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讀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名人傳讀后感50字篇一
這本書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是——貝多芬。他雖然從小家庭貧困,但他卻對音樂充滿了如火一般的熱情,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可是命運不饒
人,在1802年,貝多芬知道自己的耳炎已經無法治愈,導致雙耳失聰,這是多么大的打擊啊!可是他卻不屈不撓地向命運抗爭,這種不輕易向命運妥協的精
神值得我們學習,這種精神讓貝多芬的生活又充滿了希望。
我們現在過的生活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辛福生活,雖然不可能像貝多芬那樣努力,但我們必須懷著一顆艱苦奮斗的心。我們不僅要懷著這樣一顆心,還要付出實踐來履行這個責任,這樣才不會枉費我們的一腔熱血,我們要把這種精神化作動力,為自己的理想而奮斗。有一次,我因為感冒請假,而缺少了兩天的學習,我開始自暴自棄,不知怎么補回這些失去的知識,在關鍵的時刻,我的好朋友董婷彧讓重新振作起來,她把課文的重點一一為我講解,我對自己的成績又充滿了希望。古人說得好:“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只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將來就可以以成為像貝多芬那樣的人。
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美好的未來是靠現在的努力造就的,沒有命運的考驗,就沒有美好的未來。
《名人傳》創作于二十世紀前期,為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所著。全書緊緊把握住了三位藝術家:貝多芬、米開朗琪羅和托爾斯泰的精神主線,刻畫了他們為追求真善美而長期忍受苦難的歷程,寫出了他們高尚偉大的情懷。
英雄,也是人,并非神,他們也有弱點和謬誤。米開朗琪羅,優柔寡斷、軟弱多疑、屈于強權、做事常常有始無終;托爾斯泰的高尚人格是眾所周知的,但落后的俄國鄉村生活,妨礙了他對事物作出正確的判斷,他對現代科學一無所知,對米開朗琪羅的作品無動于衷,把莎士比亞貶得一文不值,對貝多芬的音樂驚愕、反感……貝多芬擁有著完美人格,但他卻一生被貧窮和疾病困擾著。
可他們,的確是真的英雄。他們有著對真善美的執著追求,有著對真理的渴望。最令我欣賞的就是貝多芬,他出身貧寒,十三歲輟學,十七歲挑起整個家庭的生活重擔,二十五歲時,剛剛在樂壇嶄露頭角的他,雙耳失聰了,而他的感情生活也一直充滿著坎坷。他的天才征服了世界,可他嘔心瀝血的作品,常常拿不到報酬。全世界都在演奏他的作品,他卻為了出版作品欠了一大堆債。他痛苦,卻不趨炎附勢、應和潮流;他孤獨,卻深深地愛著人類;生性快樂的他從未享受過快樂,卻寫下《歡樂頌》,創造歡樂奉獻給世界。他這種不屈于命運的精神是值得學習的。
生活是廣闊的,但并非處處開滿鮮花,每個人都可能走上布滿荊棘的崎嶇小路。只有經歷了磨難,才能登上人生的巔峰
名人傳讀后感50字篇二
翻開《名人傳》,在首篇的引言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們周圍的空氣多沉重。老大的歐羅巴在重濁與腐敗的氣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質主義鎮壓著思想,阻撓著政府與個人的行動。社會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而死,人類喘不過氣來。打開窗子罷!讓自由的空氣重新進來!呼吸一下英雄們的氣息。”
顯然,羅曼羅蘭要用英雄主義的精神來矯正時代的偏向。在羅曼羅蘭看來,真正的英雄、真正的偉大是痛苦和孤獨,是自我同無形物的抗爭。在同一引言中他還說:“我稱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強力稱雄的人;而只是靠心靈偉大的人。”他正是緊緊抓住了英雄和偉人痛苦的心靈,把戰勝苦難作為衡量英雄的一把閃亮標尺。而他的《名人傳》就是揭示人類歷史上三位苦難英雄的心靈傳記,他們是19世紀德國偉大音樂家貝多芬、文藝復興時代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米開朗基羅、俄國文壇巨子托爾斯泰。
他在《貝多芬傳》的結尾這樣寫道:“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樂,好似他用那句豪語來說明的——那是可以總結他的一生,可以成為一切英勇心靈的箴言:用痛苦換來歡樂。”確實,“用痛苦換來歡樂”正是羅曼羅蘭追蹤貝多芬一生命運的視野,這句話構成了《貝多芬傳》內在的緊張和扣人心魂的思想魅力之所在。
是什么支持著貝多芬?是不向皇權低頭的品質,是不被金錢收買的決心,是扼住命運咽喉的勇氣!正是依靠著這些超凡的精神力量,貝多芬越過了人生的無數個痛苦險峰,得到了對人生最清醒的領悟。
如果說《貝多芬傳》是英雄主義的號召,是力量的頌歌,那么《托爾斯泰傳》則是一首安魂曲、一支哀歌,一闋送葬曲。貝多芬偉大的痛苦是因為他在人生的盛年遭到厄運,托爾斯泰偉大的痛苦是他自身主觀意志的選擇。
