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電影制作全流程篇一
1綜藝節目角度方面的創新
人們的生活中逐漸加入了新媒體,這些新媒體在娛樂形式方面更加的豐富、在反饋機制方面更加的快捷,并且更加的平易近人;在這種背景下,電視綜藝節目就需要總結成果和失敗的經驗,借鑒一些新媒體的經驗,不斷的發展。目前,我國電視綜藝節目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很多都是移植外國的成功形式,自己鮮有創新和開發,大多采用的都是日本和歐美地區的;這樣就會出現雷同的節目環節,再加上有限數量的主持人、嘉賓資源不足等等局限,都會嚴重制約著電視綜藝節目更好更快的發展。
2綜藝節目內容的多元化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的綜藝節目由電視娛樂替代了原來的電視文藝,這樣的轉變,符合了特定社會條件下觀眾的心理需求,并且有效的提高了電視綜藝節目的收視率。傳統的綜藝節目往往來源于藝術,目的是寓教于樂,很著名的例子就是《綜藝大觀》,觀眾既可以學習知識,又可以娛樂。目前,電視綜藝節目在逐漸的轉變綜藝節目的功能,可以確定的是,綜藝節目的未來發展趨勢就是多元化。
娛樂導向功能: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期內,娛樂功能從來都不是綜藝節目的主要部分;經過了很長時間的發展,娛樂節目開始成為了獨立的節目樣式,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最著名的例子就是1997年的《快樂大本營》,在創立時就引發了綜藝節目的熱潮,并且現在還經久不衰。和歐美國家不同,西方發達國家一直都將娛樂性質的節目作為一種重要的節目樣式,而我國,則是經過了很多年才將電視節目的娛樂功能脫離了政治功能和教育功能而獨立存在。
文化導向功能:電視綜藝節目在發揮娛樂功能的同時,也承載著普及和導向文化的作用,要充分的發揮寓教于樂的原則。要知道,人類發展的全過程就是一部傳播史,不管是文化的傳承、核心文化區對邊遠地區的影響和傳播,還是不同的文化圈之間的雙向文化交流,都是依據傳播來實現發展的。因此,不管是多么豐富的綜藝節目內容,多么多樣化的綜藝形式,在導向性影響受眾方面卻從未發生改變,并且對社會中的每位受眾都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一些著名的例子有,湖南衛視的《百科全書》、江蘇衛視的《幸福晚點名》,這兩個節目發揮了寓教于樂的作用,在娛樂的基礎上,還可以互相交流文化。
藝術導向功能:電視本身的一些特點促使電視綜藝節目可以兼容各個門類的藝術,它可以采用電視技術有效的融合和疊加不同的藝術樣式,然后形成一種全新的表現形式,再結合一些綜合性審美特征,從而不斷的創新和發展。電視綜藝節目從實質上來看,就是疊加了各種藝術形態和非藝術形態,然后將其他藝術樣式中的有益元素充分的吸收進來,在表現的時候采用獨特的電視藝術語言來進行。簡單來講,電視綜藝節目對于受眾的藝術導向性,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電視思想的可傳導性,二是綜藝節目自身內容和思想的藝術性。
3結語
隨著科技的發展,媒體發展的趨勢就是互相的融合,任何媒體都有長處和缺陷,因此不同的媒體之間應該互相合作,取長補短,共同的發展和進步;在新媒體環境下,電視綜藝節目應該充分的利用新媒體的優勢,不斷的發展和創新。要知道,我國電視綜藝節目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因此,就需要不斷的創新和實踐,積累成功的經驗。
電影制作全流程篇二
一、陜西影視制作產業層次構成
