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江村經濟讀后感篇一
盡管這是小范圍的深入實地的調查,但是反映的卻是中國農村普遍的生活狀況和一系列由社會變遷引發出來的社會問題。有些問題知道今天都還沒有確定的有效的方針對其進行解決。
農村勞動力過剩就是其中之一,盡管這在當時只是處于萌芽的趨勢,但,發展到今天已經是一個相當嚴重的社會問題了。這也正好說明了費教授的先見之明。
在本書中的第十章有關農業提到:“前兩年村里有兩臺抽水泵……然而這種機器尚未被普遍的采用,主要是因為使用機械而節約下來的勞動力尚未找到生產性的出路?!弊⒁饬耍@這兩臺抽水泵在村里已經存在了兩年,根據當地的地域寬廣來說應該是有足夠的時間得以推廣的了,但是它偏偏就是沒有被普遍的采用,而其根本原因也已經明確了。也就是說在當時來說,當地的農民們就一家就已經害怕勞動力過剩了,相當于吃閑飯吧,害怕失業。也就是說至少從那時開始村民們就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了。而在本書當中曾不止一次的提到可以說是強調每個家庭都不敢要過多的孩子,怕養不起,就算養大了也還是個問題,因為財產的再分配問題,也即是人均占地量又將減少。
造成勞動力過剩產生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一是人口增長量過快;
二是農業機械化。
人口增長雖然在當地來說是受到壓制,但是人口還是得增長的,人均占地量也是快速的下降,人們的生活水平并沒有因為時代的發展得到很大的改善。然而一個問題還沒有解決又來了更大的挑戰,農業機械化接著來了,如果機械化得到普遍的應用的話,那又將有大批的農民淪為剩余勞動力。隨著農業資本的積累和技術的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還將進一步提高,即使農業人口不再增加,農業中的剩余勞動力也將迅速增長。盡管當時人們沒有普遍的采用機械化,但是這是一個趨勢來的,這是歷史的潮流,是社會的進步,誰也擋不住的。這個從我們自己這一代人生活的年代可以看得到的,從七八十年代農業機械化在全國都得到了普遍的應用。所以說這是一個趨勢,我們所能做的不是改變這個趨勢也不是去阻止它,我們要從機械化的應用之仲找到自己的出路才行的,但是村民們不知道改怎樣的去找啊,叫他們去城里打工爭得過受過高等教育的嗎?不行,這就導致了勞動力過剩的必然的產生。
農田中的勞動力剩余,如果沒有其他吸收勞動力就業的渠道,農村中的種種社會經濟問題就會多起來。比如聚眾賭博、酗酒、各種迷信、熱衷于紅白喜喪事、滋事生非、打架斗毆、偷雞摸狗等等鄉村社會問題日益增多。農村基層政府管理社會的工作量日益加大,成本越來越高。一個國家,如果大量的勞動者有工作可干,大家都忙忙碌碌,一天八小時工作,就沒有精力和時間去折騰別的事情;而一個國家,有很多的勞動力沒有事情可干,就會閑而生非,無端生出許多社會矛盾和問題來。所以,勞動力過剩這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是急待解決的。
農業生產力的現代化過程是不可抗拒的,其進程必然要有很多的農業勞動力剩余出來,正確的戰略選擇是要加速這種現代化過程,使農業產業勞動生率提高,能支付農業產業分工所發生的交易費用,而與農業關聯的產業得到足夠的支付后,也能正常地分工發展,從農業種養業中吸收過剩出來的勞動力就業。專業化和規模經營能提高勞動生產率,而分工和產業分化則會大量地增加就業。當然啦,這個農村剩余勞動力不可能全部由農村內部產業的分工和分化吸收就業。一是農村的一些產業要向城鎮集中,二是相當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還是要向城鎮轉移。這樣,農村的農業就可以家庭農場式經營,農業的現代化也就為期不遠了。
但這不是個順利的過程,這個過程可以說是艱辛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是一個問題來的,這對農村剩余勞動力來說是不怎么公平的,跟人家競爭的起點就不一樣了,成功的可能不大。我認為這個需要國家的政策支持,有國家這個強力的后盾無論是什么問題解決起來都不難。這就要看國家的政策到底是怎么實施的了,不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就算有多好的政策實施起來也是有點難度的。
我想單靠現在的分散的小農經濟是難以解決農業的現代化問題的,它達不到家庭農場的經營規模,所以說用農業機械化在這里難以得到發展。
農村勞動力過剩這是一個由來已久的問題,國家應該要出臺什么有效點的方案來解決了吧,希望不要讓我們人民等太久了。
