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xué)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孤島與閱讀議論文 以孤島為主題的題目篇一
也許是這個世界太過浮夸了吧,也許是輕飄飄的歡歌笑語掩住了寂寞感了吧,也許是心里的孤寂被娛樂的狂歡擠了出去了吧,我所能見到的,是一個在全民大狂歡中日益迷失自己的世界,是一個存在感過多的庸俗的世界。
我所看到的是那些生怕自己被世界所忘卻的人們,拿著手機拼命刷屏,不關(guān)己事卻也要發(fā)表幾句評論,以顯示自己才識淵博憂國憂民關(guān)心天下事。我所看到的是那些逃避孤獨而用庸俗填充空虛內(nèi)心的人們,沉迷于娛樂之中娛樂至死,還為講出些葷段子而沾沾自喜,以為自己在別人眼中一定是幽默風(fēng)趣。我所看到的是那些明知娛樂使人庸俗卻害怕被隔絕孤立的人,一邊跟著嗨起來以至不知不覺陷進去,一邊還高呼著要拯救文化。我所看到的,是一個完完整整連成“地球村“的膚淺且浮躁的世界。
然而,總有一天,每個人都會在萬籟俱靜中聽到靈魂輕聲問:“你的生存境界是什么?”
是孤獨,還是庸俗?
從第一只森林古猿在孤島上進化成為人類,人類就注定成為孤島般存在的生物。哪怕是再好的摯友,也無法完完全全走進你的內(nèi)心世界,傾聽你靈魂的淺吟低唱。哪怕是成為人群中引人注目的焦點般的存在,你依然能感受到幾百萬年前的唯一的人類的孤獨。只因為我們是人類,只因為我們擁有獨一無二的智慧的頭顱,我們不可能像其他動物一樣熱熱鬧鬧打成一片。偉大的靈魂是孤獨的,也唯有這份難以承受的孤獨造就了偉大的人。
我想到了病死在小車站的列夫托爾斯泰,面對榮華富貴毅然離開追求靈魂的獨立;我想到了因孤獨而發(fā)瘋最終長眠于孤獨之中的尼采,在追求真理的路上以孤獨為伴;我想到了寧愿獨自坐在一只南瓜上也不愿擁擠地坐在天鵝絨坐墊上的梭羅,用瓦爾登湖的湖水滌蕩內(nèi)心的孤獨......人生本是一場旅程,沒有誰能陪著你走完全程,我們所害怕面對的孤獨才是真正的旅伴。唯有它,不離不棄。陪著你,踽踽前行。
繁華過后,必是荒涼。熱鬧過后,回歸沉寂。可否想過,狂歡過后,迎接我們的又會是什么?是孤獨。在我眼里,孤獨并不是貶義詞,相反,它是人類思想的來源,是高貴靈魂的塑造者,是一種生存境界。沒有什么是不朽的,但孤獨是。它讓每一個靈魂俯身望下自己,讓我們更透徹地審視自己。正如村上春樹在《遇到百分之百的女孩》一書中所言:所謂人生便是這么個東西,一如植物的種子被不期而遇的風(fēng)吹走,我們在偶然的大地上彷徨。
竊將孤獨比作一杯酒,光是一飲而盡是不夠的,更要細(xì)品其在歲月之中釀造的醇香。靈魂的孤島,并不等于兩耳不聞窗外事,而是少一分嘩眾取寵,多一點慎獨自清。生命赤條條地來,又赤條條地走,一路上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只化為最后的純凈的孤獨。我們所能做的,是用孤獨滌蕩去靈魂的塵埃,在生命的旅途上堅定地踽踽獨行。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在尋求真理的路上,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都是生命里孤獨的旅客。
孤島與閱讀議論文 以孤島為主題的題目篇二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可以自全,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英國詩人約翰·多恩在詩中這樣寫道。當(dāng)迷茫和疏離成為年輕一代的常態(tài),“遠(yuǎn)方和人們”成為新聞上茶余飯后的談資。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或許在自我之外,關(guān)照社會,與彼此相連,如米蘭昆德拉般“在美感的引導(dǎo)下譜寫人生的樂章”。
誠然,利己主義在歷史發(fā)展歷程上有其正面的意義,但是當(dāng)它逐漸的“精致化”,“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們”必將如同方鴻漸一般困于自我利益的圍城之中迷失自我,最終被自我反噬。偏激的利己主義帶來的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割裂,使人失去生存的必需的群眾基礎(chǔ),從而讓利己主義者們一無所得。此外,當(dāng)所有人都是孤島后,社會分崩離析,人類文明就是黑暗森林里最顯眼的獵物。