近年來,陜西影視制作產業形成以西部電影集團、陜西廣播電視臺、西安曲江影視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陜文投集團、西安電視臺等五大國有資本影視制作機構為主,以一大批民營資本影視制作企業為輔的影視制作產業格局,基本呈現出以下三大層次的構成。第一層次:高端大型全面。據筆者統計,這一層級的機構數量只占陜西整個影視制作產業的5%,數量有限,作品豐富,具有“高大全”特點,如上述五大國有資本影視制作機構。其影視制作平臺高端,規模大型、產業全面,影視制作實力雄厚。
西安電視臺藝術中心有限公司(原西安電視劇藝術中心),多年來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可同時開拍多部電視劇,與全國知名大型影視拍攝基地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制作了《鐵市長》《_在陜北》《特殊使命》等優秀的作品,是陜西影視藝術精品軟實力建設隊伍中重要的一支。第二層次:中端少數精銳。
本層次機構數量占整個產業的10%,數量較少,中堅力量,制作平臺中端,影視制作業務范圍極廣,除投資影視劇、廣播電視節目外,大都另外經營其他業務,用以維系發展,表象較復雜。包括部分國有資本控股公司(如西安曲江大秦帝國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等)和經過市場檢驗的優秀民營資本影視制作公司。民營資本影視制作公司擁有較強的經濟實力和市場經驗,也有足夠的資本和能力投資影視劇生產,如西安光中影視有限公司、西安五洲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等。民營公司經營范圍多樣,發展良好且經驗豐富、固定客戶多。其中多數與陜西大的公關公司和第一層次的公司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依賴性較重。
第三層次:低端繁雜數多。影視行業的良性發展,帶動的影視制作產業內中小企業的快速發展。絕大多數中小企業處于整個產業鏈的最底層。這一層次的機構數量最多,占整個影視制作產業的85%,制作平臺低端,業務繁雜,投資少,經驗欠缺,是在此行業中運營最為混亂、浮動最大、亟需整合的群體,除了一些小型民營企業外,尚有許多工作室、私人團隊,以及高校影視制作隊伍。眾多小型民營影視制作公司的作坊式運作,僅靠從電視臺談到的一兩個節目生存,離真正的影視制作企業還有較大差距。缺乏長期規劃,節目價值鏈開發不完全,經營模式不科學或者根本談不上經營模式。做出的節目質量不穩定,生存無保證,常被市場淘汰。
二、陜西影視制作產業層次構成運營中的困境
運營是指對產業經營過程的計劃、組織、實施和控制,是與產品生產和服務創造密切相關的各項管理工作的總稱。運營模式可稱為經營模式。任何一種經營模式都是企業在產業運營過程中不斷積累、改變之后形成的。通過調研可得出陜西影視制作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中所體現出的運營發展傳統和歷史。陜西在運營模式上進行大膽探索和有益實踐,制作出眾多影視佳作,取得積極成效。改革體制機制創新有較大突破,規模持續快速擴大,產業布局高度集中,集群化發展格局趨勢明顯。國有和民營等經營主體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投資趨于謹慎,多角投資主體正在形成,發行渠道多樣化。盡管陜西影視制作產業有著良好的發展基礎和條件,但在產業層次構成的整體發展中,仍遇到許多發展困境。從大環境上來看,陜西整個影視制作產業規模不大,集約化程度低,平均一個企業的規模不到40人。文化創新能力不強,原創能力弱,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很少,擁有國際競爭力的精品更少,整個產業發展還很不完備,產業化程度不適應新的競爭形勢,產業鏈不完整,骨干企業及大型企業集團輻射帶動作用不強,影響力度有限,缺乏影響力和競爭力強的大企業大集團。同質化現象嚴重,題材扎堆雷同、情節撞車,品牌特質不突出、資源整合不充分、跟風現象時有出現。管理效率有待提高和強化,盈利能力欠缺,資源配置交易成本高,人才流失嚴重,面臨新媒體、數字化等新技術問題。
