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金色花教學反思簡寫 金色花教學反思優缺點篇一
泰戈爾的散文詩《金色花》是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富有童趣,也讓我們感受到濃濃的母子情。這首詩以孩子的口吻抒發對母親的愛,是獻給母親的一曲深情的頌歌,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
1、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感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2、揣摩品位,學會鑒賞詩歌的方法,并嘗試借助意象寫詩文
3、學習過程中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反復誦讀,感知詩歌優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摯淳樸的情感。
利用想象嘗試借助具體的形象或事物來寫詩抒情。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同學們,我們現在來欣賞一首歌曲,閻維文的《母親》(錄音機播放歌曲),這是一首獻給母親的深情的贊歌,的確,父愛如山,母愛如水,我們將如何報答這摯愛親情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泰戈爾的《金色花》去感受這至愛親情吧。(板書文題)
二、學習《金色花》
師:哪位同學能大聲的、有感情的朗讀一下課文?
生1: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讀完)
師:你們覺得他讀得怎么樣?
生2:我覺得他在讀的時候沒有讀出小男孩那種調皮的語氣,還有媽媽生氣的語氣。
師:那你能有感情的給我們讀一句嗎?
生2: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
師:有點意思,但是好像味道還有點不對,媽媽在孩子“失蹤”一天之后,終于發現孩子又回來了,她僅僅生氣嗎?
生3:她還會很高興
師:對,又驚喜又生氣,下面我來給同學們讀一下,同學們請注意小男孩和媽媽不同的語氣。
(師配樂朗讀,生鼓掌)
師:謝謝,誰來評價一下老師讀的怎么樣?
生:老師讀的很好,讀出了一個活潑可愛的小男孩的形象。
師:下面我們再來朗讀。(生齊讀)
師:這次好多了,學習詩歌一定要多讀。那么你從文中讀出了了一個什么樣的小男孩,讀出了一個什么樣的媽媽,用“我從中讀出了一個________小男孩(媽媽),從___________看出。”句式說話。
(學生思考片刻)
生1:我從中讀出了一個調皮的小男孩,從“我”變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出。
生2:我從文中讀出了一個孝順的小男孩,從“我”讓媽媽嗅到花香,投影在媽媽讀書的地方可以看出。
生3:我從文中讀出了一個撒嬌的小男孩,從“我不告訴你,媽媽。”可以看出。
師:不錯,咱們一起讀讀這幾句話,注意讀出撒嬌、調皮、歡快的語氣。 (生齊讀)
師:還有嗎?
生4:我從中讀出了一個勤勞的媽媽,從文中“黃昏時,你拿著燈到牛棚干活”可以看出。
生5:我從文中讀出了一個關愛孩子的媽媽,從文中“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可以看出。
師:同學們,學了這篇關于母愛的文章,大家一定還有不少的感觸。我們都有一個幸福的家庭,都有關愛我們的父母,回憶一下生活中有沒有令你感動的能體現母愛(父愛)的細節?
生1:小時候,我生病住院了,媽媽整天陪著我,喂我吃的,晚上就在我的腳邊睡一會兒,很辛苦。
生2;有一次,我在公園和媽媽走散了。我很害怕,媽媽通過廣播找到我時,眼睛都哭腫了。媽媽緊緊的抱住我,那時我很感動。
師:是啊,父母是天底下最關心我們的人,如果你想回報這份愛,你愿意變成什么呢?仿照《金色花》,用“假如我變成了__________,我會__________”說幾句話。
生1:假如我變成了一架飛機,我會載著媽媽到世界各國去旅游。
生2:假如我變成了一只蝴蝶,我會跳出最美的舞蹈,讓媽媽欣賞。
師:很富有詩意。
生3:假如我變成了一雙手套,我會戴在媽媽的手上,讓她的手冬天不再生凍瘡。
師:真是個細心孝順的孩子。
生4:我會變成一只百靈鳥,每天唱出動聽的曲子,使媽媽不再煩惱,永遠年輕。
……
師:大家說的很好,都能通過想象,借助一種具體形象表達對母親的愛。剛才我們說了幾句話,能不能再具體點,把它擴展成幾段話呢?把文章寫具體的法寶還是想象。比如想象你變成百靈鳥后你看到母親在做什么?聽到百靈鳥的歌聲,母親會怎樣,然后你又怎么變回來,明白了嗎?課后,大家仿照《金色花》,寫一篇200字左右的文章,題目自擬。
一、注重朗讀的指導與訓練:
“新課標”明確提出:“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我在教讀本詩時,也注意了以下幾個問題:
1、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朗讀方法和技巧,如掌握重音、控制速度、運用語調等,讓學生有基本的獨立朗讀詩歌的能力。在本詩的教學中,我配樂范讀,讓學生在書上標明重音、停頓的地方,讓學生自由朗讀,將所學知識與實際運用結合起來,在朗讀中獲得優美的意境,得到美的熏陶。
2、將朗讀和評點適時結合。我在教學時就采用了這樣的模式,將讀和評相結合,先由學生點評,這既培養了良好的傾聽習慣,也訓練了學生辨析評價的能力,這樣教師在抓住時機適時給予補充、提升,使學生既能認識不足,又有成就感,學習的積極性會很高。
