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品味閱讀篇一
老公單位的一個領導被作為媒體方邀請參加某明星的婚禮,為了參加這個婚禮,這位領導特意到奧特萊斯買了一件時裝,花費近萬。而這件衣服的用途,只為這一次赴宴。
記得有一次看btv的每日文娛播報,一位記者采訪女星們平日里是否喜歡穿著高跟鞋,得到的回答是,“高跟鞋只是我工作時候的穿著,我平日里愛穿運動鞋或平底鞋。”所有回答,無一例外。
隨著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足,我們總會在換季的時候,打開盛滿衣物的衣柜自言自語,“我都沒有衣服穿了”,言外之意是,我缺少那么幾件漂亮時髦的衣服。但是當我們真正買了那些時髦的衣物后,可能僅僅只是穿過一兩次,然后丟入衣柜,成為其中的一個擺設。而那些隨手拿來舒舒服服地就穿在身上的永遠都是那幾件純棉上衣,或者運動褲。或許從這些衣服中,我們看不到所謂的潮流,但是我們依然會喜歡穿,愿意穿。因為這些衣服已經與我們的身體非常貼切,甚至融為了一體,仿佛成為了我們的一個朋友。
所以,選擇衣物時,要考慮到自己平日里的工作需要和生活喜好,一味地追求時髦,不考慮自己的身體,反而適得其反。
老公和我的老家,一個湖北,一個東北。每逢過年,都是一年一家輪著來。今天回的湖北,工作還沒結束之前,就和老公計劃著,回家要吃熱干面,紅菜苔,蘿卜絲……
熱干面是湖北的一大特色,將事先已經煮熟的堿水面再次下入沸水中,稍微煮一下撈起,然后淋一勺麻醬,撒上蔥花和豆角咸菜,吃之前拌一拌,唇齒之間,醬香四溢。偶爾有一次逛家樂福,在超市一角居然看見有熱干面賣,包裝像袋裝方便面,買到家后,按著說明操作,吃到嘴里,就像方便面拌了些麻醬,哭笑不得。盡管時代在進步,但速食并不一定能完全復制那些美好的味道。
紅菜苔是冬季里湖北鄉下田間地頭的一種菜,作為一個北方人第一次見到這菜,就被它的口感吸引了。婆婆在做這道菜的時候,并沒有添加各種調料,僅僅是油和鹽就烹飪出了美味。更有意思的是,紅菜苔是紫色的,但是在炒過之后,綠中帶紫,非常神奇。在北京時,我也曾經在菜攤上買到紅菜苔,但是口味卻始終不及婆婆家的味道。
所謂美食,并不一定是山珍海味,大魚大肉。我們思念的或許是一種田間地頭的青菜,或許是一種街頭巷尾的小吃,這些不僅是口感上的享受,甚至會把我們拉回到某個片段中,帶到當時的那段回憶里。
我自小生活在農村,小學時老師為了激勵我們好好讀書,總會說“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意思是努力學習,將來有一天,走出這個貧困的農村,到大城市里去生活。然而事實證明,人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在我剛剛小學畢業那會兒,家里就安上了電話,盡管依然是平房,盡管依然住在鄉下。
上了大學后,還曾經一度認為,鄉下還是不如城里方便,用水還得自己挑,冬天自家燒爐子,遇到風向不對的時候,各個房間煙霧繚繞,嗆得人鼻涕眼淚直流,而且溫度比不上樓房,當時立志要給爸爸媽媽在縣城里買套樓房去住。但是爸爸媽媽卻一直認為,住在鄉下非常好,又寬敞,又清凈。
隨著認知的不斷提高,我現在終于體會到父母嘴里住在鄉下的好,村頭的沙子路早已修成了柏油馬路,一日四、五班公交車,到縣城只要十幾分鐘;家門口有一大片菜園,春播秋收,父母不會太累,還能鍛煉身體,夏天到秋天的大部分時間,不需要下班去跑菜市場,自己的菜園就能解決,保證新鮮。夏天在自家的院子里乘涼,冬天在自家的火炕上取暖,悠然自得。
住在鄉下,沒有上下班交通的擁堵,沒有喧囂的車水馬龍,夜幕降臨,點點燈火,一切歸于平靜,這是多少住在大城市的人們向往的生活!