三、陜西影視制作產業層次構成中運營模式創新發展
產業運營模式在現代產業競爭中的作用越來越凸顯。創新的理念雖已提出很久,但需創新之處無所不在。最需要創新的一個環節就是運營模式的選擇。針對三大層次構成的運營模式創新。第一層次需國際化、集團化、縱深化,全產業鏈式戰略化產業集聚運營模式。全產業鏈是一種最能體現文化產業“一意多用”特性的商業模式,它呈現為一種同一文化創意資源在空間和時間維度都重復延伸使用的結構,顯示了更強的融貫性和擴展性。打造國內一流集聚平臺,打通產業上中下游,發展集創意、劇本、融投資、制作、營銷、播出、后產品開發于一體的全產業鏈條。第二層次要響應發揮文化資源優勢,打造影視陜軍品牌,需積極培育、擴展品牌影響力,陜軍陜派、絲綢之路等都將成為新的品牌增長點。應轉變單一生產方式、多方融合資金、拓展產業鏈條特色化運營模式。企業發展遇瓶頸時,要重視改制,進行重組。第三層次需復合化、集中化、特定化,精益差異運營模式。精益差異運營模式,主要指運營管理上的精益生產與組織、產品內容上的差異化和專業化。在影視制作產業精益生產與發展的同時,注重個體的差異化,強調專業化,實現高效、合理、靈活、多樣。針對陜西整個影視制作產業運營模式創新。借力影視制作產業集聚區域與基地開發,大力發展泛西部戰略思想。依托特色區域建設,表現陜西濃烈厚重的歷史文化、特色鮮明的民族文化、意義深遠的紅色文化等泛西部思想,開發系列影視劇和節目等。構建以“價值創新”為核心的運營模式。價值創新著力點是在較大范圍內發現并努力滿足受眾尚未被滿足的需求,向受眾提供更大價值。價值創新不是對產品的簡單改進,它的深層是運營模式創新,可為產業帶來更大優勢,并為持續的創新提供良好的基礎。應在影視制作產業中產品的制作、項目的運營、整體的營銷等方面積極實現。實施差異化定位,加強品牌軟實力戰略。在影視制作產業內容同質化嚴重的情況下,品牌建設成為運營模式創新的有效途徑。品牌打造更多的事靠作品的拉動效應、產品的本土化與差異化來完成。采用事件戰略、人才戰略、宣傳戰略等方法提高品牌軟實力,鼓勵運營模式創新,實現功能構造差異化。美國好萊塢電影工業和中國華誼兄弟公司的運作模式值得陜西影視制作產業借鑒。好萊塢擁有完整的市場化投融資模式、工業化制作模式、商品化發行模式和消費化放映模式運作體系,是世界上成熟的影視制作產業之一,精耕細作創造出巨大經濟利益。中國最具知名度的民營影視企業華誼兄弟公司全產業鏈式的運營戰略,借助從電影制作到發行市場,院線資源和院線分成,版權管理及收益分配,電影、電視劇和藝人經紀三者鏈式互動模式,打造優勢平臺后產品,以股權回購方式引入多輪融資。
電影制作全流程篇三
[論文關健詞]“后現代電影”電影后現代性擬象
[論文摘要]電影在藝術形態上具有科技性、復制性、綜合性、商業性、擬象性、現象學色彩等后現代藝術特性。所以,電影天然地具有后現代特征。在某種程度上說,電影就是后現代藝術。我們在討論電影與后現代之間的關系時,首先要弄清的不是“后現代電影”問題,而是“電影后現代性”問題,即電影具有怎樣的后現代性。所有后現代電影的討論都必須在解決這一問題的基礎上才能進行。
關于“后現代電影”( postmodern film),國內影評界所提已經甚多。在談論電影問題時,無論是在學院研究還是在大眾傳播中,“后現代電影”都是一個出現頻率極高的語匯。然而相反的是,在眾多談論“后現代電影”的話語中,卻很難見到對這一概念有清晰的界定,眾說紛紜的解釋往往都只是談及問題的一面,未曾指出后現代電影確切的后現代性(postmodemity )。所以,這一稱呼反而成為一個流行卻暖昧的詞匯。