這就是我從《江村經濟》里看到的令我思考的問題。
江村經濟讀后感篇二
我無法體會鄉村的生活。
但是通過費孝通先生《江村經濟》一書,從社會關系到社會經濟的詳細描述中,我對1930s的鄉村樣貌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江村經濟》本質是一篇社會調查報告,讀來十分流暢,但是要做分析與思考卻并不容易:從調查區域(背景)、江村的家庭關系到家族財產與繼承、親屬關系的擴展,在從家庭內部關系到戶與村的關系,這樣一系列的“關系”構成了后續的消費、職業、勞動、產業、貿易種種現象,并且最終歸結到鄉村經濟的基礎與根本——土地。
“我們必須認識到,僅僅實行土地改革、減收地租、平均地權,并不能最終解決中國的土地問題。……最終解決中國土地問題的辦法不在于緊縮農民的開支而應該增加農民的收入……恢復農村企業是根本的措施?!?/p>
現代的中國已然不是上世紀三十年代的中國了,現代中國的鄉村也不是那時的中國鄉村了?,F在,日益突出的土地問題、剩余勞動力的流動以及它造成的一系列社會問題(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等)是一樁樁一件件擺在我們眼前的社會現實。
我們把農民從土地上解放了出來,但是他們并沒有變得富有,或者說,被解放出來的勞動力并不能實現整個鄉村的振興。
這其中的根源便是中國鄉村中人和土地密不可分的關系,以及傳承千年的鄉村文化。而現在生長在城市中的人,不能理解這種文化。
人們往往從政治角度理解鄉村問題,比如科技含量低下,人口多耕地少等等,試圖通過“提高科學技術水平”“穩定土地政策”這樣的手段來解決問題。而《江村經濟》從文化角度解釋了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
例如財產的傳承和“分家”現象,就導致了一塊大土地被分割為很多塊然后被無數小家庭占有,這導致了人均土地占有量很少。在這種基礎上,人們還會想著去買拖拉機,去買抽水機嗎?農業的機械化隨之難以實現。
另外,現在對于迷信、舊俗等等,大多數人是持著懷疑與排斥心理的,因為身處城市的我們不需要這種民間信仰來構建我們的社會。
民間信仰卻是鄉村文化的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在人們對社會關系以及人與自然關系的調整中產生,是有其充分存在的合理性的。這就是鄉村文化。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最近看的一部電影,華裔導演王子逸的《別告訴她》。
如果說電影中把中美文化差異歸結于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差異,是一個海外華人的尋根電影中那些早早離開故土的中國人再次重新踏足這片土地的陌生與彷徨——他們試圖去證明他們來過這里,但往往最后自己只剩下一口不那么漂亮的普通話。
不過,陰差陽錯間,《別告訴她》在末尾的細節中有了奶奶對孫女的這樣一段叮囑:“生活中啊,總會遇到很多困難,但你一定要想得開,千萬不能鉆牛角尖兒。因為生活啊,不光是你去做什么,更是你如何去做?!?/p>
其實這就是中國文化的縮影:我們之所以如此強調家庭、如此敬重長者,不是單純的集體主義和形式主義,而是因為從很久很久以前,從我們擁有記錄的能力開始,我們就無比看重歷史。歷史中有先輩的經驗和教訓,可以讓我們在發展中少走彎路。
幾千年來,我們不斷地從歷史中汲取發展的養料,但也從來不盲目迷信,我們會實踐,在實踐中那些亙古不變的真理,就會成為整個民族的燈塔閃閃發光。
所以說,正如那些從海外歸國的人對中國文化的刻板印象(甚至包括矮化中國、辱華等等),有多少是刻意為之,又有多少僅僅是因為相隔太遠、離開太久而不得已的曲解和遺忘呢?
那么,我們這些生于城市、長于城市的孩子,就算家里的長輩還能娓娓道來他們兒時的鄉村生活,我們對鄉村文化又有幾分的“近鄉情怯”呢?我們一提起鄉村,就仿佛看到了貧窮和落后的代名詞。
《江村經濟》給了我另外一個視角。
“開弦弓的鄉親們對我們這樣親切,他們看見我們來了,抱著很大希望。如果我只寫篇論文,出本書,對他們有什么好處呢?這不是太對不住他們了么?但是要拿出主意來,遍索枯腸,半夜不寢,還是不得其門。窗外,春雨綿綿,看來今年的春花又要受影響。白天雨稍停,我徘徊田畝間,東張西望,看看所有的土地都已用上,連走道都狹小得叫人舉步維艱。再在這土地上打主意,希望是不大的,怎么辦呢?”
我們都從鄉村來,卻不都回到鄉村去。我也應當算是從村子里出來的孩子。怎么辦呢?(王雨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