《復活》是托爾斯泰暮年的又一部力作,正如羅曼羅蘭所說:“妻子、兒女、朋友、敵人都沒有理解他,都認為他是堂吉訶德,因為他們都看不見他與之斗爭的那個敵人,其實這個敵人就是他自己。”
“托爾斯泰,你是否依照你所宣揚的主義而生活!”他痛苦地回答:“我羞愧欲死,我是罪人,我應當被人蔑視。”終于,在82歲的暮年,托爾斯泰在一個寒冷的冬夜,獨自逃出了家門,在一個無名的小城一病不起。彌留之際,他號啕大哭,對守在他周圍的人們說道;“大地上千百萬的生靈在受苦;為何大家都在這里只照顧一個列夫托爾斯泰?”其實,托爾斯泰發出的是對蒼生的疑問,也是對痛苦心靈的回應,在這里我們分明又聽到了貝多芬對生命的歡樂歌唱。
這就是羅曼羅蘭的《名人傳》里留給我們的永恒的精神光芒。
名人傳讀后感50字篇三
《名人傳》由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組成,由于時間關系,我只看了<<貝多芬傳>>雖然看得不多但是文章的內容卻給了我十分深刻的印象。
對于貝多芬我想基本上大家都是聽說過的,從小我就知道貝多芬是一個名人,但是至于為什么出名,又是一個怎么樣的人我小小的腦海中沒有什么印象。后來知道了貝多芬是一位音樂家,德國人,一位老年失聰的音樂家。當我知道他是一位失聰的音樂家時,我十分的震驚。以為聽不見聲音的人又怎么能成為音樂家呢?很長時間我對于貝多芬都充滿了好奇,十分希望去了解這樣一位名人,可是由于種種原因,一直沒有機會去詳細深入地了解。
翻開術后我細細的閱讀。有時閉上眼想象自己穿越時空,來到18世紀的德國,維也納,站在那位怪異的音樂家身旁,看著歷史在真實的上演:貝多芬出生在一個可憐的破五的閣樓里全名叫路德維希。馮。貝多芬。貝多芬是個音樂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親發現了,不幸的是,貝多芬的父親并不是一個稱職的好父親,他天天讓貝多芬練琴,不顧及他的心情,一個勁兒的培訓他,有時甚至把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一起放進一個屋子里關起來,一關就是一整天,用暴力逼他學音樂。其實這樣的事情即使在現在荏苒在上演,雖然父母有著他們自己好的出發點,但是他們也應該考慮孩子的想法。貝多芬后來失去了母親,父親又變成了酒鬼,應此可以說他的童年生活是悲慘的,他的悲慘讓我感到同情,但是他在生活的悲慘中所表現出來的堅強又讓我感到敬佩,感到羞愧。后來他到了幾乎生活了一生的維也納。在那也是他輝煌的地方,最讓我感觸深刻的是貝多芬在發現自己的聽力大大減退的時候,難以面對這個事實,于是他對他的朋友隱瞞了這個事情。是啊,即使是天才,即使是被人人所敬佩的人也有著他脆弱的一面,但是他的偉大之處在于,它能夠自己戰勝自己用堅強去彌補命運的不足,他接受了這個事實,也不再抱怨,重新埋頭于他熱衷的音樂事業。
這才是值得我們所學習的。人要不斷德與命運抗爭,用毅力去戰勝困難。
貝多芬轉的最后寫到:一個貧困殘疾古都痛苦造就的不幸的人,一個世界不能給他以歡樂的人,經創造了歡樂帶給人間!正像他用依據豪言壯語所說的那樣,他以自己的苦難再鑄就歡樂。在那句豪言壯語中,濃縮了他的人生,并成為一切勇敢心靈的箴言“用痛苦換來歡樂”這是人們所追求的奉獻精神。也許我們永遠都做不到但是只要我們朝著這個方向努力,我相信世界會變得更美好
名人傳讀后感50字篇四
貝多芬、米開朗基羅、托爾斯泰。一個是音樂家,一個是雕塑家,一個是小說家,雖然他們的職業和所處的年代各不相同,但他們所追求的理想卻是相同的——為了真理和正義所做出的努力。
由于我也從小學習鋼琴,所以對貝多芬的童年遭遇頗為感動,
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對他來說就好像是一場悲慘而殘暴的斗爭。父親急于想開發他的音樂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貝多芬練習各種樂器。苦難中長大的貝多芬也是幸運的。法國大革命爆發之時,貝多芬曾遇見莫扎特,并相互交流。(讀后感 )接著,又拜海頓為師。后來,貝多芬開始嶄露頭角,就在貝多芬離成功越來越近時,災難又一次的降臨,貝多芬耳朵的聽覺越來越衰退,他的內臟也受著劇烈的痛苦的折磨。但他還是瞞著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隱瞞了,才寫信給韋格勒醫生和阿曼達牧師這兩位好友。貝多芬耳聾的程度是逐漸增加的,但沒有完全聾,可以說,幾乎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聾后寫的。
貝多芬以他堅強的意志,以一種不可抵抗的力量掃空憂郁的思想,最終成為名人,貝多芬在寫給弟弟們的信中曾說過:“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錢。”貝多芬的成長過程中堅定的意志值得我去學習。
米開朗琪羅他出生于佛羅倫薩的市民家庭,從小接受貴族教育,有很高的文化素養和藝術功底,。因為他的祖國多災多難,他眼見外族侵略;自己國家的土地被侵占卻無能為力,他與貝多芬同樣孤獨一生,他的家族從未給過他任何溫暖與安慰,只是在他身上謀取利益;他到處遭遇嫉妒和陷害,更悲慘的是,他所處的環境與奴隸沒什么兩樣。貝多芬從精神上是自由的,他可以做任何自己喜歡的事,米開朗琪羅卻沒有自由,他不得不依附他所不愿依附的教皇,不得不為教皇們服務。唯一幸運的是,至少教皇還承認他的天賦,并且不止一次的保護他的藝術成就不遭破壞,但是他們卻剝削了他的自由,拿他當牛馬使喚,他一輩子都像拉磨的驢一樣拴在教皇的磨坊里,七十余歲的高齡還得爬上腳手架作畫。