3、將朗讀和感知內容,理解意象,品位語言結合起來,這樣做,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文章內涵。在品讀詩的語言時,我引導學生邊讀邊品,在品讀的過程中既感受到了濃濃的母子情,又鍛煉了自己的朗讀水平。
二、調動學生的聯想與想象
我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很多問題不是只有一個答案,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本文圍繞母愛,圍繞親情來寫,可啟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說一說。要想抒寫出自己心中獨特的感受,就需要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他們的聯想想象能力。在本課拓展延伸的教學環節中我讓學生談談自己與父母相處的幾個感人的細節,引導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想象“變成什么”去回報母親的愛,學生的發言精彩紛呈,課堂氣憤活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
三、進行模仿寫作
我讓學生仿照《金色花》寫一篇200字左右的文章,用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模仿寫作環節成了這一課的亮點,這也是教學環節中最有時效的方法——創造。
總之,語文課永遠是一門藝術課,還需要我們把它完善成自然而實用的藝術品。我將不斷努力,辛勤耕耘,勇于探索,做一個新課標的真正實施者。
金色花教學反思簡寫 金色花教學反思優缺點篇二
《金色花》是泰戈爾散文詩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篇幅短小,而意蘊豐贍。詩歌選取了一個獨特的藝術角度,從假想寫起,“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首句),并由此生發想象——一個神奇的兒童與他母親的“捉迷藏”,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依戀,構成一幅耐人尋味的畫面,表現家庭天倫之愛,表現人類天性的美好與圣潔。
初讀課文,在我們面前展現的是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畫面的中心人物是“我”——一個機靈可愛的小小兒童。“我”的突發奇想,變成一朵金色花,一天里與媽媽三次嬉戲。第一次嬉戲,是在母親禱告時,悄悄地開放花瓣散發香氣;第二將嬉戲,是在母親讀《羅摩衍那》時,將影子投在母親所讀的書頁上;第三次嬉戲,是在母親拿了燈去牛棚時,突然跳到母親跟前,恢復原形。“我”“失蹤”一天,卻始終與母親在一起,對母親非常依戀。“我”幼稚天真,卻藏著自己的秘密,惟有他母親不知道,最后母親問“到哪里去了”,“我”說“我不告訴你”,這是得意的和善意的“說謊”,仍流露出對母親的愛戀。總之,“我”是在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感情。
故事雖短,但是有完整的情節,情節發展有波瀾。人物在情節的發展中各顯現其性格:“我”的性格是天真活潑、機靈“詭譎”的,又是天生善良的;母親的性格是沉靜的、虔誠的,也是善良的、慈愛的。兩人的性格形成鮮明的對比。善良、善意,是母子兩人性格表現的主旋律,而“我”的“詭譎”與母親的“受騙”則與主旋律“不和諧”,產生一些微妙的變化,創造出特殊的意趣。
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側重三點:一是詩的語言美;二是詩的畫面美;三是詩的情感美。教學中我主要通過靈動多姿的朗讀(聽讀、賽讀、評讀、范讀等)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熏陶感情,從而讀出“語文味”,創造詩意的課堂。我覺得本課最成功的地方是最后一個環節:“創意表達,升華情感美”。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
我們很多同學都比較了解媽媽,是懂得感恩的好孩子,默默接受母愛的同時,也在無聲地傳達著自己對媽媽的感激。今天老師給大家創造了一個盡情表達對媽媽感激之情的機會。我們想想,我們的媽媽每天工作那么辛苦那么累,還為家庭、為孩子而操勞,如果現在讓你寫下你想跟媽媽說的話,你會想跟媽媽說些什么呢?請把你想說的寫下來,然后跟我們大家分享一下。
學生表現都很活躍,在寫的過程中加深了對母子深情的體驗。
總結這節課的成功經驗,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是在教學中,既鼓勵學生讀,又讓學生明白應怎樣讀、為什么要這樣讀,使學生在充分體會詩歌蘊涵的感情的同時,還掌握了朗讀技巧,不僅讀懂了詩,也學會了怎樣讀詩。
二是簡化了教學環節。以前教詩歌時,總是將“語言賞析”單獨安排一個環節。這次我嘗試將“朗讀”、“理解”、“品析”結合起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三是美化課堂。恰當的運用多媒體,或創設氛圍,或激發興趣,或配樂朗誦,或畫面點綴等,為課堂添色不少。另外,教師優美的語言也讓課堂富有情韻。
不足之處是教師的示范朗讀由于普通話不夠標準,影響了朗讀效果,以后在這方面還須努力。
金色花教學反思簡寫 金色花教學反思優缺點篇三
《金色花》是詩人泰戈爾的一篇優美的詩歌,其篇幅短小,意蘊豐富,由假象“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入文。由此生發想象——一個神奇的兒童與他母親“捉迷藏”。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感情,構成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表現了家庭之愛和人類天性的美好與圣潔。