春節之后,我抽空回了趟東北老家,選擇鐵路運輸,盡管從北京到老家僅400多公里路程,因為沒有快速鐵路經過老家的小縣城,我所坐的火車要行駛將近9個小時,盡管滿心期盼著京沈高鐵的開通,但是這次旅途卻也帶給了我不一樣的感受。放下了心中的焦急,享受這段旅程,隨身帶了本《離開北京去大理》,這已經是第二遍讀這本書了,書中的文字并沒有多么華麗,可以說是樸素。書中講述著她和老公蟲子每天的簡單生活,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聽到了什么,看見了什么,絮絮叨叨,仿佛一個老朋友在和自己聊天。貫穿始終的是,放慢速度,用心體會當下生活。
《品味四講》一書中也說,現在的人們每天都在忙著,一個“忙”字,讓多少人“心靈死亡”。在我們日常的行進中,過度地追求速度,忽律了沿途的風景。呼吁人們把自己的速度放慢后,會有不同的感受從心底生出來。
寫到最后,要和大家分享一段蔣勛先生的話:
如果從誕生到死亡是一條筆直的高速公路,那么我寧可慢慢地通過,或者甚至放棄高速公路,我去走省道或者迂回的山路,這樣是不是可以看到更多的風景?我的生命可以拉到更長的距離。
品味閱讀篇二
《品味四講》是大陸發行改的名字,之前叫《天地有大美》。是作家蔣勛通過食衣住行四方面來表達自己對美學的見解和建議。目錄之前是幾幅蔣老家里各種擺件的照片。照片很細膩,顏色很重,光和影的配合體現出的照片反映了一個文學老者對生活的一絲不茍和獨特見地。每一幅圖片都有書中一些經典的句子搭配,很突出中心。全文蔣勛貫徹的主題思想就是要慢生活,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達到一種美學的和諧。
談論食,蔣老用了較多的篇幅來闡述。畢竟,我們中國人對于吃是非常講究甚至苛責的。所以說起來會費些筆頭。對于吃,不同名族有著自己不同的飲食文化、原材料和加工方法。談到了蒙古人不吃海鮮,但是南方人也受不了頓頓羊肉。法國人吃一頓飯要三四個小時,一頓飯可以吃的讓彼此感情遞增。日本人對于壽司、生魚片的制作嚴謹講究,做出來的味道很地道。而且他們的飲食文化被傳承的滴水不漏。對于美食,可能不是出自知名大飯店的后廚。也許往往來自某個小鎮的小巷,或者來自兒時的味道記憶。就如蔣老全書念念不忘的新竹城隍廟的貢丸和米粉,還有童年母親自己種的那一把綠油油的空心菜配白米飯。對于吃還可以升華到民族美學層次。所以吃體現的是民族的美學。
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給中國沒事留下得不僅僅是美食,更多的應該是美食的文化。歷史越久的文化,熏陶出的美食越復雜。所以我們總喜歡拿我們的美食與美國的快餐來作對比,但是一個二三百年歷史的國家還來不系統自己的美食文化,它有如何能與中餐相提并論呢?無論是酸甜苦辣咸,只有自己慢下來細細品味,對食物用心,對食物講究,才能豐美一個人的生命的菜肴。
關于服裝,它除了能給人帶來御寒遮羞的作用意外,還表達著更多的意義。有民族的服裝特色鮮明,有的卻找不出來什么是自己本民族的服裝。這是一種必然趨勢,因為全球化的趨勢必然會使服裝風格產生某種攻擊性,與文化侵略類似。所以世界上很多國家自己的服飾往往在重大慶典上才會被使用,大部分日常生活時是被簡單的襯衫牛仔褲所替代。然而也會把人分成不同等級,也就是服裝產生了階級。那些政客往往是西裝筆挺,看上去很不親民。而普通百姓是不會天天穿著西服去掃大街,開店賣小吃或者其他一些職業。
