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讀《國學經典》有感600字篇一
這本書一共有100篇故事,即使那些故事有長有短,各不相同,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令人感動,母親與女兒之間的親情,哥哥和弟弟的手足之情,朋友與朋友的友誼……
當我看到了這本書的第一個故事,我就被它迷住了,并不是因為那精美的插畫,而是那些文章讓我震撼了即使是生活中的細節,也充滿著愛。
最讓我感動的故事是:
“我”和弟弟去沙池玩,一個比“我”大的孩子說我們占了他的位置把“我”推倒了,弟弟立即站在“我”的面前,張開雙手,大喊:“不許傷害我哥哥!”一個只有幾歲大的小孩子,竟然做出了這番舉動,可見他是多么愛他的哥哥,即使他知道自己根本沒有那種能力去保護哥哥,這也許是人的內心最純真的地方。
看著看著,不知何時,自己的眼眶開始有些濕潤,那并不是因為眼睛累了,而是我感動了。
也許你不知道,就連平日母親為我們做飯、洗衣、掃地……也是在愛我們,父母的`訓斥也是在愛我們,而我們卻回報了他們什么?對飯菜的挑三揀四,對于他們的訓斥加以還擊……妹妹年紀小,爸媽給予多一份的關愛,就覺得爸媽偏心,不愛我了,而心存叛逆,甚至由此不喜歡自己唯一的親妹妹。多傻,多幼稚?。?/p>
看完這本書,我真有一種想擁抱父母、擁抱妹妹的沖動。
讀《國學經典》有感600字篇二
《中華五千年》是一本介紹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長河的優秀讀物。
這五千年歷史長河中,涌現了許許多多的人物,發生了許許多多的故事,如姜太公釣魚,大禹治水,荊軻刺秦,商鞅南門立木,趙匡胤杯酒釋兵權……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孟母三遷的故事。
孟子的母親在孟子很小的時候就非常注重對孟子的教育。孟子小時候住在一塊墓地旁邊。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孟子耳濡目染,天天看到人們下葬逝去的親人,便和小伙伴們玩游戲,模仿人們下葬時的場景。這一切孟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認為這樣不利于孟子的教育。便搬家了,搬到了一個市場旁邊。但這次孟子卻模仿市場里的商人和小伙伴們做起了買賣的游戲。無奈之下,孟母再次搬家,這次搬到了一所學府旁邊。這回孟子開始認真地進行學習了。最終,孟子成為了儒家中地位僅次于孔子的“亞圣”。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孟母對孟子教育的重視。即使在21世紀,父母依舊要重視子女的教育。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國家更是要重視對下一代的教育,這樣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事業才會后繼有人。
從這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我更感受到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歷史與文化底蘊,以及華夏民族勤勞、勇敢、睿智、謙恭的民族精神。作為祖國的未來,我們更應該珍惜我們今天的學習機會,努力發揚光大中華民族民族精神,建設一個繁榮富強的偉大祖國。
讀《國學經典》有感600字篇三
我們偉大的祖國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中國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新學期以來,我們開設了國學經典課,主要是學習有關《弟子規》的內容,而這本書傳承著歷史文化。
書中的名言警句、名人故事給了我很多啟示,我學會了很多處事的道理,也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弟子規》中的孝道的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我感觸頗多。
俗話說得好:百善孝為先。讀了《弟子規》中的孝道的故事。原以為為父母做幾件家務事就是“孝”了,現在才發現其實什么是“孝”我一點都不懂。父母對我百依百順,照顧無微不至,我想要的東西想方設法的滿足我,我反倒覺得父母為自己做的是理所當然,甚至有時候他們對自己過于擔心還覺得他們很煩,討厭他們。我實在是太不應該了。
記得有一次,吃飯的時間到了,媽媽喊我吃飯,而不聽話的我卻始終沉迷于精彩的電視節目中不肯離去,媽媽一遍一遍的叫我,我都只是嗯嗯啊啊的應付,等到爸爸媽媽都吃完了,我也沒有去。等到節目結束了,我有感覺肚子餓了,走出房間一看,桌上已沒有飯菜了。我氣憤極了大喊:“媽媽,我要吃飯,怎么沒有了呢?”媽媽急急忙忙的從房間走出來,溫和而又關切地說“沒有了!你要吃飯?我給你去做?!庇谑菋寢尲贝掖业腵為我去做飯,而我還在埋怨著?,F在回想起來我真是太不應該了
父母為我們做得太多太多,當我們蹣跚學步時,是他們用他們溫暖的大手緊握你的小手;當我們生病時,是他們將我們擁入他們暖和的懷抱;當我們學習遇到困難時,是他們為我們耐心的講解。一切的一切都是他們對我們無私的付出。他們頭上已悄悄爬上歲月的痕跡——因我們而生的那一絲絲銀發……
讓我們用心去體悟親情,感恩父母吧,愿天下的所有父母都能健康長壽,平安快樂的生活吧!