究其原因,首先,在于“后現代性”這一問題本身的復雜性。學界對此的界定仍在討論之中,所以要論清電影的后現代性就相當困難。由于對“后現代性”的說法眾多,在討論電影問題時,論者往往就執其一種,而忽略其他,以至于產生偏誤認識。其次,很多談論“后現代電影”的文章,其論說重點多是放于電影的敘述層面之上,無論是談及敘述結構的碎片化,還是談論人物語言的無厘頭風格,或者分析故事內容的互文性,或者強調主題精神的反英雄主義等,都是把電影當做了文學,往往是從文學后現代性視角人手,去揭示電影的后現代性。電影作為綜合藝術,包括了文學性的一面,因此從這樣的文學性角度去分析是必要的。但是,太多文章只關注到這一方面,而忽略電影本身的藝術形態特點以及美學風格特征,所謂的“后現代電影”往往只是“后現代文學”的翻版,對電影后現代性的理解上,就有著明顯的偏誤。
后現代思潮在20世紀初期開始萌芽,在20世紀后期忽然爆發,其影響遍布于所有文化領域。電影藝術產生于19世紀即將終結時,在整個20世紀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它正是伴隨著從現代主義到后現代主義的發展而發展的。所以電影作為一種新型的藝術,它天然地與后現代文化緊密聯系在一起。它既是后現代文化的推動力,又成為后現代文化的突出表現與重要組成。從而電影天然地具有了后現代性。文化產品的后現代性就是指其所具有的后現代文化個性。電影自誕生之日起,就因為其科技性、復制性、綜合性、商業性、擬象性、現象學色彩等特性,顯示出后現代的文化特征。所以從某種程度上我們甚至可以說,電影就是后現代藝術,后現代性就是電影天然的察性。因而我們在討論電影與后現代之間的關系時,首先要弄清的不是“后現代電影”問題,而是“電影后現代性”問題,即電影具有怎樣的后現代性。所有后現代電影的討論都必須在解決這一問題的基礎上才能進行。
一、電影的科技性及后現代性
二、電影的復制性及后現代性
美國學者杰姆遜說:“電影就是一門可以由機器來無窮地復制的藝術。’而他緊跟著說:“后現代主義中最基本的主題就是‘復制’。所以,電影本身就是一種后現代藝術。
關于這一問題最著名的分析是由德國思想家本雅明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中所做出的。本雅明說:“在對藝術作品的機械復制時代凋謝的東西就是藝術品的光韻③。’,川’”這種“光韻’,就是傳統藝術所具有“本真性”( echtheit ),即作品誕生于藝術家雙手的那種身體的直接性及被署名的惟一性。傳統藝術主要通過手工完成,即使也有一些復制技術,但往往復制數量有限,范圍狹小,無法改變人們對藝術的崇敬態度,也無法消除原作獨一無二的藝術地位。但是機械復制使得藝術作品的副本無限量增加,大范圍地出現,欣賞者不用去特定的藝術展覽館帶著膜拜性心理去欣賞原作,可以在任何地方輕易地接近復制品,從而觀賞的距離被消融掉了,原作神圣的惟一性被打破。杰姆遜說:“后現代主義的全部特征就是距離感的消失。”通過機械復制,藝術品在喪失掉藝術“光韻”的同時,也被變得平面化,失去了古典藝術所具有的深度模式,而這正是后現代藝術的典型特征。因此可以說,機械復制讓藝術遭受到了后現代的命運。
電影制作全流程篇四
[論文關鍵詞]數字;電影;合成
[論文摘要]影像是指一組連續鏡頭中的畫面影像,這里的影像專指數字技術處理后合成的連續畫面。實踐證明,作為電影數字視覺影像的手段,畫面的合成效果有著不可動搖的重要地位。
數字電影(digital film)嚴格說是指電影的前期拍攝、后期制作以及成品的放映全部采用數字技術,而并非經過膠片拍攝制作完成。但是,我們現在所謂的“數字電影”卻并非嚴格意義上的數字電影,它將電影中的數字技術模糊、籠統地歸納為“數字電影”范疇。
目前電影中的數字技術,多數體現在電影后期的特技合成方面,它運用電子計算機處理數字化后的音、視頻信號的方法,來實現視覺和聽覺上的特殊效果,從而帶領著人們進入到了“真實”的感官世界之中。例如修復圖像、制作特殊的造型、特殊的環境氣氛、場景合成、動畫、人物的替換、虛擬環境等。數字技術最早被應用在電影業中主要是在電影制作后期用來進行特技的制作和合成的。本文針對當代影壇數字鏡像風格的發展,只對數字合成影像造型部分進行探討研究。