“感情世界里的孤獨,有時候像黎明前沉寂的雪原,喧囂都在夢里,溫暖亦如此,聲音落入風(fēng)中,萬劫不復(fù)。”作為個體的人,天生就是孤獨的。而在孤獨兀自構(gòu)建起的冰冷世界中,人與人的溫情是唯一的救世主。人情,如無際黑暗中的微光,為人們帶來方向和指引,使人們重燃一顆美好的心靈。唯一的小王子和唯一的狐貍互相依靠,一起聆聽著風(fēng)吹麥浪的聲音。一封封書信跨越大西洋,串聯(lián)起兩個大陸的奇緣。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每個人都緊緊相連,互相溫暖,互相寬慰,互相改變,穿越時空之海,在歷史與現(xiàn)實的交織中相依前行。
“無窮的遠(yuǎn)方,無數(shù)的人們,都和我有關(guān)。”更進一步講,在與時代的緊密聯(lián)系上,個人也被賦予了時代的責(zé)任。古代史官將自己的歷史責(zé)任滲透在文章的風(fēng)骨之中黑暗中獨行的逐日者匆匆留下的幾句絕筆,如同困境之獸,所做最后一聲長嘯。而這些仁人志士的責(zé)任與道義,大抵就是在一句“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的自白。“雙肩擔(dān)道義,只手著文章”平凡人生,亦可書寫傳奇。陳勝貧寒,出身低微,卻一身是膽,打響農(nóng)民起義第一槍,以佃戶身份書寫歷史。于謙爵輕,兵部官吏,卻視死如歸,以寡敵眾,迎戰(zhàn)塞外虎狼之師,以沖天豪氣留名青史。正如魯迅所言:“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fā)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沒有炬火,我們便是唯一的光。”追尋這光,追尋著那靈魂深處的熱愛發(fā)出的光時,便會發(fā)現(xiàn)自己在人生的征途上探究出生命的覺醒。
在飛速前進的車輪中,我們似乎發(fā)出“時代呵,等一等你的人民”這樣的感慨,與時代隔離。但孤島再遠(yuǎn),總會有洋流相連,星球再遠(yuǎn),也總被宇宙包圍。凝望深淵之時,不要忘記仰望星空。
詩人在結(jié)尾寫下“因此,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它就為你敲響”,于是我們將孤島連成大陸。
孤島與閱讀議論文 以孤島為主題的題目篇三
約翰·多恩曾經(jīng)說過:“沒有人是一座孤島。”誠哉斯言,我們應(yīng)該時刻秉持社會責(zé)任感,而非一味地追求自我發(fā)展。
誠然,注重個體發(fā)展可以讓人以更美的姿態(tài)處于世間。海德格爾在南黑森林的陡坡上“詩意地棲居”,建立起了自己的哲學(xué)王國;葉嘉瑩于滄海橫流中秉持弱德之美,成為詩海的擺渡人;利奧波德于沙縣的木屋定居,所見所感匯成“綠色圣經(jīng)”《沙鄉(xiāng)年鑒》。他們于心中修籬種竹,給世間留下優(yōu)美的剪影。
然而,若是過度地注重自我,將自己看作一座孤島,就會淪為錢理群教授筆下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憶昔如楊朱的“貴我”人格,“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觀彼若魯迅筆下的“看客”們,目光呆滯而又冷漠。若社會被利己主義與自我主義淹沒,人人都成為《局外人》,恐怕“人們的悲歡并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就會一語成讖。
因此,在適度修身養(yǎng)性之后,要將目光投向社會,培養(yǎng)自己的宗教性道德。那是德蘭修女“只為受苦受難的人活著”的堅定誓言,是鐘揚教授毅然遠(yuǎn)赴西藏的挺拔背影,是馬丁·路德·金“昔日奴隸的兒子能和奴隸主的兒子坐在一起,共敘兄弟情誼”的夢想,是高爾基先生利用自己的.國際聲望和著作影響力不斷奔走呼號,渴望拯救被逮捕文人的努力與決心。這不就是“沒有人是一座孤島”的生動詮釋嗎?他們不囿于狹隘的時代一角,因為他們深知“無窮的遠(yuǎn)方,無數(shù)的人們,都于我有關(guān)”。他們前赴后繼,為眾人抱薪,成為朗照在大地上空的光亮。
如今社會日新月異,技術(shù)的發(fā)展讓天涯咫尺,互聯(lián)網(wǎng)為我們提供了與“無窮的遠(yuǎn)方,無數(shù)的人們”相聯(lián)結(jié)的平臺。我們更加沒有理由繼續(xù)“坐壁式的旁觀,蒲團式的打坐,倒掛式的修身”,浮于馮友蘭筆下的“自然境界”與“功利境界”,而應(yīng)該努力向著“天地境界”進發(fā)。這并非要求每個人都成為圣雄甘地般的人物,但最起碼可以在眾人生命有危時如李文亮般做一位吹哨者,在看到理性為輿論淹沒之際如王小波般為沉默的大多數(shù)發(fā)聲。
“一切眾生,皆是本源。凡是血氣,皆有同感。”豐子愷的一席話猶如黃鐘大呂。當(dāng)我們都在望著彼此,就沒有人是一座孤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