列夫·托爾斯泰,他從小在名門貴族長大,地位優越,無憂無慮,亦不會像米開朗琪羅和貝多芬那樣終身忙碌,身體健康,有著幸福的家庭,有著很高的文學天賦,在別人看來,已經是非常的完美,但是他的憂慮和痛苦正是由此而生。他厭倦了優越的環境,藐視自己已經擁有的一切,包括自己的文學聲譽,只有生命的真諦才是他未知的亦惟獨渴望的,于是他用自己畢生的精力去求索和探尋,他所擁有的幸福感成為了他精神上的沉重負擔,如果他只是平庸的亦心安理得的享受他所擁有的這一切,煩惱是不會在他的身上體現的,正是由于對真理的追求和不肯虛度年華的精神才使他的煩惱接踵而來。
這三位名人的成長經歷中都讓我們體會到了只有堅定的決心什么事情都會成功。
名人傳讀后感50字篇五
“人生就像一條拋物線,幸運的頂點,往往也是厄運的開端。”羅曼羅蘭筆下的三位藝術家,雖然職業各不同,環境不同,但是,他們可歌可泣的,那份對待生活堅強是一樣的,那份堅守的執著更是一摸一樣的。他們苦難而坎坷的一生,更凸顯出了他們與命運頑強斗爭的崇高精神。
羅曼他緊緊地把握這三位藝術家的共同之處,刻畫他們在受盡挫折無數打擊的人生路途上,“不忘初心,方得始終。”說的不正是這三位藝術家嗎?他們在這條顛簸的人生道路上,不放棄自己最初的夢想,堅守著自己對于藝術追求的那份摯愛,面對多方對手的打擊,仍堅持著,不動搖。這不是現在的我們一直需要的精神嗎?他們本性善良,無論認識或不認識的窮人,都會給予幫助,他們為我們譜寫了一首“英雄交響曲”,為我們展示了另一個新的世界。
在《名人傳》中,與我印象最深的是音樂偉人貝多芬。“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這是羅曼給予貝多芬的評價,同是音樂家,貝多芬與莫扎特相比,他沒有他那樣美好的童年。可就是這樣一位熱愛音樂的音樂家,但是為什么,命運又要這樣無情的摧毀了他的聽力,一個音樂家沒有了聽力,就像魚兒離開了水,如果這時,他因此放棄,墮落了,故事本該到此結束。可是他沒有,他用行動告訴我們,他沒有屈服,正如海明威所說“一個人并不是生來就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消滅他,可就是不敗他。”
逆境中成長,為自己的夢想不斷努力,不言放棄。”盡管這樣的他卻只過著孤獨凄涼的生活,他摯愛的那位麻木自私的侄子,貝多芬對于他如同父親般,可是書中的那位侄子出入賭場,欠一屁股賭債,在貝多芬患上胸膜炎的時候,那年冬天貝多芬,為了侄子的前程四處奔走,回來后便病倒了,他讓他的侄子去找醫生,那個麻木不仁的東西居然忘記了,兩天后才想起,以至于貝多芬治不了了,最可悲的是在貝多芬去世的最后一刻,陪在他身邊的人,不是他的侄子,而是一位陌生人。貝多芬對于他傾注了那么多份愛,可是卻沒有回報,連一絲感激都沒有,他對于世界是那樣的偉大,他所承受的痛苦是那么的令人心疼。他活在這樣自私的世界中,與世界做著不屈不撓的斗爭,他是那樣的孤獨,不過也只有在最孤獨的時光里才能塑造出最好的自己,才能笑著對旁人說起那些云淡風輕的過去,不是嗎?如果把貝多芬比作是一只鳥,如今放飛應是對于他最好的回饋了吧。
現在的我們,比起貝多芬,米開朗琪羅,托爾斯泰所處的環境,我們好的實在是太多了,既然有這么好的環境,又有夢想,我們又還很年輕,只要我們肯努力,沒有什么事是做不到的。不過在這條路上,不要沮喪,不必驚慌,做努力爬的蝸牛或堅持飛的笨鳥。我們都在試著長大,一路跌跌撞撞,然后遍體鱗傷。堅持著,總有一天,你會站在最亮的地方,活成自己曾經渴望的模樣。
名人傳讀后感50字篇六
《名人傳》讀后感
重要的是偉大,而不是顯得偉大
——題記
這一周,我閱讀了《名人傳》這本書,這本書由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和《托爾斯泰傳》組成,它們均創作于二十世紀初期,無論在當時是在后世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這三部傳記中,羅曼·羅蘭沒有拘泥于對傳主的生平做瑣屑的考述,也沒有一般性地追溯他們的創作歷程,而是緊緊把握住這三位擁有各自領域的藝術家的共同之處,著力刻畫了他們為追求真善美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羅曼·羅蘭稱他們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筆墨,寫出了他們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和擔荷全人類苦難的偉大情懷,可以說是為我們譜寫了另一闋“英雄交響曲”。