數字技術在電影制作過程中的功能主要可分為兩類:一是直接用電腦創作并生成影片中所需要的影像對象,主要是指2d、3d電腦動畫(animator)技術,例如,《哈利·波特》中的“家養小精靈”形像、《侏羅紀公園》中的“恐龍”形像、《異形》中的“異形”等;二是用電腦對攝影機實拍的圖像進行處理,從而產生影片中所需要的視覺效果。主要是指影像合成(composite)技術。例如,影片《阿甘正傳》中的阿甘與已故的肯尼迪總統握手交談的鏡頭。又如《潘恩的神宮》里出現的廢棄的迷宮,在影片中,這一幕合成影像顯得無比動人,令人神往。
在我們驚嘆數字電影魅力的同時,我們也給予它的特殊表現手段以高度關注。電影數字合成技術是為電影畫面特技視覺效果更臻完美而運用的高科技手段。它是建立在高畫面品質(高分辨率和高色彩位深)、高運算速度基礎上的數字復合影像。近幾年來,這類影片與奧斯卡結下了不解之緣,例如《泰坦尼克號》、《美夢成真》、《指環王》、《最終幻想》、《角斗士》、《黑客帝國》、《異形》等。
數字視覺影像的合成是當代影視劇特殊效果制作中占最大比例的部分,這對形像的自然表現非常重要。過去用傳統的光學方式進行影像合成,合成的影像越多,畫面質量越差。而如今因數字技術的應用,影像合成質量和特殊效果等都使電影的表現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影像是指一組連續鏡頭中的畫面影像,這里的影像專指數字技術處理后合成的連續畫面。實踐證明,作為電影數字視覺影像的手段,畫面的合成效果有著不可動搖的重要地位。它已不再是被動地拼貼,而升華為有意識地視覺影像的創造。奧斯卡還專門設有最佳視覺特效獎。(1939年增設視覺特效獎,1962年以前視覺特效和音效剪輯沒有分家,1963年后開始細分為視覺特效類和音效剪輯類。)
另外,現有的研究成果為電影中的“數字合成影像”從單純的特技合成走向感官視覺高度提供了美學基礎和研究平臺。自從1896年法國人麥利耶斯由于機器卡片而重復拍攝,偶然得到了停拍、倒片的技巧之后,視覺影像感開始在銀幕上出現,于是對電影中視覺影像現象的研究也就結合世界社會文化的巨大變化開始進行,其中大多都是從制作技術的角度進行研究。到了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特別是進入90年代以后,隨著喬治·盧卡斯、斯皮爾伯格、詹姆斯·卡梅隆等對“數字合成影像”主題進行圾具個人風格化的敘述后,電影中的“數字合成影像”也從電影題材的一部分發展到專門以“數字合成影像”為主要題材進行的大規模創作,與此相對應,對電影中“數字合成影像”的研究也從一種總體文化形態和類型片的附屬例證,開始進入到把電影中的“數字合成影像”作為一種獨立的電影現象進行全方位研究的態勢。
在“數字合成影像”的領域中,好萊塢生產的影片占了極大比重。可以說,世界“數字合成影像”電影的發展在絕大程度上是好萊塢“數字合成影像”的發展。目前,這類電影發展趨于兩級化,大成本、高投入、著重以電腦特技合成制造藝術視覺效果的影片占據了主導地位(例如:《未來水世界》1億7500萬美元,《驚險任務》1億7000萬美元,《珍珠港》1億4500萬美元,《世界末日》1億4000萬美元,《蜘蛛俠》1億3900萬美元,《酷斯拉》1億2500萬美元,《碟中諜2》1億2500萬美元等),而另一些影片制作方,則看中了電腦特技合成所創造的低成本經濟效益。但隨著全世界“數字合成影像”技術的發展,近年來,在好萊塢之外的地方,例如新西蘭的weta制作的“指環王三部曲”,其cgi魅力不僅征服了全世界的觀眾,也得到了專家的認可。