在本課教學時,我緊扣教材圍大綱進行備課,教學。首先抓住本課重點難點各個擊破,授給學生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鑒賞詩歌的能力。在朗讀中去感受作者所抒發的真摯情感,體會人間摯愛親情,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詩的情感,詩的語境,詩的意象無不是讀出來的,讀的過程其實也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另一種形式。)其次,在學生了解把握本散文詩的寫作特色之一借物抒情的手法后,讓學生進行創意表達。
整堂課的教學過程環節清楚:由兒歌《娃哈哈》導入新課,用花喻人,從而使本課的難點迎刃而解了。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討論一些有價值的問題,這樣在深入探究這一環節時,學生就能水到渠成地全面準確的理解感悟詩歌內容及作者情感。又為創意表達奠定了基礎。
我的教學策略是:引導學生一塊去感悟詩歌。借助音樂,圖片,通過朗讀,理解,想象來逐步感悟。
教學方法,結合自主合作,質疑的學習模式,進行朗讀,理解,感悟,表達。
本堂課的教學不能說是一堂高質量的課堂,也有不完美的遺憾。由于朗讀環節花時過多,導致“創意表達“這一教學環節未完成。我原設計通過《金色花》的教學后,讓學生真正掌握借物抒情這一寫作方法進行作文訓練,我還準備了一篇范文《假如我變成一條毛毛蟲》進行寫作指導。從而拓寬學生的寫作思路。可惜留下的是遺憾。
我想,只要多去專研業務,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學法,積極創新,課堂教學將會得到更大的提高。
在此,也真誠感謝各位領導,同仁的賜教。
金色花教學反思簡寫 金色花教學反思優缺點篇四
這堂課在教學設計,注重營造出和諧、民主、寬松的課堂氛圍,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參與的熱情高。教學中既注意教師的引導和組織作用,又充分尊重學生的語文學習主人的地位。同時,讓學生在朗誦詩歌中培養出健康的審美情趣。
首先,重視學生的誦讀。
《語文課程標準》“教學建議”第五條中明確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感情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詩歌的體裁特點決定課文應側重于誦讀。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學生的朗讀貫穿始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學生的感悟是通過朗讀來實現的。同時,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養了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其次,重視學生的想象。
《金色花》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詩,它篇幅短小,但意蘊深刻。它用精練的語言描繪出一幅耐人尋味的圖畫。文中由“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生發想象,讓學生感受到想象的新奇而美妙,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課后作業設計了“假如給你一次‘變’的機會,你想變成什么來回報母愛呢?請用‘假如我變成了……’的句式開頭,寫一篇兩三百字的小作文”一題。這處教學設計,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密切聯系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
第三,重視學生的合作探究。
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既發展學生的個性,又發展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首詩是有韻味的,它蘊涵著深遠的意境美,輕快的音樂美。要讓學生在讀中感悟,以悟促讀,在朗讀之后去體會詩歌的純樸自然,情深意濃。本課中,學生在品讀詩歌之后,小組討論交流,將那種模糊的感悟明確為清晰的情感,達到了質的飛躍。
第四,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本課教學中,教師創設出平等對話的氣氛。讓學生在和諧、民主、寬松的課堂氛圍中暢所欲言,如讓學生想象自己變成一朵金色花與媽媽嬉戲的景象。又如結合自己的體會感受,描述偉大的母愛“母愛就是……”等,這些教學設計,有利于形成學生良好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主體意識的發展,形成鮮明的個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金色花教學反思簡寫 金色花教學反思優缺點篇五