為什么是名牌價格貴很多,因為有文化在里面。比如原材料的來源,設計師的設計理念,亦或是這個品牌的歷史文化,這些都是價格高的來源。但是名牌的衣服不一定適合你,尤其是歐美的名牌穿在亞洲人身上不是很和諧。我們應該選擇適合自己的衣服來舒適自己。比如蔣老朋友送的一件襯衫,因為喜歡從來都是用手來洗,并且很享受用手揉搓衣領去除污漬的過程。我們也可以給自己選擇有文化的服飾,譬如一件母親親手織的毛衣。款式也許不流行,但是真正的情感編制在里面。那是無法估量它的價格。所以關于衣之美,衣服的選擇一定要從適合自己,彰顯性格來打扮,穿出你自己。
住。房子不是家,如何把房子變成家。房子要去經營、關心、布置過才叫家。房子的地理位置,通風走向,占地面積。這些都是一個房子的硬件。我們要用情感這個個人軟件來美化它。在住這個章節里,蔣老一直引用陶淵明的一句是:“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所以,一個人對于一個家的依賴,在哪都不如“窩”在家里自在。一個住家品質體現一個人的人文素養。現在人裝修,千篇一律。進他家和別人家沒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出了家門沒有哪個地方值得去回想,去體會。而且,那些開發商建造的房子丑陋不說,周圍的環境也是和廣告上的千差萬別。同時,在某某開發地之前可能是摸個歷史建筑。因為現代人的對物質金錢的追求,使得那些文化,那些傳承被擯棄。這一切的原因就是生活的快節奏來不及讓人去反思自己的食衣住行。才使得那么粗糙,不能登堂。對于住,我們要保護。保護小鎮文化,保護自己的品味,保護老祖宗留下得各種建筑文化。放慢節奏,用心去住。
交通較之以前,發達的不止一點點。特別是近一兩百年工業的飛速發展,科技不斷發達。從牛拉馬馱,到現在的飛機火箭,速度是成幾何式增長。老百姓的日常離不開車,近兩年來私家車數量的井噴造成的上下班擁堵在路上。這樣是不美的。有時候選擇不一樣的方式出行也許是可以帶來沒得體驗。上個世紀,自行車是一種奢侈品。后來有了車,自行車就不在那么耀眼。而現在社會現象反映出,騎自行車有事一種奢侈。因為它更健康,更與眾不同,更應該被倡導。
有時候人應該慢下來停一停,看看沿途風景。像古時候修建的亭子,就是讓你來停下來,看看亭子周圍的美景。快有事后固然時候,縮短時間提高效率。但是有時候,需要剎車來調劑生活。太快的速度會讓人暈眩,從而身體就會來鬧反抗。就把人生開成一次開車,一直開的很快選擇走高速,那么你的人生也就會匆匆而過。我們可以選擇省道,縣道來慢慢享受欣賞。太快的人生,就是忙——“心亡”。所以人一定要在再快的時候停一停慢下來。來愛生命,欣賞生命的可能。
讀完《品味四講》,發現自己吃的太隨便,穿的不講究,住的也沒那么有文化,行的更是糊里糊涂。顛覆了我食衣住行的三觀。所以,乘著新年立馬改善調整。真正的去品味食衣住行,活出美學。
品味閱讀篇三
讀了蔣勛的品味四講,有關于衣食住行,很是歡喜。
蔣勛講吃,很多人,沒有用心的做,用心的感受,用心的吃,即便是一個肉丸,因為摻雜了幾代人的心血,所以我們家的肉丸是不一樣的。吃是一門學問,可是更是一種心情。從選擇食材,感受食材成長的過程,想想他的味道,從形狀,顏色,大小感受是不是一個好吃或者成熟,然后是料理過程中的味道,各種烹飪的方式方法。有時候會發現,一樣的食材,盡管是一樣的料理步驟,可是過程是慢功,細活,有沒有用心感受體驗整個過程,做出來的味道,其實是不一樣的。