讀《國學經典》有感600字篇四
書,仿佛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打開書,一切不愉快都離我而去。這不,我最近又迷上了《國學經典誦讀》這本書。
《國學經典誦讀》你們讀過嗎?這本書精選了中華五千多年悠久歷史所積淀下來的經典中的精美華章,這里有最美的古典詩詞……
讀完了《國學經典誦讀》,我受益匪淺。它讓我知道了如何修身做人,如何為人處事;讓我知道了要珍惜時光,讓我明白了要努力學習……《國學經典誦讀》中,每一句話都蘊藏了一個深刻的哲理,細細地去品味,總能從其中悟出一個道理來。
其中,“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告訴了我們:自己每天是否多次反省,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的呢?與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守信呢?!愦饝^別人要做的事,是否完成呢。老師傳授給你的知識是否想過,復習過。
曾子說過的話,深深印在我的心中。現在我知道了,學過的知識,要經常復習。答應過別人的事要盡心竭力的完成。與朋友交往要信守誠諾。
同學們,學不可以已。茫茫書海,好書難求,愿《國學經典誦讀》這樣的好書多起來。讓我們一起讀圣賢書,與圣賢為伴。與經典同行,做有道德的人。
讀國學有感13
作為炎黃子孫,我挑一盞蠟黃的燈,拂去粒粒纖塵,驕傲地翻開德的典籍,追根溯源,如數家珍。走進先賢的世界,我昂起頭,當之無愧的縱情歌頌著……
中國是德的國度,是德的故鄉。五千年了,我依然愛這土地,愛這歷史悠悠的煙云,愛這亙古不變的美德與情懷。
人生在世,何以安身立命?一技在身不如一個“德”字。德,便是安身立命的堡壘。人無德不立,家無德不寧,業無德不興,國無德不存。中華十德即“忠、孝、仁、智、信、禮、義、勤、勇、廉”。
孔融讓梨、蘇武牧羊的故事家喻戶曉,孔融小小年紀便用行動詮釋了“禮”的內涵。沒有糧食,便挖鼠洞食草籽,渴了,便嚙雪止渴;冷了,便以羊毛取暖;累了,便撫摸著漢朝旄節,告訴自己“忠”是什么,并肯用19年時光去實踐。與蘇武同行,我找到了“忠”的真諦。
要論重情重義,那非關羽莫屬。自年輕時投奔劉備,對劉備便極其忠誠,即使白馬被擒,身在曹營,也仍不忘舊恩,終復歸劉備。他七尺男兒,滿腔熱血,手揮青龍偃月刀書寫“義”的經典傳奇。與他同時期的軍師諸葛亮也是一代英杰,他是神仙的化身,是智慧的帷幄者,是忠誠的代言人。
郭子儀注重修養身心,有勇有謀,在宦官專權、互相傾軋的唐王朝內部,他文武雙全、忠君愛國、赤膽忠心、處處以大局為重,對人對事忍辱負重,素淡謙恭、居功不傲。他的德行與素養是“君子”二字最美的注腳。
桃李滿天下的孔子周游列國,講求仁政;千古仁君趙禎也是一代“勤”的`典范,造就了古代中國一世繁華;漢文帝劉恒曾親嘗湯藥,以孝心感化天下人;宋詞大家晏殊誠實中直,足以流傳千古……
中華五千年,名不虛傳的文明古國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溫潤如玉的君子,他們知禮儀、懂文明、重修養、以德立命、以國立心,個個都是頂天立地的真男兒!他們追根溯源、破舊立新,將深愛的已融入血液的中華傳統美德代代傳承,連綿成我們的血脈,鑄造出我們的錚錚鐵骨。他們是有根的真正中國人!
