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日里,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我們如何才能寫得一篇優質的心得體會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聊齋讀書心得體會篇一
《聊齋志異》中,看起來偏重講鬼、狐、仙、怪等奇異故事,其實都是人情世態,字里行間無不飽含著作者對人生的豐富體驗和深刻智慧。郭沫若評價說:“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的確,《聊齋》中有很多作品,都是通過談狐說鬼的手法,巧妙地諷刺了社會的腐敗和黑暗,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矛盾與當時的時代特征,表達了人渴求自由、不愿被世俗看法以及制度所束縛的愿望。
在名篇《席方平》一文中,席方平的父親遭奸人陷害,席方平的魂魄在入城隍廟為父申冤無果后,憤恨不平,無奈之下,認為冥王能為自己申冤的他只好進入冥府。不料,整個地府全被羊懼收買了,他們相互勾結,上下串通,對席方平威逼利誘,想使他屈服。然而席方平錚錚鐵骨,硬是不從,面對淫威毫不屈服,連對他用刑的鬼吏也肅然起敬。席方平面對的陰司地府,就是黑暗的封建社會的曲折寫照,而鬼吏、獄吏、城隍、閻羅王正是在現實社會中的剝削者、壓迫者的形象,他們在社會中充當的是殘酷壓榨下層勞動人民的角色,而席方平正式通過伸冤的方式對其抗爭。《席方平》是對現實社會的反映,方平的申冤不僅僅是一般意義的申冤,而是一種正義與邪惡的較量,而這種反抗精神,恰恰是生活在封建社會里的勞苦人民大眾所需要的,鼓勵著人們起來反抗剝削和壓迫,而故事的最后,席方平遇到了二郎神并向其伸冤并得以昭明,也體現了下層人民受壓迫無法反抗,只能期待更高層的解救,算得上是一種苦澀而又美好的期望。
同時在《聊齋志異》中,我們不難發現,作者塑造了很多女鬼的形象。這些女鬼大都在豆蔻之年死于非命,她們在蒲松齡筆下栩栩如生、富有才學、重情重義、多愁善感、天真善良、不愿為世俗所羈,而這些,恰恰是那個時候的婦女在現實社會中所罕見的可貴的品質,當時風氣要求女子三從四德,而清朝對女性的壓迫也是達到了頂峰,更出現了為了迎合男子審美而自殘己身的纏足行為。作品中女鬼的形象,或者說這只是作者的一種幻想,因為這種人在現實生活中幾乎是不存在的,這也更能說明了她們是作者心目中理想女性的寄托體。讓我情有獨鐘的是《聶小倩》,它寫出了聶小倩與寧采臣之間的真摯愛情。聶小倩在十八歲病死,被葬在破廟旁,被惡鬼逼迫去做害人的勾當。而寧采臣為人正直,不受金錢和美色的誘惑,最終他的品行感動了小倩。可以看到,寧采臣的這種品行,也是世間難能可貴的,作者最終給了他們一個幸福美滿的結局,我想大概也是他對社會的一種希望和寄托吧。
電影《倩女幽魂》就是根據《聶小倩》而改編拍成的,但其實質沒有改編,即歌頌人間真愛以及反對封建壓迫。影片中寧采臣和聶小倩真心相愛,卻總是受到樹妖姥姥的阻礙,最后他們齊心戰勝樹妖,小倩也得以重生。其實,樹妖姥姥代表的就是封建階級的統治者,殘酷地壓迫、剝削著下層勞動群眾。而最終寧采臣和聶小倩用他們的真愛沖破一切阻撓,也鼓勵著人們勇敢地去反抗封建階級統治,真正獲得幸福。然而,在作者生活的那個年代,自由只不過是空中樓閣抑或說是癡人說夢,所以《聶小倩》中所反映的也只是作者的一個美好的愿望,作者將他的美好愿望融入了《聶小倩》中,用這種虛擬中的美滿諷刺現實中的黑暗與腐敗。