早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名人傳》就由我國著名翻譯家傅雷先生譯成中文,一流的傳主、一流的作者加上一流的譯者,使這部作品很快即成為經典名著,時至今日仍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二十世紀的前半期是人類歷史上風云激蕩也苦難深重的時期,羅曼·羅蘭創作《名人傳》,傅雷先生翻譯《名人傳》,都是有感而為,是要從這些偉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戰斗的勇氣。傅雷先生說,“在陰霾遮蔽了整個天空的時候”,他從《名人傳》中得到的啟示是:“惟有真實的苦難,才能驅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難;惟有克服苦難的壯烈的悲劇,才能幫助我們擔受殘酷的命運;惟有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才能挽救一個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那么,對于今天的讀者來說,《名人傳》又能給予我們什么呢?在一個物質生活極度豐富而精神生活相對貧弱的時代,在一個人們躲避崇高、告別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會里,《名人傳》給予我們的也許更多是尷尬,因為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鏡,使我們的卑劣與渺小纖毫畢現,讀后感《《名人傳》讀后感 單明睿》。我們寧愿去贊美他們的作品而不愿去感受他們人格的偉大。在《米開朗琪羅傳》的結尾,羅曼·羅蘭說,偉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嶺,“我不說普通的人類都能在高峰上生存。
但一年一度他們應上去頂禮。在那里,他們可以變換一下肺中的呼吸,與脈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們將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們再回到人生的廣原,心中充滿了日常戰斗的勇氣”。對于我們的時代,這實在是金石之言。 《名人傳》非常好地印證了一句中國人的古訓: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貝多芬的“在傷心隱忍中找棲身”,米開朗琪羅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歡”,托爾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無不表明偉大的人生就是一場無休無止的戰斗。我們的時代千變萬化,充滿機遇,我們渴望成功,但我們卻不想奮斗。我們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許會使我們取得曇花一現的成就,但絕不能讓我們躋身人類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讀讀《名人傳》也許會讓我們清醒一些。
名人傳讀后感50字篇七
《名人傳》的作者是羅曼羅蘭,他是法國著名小說家,劇作家和評論家。《名人傳》是他的得意之作。他一感人肺腑的筆墨,寫出了他們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和單核全人類的偉大情懷。
這本書分別寫了貝多芬,米開朗基羅和托爾斯泰三位人物。他們三人,雖然一個是音樂家,一個是雕塑家兼畫家,另一個是小說家,卻都為創造能表現真,善,美的不朽,獻出了畢生的精力。
傅雷先生先生說:在陰霾遮弊了整個天空的時候,從《名人傳》中得到的啟示是:惟有真實的苦難,才能驅除浪漫蒂克的幻想的苦難;惟有克服苦難的壯烈的悲劇,才能幫助我們擔受殘酷的命運;惟有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才能挽救一個萎靡而自私的民族&&我們要從這些偉人的生涯中吸取生存的力量和戰斗的勇氣。
在這三個人物中,貝多芬是最令我感動了,他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科隆附近的波恩的一所破舊屋子的閣樓上,父親是一個不聰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親是女仆。童年和少年的時代生活困苦。還經常受到父親的打罵,他被整天的綁在洋琴面前,或和一架提琴一起關在家里。他創作了舉世聞名的《英雄交響曲》。《特來莎奏明曲》。《命運交響曲》,歌劇《費德里奧》。可是,命運總是和他開玩笑,他的耳朵聾了,這對于一個音樂家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但是并沒有放棄創作音樂。任何時候他都絕不向命運屈服,任何事情不論是成功的喜悅還是身體健康帶來的痛苦,都不能使他停止前進,放棄自己鐘愛的事業。
一個不幸的人,貧苦,殘廢,孤獨,世界不給他快樂,他卻創造歡樂給予世界!他用他的困難鑄成快樂,正如他那豪言壯語所說的那是可以總結他一生,可以成為一切英勇心靈的箴言的:用痛苦換來的快樂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這句
古訓被貝多芬的:在傷心隱忍中找棲身。米開朗基羅的愈愛哭愈使我喜歡,托爾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所很好的印證。
我們應學習這些偉人在面對悲慘的命運時,那種不屈不饒的精神!當我們遭受挫折時,應該想到他們戰勝痛苦的榜樣。堅定自己的信仰,好好的活著!
