 姐弟種花生,居然收獲豐。 父親巧教誨,影響“我”一生。 我這樣做,目的是想利用淺顯易懂的兒歌,概括全文,突出文章借物喻人的特點,利于學生理解和接受。
布置作業: 思考題:
1. 文中寫“種花生—收花生—品花生—議花生”四個過程,想一想哪些內容詳寫,哪些內容略寫,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
2. 聯系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想一想我們周圍的哪些人也像落花生一樣,樸實無華卻默默奉獻? 動手題:找出文中的好詞佳句,并會用好詞造句。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回歸生活世界。我的作業有助于學生對生活進行反思、體驗,進而提升、完善。并為本課的第二課時埋下伏筆,做好鋪墊準備,幫助學生深度把握課文。體現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