我在這一節課教學設計上,能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這節課重視學生誦讀,讓學生在誦讀實踐中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語感,通過朗讀加深體驗與領悟,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通過閱讀的訓練,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我注意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教學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但對話并不是讓學生自發的討論,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經驗、情感去鉆研詩歌,進而領悟詩人的思想感情。教師應該參與其中,營造一種平等、和諧的對話氛圍,讓每位學生都能做到感情融匯感情,思想碰撞思想,同時,教師的感情和思想也應該參與到學生的感情和思想之中,分享學生的收獲。為此,我設計了四個環節來體現我的教學思想:
一是發給學生相關材料,讓學生自己去篩選感興趣的材料,感悟家庭之愛。通過一系列關于家庭之愛的圖片及漫畫切入本詩。
二是通過美讀感悟詩中情感。
三是通過品讀分析讓學生更多的直接接觸散文詩。教師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個人體驗,讓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作出自己的判斷。提倡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這樣能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散文詩的理解和體驗,讓學生有所感悟和思考。
四是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詩歌要求學生多誦讀,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讓學生多誦讀,讓學生在反復、比較的誦讀實踐中增加語感,發展語感,加深領悟。
金色花教學反思簡寫 金色花教學反思優缺點篇六
《金色花》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散文詩》中的第一篇,篇幅短小,而意蘊豐富,是泰戈爾散文詩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它寫一個假想——“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并由此生發想象——一個神奇的兒童與他母親的“捉迷藏”,描繪成一幅耐人尋味的畫面,表現家庭天倫之愛,表現人類天性的美好與圣潔。
我在教學設計時采用多媒體教學,課后獲得些許的贊揚。反思本節課一個個真實的情景,對于如何上好一節合格的語文課、建構活力課堂頗有感悟。
程少堂老師認為:所謂語文味,是指在語文教育(主要是教學)過程中,在主張語文教學要返樸歸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導下,以共生互學的師生關系為前提,主要通過情感激發、語言品味、意理闡發等手段,讓人體驗到的一種令人陶醉的、富有學科個性和教學個性的審美快感。
在《金色花》一課中,我主要通過靈動多姿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熏陶感情,從而讀出“語文味”,創造詩意的課堂。第一次教師在優美的鋼琴伴奏下范讀,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先對文章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并通過教師的示范激發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的熱情。之后學生自讀得非常認真,在我的啟發誘導之下,有不少的同學大膽地用稚嫩的童聲來讀,重音、語速,情感都把握得很好。在分析文章時用“從( ),你看到一個( )的媽媽/孩子。”時,讓同學分析出人物性格特點的同時,用朗讀來讀出媽媽的慈祥、對孩子的擔心,孩子的調皮、可愛。最后在音樂的陪襯下全班齊讀課文,讀得就非常有感情了。
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在“新基礎教育”探索性的研究時,就提出:一個真實的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及多種因素間動態的相互作用的推進過程。他還指出:“要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應被看作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要把個體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這節課的情感教育就是感恩母親,可是對母愛的認識學生們還不深刻,所以我在課堂設計時準備了幾張圖片,讓學生直觀地體會到作為一個母親的不易。課前準備了很多學生和母親的合影,在教師動情的旁白和韓紅深情演唱的《天之大》的音樂伴奏下,孩子們看到了媽媽,想到了媽媽的辛苦付出,接著出現一張成年的鳥兒給給媽媽喂食的圖片,讓孩子們思考“動物都知道感恩母親,那我們人類呢?”自然產生感恩母親的情感。
在學生產生感恩母親的情感后,我設計了一個“愛要勇敢大聲說出來”的寫作環節,讓學生設想“假如你也可以變成一個你想要成為的事物,來報答你的媽媽,你會為她做什么呢?”動筆寫出來。學生現在早已經沉浸在剛才動情的情景中,心中滿是對媽媽的感激,自然一氣呵成,用很短的時間就完成了寫話練習。我以及聽課的'老師都被同學們的真情深深打動了。在這種氛圍中,許多上課很少主動舉手發言的同學都紛紛發言表達對母親的愛。此時下課鈴聲響起,我說出了此番結束語:同學們,沐浴著母愛成長的你們要懂得加倍地回報,去愛你們的母親,