貝多芬:長相丑陋。渴望幸福美滿的婚姻生活,卻總是遭受失敗,所以要承受打擊。他同時又以頑強的毅力投入到音樂創作中去,創作出易系列輝煌的作品。他不會向命運屈服,不會放棄自己的事業。他給世界創造快樂!
米開朗基羅:他對待自己的藝術工作追求盡善盡美;對待愛情純潔;對待困難他不會絕望;對待危險他不會逃避。他只知道夜以繼日的工作,別的什么都不想。他是一個悲劇人物。托爾斯泰:他是一個文學巨匠,永遠不會放棄自己所熱愛的藝術。他有時又因自己的貴族出身而驕傲自大。不會相信別人。他的容貌丑陋使他感到自卑和絕望。他愿意為了自己的祖國而奉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他是一個英雄!
名人傳讀后感50字篇八
寒假,我讀了一本書叫《名人傳》內容講述三位名人,名人傳講述了三個天才的故事——一個是德國的音樂家貝多芬,一個是意大利的雕塑家、畫家、詩人米開朗琪羅,另一個是俄國的作家托爾斯泰。不過我只發表對貝多芬的感想吧。
貝多芬的故事在小學就有課文,他是個癡迷于音樂的人,卻在28歲時,聽力減退。但他并沒有像一般聽力減退的人那樣絕望,一蹶不振,放棄音樂,反而更加熱衷。從他所創的音樂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一種力量——那是一種堅定地,永不后退的力量。
貝多芬曾說過一句話,“我要扼住命運的喉嚨!”事實上,貝多芬一直在用他的行動證明這一切——他大部分的佳作都是耳聾后寫出的。在貝多芬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的命運是由自己決定的。任何人放棄你,你都不應該放棄你自己。我們能走過一個完整的人生并不容易,會有很多意外發生,類似于貝多芬的聽力減弱。但是,就算世界上沒有人贊成你,你也應該繼續努力下去。人生并不是為別人而活,而是為自己,不是嗎?
從貝多芬的身上,我們也可以理解到更多。不要再任性的說我不學了,不要再面對上學就產生郁悶的感覺,不要再在悲傷苦難挫折面前想要倒下。因為如果不經歷挫折,又怎么能得到美好的未來呢?最近背的古文“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惡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就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
我最欣賞敬佩的的是藝術家米開朗琪羅,他一生孤獨,只有一些瘋子朋友,家畜,助手,這些伙伴。雖然他很孤獨,但他堅持雕刻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米開朗琪羅很討厭勝利,我覺得他像但丁伏在第八層地獄的火炕旁邊一樣,或站在墯落的深淵的旁邊,充滿·厭惡。
米開朗琪羅把痛苦深深埋在心中。他有強悍的命力,生來是個斗爭者。我覺得他澎拜不息的熱是我們現在所缺乏的。米開朗琪羅,有著驚人的毅,在教皇與反對者的“攻擊”加上千瘡百孔的身體可以說已經要死了,可是有著熱情的灌溉,他活下去了。在某種意義上講米開朗琪羅非常想死,但在某種意義上講她害怕死,因為他的親人都死光了,但又因為有許多作品都未完成,這讓人驚嘆的回答震驚了許多人。
米開朗琪羅,一個藝術家,在痛苦的環境中創造了奇跡!
