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復活讀書感想80字篇一
卡秋莎被一群無恥的法官判處了四年牢獄,并流放到西伯利亞。聶赫留朵夫良心上受到譴責,決定和她一同前往西伯利亞,并把自己的田地分給窮人。他向卡秋莎求婚,為贖他曾經的罪過。卡秋莎拒絕了。她在流放當中和革命者西蒙松走在了一起。
最后,聶赫留朵夫放棄了對卡秋莎的追隨,過起了自己的日子。他復活了,因為他活出了自己。卡秋莎也復活了,她同樣活出了自己。
這就是這本書的全部內容。
開始,我比較討厭卡秋莎,因為聶赫留朵夫為了卡秋莎而隨她去流放,不顧自己的房子,還把自己的田地分給了窮人,而卡秋莎依然不接受他的求婚。雖然卡秋莎在心里原諒了聶赫留朵夫。最后她竟然跟一個根本沒有仔細談過話的男人西蒙松在一起。我禁不住要問她,你感覺你不辜負聶赫留朵夫嗎?
可是,按照卡秋莎自己的理由就是,聶赫留朵夫娶她從中透出了一種寬宏大量,而西蒙松娶她是因為愛她而愛她。雖然我的臉部表情有點點苦笑的滋味,但是心里想想,還蠻有道理的。
前面真是太讓人傷心了但結尾結的確實很妙。不會透出聶赫留朵夫的傷感,也不會透出聶赫留朵夫的無所謂,寫的還蠻陽光的,把聶赫留朵夫這個墮落的人物寫成了個偉大的人物。也好像是一個沒有結局的小說。這種風格我很是喜歡。
本小說中透露出一種優雅和安靜的感覺,在聶赫留朵夫懺悔的時候充分的把聶赫留朵夫的真誠描寫出來,在卡秋莎被聶赫留朵夫拋棄之后把卡秋莎的憂傷與憤怒的亮點和高度描寫的非常的厲害。
在結尾里暗示人們墮落的人只會這樣墮落下去,如果墮落的人想開一點,從光明的角度看待生活,就算再怎么墮落也會成為光明、偉大的人。
或許列夫·托爾斯泰非常的善于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所以寫出來的文章比別人的更鮮明一些。
復活讀書感想80字篇二
托爾斯泰是俄國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家最杰出的代表,《復活》于他71歲所作,是最后一部長篇小說,是他長期思想的結晶,是他文學藝術探索之路上一部不朽的杰作。
小說中的主人翁卡秋莎·馬斯洛娃原本是一個貴族地主的養女,貴族地主的侄子是一個大學生和家財豪富的公爵,這個侄子在奔波戰場的旅途中順便到他姑姑們家住了四天,他在臨行前夜誘奸了卡秋莎,第二天給她一百盧布的鈔票就走了。
在過不就他發現自己懷上了地主的侄子的孩子后,不久她就被趕走,四處漂泊,后來她搬到鄉下一個寡婦家里住,在過不就他就要分娩了,剛好那個寡婦是接生婆,兼做酒生意,她分娩順利了。可是很不幸的是那個接生婆給村里有病的女人接生,把產褥熱病傳給卡秋莎,卡秋莎生的是小男孩可是他感染了產褥熱必須把孩子送到育堂,在送到育堂時小男孩就死了。
后來卡秋莎恢復健康后身邊已經沒有錢了,非找工作不可了,她找了幾份工作都做幾天就走了,是因為那幾份工作的男主人調戲她,結果就辭職了。直到她被姨母設寡款,灌醉約她到本城一家的妓院做妓女。馬斯洛娃照這樣生活了七年,這期間她換了兩家妓院,進過一次醫院,在她失身以后的第八年,她二十六歲那年,她出事,為此下了監獄,如今已被關押六個月了,也在法院受審。