在這節課中,學生在老師營造的和諧的氛圍中,與本文對話、與自我對話,敞開心靈,思緒飛揚,從而在熏陶感染中建構起新的思想鏈條,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金色花教學反思簡寫 金色花教學反思優缺點篇七
這是一堂徒具骨架而沒靈魂的課。整節課上下來總覺得缺了點感覺,我想那就是語文味兒吧。盡管在課堂上幾次三番地想把學生帶入課文的情景中,但總是淺嘗輒止,整節課還是游離于文本之外的。
預設的教學重點是“讀一讀、說一說”這兩個環節,希望通過這兩個環節學生能到字里行間去摸打滾爬,有所感,有所悟,但顯然這個目標沒有達成。繆老師和包老師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其中的問題:朗讀指導不到位。
首先是朗讀的目的不明確,為“讀”而“讀”,盡管朗讀的形式有所創新,師生配合讀、男女聲合讀等,但學生被老師驅趕地讀,只求形式不求實效。二是朗讀的形式把握不當,朗讀的形式紛繁多樣,不一而足,但各種形式的朗讀都有各自的適用范圍和功能,有一定的章法可循。特別是齊讀,是教師必須謹慎選擇的,濫用齊讀會使學生產生殆倦,壓抑課堂氣氛,齊讀應放在學生對課文的情感有所了解、有所感觸之后,它是教學效果的一個檢測。第三是自身的朗誦功底還有待提高,教師范讀的精神固然可嘉,但在電教設備如此先進的今天,完全可以采用一些名家的朗誦,以提高教學效果。
這節課的教學還給了我一個很大的啟示:傳統的未必是不好的。在我有限的視野范圍里,語文備課主要有兩種思路:一種是環環相扣,通過逐層深入的問題解讀文章;一種是板塊分解,通過各個環節來解構文章。湊巧這次龍飛采用的是第一種形式,而我則采用的是第二種,在備課時我參考了很多資料,龍飛上課時用到的那些問題我很多次地看到,但每次心里都很排斥,都老掉牙的問題了,拿不出手。我苦心孤詣地設計了“讀一讀、說一說、比一比、寫一寫”等環節,自以為創新高于一切,卻忽視了語文教學中一些必不可少的環節,比如整體感知。因為缺少這一環節,學生對這首散文詩的理解總是支離破碎的。板塊式教學的最大弊端在于割斷了課文中原有的情感脈絡,語文的“聽、說、讀、寫”很多時候是一個綜合體,不能截然分開。作為一名新教師,我覺得自己有必要改一改浮躁的毛病,對傳統的一些教育方法也不能一概否定,在扎扎實實的基礎上創新。
新課標中強調語文應該注重整體感知和熏陶感染,教師應努力調動文字本身的力量,引領學生去感知文字背后魅力。這就要求教師要有良好的文本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其中分析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大學時非常喜歡陶淵明的“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自己讀文往往囫圇吞棗,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然而現在走上講堂發現把“感覺“說出來是見很不容易的事情,而對自己沒有感覺的文章產生感覺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說實在的,對泰戈爾的《金色花》我興趣不大,我也無法體會其中蘊含的母子情,后來查閱了很多資料,慢慢有了感覺,但始終不是自己的,我想這是我的課上不深刻的根本原因。“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只是一個笑話,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對文本的解讀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而如何提高自己的閱讀水平是這節課留給我深思和探索的問題。
以上幾點導致我這節課如浮光掠影一般,留給學生的東西并不多,他們隨我在地面上挖坑,卻沒有深入去取水,他們的心靈沒有得到滋養。人說文似看山不喜平,一堂課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一堂課應該像一部小說一樣,有懸念、有高潮,使觀賞者不忍釋手。但顯然我若要到此境界還需要一定的時日和磨練。這次開課留給我很大的思考空間,我,將在語文教育的道路上摸索前進。
在認真反思后,我覺得將這課堂做如下改變:導入——錄音范讀——整體感知(五個畫面)——說說你最喜歡那個畫面,為什么(在此過程中滲透朗讀指導)——集體朗讀——與《仿佛》做一個對比——將“寫一寫”部分留為家庭作業。
金色花教學反思簡寫 金色花教學反思優缺點篇八
今天第二節我在初一4班上課一節公開課《金色花》。《金色花》是一首散文詩,想象奇特,語言優美,是一首非常適合訓練朗讀的佳作。其內容看似淺顯易懂,實際上要多讀、讀懂才能真正感受作者寫這篇詩歌的綿長意蘊。據此,我這節課的設計是以“讀”貫穿整個課堂的。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會概括人物性格特點。
2、品味詩歌精美語言,感受人間至愛親情。
整堂課有幾處比較成功的地方:
1、老師親自示范朗讀,然后學生在語氣音調和感情把握上有個準則。
2、在賞析完人物形象后,設計了情景朗讀。
3、整個課堂還算流暢,思路較清晰,引導和點評比較及時。
當然也存在很多不足之處:
1、學生的代入感不夠強,如果在課前,或者讓學生寫幾句想對媽媽說的話時,請同學播放小時候的照片,分享自己與媽媽的故事,便更能喚起孩子們對媽媽小時候的回憶,更能引導他們對媽媽的依戀;
2、在品讀句子把握人物形象的環節可以給學生參考表述的句式,培養規范,學生便會更清楚自己需要做什么。
3、如果最后多一點時間請學生分享對母親說的話,這堂課會顯得更加完整。
最后,衷心感謝周級長、楊曉儀老師陪我一起磨課,給我許多修改意見,我的成長離不開你們的陪伴與幫助!感謝陳主任張主任還有各位老師蒞臨指導,課后給了我許多寶貴建議!初三老師因為要改卷子沒能過來,這是我的一大損失。當然也得感謝我們初一4班的孩子們,他們太棒棒噠了!