當我們回顧過去十幾年的電影時,不難發現90年代晚期的電影中的數字化成分和傳統效果的拍攝變得越來越復雜化。例如1991年的《終結者2》,該片大約有150個特技拍攝,其中包括44個數字效果鏡頭,而1995年的《蝙蝠俠》大約有250個,1997年的《泰坦尼克》有將近550個,1998年的《世界末日》大約有240個,1998年的《哥斯拉》大約有400個,1999年的《星戰前傳之魅影危機》用了2000個計算機生成的數字合成視覺化鏡頭。導演彼得·杰克遜的《魔戒三部曲》的第一部就有560個特效鏡頭,包括10萬個人物合成在一起的鏡頭和由計算機生成的斯麥哥。2005年導演羅恩·霍華德,在《達·芬奇密碼》影片中運用了包括500多個傳統效果鏡頭和200多個數字中間片制作的鏡頭。在2006《滿城盡帶黃金甲》電影的制作中,moving picturecompany利用autodesk maya完成了20個鏡頭,包括電腦生成的軍隊。
目前,國內的電影界,隨著世界電影高科技浪潮的猛烈沖擊,這個問題也日益成為研究熱點,但多數是關于某個電影大師數字鏡頭拍攝合成的技術專題探討,在將電影中“數字合成影像”方面的藝術創作,作為一個整體性進行考察研究方面還做得不甚具體,大多是散見于一些電影專業雜志的文章,缺乏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專著。港臺的這類研究也大抵如此,且更趨于寫意化的描述。
電影制作全流程篇五
《阿凡達》《變形金剛》《鋼鐵俠》,你知道電影中無數的精彩鏡頭是如何拍攝出來的嗎?其實有很多特效鏡頭根本不是由攝像機錄制,而是用電腦制作出來的。在10年前,數字電影特效剛剛被植入影片時,北京電影學院就敏銳地察覺到電腦后期制作在今后電影中的特殊地位,因此建立起影視技術系這個超前、精尖的電影技術專業。10年后,同樣喜愛特效電影的《知識就是力量》的記者來到了北京電影學院,詳細了解了影視技術專業的方方面面。
影視技術――為數字電影服務
北京電影學院影視技術系的成立,正值全球電影制作逐步向數字化轉變,同時也是在中國電影數字化快速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在中國電影市場迅猛發展的年代,進口大片的引進,觀眾水平的提高,中國電影對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中國的電影制作技術無論是在科研還是在實踐領域,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北京電影學院在各部門技術力量的基礎上整合校內外和國內多方資源,組建了北京電影學院影視技術系。
新系和新學科建設的核心是學術帶頭人和學術團隊的支撐,建系之始學院對于教研人員的引進給予了非常大力的支持,從外地引進專家的同時將一批學院現有的教授和畢業研究生集合起來開展建設工作,通過不斷努力和提高,院系目前已經形成了體系較為完備的學術梯隊,有了一支高端教育人才隊伍。
影視技術系探索研究的對象是電影數字技術。數字技術改變了整個電影產業的面貌,改變了電影藝術創作、生產和傳播的方式。傳統的膠片電影面臨消亡,而電影的故事卻在層出不窮的新興媒體終端上不停迸發出新的頑強生命力,虛擬數字電影的語言及美學風格都已經完全被改寫。全球化和數字化時代要求電影學科從本體到產業的全部內容進行更新,因此電影學院也在不斷探索未知的新興領域,不斷在學科的交融中找到學科的新興生長點,不斷深化和擴展學科的知識領域。
數字電影技術就是為電影服務的,無論是為了電影創作還是為了電影市場,或者產品技術開發應用,影視技術行業的核心任務就是要提高電影制作質量和生產效率,最終讓中國電影更好看,吸引更多的觀眾到電影院去看電影,為中國電影產業的繁榮和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事實上,目前中國電影產業已經連續多年高速發展,就電影產量和電影票房來說,中國已經成為世界電影“大國”。但是在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方面,我們還沒有成為真正的世界電影“強國”。所以北京電影學院當前正處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有利時期,參與和推動中國電影的由“大”向“強”的轉變對于影視技術系的學生老師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文理雙全的影視技術人才