在法院她遇到當初誘奸她的偌維奇。涅赫柳多夫公爵出現在法庭,十年后他以陪審員身份出現在法庭審理馬斯洛娃的案件。涅赫柳多夫后來認出被告就是他十年前誘奸的后拋棄的馬斯洛娃,他受到良心的自責。為了給他的靈魂贖罪,他四處奔波為她減刑,當所有的付出都無效時馬斯洛娃已經被押送到西伯利亞,這時涅赫柳多夫也與她同行,在途中收到減刑通知,苦設改為流放,這時馬斯洛娃還有點愛他,但為了他的前途他拒絕了他的求婚。
這兩個主人翁的經歷可以表現出他們在道德精神上的復活,小說揭露了那些貪色貪樁法官,觸及了舊法律的本質。和貴族中的貪色無責的行為。
《復活》這本書還從方方面面體現出當時社會的黑暗以及人們的道德喪失。聶赫留朵夫本身對于這種生活十分厭惡,但是人因環境而變,所以當他身處在黑暗的環境中時,變得墮落這是自己無法掌控的。這讓我懂得善與惡都是一念之差,只要受到影響便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只有仔細的把握好生命的小船,才不會迷失方向,永遠保持真正的自我。
復活讀書感想80字篇三
托爾斯泰在《復活》中,討論了幾個問題:人要怎樣才算有意義的活著,才算不虛度一生?為什么人們不能互相理解呢?為什么人天生不平等?為什么有的人生來受苦,還沒有改變命運的機會呢?為什么土地私有,農奴們拼命干活也無法養活自己呢?為什么有的人靠壓迫別人過活,卻毫無羞恥心呢?為什么有的人依靠法律,能合情合理的虐待他人?是否人們真的有權力懲罰他人?
托爾斯泰通過聶赫留朵夫的心靈復活之旅為線索,反映了當時沙俄社會現狀,探討如何拯救大眾,最后得出了一個結論:若想人人不受苦,幸福快樂的生活,唯有遵從上帝的教誨,把自己視為上帝的羔羊,相親相愛的生活。這個觀點我們中國人是不能茍同的,我們相信祖先,相信自己,但并不相信神明會使我們得到幸福。
托爾斯泰是個大文豪,但他在這方面的思想認知未免有些軟弱。
但《復活》這本書還是很了不起的,它不僅僅是反映了很多俄國當時的社會現狀,更多的是討論了共性的人類存在問題。在讀這本書前,我從沒思考過一個問題:人們是否有權懲罰另一個人呢?
在看這本書前,我的觀點非常簡單明了,犯罪應抵罪,傷害他人應該受到懲罰。看這本書后,我還是這個觀點,但它讓我想到了一些沒想到的問題。
首先,是什么賦予一些人懲罰另一些人的權力呢?在中國古代,是禮法、皇權,在現代,是法律。
這個公平嗎?未必。平等嗎?也未必。我們都知道,法律是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工具,有統治者就有被統治者,有被統治者就有被壓迫者。沒有真正平等、公正的法律,也就是說,懲罰他人的機制并不完善合理。統治者是如何成為統治者的呢?想也知道不會是靠公平正義希望,當他們翻身成為統治者后,就頒布法律,禁止其他人做和他們一樣的事。或者說,法律以大眾的利益為準,那么為了大眾的利益侵犯少數派的利益,正確嗎?這是個邏輯上的難題。
舉個例子,在以前,女子適婚年齡仍不結婚是違法,很多時候還要坐牢,這就是為了大眾利益犧牲了少數利益。對嗎?在我們現在看來是不對的,但在當時,是社會的需求。
其次,人人平等是真的嗎?如果是真的,那么傷害他人必定是罪。傷害無辜的人是罪,傷害有罪的人依然是罪。有罪的人受到懲罰,那么懲罰他的人就有罪,為了讓有罪的人受到懲罰,而讓本來無罪的人變得有罪。這個合適嗎?