金色花教學反思簡寫 金色花教學反思優缺點篇九
第一,抓住朗讀這一環節,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引導學生自然而然地走進文學作品,很好地把握作品內容。
朗讀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方式,特別學習文學作品,更要在誦讀中體會其美感。朗讀要反復細致地加以指導。描述個對話部分的語氣和情感表達都有不同,尤其是對話,要朗讀好并不容易,需要反復品味。
首先,教師范讀。教師范讀注意把握感情的基調,舒緩、溫馨、深情。注意到了重音、語速、節奏、感情。教師的朗讀給學生一個示范的作用,并且把學生帶入文學作品的情境之中。
其次,讓學生美讀課文。一首好詩就像一首美妙的樂曲,也像一幅美麗的畫卷,讓學生美讀出自己最喜歡的一個句子,輕輕地讀出來,并說說你喜歡的原因。
學生的朗讀是通過語言文字對散文詩畫面理解的過程,在學生的朗讀中教師引導學生把握幾個形象:跳舞,匿笑,金色花的林蔭,嗅到花香,母親去牛棚。
再次,通過朗讀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想象畫面,培養學生的想象。
學生在朗讀中把握住孩子的調皮、快樂,母親焦急,愛憐,責怪,撒嬌等形象。
最后學生帶著感情再一次朗讀課文,并概括詩歌描繪的內容。孩子希望自己變成一朵金色花,去陪伴母親。跳著歡快的舞蹈,散發縷縷芳香,投下小小的影子等,表達一個頑皮的孩子對媽媽的愛和依戀。
第二,我認為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學習和創造能力。語文教師要打破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的模式,不再是書本知識的復制者,應該是創造能力的培養者。語文教師要優化語文課堂教學結構,充分挖掘教材中創造性因素,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基本方法,增強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能力。指導學生解讀和運用的能力,通過知識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對實際問題進行表述,提到思維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發揮創造性思維,進行“創讀”。教學中,我這樣講:同學們我們每天都被父愛和母愛包圍著,但是我們是否真正感受到了呢?吃一頓飯感覺很輕松,穿一件干凈的衣服感覺神清氣爽,這后面隱藏著媽媽多少艱辛的換水。我永遠忘不了,自己上大學時母親難舍難分的眼淚,當時我不理解,現在才讀懂了那些淚珠的內涵眼淚掛著一顆惦念的心,意味著遠離的孩子是否能吃好飯?能否洗好衣?一個女孩子能否得到安全?可是,讀懂了母親的時候,卻無法回報,“十年生死兩茫茫”。同學們不要把這遺憾留給將來,有誰過生日的時候向母親表達過愛意呢?就借這個機會,向媽媽說出你心中的愛吧!老師拋磚引玉,學生們紛紛表達了自己的情感。
金色花教學反思簡寫 金色花教學反思優缺點篇十
《金色花》篇幅短小,而意蘊豐贍,是泰戈爾散文詩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它寫一個假想——“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首句),并由此生發想象——一個神奇的兒童與他母親的“捉迷藏”,描繪成一幅耐人尋味的畫面,表現家庭天倫之愛,表現人類天性的美好與圣潔。這樣一幅畫面,可以從多種角度進行觀照,揣摩其不同的意味。
乍一看,在我們面前展現的是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畫面的中心人物是“我”——一個機靈可愛的小小兒童。“我”的突發奇想,變成一朵金色花,一天里與媽媽三次嬉戲。第一次嬉戲,是在母親禱告時,悄悄地開放花瓣散發香氣;第二將嬉戲,是在母親讀《羅摩衍那》時,將影子投在母親所讀的書頁上;第三次嬉戲,是在母親拿了燈去牛棚時,突然跳到母親跟前,恢復原形。“我”“失蹤”一天,卻始終與母親在一起,對母親非常依戀。“我”幼稚天真,卻藏著自己的秘密,惟有他母親不知道,最后母親問 “到哪里去了”,“我”說“我不告訴你”,這是得意的和善意的“說謊”,仍流露出對母親的愛戀。總之,“我”是在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感情。故事雖短,但是有完整的情節,情節發展有波瀾。人物在情節的發展中各顯現其性格:“我”的性格是天真活潑、機靈“詭譎”的,又是天生善良的;母親的性格是沉靜的、虔誠的,也是善良的、慈愛的。兩人的性格形成鮮明的對比。善良、善意,是母子兩人性格表現的主旋律,而“我”的“詭譎”與母親的“受騙”則與主旋律“不和諧”,產生一些微妙的變化,創造出特殊的意趣。
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側重三點:一是詩的語言美;二是詩的畫面美;三是詩的情感美。我覺得本課最成功的地方是最后一個環節:創意表達,升華情感美。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讀了這篇文章,是否也覺得我們要為深愛著我們的母親作些什么呢?我們用有創意的作業,來表達我們一顆感恩的心!如果你忽然具備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準備變作什么來表達你對母親的滿懷愛意?學生自由想象,用“我要變作……”說話。
1)假如我變成了一條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媽媽工作累時,讓媽媽來到我身邊,聽我唱一支歡快的歌曲,抖落滿身的疲憊;我要在媽媽口渴時,讓媽媽品嘗我甘甜的水,使她重新變得容光煥發!