13億華夏兒女的德行與情懷結成火紅的中國結,高高地掛在天空之中,日月同輝。
讀《國學經典》有感600字篇五
剛接觸這本書時,就覺書名有意思?!栋偌倚铡?,是寫一百個姓氏?還是這些姓氏的由來?直到開始讀這本書才發現跟這都沒關系。
這本書包含59個故事,記錄著作者的那些熟悉的陌生人,抑或陌生的熟悉人。其實從中也可找到自己及身邊人的影子。有沒有這種感受,有些人在身邊匆匆而過,而后永久陌路,有些人定期交集卻未增專心留意;有些人原本來往密切卻不知怎的突然消失
書中有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人生精彩紛呈,有的平平淡淡,有的無奈悲哀,其中烏老師就是個無奈的角色。只因為是個工農兵學員,在當時時代背景下而飽受不平等待遇,同為大學老師,卻被分配將最不重要的部分,吃了時代的虧,被人蔑視,卻只能把那些鄙夷的目光和輕浮的議論吞進肚子里。找背陰處自己消化。到了評選教授,副教授了,需要學生寫意見,于是羞羞答答的怪不好意思。自己所教的學生都評上了教授,而自己卻落榜了,然卻一如既往地笑瞇瞇,一如既往的勤勤懇懇,一如既往的教最不重要的`部分
其實不是所有都是一帆風順的,很多事都無可奈何,除了接受而適應。讓我想起了一句話,有些人,有些事,即使與世無爭,即使毫無聲響,即使當事人一直保持微笑,也讓旁人無法釋懷。但我又覺得,面對一些事或人時,吃了接受和適應,不妨再去改變,或許洞開另一片天空。
合上書的那一剎那,突然明白,那些看似可歸因于緣分神秘,其實太平常不過,一切自然而然的發生。
這本書每篇故事都很短小,沒有華麗辭藻,也無過多渲染,就那么簡潔精練的展示出來,充滿著“慈悲”。
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人生,無需艷羨,也不必批判。重要的事是做自己,對自己負責,明曉自身方向。
人生漫漫,道路繁雜,惟受內心寧靜,方得精彩人生!
讀《國學經典》有感600字篇六
"國學"一詞能讓人想到的是深奧高深以及敬而遠之,而一想到"國學"最先想到的應該是儒家的孔子、孟子之學說,以及道家的老子、莊子的學說。而《國學的天空》這本書講的就是儒家的孔子的真誠、孟子的向善,道家的老子的智慧、莊子的逍遙。
這本書從多個角度、多個方面去講述,而我所要講述的只是其中的幾個讓我感受頗深的分點。
首先是孔子的真誠,孔子是我們最耳熟能詳、最熟悉的國學巨人??鬃娱T下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孔子所教授的是什么呢?孔子的智慧又體現在哪?孔子的智慧一是真誠,二是重視知識和教育,給予理性思維極高的評價。"真誠"一詞我們并不陌生,我們無數次說要待人真誠,但是真誠卻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書中提到真誠的最高目標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并且說這是人類生命的最高價值,如此便可見要真正做到真誠的難度了。
在談孔子的真誠時,有一點談的是珍惜時間的,這大概算是十分常見的話題了。但在看到其中提到的浪費時間的兩種情況時,我感覺很有意思。浪費時間的兩種情況,一是無聊,二是一群人在一起說無關道義的話,賣弄小聰明。第一點無聊我感覺這是十分有道理的,無聊便是在那里發呆什么也不做,或者說什么也不想做,白白的虛度了時光?,F實生活里我們不就是這樣的嗎?當我們感到無聊時,我們不會去想我們應該做什么,我們有什么能做,我們要做什么,而是坐在那里放空自己,在那里希望時間飛快的流逝,感覺在等一個節點,等過了那個節點我們就不會無聊,有事可做了。然而,在那里發呆的時間其實也可以做這些事情,但是卻讓我們白白的虛度了。我們的生活中不應該出現無聊,所謂無聊,只是我們不想去干什么,當我們無聊時,我覺得我們可以去仔細的思考一下,我們應該利用這段時間干什么,(fsir)尤其是現在的我們,我們已經是高三的學生了,我們即將面對的.是高考,我們沒有權利去無聊。而第二點現在也是很常見的,經??梢钥吹揭淮笕喝司墼谝黄痖_玩笑,或者是說一些無關緊要的瑣事,就是那樣也能聊上兩三個小時。而在這兩三個小時之中所談的內容,我們可以談完就忘,這不會產生什么影響,因為那些根本就沒有什么價值,只是說些什么讓時間過得快些。
然后就是"誨人不倦"這個詞了,書中說這個詞可以用于老師對學生、父母對子女、上級對下級或者是同仁之間。我覺得這個解釋很新穎,但又覺得應該是在情理之中,只是我沒有去想過罷了,因為我一直以都覺得"誨人不倦"應該使用于老師對于學生的,卻沒有想過這個可以用于父母與子女之間,上級與下級之間還有同仁之間。然而現在仔細想想覺得的確如此,父母在我們出生之后便開始教我們說話、走路、做人,他們一直耐心的教導不會不耐煩、甩臉色,反而是我們,我們將他們的教導不當一回事,對他們甩臉色。而上級對下級,上級在教導下級做事情時,也會十分有耐心、真誠的教導下級如何去做好事情。而同仁之間互相幫助,也是很常見了,比如說在我們班上,大家互相請教題目的時候,教導的同學大多會十分有耐心的教請教的同學寫題目。