如果把學習說成挫折,倒不如說成是磨練。在作為一個成年人,面對未來的復雜社會的磨練。對貝多芬而言,他在耳朵上所受的障礙,就好比是磨練。每天努力的想著,只要我在努力一點點,就能成功,日積月累,成功也就會膨脹。而最終,貝多芬也成功了,他終于戰勝了命運,從面對高聳入云的山峰而只能掙扎在山腳的無力成長為登上高山天下被一覽無余盡收眼底的成功。貝多芬是一位偉大的英雄。
名人傳讀后感50字篇九
爺爺與我談心時常常說道:“堅忍不拔是成大事之基。凡謀大事者,如果缺少一種堅忍不拔的
精神和毅力,是難以成功的。”雖然當初我對爺爺這句話并不太理解,從未入耳入腦。可最近我在植物園讀書屋偶爾看到并仔細閱讀了法國近代著名文學家、傳記作家、音樂評論家、社會活動家羅曼·羅蘭撰寫的《名人傳》,給我教育和啟發很大,也使我對爺爺講的那句話中所包含的道理有所領悟。
《名人傳》講述的是德國音樂家貝多芬、意大利畫家米開朗基羅和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苦難與坎坷的一生。貝多芬:一個被命運捉弄的,最終耳聾的音樂家,一個用痛苦換來歡樂的英雄。這個表面狂傲的人,在世時卻有著鮮為人知的一面。音樂家最重要的器官損壞了,無法同樂器和他人交流,他失去了朋友,為掩蓋自己的弱點,他選擇了逃避,離群索居;米開朗基羅:憂郁癥患者,是一個恨不得把整座山都雕出生命的工作狂,一個舍棄歡樂,享受痛苦的英雄。心靈的折磨和奴隸般無休止的勞作,使他的一生飽受折磨,對他而言生命就是恐怖的地獄;列夫·托爾斯泰:一個自我折磨,自我折騰的人,離家出走的老翁,一個打破生活的安寧以便安撫良心的英雄。他很早就擁有了財富、名譽與地位,但他卻像一個瘋狂的信徒一樣,不斷地剖析自己,不斷地懺悔,以至于為了自己的信仰拋棄了家庭,拋棄了世俗的歡樂,最后做了一個離家出走的老者,客死荒郊。
作者筆下的三位主人公雖然國度不同、事業各異,但他們都是不同尋常的人物,他們在肉體和
精神上都經歷了刻骨銘心的磨難:或是病痛的折磨,或是悲慘的遭遇,或是內心的惶惑,或是三者疊加于一身。深重的苦惱,幾乎停止了呼吸,毀滅了理智。面對上天給予他們的痛苦和極為不公的命運,他們并沒有屈服,反倒進一步堅定信念,創造出極不平凡的業績,最終成為一代大師。他們之所以能夠如此,靠的是對人類生活的熱愛和對目標追求的堅強毅力。貝多芬的音樂是他用痛苦換來的;米開朗基羅的杰作是他用血和淚凝聚的;托爾斯泰作品中所描述的萬千生靈,無論渺小與偉大,都是他用來傳播愛之種子的媒介。
《名人傳》雖然講述的故事離我們十分遙遠,乍看似乎只是個案,但它揭示了一個共性的道理:“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學習也是一樣,好的成績并不只是想出來的,得靠扎扎實實練出來,需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循序漸進地日積月累。理想是可貴的,但離開堅定的信念和堅忍不拔的毅力以及扎扎實實的苦干,再美好的理想也是難以成為現實的。這或許就是《名人傳》的真諦吧!
名人傳讀后感50字篇十
《名人傳》是羅曼·羅蘭的成名之作,《名人傳》包括《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和《托爾斯泰傳》三部傳記。《名人傳》告訴讀者,英雄并非神話,也并不一定功蓋千秋,他還可能是生活中的失敗者。
他們超于常人的,只是心靈的強大,并借此把握住自己的命運。他們頭上的光環,使用意志戰勝困難,堅持自己的信仰,僅此而已。
書中的三個主要人物貝多芬,米開朗基羅,托爾斯泰有著相似的悲慘命運。其中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貝多芬。貝多芬出身寒門,童年和少年時代生活困苦。
1792年,貝多芬離開了故鄉波恩,前往音樂之都維也納。不久,耳聾并開始發作。1801年,他愛上了朱利安塔,但由于自己的殘疾以及朱利安塔的自私、虛榮,她嫁給了一個伯爵。
肉體與精神的雙重折磨,都反映在他這一時期的《幻想奏鳴曲》《克萊采奏鳴曲》等作品中。1806年貝多芬與布倫克瑞小姐訂婚,愛情的美好產生一系列偉大的作品。