2)假如我變成了一朵小小的白云,我要緊緊跟隨著媽媽,使媽媽不管走到哪兒,都免受烈日無情地炙烤。
3)我要變成一股清風撫摸著你;我要變成水中的漣漪,當你浴時,把你吻了又吻。
學生表現都很活躍,在練習的過程中加深了對母子深情的體驗。總結這節課的成功經驗,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是在教學中,既鼓勵學生讀,又讓學生明白應怎樣讀、為什么要這樣讀,使學生在充分體會詩歌蘊涵的感情的同時,還掌握了朗讀技巧,不僅讀懂了詩,也學會了怎樣讀詩。
二是簡化了教學環節。以前教詩歌時,總是將“語言賞析”單獨安排一個環節。這次我嘗試將“朗讀”、“理解”、“品析”結合起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如在“吟讀”環節中,為讀好最后兩節,指導學生分析語言的句式排列;在“解讀”環節中充分利用點評,指引學生在解讀中賞析語言。這樣的安排簡化頭緒,為學生贏得更多朗讀和思考的時間,提高了學習效率。
三是美化課堂。恰當的運用多媒體,或創設氛圍,或激發興趣,或配樂朗誦,或畫面點綴等,為課堂添色不少。另外,教師優美的語言也讓課堂富有情韻。
金色花教學反思簡寫 金色花教學反思優缺點篇十一
《金色花》一課雖然篇幅比較短小,但是意蘊豐贍,是泰戈爾散文詩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它寫一個假想——“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首句),并由此生發想象——一個神奇的兒童與他母親的“捉迷藏”,描繪成一幅耐人尋味的畫面,表現家庭天倫之愛,表現人類天性的美好與圣潔。這樣一幅畫面,可以從多種角度進行觀照,揣摩其不同的意味。
乍一看,在我們面前展現的是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畫面的中心人物是“我”——一個機靈可愛的小小兒童。“我”的突發奇想,變成一朵金色花,一天里與媽媽三次嬉戲。第一次嬉戲,是在母親禱告時,悄悄地開放花瓣散發香氣;第二將嬉戲,是在母親讀《羅摩衍那》時,將影子投在母親所讀的書頁上;第三次嬉戲,是在母親拿了燈去牛棚時,突然跳到母親跟前,恢復原形。“我”“失蹤”一天,卻始終與母親在一起,對母親非常依戀。“我”幼稚天真,卻藏著自己的秘密,惟有他母親不知道,最后母親問“到哪里去了”,“我”說“我不告訴你”,這是得意的和善意的“說謊”,仍流露出對母親的愛戀。總之,“我”是在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感情。故事雖短,但是有完整的情節,情節發展有波瀾。人物在情節的發展中各顯現其性格:“我”的性格是天真活潑、機靈“詭譎”的,又是天生善良的;母親的性格是沉靜的、虔誠的,也是善良的、慈愛的。兩人的性格形成鮮明的對比。善良、善意,是母子兩人性格表現的主旋律,而“我”的“詭譎”與母親的“受騙”則與主旋律“不和諧”,產生一些微妙的變化,創造出特殊的意趣。
給予課文的主要內容、主題和寫作構思以及作者表達的思想情感,在整個教學設計和實施實施過程中,我主要側重于從三方面引導學生閱讀理解:一是詩的語言美;二是詩的畫面美;三是詩的情感美。為了引導學生從這幾方面閱讀理解課文精美的內容與形式,我主要通過反復多變的朗讀(聽讀、賽讀、品讀、范讀等),讓學生在朗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熏陶感情,從而讀出“語文味”,創造和諧有序的課堂。之所以采取這樣的教學手段。原因有三:其一,誦讀是我國傳統的教學方法之一,像《金色花》這樣文質兼美的散文詩,通過聲情并茂的誦讀品味,能引起強烈的藝術感染作用;其二,“新課標”明確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知、品味、積累、熏陶,逐步學會欣賞,防止把理解欣賞變成支離破碎的作品分析與知識傳授;其三,“讀”是一種最普通最可行的教學手段,任何條件下,都可以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品讀和點評中,品味語言、感悟主題。所以,我認為在語文教改中,教師應充分重視朗讀,返樸歸真,還語文課堂以“讀”的本色。尤其讓六年級學生學習理解經典名著,更應充分發揮這古老的傳統方法的優勢與作用。
從課堂教學實踐過程和效果看,采取以指導學生反復朗讀為主的教學手段,有效地幫助學生循序漸進全面細致地把握課文內容,理解和體會文章中人物與作者的思想感情。課堂中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很高,讀得也非常認真,有腔有調。雖然還有一些學生讀得不是很好。但在我的啟發誘導之下,也能大膽地用稚嫩的童聲來讀,重音、語速,情感都把握得很好。例如劉云舒、孟潤琪等同學的精彩朗讀,贏得老師及同學們的掌聲。