講住,有些人有房子,卻不是家。不在于大小,不在于租的還是買的,居者有用心收拾,帶了自己的氣息,有了家的感覺,才是最重要的。又由小家,鏈接到周圍環境的和諧,又到大的城市規劃,住也是文化的傳承。生活的美學是一種尊重,生活的美學是對過去舊有延續下來的秩序有一種尊重。
又講穿,是人與衣物的鏈接,“這件衣服跟我皮膚的觸感,那雙鞋子跟我的腳走路形狀產生的感覺,或者一頂帽子帶久之后,好像慢慢變成朋友的關系,我稱之為服裝的體溫,去感覺一下服裝的體溫,我相信這是服裝美學一個非常不同的開始。“蔣勛講穿,要了解衣物的由來,歷史,選擇自己喜歡的,愛惜自己喜歡的,就像之前所講的英國貴族一樣,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又如斷舍離里面,不是亂買一通,而是選擇自己喜愛的,有品質的,那么當一個人穿上自己喜愛的衣物后,那種心情,歡喜是不同的。我總覺得,人與物其實是相互影響的,一樣事物,到了你的手里,便有了與你一樣的氣息。
蔣勛講行,其實更加是講人生之行,“我們的一生,從生到死,可以走得很快,也可以走得很慢。如果匆匆忙忙,好像從來沒有好好看過自己走過的這條路兩邊到底有什么風景,其實是非常遺憾的。我覺得這一條路可以慢慢走得曲折一點,迂回一點,你的感覺就不一樣了”。蔣勛所言之生活美學,是“你的眼睛、你的耳朵,你的視覺、你的聽覺,可以聽到美的東西、可以看到美的東西,甚至你做一道菜可以品嘗到美的滋味,這才是生活美學”。
蔣勛的品味四講,最主要的,是慢下來,用心感受生活的點點滴滴,做好自己身邊的事情,進而影響到小家,環境,一個城市。我想這也就是大學禮記里面的格物的精神吧,格物也是對事物的尊重,深入和極致。也是最近大家常常提及的匠人之心,如庖丁解牛,已是大美。
有關于此,我想美或者幸福,大概就是生活里的細節,是松弛有度的自我掌控和把握,是心慢下來,細細領悟的一種能力。
品味閱讀篇四
有人曾說:“讀史使人明智。”而《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是一部雄偉的歷史。他會華麗東漢末年黃巾軍起義,天下大亂,魏蜀吳三國興起、衰亡的歷史過程。
翻開這本歷史著作,一幅巨大而精美的畫卷展現在我的眼前。雖然作者的文筆并不華麗。但卻用樸素的語言給這幅畫描繪出美麗的圖案。
這幅美麗的畫卷不僅有硝煙彌漫的戰場,還有機關算盡的紛爭,更不乏風花雪月的愛情。這一幅幅各不相同的畫卷,向我展示了世間百態的酸甜苦辣。
《三國演義》雖然向我們演繹了一個個歷史故事。但我覺得與真實歷史還有一些差別。歷史上的曹操雖然是個梟雄,但非常有文采。而《三國演義》卻把他刻畫的太壞了。在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之中,我最佩服的莫過于臥龍先生—諸葛亮了。
我佩服諸葛亮,不僅僅因為他足智多謀,更佩服他的為人處事和忠義。最讓我著迷的地方是諸葛亮舌戰群儒,智激周瑜抗曹的事情。
《三國演義》,一部豐富而深刻的巨作,僅憑我三言兩語怎能道盡?如今,硝煙已散,英雄不在。曾經的刀光劍影也漸漸暗淡。渾厚的擊鼓聲也已遠去。但《三國演義》不會隨時間淡去。
《三國演義》—我心中永遠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