不幸的是,愛情又一次把他遺棄了。不過這是貝多芬正處于創作極盛時期,對一切都無所顧慮。他受到了世人矚目,與光榮接踵而來的卻是最悲慘的歲月:經濟困窘,親朋好友一個個死亡離散,耳朵也已全聾,和人們的交流只能在紙上進行。
生活的苦難沒能使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創作風格扭轉了維也納當時輕浮作風。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在風雪交加的日子咽下最后一口氣。
貝多芬一身坎坷困苦,我從他的身上學到了崇高的精神,特別使我敬佩的是他那種頑強地與命運抗爭的精神。惟有真實的苦難,才能驅除浪漫迪克的幻想的苦難;惟有克服苦難的壯烈的悲劇,才能幫助我們承受殘酷的命運。
心靈極其需要歡樂,當它沒有歡樂時,就得自己制造歡樂。當現實太殘酷時,它便逃避現在,追憶過去。昔日快樂時光不會一下子消逝,即使歡愉不再,其光芒也會久久留存。給我鼓舞最大的是他用他的苦難鑄造歡樂。
米開朗基羅的故事告訴我們:痛苦是無窮的,它的形式多種多樣,有時,它是由事物的瘋狂殘暴所引發的,如貧困、疾病、命運不公、人心的險惡等。
而有時又源于人的自身,這時候,它也同樣可悲和無奈,因為人類不能自己選擇人生,是既不希望像如今這樣生活,也不能要求成為現在這副模樣。
托爾斯泰用自己一生的行動與謊言作斗爭,用他思想的機槍掃射了自由主義的空談,假惺惺的慈悲和所謂的博愛……不論它們是出于道德還是罪惡的目的。
所以,浮躁的時候,讀《名人傳》會讓人清醒,那些為藝術獻身者身上的英雄主義,正是痛苦和失望的心靈最需要的一劑良藥。
名人傳讀后感50字篇十一
命運就像手中的掌紋,無論再曲折,終掌握在自己手中。
貝多芬——不,可能。
他出生在德國的一個小家庭里,十六歲時母親便去世了,父親變成了揮霍的酒鬼,他小小年紀就承擔起家庭的重擔。他熱愛音樂,將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樂曲的制作中,但在他沉醉在音樂帶來的幸福中時,不幸卻發生了——他聽不見了。對音樂家而言,最終要的莫過于聽力,對于以音樂為生的大音樂家而言,最重要的更非聽力,面對打擊,他沉淪過,他自卑過,但他最終選擇了堅強。《合唱交響樂》贏得的掌聲,《d大調彌撒曲》和《第九交響曲》演出的盛況,這位音樂家又獲得了成功。他,就是貝多芬。
在貝多芬身上,一切一切的“不可能”都變成了“不,可能”。我們不由得深思,究竟是什么,讓貝多芬在多災多難的命運中,在常人無法接受的打擊下成功?是毅力,是奮斗,是堅強。他脾氣古怪,因而很少有朋友,所以面對困難,貝多芬只能單槍匹馬,雖然孤單,卻學到了別人學不到的東西:你不堅強,沒人替你勇敢。他熱愛音樂,所以即使是再大的打擊,也不會放棄,這給我們很大的啟示:自己選擇的路,跪著也要把它走完。
米開朗琪羅——優秀是一種習慣
米開朗琪羅,一個飽受折磨與痛苦的人物。由于出眾的才華,他被太多人嫉妒。教皇受教唆差遣他畫西斯廷教堂的天頂畫,他攜帶痛苦去創作他并不滿意的作品,他卷入革命風暴差點喪命……似乎命運注定他只能在無休止的干涉中替別人干活。但他并未屈服,總是竭盡全力努力把要做的事情做好,除了夜以繼日的工作,別的什么都不想。或許正是這種對工作的投入,才成就了這個雕塑家、建筑師、畫家和詩人。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我們不應該總是滿足于現狀,更應該努力探求更高一層的東西,正所謂:站在低處,所以渴望更高。對待工作和學習,我們更應該像米開朗琪羅那樣專注、投入,在各個方面不斷完善自我,堅信:優秀是種習慣。
列夫·托爾斯泰——沒有失敗,只有暫時停止成功
列夫·托爾斯泰是《名人傳》中介紹的第三個人物。與前面兩位不同,他出生在富貴家庭,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自己也有很大的成就。在我們看來,這是一個多么完美的身世。世界上又有多少人因為完美的身世而墮落于世俗之中,托爾斯泰沒有,他不肯享受生活,不肯虛度年華,他想用自己的力量讓人們認識到生命的價值。
列夫·托爾斯泰使我們認識到的是奮斗的精神,不要屈服命運,試圖改變命運,即使一時的失敗也不要在意,因為沒有失敗,只有暫時停止成功!