其次,是簡化了教學環節。以前教詩歌時,總是將“語言賞析”單獨安排一個環節。這次我嘗試將“朗讀”、“理解”、“品析”結合起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這樣的安排簡化頭緒,為學生贏得更多朗讀和思考的時間,提高了學習效率。
不足之處是:(1)因為是第一次錄課,經驗不足,畫面切換太快。(2)學生剛剛入學不久,學習積極性很高,自主學習環節都想表現,因此,用時稍多。
金色花教學反思簡寫 金色花教學反思優缺點篇十二
我所上的《金色花》一課采用多媒體教學,課后獲得些許的贊揚。反思本節課一個個真實的情景,對于如何上好一節合格的語文課、建構活力課堂頗有感悟。
1、讀出“語文味”,創造詩意課堂
程少堂老師認為:所謂語文味,是指在語文教育(主要是教學)過程中,在主張語文教學要返樸歸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導下,以共生互學的師生關系為前提,主要通過情感激發、語言品味、意理闡發等手段,讓人體驗到的一種令人陶醉的、富有學科個性和教學個性的審美快感。
在《金色花》一課中,我主要通過靈動多姿的朗讀(聽讀、賽讀、評讀、范讀等)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熏陶感情,從而讀出“語文味”,創造詩意的課堂。學生讀得非常認真,雖然讀得不是很好。于是在我的啟發誘導之下,有不少的同學大膽地用稚嫩的童聲來讀,重音、語速,情感都把握得很好。例如馮爾學當讀到“我不告訴你”時,那稚嫩的略帶撒嬌的童聲引起在場聽課老師及同學們的笑聲。
2、關注動態生成,把握瞬間精彩
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在“新基礎教育”探索性的研究時,就提出:一個真實的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及多種因素間動態的相互作用的推進過程。他還指出:“要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應被看作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要把個體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應該關注生長、成長中的人的整個生命,追求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用“動態生成”的觀點來引領課堂教學,讓我們的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上《金色花》一課時,我在課的結尾設計了一個環節:以“假如你在媽媽生日的這一天具備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會變成什么呢?” 請學生傾訴內心至愛。有一個男孩子說,會趁媽媽出去的時候,偷偷地把地板擦得干干凈凈,把家里的東西擺放得井井有條。也有同學說,希望變成一架飛機(一艘輪船),讓媽媽乘坐到世界各地去旅游。也有同學說,希望變成一棵樹,春天勤生綠葉,長得枝繁葉茂,夏天母親可以在樹下乘涼,為她遮風擋雨,秋天樹上的果實成熟了,母親可以摘下解渴,如果她需要錢了,就砍掉自己身上的樹枝去賣……我以及聽課的老師都被同學們的真情深深打動了。在這種氛圍中,許多上課很少主動舉手發言的同學都紛紛發言表達對母親的愛。此時下課鈴聲響起,我說出了此番結束語:同學們,沐浴著母愛成長的你們要懂得加倍地回報,去愛你們的母親,愛你們的同學,愛你們的老師,愛祖國和人民。愿你們在被愛與給予中擁有一個豐富美好的人生!”
在這里,學生在老師營造的和諧的對話氛圍中,與本文對話、與自我對話,敞開心靈,思緒飛揚,從而在熏陶感染中建構起新的思想鏈條,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李鎮西老師曾經說過:“在課堂上,沒有純粹的理念,一切細節同時都是理念。”從這個意義上說,本人所上的《金色花》一課在許多細節處理上反映了教師的理念仍有待轉變。如:問題的探究未夠深入,學生的思維仍受著老師的操縱。我想,要上好一節合格的語文課,讓我們的語文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魅力,歸根結底還是要轉變理念,提高自身素質,讓語文課因每一個富有個性的“我”而精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