“比鬼神更可怕的是人心”,這句話是《盜墓筆記》里的。《聊齋》也是如此。不難發現,《聊齋》表面寫鬼怪,實則以鬼怪影射現實中的人,揭露和諷刺社會的黑暗,而且這些人的內心往往更加可怕。《聊齋志異》作為一本說鬼道神的小說,能夠為世人所傳頌且經久不衰,與它的內涵息息相關。正是關注到人性以及社會,聊齋才能在廣大人群廣受歡迎,小孩愛聽它的鬼故事,大人則從中領悟道理。可以說,一本聊齋,說鬼道神,寫盡人心。
聊齋讀書心得體會篇二
看到這本書熟悉的題目,不少人肯定會第一時間想起一個令人耳熟能詳的故事電影——《畫皮》,電影里那些恐怖夸張的故事情節時到今日仍然令我們心有余悸,所以很多人一定會誤以為《聊齋志異》這本書是一本純粹的恐怖小說,大錯特錯!這本經典耐讀的小說如果單單停留在這么低級的層面的話,它還會從清代一直流傳至今嗎?它不僅給我們帶來了精彩絕倫的一個個故事,它還通過讓我們閱讀這些故事從而領會到一個個意味深長的道理,讓我們在閱讀的同時也能領悟到人生的真諦。
今年寒假,媽媽給我買了一本《聊齋志異》。《聊齋志異》非常有趣,不久我就看完了這本書。 《聊齋志異》是一部經典小說,是蒲松齡的著作。《聊齋志異》是古代靈異、志怪小說的集大成者,有“空前絕后”之美譽。《聊齋志異》看來偏偏講的鬼、狐、仙、怪,其實字字都是人、情、世、態字里行間無不飽含著作者對人生的豐富體驗和深刻智慧
從中我感受到,眼睛所看到那美麗的景象深處并不一定是美好的。正如俗話所說“人不可貌相,還水不可斗量。”往往那另人看不起的外表下,有著一顆純潔、美好加鉆石般透明閃亮的心靈,比海還深比宇宙還深的心靈。
其實,《聊齋》表面上在講鬼、狐一類的故事,而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腐-敗,在康熙時期的中后期,也就是蒲松齡所在的那個時代,貪污成風,贓官比比皆是,清官能有幾個?比作者生活好的不少,比他生活差的更多,然而他們未必都會去思考這些社會問題。作者大膽地揭開了所謂“盛世”下的“爛疤”替那些飽受迫-害的下層人民提出控訴!在這里,我又不禁佩服作者的慧眼明珠,佩服他敢于正視現實的精神.古已有許多文人墨客鐘情于‘志怪’類文學并留下膾炙人口的鴻篇,但真正將這類文學推向頂峰的是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有“空前絕后”之美譽。他將古代小說中的‘志怪’、‘傳奇’和‘人情’融于一體,吸收了古代白話小說的長處,形成了獨特的簡潔優雅的文言風格。
聊齋中將世界分為仙界,冥界,妖界。
傳說中的仙界或在天上,或在海中,或在幽遠之名山洞府,是不老不死的樂園。那里有奇樹珍果,香花瑤草,美人仙樂,玉液瓊漿,有永遠的享樂和永恒的生命。 而聊齋中的仙女有平民色彩,她們跟凡人成親,養兒育女,為夫君道德完善恪盡職守,追求道德完善、追求真正幸福,《翩翩》是代表。前人小說里的觀世音總是手執柳枝,點灑幾點救命水,到了蒲松齡的《菱角》里邊,觀世音變成了凡人的母親,在人間吃苦耐勞,親手給兒子做衣服和鞋子。真正成了跟黎民大眾共甘苦的平民觀音。前輩作家創造了星漢燦爛的神仙世界,蒲松齡讓紫氣仙人向人間回歸,和世間的凡人一起過上了平平常常的生活。