名人傳讀后感50字篇十二
《米開朗琪羅傳》是羅曼·羅蘭《名人傳》的三部曲之一。其最初對我的吸引力在于米開朗琪羅在文藝復興時期與達芬奇、拉斐爾并稱為“文藝復興后三杰”。但在我讀完《米開朗琪羅傳》后,卻對米開朗琪羅傳奇的一生感觸匪淺。
天才總是孤獨的,所以米開朗琪羅的一生也是孤獨的。他有家庭,他有朋友,但是他的內心一直都在痛苦地掙扎著,并且這種掙扎很大一部分是源于上天賦予他的才情。書的首篇標題為《神圣而痛苦的生涯》,其中非常概要地描述了米開朗琪羅一生的成就,但是內容除了讓人了解到他的藝術輝煌之外,還讓人深深體會到一個偉人身上的悲涼之感。
在閱讀此書時,我深深地被米開朗琪羅的天賦才情震撼了。它不僅是個偉大的雕塑家,更是一名偉大的畫家和建筑家,而且在我眼中,他還是一位偉大的詩人。書中從時間方面縱向地描述了米開朗琪羅的童年和青年、英雄時代、宏圖未果、情感波折、遲暮之年,而且還展開說明他的藝術影響。
曾經,在未讀羅曼·羅蘭的《米開朗琪羅傳》之前,對米開朗琪羅的神圣而痛苦的一生頗不理解。因為在我看來,擁有極高藝術天賦的米開朗琪羅總會一生都在痛苦邊緣掙扎,理應是時代的寵兒、上天的眷顧。但是事實便是,這位偉人終其一生都在矛盾中輾轉迂回。人們審視米開朗琪羅,也許只會看到他非凡的藝術成就,看到他創造出的《大衛》、《摩西》、《哀悼基督》、西斯廷教堂的宏偉壁畫、《末日審判》。但我最有感觸的卻是米開朗琪羅苦苦掙扎的痛苦一生。
缺乏家庭溫暖,背負家族的沉重枷鎖,缺少精神世界的伴侶,當然還有其本身的巨大藝術天賦,這些都是米開朗琪羅痛苦的原罪。而其中,教皇尤里烏斯二世的陵墓的建造便是米開朗琪羅一生的痛。“充滿激情的孤獨是米開朗琪羅的作品及其精神的靈魂”,羅曼·羅蘭如是評述米開朗琪羅。的確,米開朗琪羅總是沉醉于自己的工作及事業中,幾乎與外界隔絕,令自己處于一個封閉的世界,一個只有雕塑的世界。對,那里唯一有的就是雕塑,而沒有繪畫,也沒有建筑!他總是被迫去完成繪畫以及建筑的任務,以致于不能從事他最熱愛的雕塑事業。他不能拒絕,也難以拒絕,因為他身上背負著沉重的家族枷鎖。
米開朗琪羅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卻一生都不得自由。他的一生是糾結的、矛盾的,他的怯懦、孤獨使他的一生蒙上了一層陰霾,他的作品給人帶來光輝、堅強的力量,卻無法令他的世界明朗和溫暖起來。時代造就偉人,而為人有深刻地反映一個時代。米開朗琪羅是文藝復興時代的鮮明旗幟,為我們留下了文藝復興的時代烙印。米開朗琪羅曾在臨終前說:“我剛剛跨入藝術之門,意欲創造真正的作品,可生命卻完結了。”這是一個偉大的藝術家對一生事業的遺憾與不甘,不過,在我看來,這何嘗不是生命其中一個階段的告別呢?!也許這是一個掙脫痛苦枷鎖的光明之門……在我看來,不必惋惜一個偉人的離逝,因為他已完成了人間在世的使命,已在時間歷史長河中留下來專屬的印記,而他也將開啟另一段旅程……
名人傳讀后感50字篇十三
《名人傳》由法國聞名作家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組成,它們均創作于二十世紀初期,無論在當時是在后世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名人傳》由法國聞名作家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組成,它們均創作于二十世紀初期,無論在當時是在后世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在這三部傳記中,羅曼?羅蘭沒有拘泥于對傳主的生平做瑣屑的考述,也沒有一般性地追溯他們的創作歷程,而是緊緊把握住這三位擁有各自領域的藝術家的共同之處,著力刻畫了他們為追求真善美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
羅曼?羅蘭稱他們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筆墨,寫出了他們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和擔荷全人類苦難的偉大情懷,可以說是為我們譜寫了另一闋“英雄交響曲”。
早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名人傳》就由我國聞名翻譯家傅雷先生譯成中文,一流的傳主、一流的作者加上一流的譯者,使這部作品很快即成為經典名著,時至今日仍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
二十世紀的前半期是人類歷史上風云激蕩也苦難深重的時期,羅曼?羅蘭創作《名人傳》,傅雷先生翻譯《名人傳》,都是有感而為,是要從這些偉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戰斗的勇氣。傅雷先生說,“在陰霾遮蔽了整個天空的時候”,他從《名人傳》中得到的啟示是:“惟有真實的苦難,才能驅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難;惟有克服苦難的壯烈的悲劇,才能幫助我們擔受殘酷的命運;惟有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才能拯救一個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名人傳讀后感:那么,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說,《名人傳》又能給予我們什么呢?在一個物質生活極度豐富而精神生活相對貧弱的時代,在一個人們躲避崇高、離別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會里,《名人傳》給予我們的也許更多是尷尬,因為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鏡,使我們的卑劣與渺小纖毫畢現。我們寧愿去贊美他們的作品而不愿去感受他們人格的偉大。
在《米開朗琪羅傳》的結尾,羅曼?羅蘭說,“偉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嶺,我不說普通的人類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們應上去頂禮。在那里,他們可以變換一下肺中的`呼吸,與脈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們將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們再回到人生的廣原,心中布滿了日常戰斗的勇氣”。對于我們的時代,這實在是金石之言。
讀后感:《名人傳》非常好地印證了一句中國人的古訓: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貝多芬的“在傷心隱忍中找棲身”,米開朗琪羅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歡”,托爾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無不表明偉大的人生就是一場無休無止的戰斗。
我們的時代千變萬化,布滿機遇,我們渴望成功,但我們卻不想奮斗。我們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許會使我們取得曇花一現的成就,但絕不能讓我們躋身人類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讀讀《名人傳》也許會讓我們清醒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