或許有人說,審判機關等不過是履行了他們的職責,只有高尚,哪有有罪一說。但看托爾斯泰怎么說。
“首先,要讓他們相信世界上有一種叫政府公職的工作,從事這種工作可以把其他人當成物品一樣看待,不需要和他們保持人與人之間親如手足的關系;其次,要那些擔任政府公職的人結成一幫,這樣無論他們對待別人的后果如何怎樣,都不必由某一個人單獨承擔責任。”
是不是特別貼切?不管怎樣,傷害他人都要對自己心靈造成損傷,憑借公職人員而理所當然的取得這種權力的話,恐怕會造成心靈的不平等。
最后,我們對有罪的人做出處罰,能夠遏止罪惡現象的發生,或能令犯罪者痛改前非嗎?前一個答案毫無疑問的“no”,后一個答案我們還在探索中。
那么,既然法律、政府都無法相信,有什么應該是公信的、被所有人奉為真理的嗎?托爾斯泰說是上帝,我不認同。
復活讀書感想80字篇四
全文的前半部分寫聶赫留朵夫為拯救瑪絲洛娃,動用自己的社會關系,利用自己的社會地位,為爭取瑪絲洛娃自由做出的努力。通過聶赫留朵夫的心理變化和其他官員的表現,充分反映了當時俄國上流人士的腐敗和社會的敗落。后半部分是全書思想的升華,通過描寫政治犯的生活,揭示了人們對貴族的反抗,同時也展現了各種不同宗教的斗爭。這是繼《牛虻》之后又一本讓我對宗教知識深深領悟的書。
聶赫留朵夫為自己誘奸瑪絲洛娃而感到痛苦,他受到良心的譴責,決心拯救瑪絲洛娃。同時他要放棄私有土地,斷絕與上流社會的聯系,這對一個貴族青年來說是困難的,他經歷著心理上的巨大沖擊,自己也一直在矛盾當中。特別是后來瑪絲洛娃思想的改變和現實的社會對他帶來的巨大打擊使他的心理受到了更加嚴酷的考驗。
在囚徒往西伯利亞走的路上,政治犯的熱情、勇敢給聶赫留朵夫帶來了全新的思想,他也在這種新的思想下逐漸成長。他面對困難的勇氣和毅然拋棄家產,去西伯利亞當苦役的決心令人欽佩。
最后瑪絲洛娃為了不讓聶赫留朵夫跟著自己受苦,含痛拒絕了聶赫留朵夫,并同政治犯西蒙松結合走向新生,而聶赫留朵夫也悟透圣經的真諦,理解了人生,走向一個新的生活。不過我還是為聶赫留朵夫沒能找到一個漂亮的姑娘感到惋惜。
書中有兩個漂亮的女孩,瑪絲洛娃和政治犯謝基尼娜。她們有著不同的表現。謝基尼娜出身貴族,卻從不賣弄風情,樸素無華。她的行為深深的影響了瑪絲洛娃,并受到她的敬重。
不愧是古典名著,的確有它深刻的內涵。
復活讀書感想80字篇五
《復活》創作于1889——1899,是列夫·托爾斯泰創作于晚年的長篇小說,不僅是他對俄國社會最有力,最全面批判的著作,也是他思想,主張的總結。
《復活》的題材來源于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出身于上流社會的陪審員,在法庭審判的時候,認出了其中一個犯盜竊罪的妓女是他親戚家的養女,曾受他引誘并懷孕。被發現后即被趕出家門,她把生下的孩子送給育嬰堂,然后從此墮落成妓女。
當這個陪審員認出這個姑娘后,他找到了托爾斯泰的朋友法官柯尼,并告訴他自己要與這個姑娘結婚。但諷刺的是,這樁看似荒誕的婚姻,最后以這個姑娘在結婚前夜因傷寒而死為結局。
而在《復活》中,這個妓女便是女主人公瑪絲洛娃,陪審員便是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全文以瑪絲洛娃的悲慘生活遭遇為線索,給我們鋪展開一幅俄國革命前夕社會生活的畫面:上層社會的人民生活富裕奢侈,而且認為窮人是社會動亂的根源,并鄙視他們,但在《復活》中,作者卻借聶赫留朵夫的反思寫出了自己的看法:“人們大多會認為小偷、兇手、間諜、妓女們為自己卑下的職業感到羞恥………可我們卻對富翁、軍事長官,統治者的自吹自擂大加贊賞………富翁的財富來自巧取豪奪,軍事長官的勝利來自血腥的殺戮,統治者的威力來自殘暴的手腕………可是因為社會上的大多數人和他們有相同的生活觀念………目的只不過是為自己辯護。”而下層百姓則“在大量的死亡,他們已經對死亡麻木不仁。孩子養不活,婦女們長時間地干活而且是高強度的勞動………喂不飽自己………生活境況越來越糟”。