冥界的鬼混早在先秦典籍中出現過,前人認為人死為鬼,鬼形成陰界。但在《聊齋志異》中,鬼世界和人間的世界沒有什么大的區別,鬼界成了人間的虛幻倒影,是人世間種種現象的折射反映。
凡是人類之外的動物、植物、器物變化成人,或者雖然沒變化成人卻能像人一樣說話,跟人交往,便為妖。這是妖的寬泛定義。《聊齋志異》中,千姿百態的精靈都來和人交往。蒲松齡神鬼狐妖畫蒼生,馳想天外的志怪,是滄海桑田的人生。
《聊齋志異》雖然講鬼、狐、仙、怪的故事,其實字字都是人、情、世、態,字里行間無不飽含著作者對人生的豐富體驗和深刻智慧,從書中不難發現,作者是通過一個個美麗奇異的故事將他對漆黑如墨的現實的不滿,對懷才不遇、仕途難攀的不平及對貪官們狼狽為奸的鞭撻展現在我們眼前。它的內容廣泛,并以此來影射當時的社會現實,反映當時的社會面貌。從書中我能時時提醒自己,往往那另人看不起的外表下,有著一顆純潔、美好般鉆石般透明閃亮的心靈,比海還深比宇宙還廣闊的心靈。 正如俗話所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聊齋讀書心得體會篇三
說到名著,我看的也不少了。可在浩如煙海的書中,我還是比較喜歡既集大眾為一體又有自己獨特風格的《聊齋》。
《聊齋》既有《水滸》的奔放,又有《西游記》的神奇。既有《三國》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也給人一種《紅樓夢》那“滿紙荒唐言”的感覺,不過,它自己的風格:說鬼也把人嚇得哇哇大叫。
初讀此書,便由然而生一股陰冷的怪感。再往下讀,一股寒意直沖脊梁上來,周圍被鬼氣糾纏著,天地昏暗無光,一團黑煙在紙上生出手腳……驚叫一聲,沖到陽光下一看,只見滿紙鬼氣,再仔細一看,不過一個個小字排列的方陣,不禁讓人感嘆蒲作者把方塊漢字使得出神入化!
在此書中,心腸軟的王生、披著人皮的鬼、斬妖除魔的道士,掏吃人心的夜叉……都給我以極深的印象。當我看到巨大的木偶與人揮刀相向時,我不禁為持刀斬鬼的勇士捏一把汗;當我看到邪惡的夜叉闖入民宅大肆搶奪時,我冷汗連連。當神犬吃下火炭時,我驚奇得合不攏嘴……
這就是《聊齋》,說它是武俠小說,他比武俠多幾份純真,說他是童話,又比童話多幾份邪惡黑暗……
這就是《聊齋》,一本神奇、刺激、可愛、純真、邪惡、黑暗的名著,獨一無二之名著,值得好好“品味”!
聊齋讀書心得體會篇四
初讀聊齋,是在三年級時。當時只記得這世界上有一本書里講了許多鬼故事,僅此而已。后來在六年級的語文課中,老師就這本《聊齋志異》上過一段時間的賞析課,這時我才漸漸開始了解聊齋世界,了解《聊齋志異》里面的神神怪怪,還有他們的“頭領”蒲松齡。再后來我偶然去了趟書店,買了本《聊齋志異》,回家慢慢“享用”。三讀聊齋,讓我領悟了一些與以前不同的東西,也更了解《聊齋》其人其事。
《聊齋》全書12卷491篇,篇幅有長有短。有的篇章長達數頁,有的短至幾行,卻是各有興味,讓讀者或是感動淚下,或是提心吊膽,或是會心一笑。我很喜歡《聊齋》中一篇十分短小精悍,卻讓讀者拍手稱奇的《紅毛氈》,全文如下:
紅毛國,舊許與中國相貿易。邊帥見其眾,不許登岸。紅毛人固請賜一氈地足矣。邊帥思一氈所容無幾,許之。其人置氈岸上僅容二人;拉之容四五人;且拉且登,頃刻氈大畝許,已數百人矣。短刃并發,出于不意,被掠數里而去。