雖然從教育部的學科劃分上影視技術專業方向屬于藝術學門類,但從自身專業特點和教學體系設計以及人才培養的目標來看,影視技術系與純藝術類學科相比還是有較大不同,更多地融合了理工科專業的要求。因此在人才選拔過程中,藝術特長并不是學院考察的重點。相較而言,選擇生源的范圍是很寬泛的,但對考生的基本要求就是一定要有學習鉆研技術的素養,有合作精神,這樣未來才會有更好的發展潛力。熱愛電影、有對電影技術的愛好、有刻苦鉆研的勁頭、性格開朗并善于合作、具備文理全面發展的綜合素質,這些不僅僅是對北京電影學院學生的要求,同時也是所有電影人的學習和成才的關鍵。
影視技術系學生的專業培養首先是從基礎課程做起的,在這一點上,它和電影學院的其他專業不太一樣,基礎課程一方面利用現代信息科學技術掌握計算機、通信、圖像處理,包括多媒體等視頻技術,如《計算機基礎》《圖像處理》《多媒體技術基礎》等課程;另一方面是利用電影學院的優勢資源,讓學生們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了解完整的電影整體概念,也就是電影怎么做出來的?怎么進行電影創作?通過諸如《電影技術基礎》、《電影藝術基礎》、《視聽語言》《中外電影史》等課程和實踐,讓學生們成為懂藝術的科學家,從而區別于普通理工類院校培養出來的只會使用技術、缺乏藝術修養、電影制作思維與經驗、難以與導演溝通的技術工程師。
影視技術系在人才培養的方法上,強調開放式、啟發式、互動式的教學理念,盡力為學生提供世界一流的軟硬件環境和交流實踐機會,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通過對高端軟硬件實際制作和參與研發項目強化課堂知識,使學生在理論基礎和動手能力兩方面都得到充分鍛煉提高,具備國際競爭力。
北京電影學院影視技術系力圖培養具備電影藝術素養,系統掌握數字電影技術專業理論和技能的復合型電影科技人才,畢業后具備影像拍攝、后期制作、發行放映,技術支持等多方面的能力。從畢業的學生來看,他們廣泛就業于電影制作、發行放映、廣播電視、數字媒體等領域,有些已在數字電影制作領域嶄露頭角,有的畢業生已經成為國內一線制作公司、管理和研究機構的骨干力量,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和良好的口碑。
電影創作是集體創作,中間涉及很多專業和技術,任何一個環節都不可或缺。培養出每一門專業都能盡量把自己的能力、技術發揮到極限,共同做出最好的電影的人才,這才是北京電影學院的最終目的,也唯有自身能力素質達到了工作的要求,才能夠得到相應的尊重和地位。影視技術系院長劉戈三說:“學習影視技術的學生必須端正心態,踏實學好每一門課程、認真對待每一次實踐,真正甘心為電影做幕后的幕后。”
張亙 為影片填充色彩
張亙,2005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影視技術系。畢業后在視點特藝公司擔任調色師,現在就職于po朝霆公司擔任調色指導,六年間承擔了50多部電影的調色工作,包括《中國合伙人》《非誠勿擾》《風聲》《全球熱戀》《辛亥革命》《金陵十三釵》《將愛》等。
張亙告訴記者,電影調色是對電影畫面進行二次加工,用色彩賦予影片獨特的氣質,幫助導演在最協調的氛圍中講述故事。調色師就像是電影的化妝師一樣,通過了解導演和攝像師的意圖,將影片最美的一面展現給銀幕前的觀眾。而另一方面,調色師也能夠通過運用色彩來彌補前期拍攝的不足,因此越來越多的電影人開始意識到調色工作在電影后期制作中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