有一個小標十分吸引人,這個小標是"老師幫不上忙",這其中提到了老師教不的兩種學生,一種是自己不愿反省自己、認識自己的人,第二種是鄉愿。第一種很容易理解,老師遇到了這種學生那也是真的十分頭疼,教也教不進去。第二種"鄉愿"是什么意思呢?鄉愿是傷害道德的人,是一般所謂的好好先生,鄉愿是不真誠的人。他們有著自己的一套行為準則,這樣的人油鹽不進,也是很讓人苦惱的了。
真誠倒真的是一樣十分重要的東西,一輩子都不真誠,一直在演戲、作秀長此以往,自己都不認識自己了,臉上一直戴著面具,面具后面的臉也許自己都不認識了,自己臉上帶了多少層面具也不記得了。臉上帶著面具不管做什么表情都是有些僵硬的,就是因為這種僵硬不真誠的人也只能交到不真誠的朋友。向人請教需要真誠,不然頂著一副虛假的面孔誰愿意真的教你呢?與人交友需要真誠,誰也不愿意交一個心懷不軌的朋友。
接下便是自我修養,孔子完全沒有四種毛病,就是:他不憑空猜測,他不堅持己見,他不頑固拘泥,他不自我膨脹。而這在現在是十分難得的,因為我們總是會在了解到事實真相前,不自覺地去憑空想象猜測這事情到底是怎么樣的;我們有時會在與他人爭辯時,固執地堅持自己的意見,哪怕自己的意見是錯誤的,也不會去相信他人、不會去了解他人的想法、解釋;有一些人也會十分頑固地拘泥于一種思想,不去接受新的思想,將自己藏在一個圈子里不去接觸外界;而自我膨脹是很常見的,有些人因為一點成就,甚至沒有成就只是自己的臆想,也會沾沾自喜感覺自己最厲害,這時若有人再去吹捧,那就更了不得了。而孔子卻完全沒有這四種毛病,也怪不得有著"圣人"之名了。
而"孝敬父母"這是一個不能熟悉的話題啦,但在《國學的天空》之中給出的解釋卻是十分吸引人。它首先提出的是孝出于天性,它說孝是我們生就有的,我們天生就有著孝的特性。而且書中提到了如何去孝順父母,它所說的并不是愚孝,而是仔細地列出了三點:第一內心感受要真誠,第二對方期許要溝通,第三遵守社會規范。有一些人對于父母是敷衍,他們不在乎父母想什么,他們只在乎自己,他們就算是所謂的孝順父母也只是表面上,心里也許并不那么孝順;而有一些人他們從不與父母交流;還有一些人是愚孝,他們不管父母說的是否正確都會去遵守;這些都是要不得的。書中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那就是"孝與健康"書中的健康并不是父母的健康,而是子女的健康。我們一直覺得孝順父母便是要讓父母身體健康,但是子女們身體健康也是對父母的孝順,因為父母他們總是會擔心的子女,子女身體有一點兒什么問題父母都會十分擔心,而不讓父母們操心自己的身體,這也算是一種孝順了。法與情這倒是從古至今十分有爭議的話題了,而本書中提到儒家的觀點是你要出于內心的情感保護父母親,但是如果法律判父母親有罪,也不用抗拒,做錯事應該負責任,這才是正確合理的態度。也許不用"大義滅親,法不容情",也許"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也是一個好方法。
這本《國學的天空》讀完讓人受益無窮,書中內容十分詳盡而我所寫下的只是書中的一點點內容。好的書需要人反復誦讀,閑暇之于這本書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
讀《國學經典》有感600字篇七
從二年級開始,我和媽媽一起每天快樂誦讀國學經典《論語》。
《論語》你們想不想知道是它寫什么的?是誰寫的呢?我猜你們都想知道吧!其實它是一本語錄。二千五百多年前,有一位老師孔子,他對學生非常有耐性,對人非常的.謙遜,所以很受人尊重。這本語錄主要是他的學生把孔子上課說的話和生活中做的事記錄下來。
《論語》記錄了很多孔子說的話,對我們的學習和生活都有很大幫助。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公冶長第五》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边@句話是孔子通過稱贊伯夷叔齊倆兄弟不記仇,因此別人就就不記得他們的舊怨這樣一個故事講述了為人處世應有的態度。
平時在班里,我與同學之間相處難免會有吵架,鬧意見的時候,這時我就應該學會“不念舊惡,怨是用?!边@樣我們才能夠友好相處,互相幫助!
其實,悄悄告訴你,這本語錄還有很多寶貝,雖然我只會誦讀,還沒有完全弄懂所有的語句,但古人說過,讀書千遍,其義自現!所以,我已經約好媽媽每天繼續誦讀《論語》,多學學里面為人處世的道理。你呢,要不一起來吧!
二年級:荷葉上的露珠(陳思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