此文僅一百零二字,卻是沒有一個廢字。體現了那塊氈子神奇的拉伸性能,讀來得人一笑,最有意思的是“且拉且登,頃刻氈大畝許”一句話,看似“真實地”描寫紅毛國人能拉伸至一畝的氈子,實際上卻是運用夸張手法,讓人感到奇怪(也許這就是整部書取名《聊齋志異》中“志異”兩字的意義)。
這樣的夸張手法在全文中的運用還有很多。比如說文中對婦人的描寫常用一些“才姿慧麗,舉世無雙”之類的言語,描寫俊書生則常是“姿容俊美”。這無疑體現了他過人的才氣。他對人物性情的刻畫確實有其獨到之處。稱他為一代才子絕對不為過。
他的出色文筆對當時的讀者群體具有吸引力(人們總是愛看愛情故事),同時也摻雜著作者自己的美好希望,畢竟只有來源于真情的作品才是好作品。雖然蒲松齡71歲才成貢生,是考場上的徹底失意者,卻仍然堅持每次都去趕考,可見他對生活是滿懷著希望的。他身上的堅強與不屈,其實成就了這本不朽的《聊齋志異》。
有人說聊齋是對官場的鞭撻諷刺,這正確,卻又不全對。這本厚厚的,積累作者畢生心血的《聊齋志異》中許多篇章(比如《席方平》),確實無情鞭撻了作威作福的貪官,但是我相信經歷過人生風雨,磨去了人生棱角的的蒲松齡心中對這個世界懷有的不只是憤懣,更是在逆境中傳遞的希望,對正義的詮釋。他是一個執著的人,但更是一個善良純真的人。他希望這個世界會公平美好,更希望能化身為一篇篇小文的主人公,一個瀟灑的書生在飽經世態炎涼之后,走向最終的美好。
可惜的是,當時的社會不是《折獄》中那樣公平,而是像《席方平》這般險惡。即使才高如蒲松齡,也不能通過科舉考試成為高官大展拳腳。但是蒲松齡像席方平一樣,執著地尋找著自己內心的正義,恪守著心中的善良。,在他的故事里,總是善惡有報。殘酷的現實之下,蒲松齡躲進了聊齋的鬼狐世界里,也終于看破了這世界的虛假偽善,寫就名列中國第一文言小說集的《聊齋志異》。
聊齋讀書心得體會篇五
你相信世上有鬼嗎?不相信?我就相信。我告訴你啊第一左手食指有黑痣的人;第二頭發枯黃無光澤的人;第三家里木梳超過4把的人;第四凌晨2點47分洗臉的人;第五凌晨1點44分出生的人;第六額頭發青的人;第七在家中衛生間的鏡子里可以直接看到窗戶的人;第八在5月14日打破碗的人。以上幾種人呢可以看見鬼。自己好好檢查一下吧嘿嘿!好了好了閑話少說總之你看了《聊齋志異》就知道了。其中我最喜歡的兩個故事是《畫皮》和《花姑子》兩相比較《畫皮》更恐怖一些而《花姑子》有靈異之風。《畫皮》講的是一個鬼它取人之皮披在自己身上冒充人因而奪取了顧生的心臟顧生的妻子陳氏幸好得到了一個乞丐的幫助救活了顧生。而《花姑子》大家應該不陌生吧安生(安幼輿)與美麗的獐子精花姑子之間的傳奇故事我也就不多說了。
其實《聊齋》表面上在講鬼、狐一類的故事而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腐敗在康熙時期的中后期也就是蒲松齡所在的那個時代貪污成風贓官比比皆是清官能有幾個?比作者生活好的不少比他生活差的更多然而他們未必都會去思考這些社會問題。作者大膽地揭開了所謂“盛世”下的“爛疤”替那些飽受迫害的下層人民提出控訴!在這里我又不禁佩服作者的慧眼明珠佩服他敢于正視現實的精神。
最后還是以作者的一首詩為結尾吧:
姑妄言之故聽之
豆棚瓜架雨如絲。
料應厭作人間語
愛聽秋墳鬼唱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