《復活》中女主人公瑪絲洛娃便是下層百姓的代表,她天真善良,卻飽受社會的壓迫、蹂躪,盡管淪落風塵,但她始終保留了可貴的天性;盡管她憎恨聶赫留朵夫的所作所為,但在發現后者的悔改之意時,卻仍舊原諒了他;她又有極強的自尊心,因此她不愿接受聶赫留朵夫的幫助。
而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則是上層社會的代表,但不同的是少年時的他抱負著理想;在墮入窮奢極欲的社會后,他的善良之心卻并未湮滅,在認出瑪絲洛娃后,他極力想幫助她,并重拾年少時的理想,從一個奢侈,浮夸的少爺到堅決反對上層社會的人物,他把自己的土地分給農民,揭露上層社會的腐敗罪惡,反對沙皇制度。
盡管二者的遭遇境況南轅北轍,但相同的是他們的思想都在“沉睡”中,因此他們要“復活” ,要真正的成為一名有血有肉、有同情心、勇于反抗黑暗社會、追求理想的人。
在故事的最后,瑪絲洛娃接受了政治犯西蒙松的求婚,聶赫留朵夫也追隨了自己理想。托爾斯泰的理想寄托在這部小說中得到了圓滿的結局。
《復活》是歌頌人類同情的最美的詩--最真實的詩,書中體現了卑劣與德性,一切都以不寬不猛的態度、鎮靜的智慧與博愛的憐憫去觀察。——法國著名評論家羅曼?羅蘭
復活讀書感想80字篇六
近期,我讀完了俄19世紀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又一大著作——《復活》。
“復活”,故明思意指死去的人再一次或得生命,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有這種事。我對托爾斯泰頗有了解。其并不是一個科幻作家,因而我懷著興趣翻開了這本書。
書中講述了一任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早年與一個女仆卡秋莎·瑪絲洛娃發生了愛情。聶赫留朵經歷了軍旅生涯后,精神上受到了污染,以至后來對卡秋莎·瑪絲洛娃做出了無法彌補的丑惡行為,并拋棄了她,至使其墮落。在多年后,兩人以犯人和陪審員的身份重逢于法庭,做為陪審員的聶赫留朵夫良心深受譴責。為了“贖罪”,他開始了對瑪絲洛娃的“救助”。在為此奔波的途中,聶赫留朵夫親眼目睹了俄國農民的痛苦與貴族的壓迫。最后“救助”終末成功。于是,聶赫留朵夫決定與卡秋莎·瑪絲洛娃同赴西伯利亞流放地。這時的他感到精神上受到了“復話”。
讀過后,我仍不大理解,在片刻沉思后。才漸有所悟:
精神是肉體的支柱,有些人雖仍活在世上,卻只是行尸走肉。受人唾罵。相反之,有的人雖已死去上百年,然而即使再過上千萬,他(她)的精神依然永存于世,受到世人的敬仰。
在墮落的人中,也有從新“洗清”自我的人。書中男主角聶赫留朵夫,就是一個從純潔無邪的少年,在經歷了軍旅生涯后,墮落一時,最后終于在精神上恢復了自我。這又體現出了當時俄國政治的腐敗。
復活讀書感想80字篇七
當我第一次看到“復活”這個書名時,我心里就產生了疑問:誰,怎樣就復活了?然而當我把這本沉甸甸的大書從書架上拿下來時,我知道了答案就在這一片片的白紙黑字里,只有用心去讀,才能體會到作者叫它“復活”的用意。
看完了書,合上書頁后,聶赫留朵夫成了一個思考的對象。這本書的主人公就是他。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早年與家中的女仆卡秋莎產生了愛情,但沒有過多的表露。當他做了幾年的軍官回來后,原本善良的他變成了一頭野獸,他玷污了卡秋莎,給了她一筆錢后就拋棄了她。在一次法庭審理案件時,聶赫留朵夫作為陪審員,目睹了審理馬斯洛娃(卡秋莎)毒死人命案的經過,當馬斯洛娃的眼睛掃過他時,他心里極度恐慌,并產生了自己無法控制的悔恨情緒。隨后的幾天里經過思想的斗爭,決定“救助”馬斯洛娃,及其他一些受苦的人并與馬斯洛娃一同流放到西伯利亞。
讀罷這本《復活》,我的感覺就是聶赫留朵夫能洗心革面,便會他原來的自己實在是非常不容易。早先他只是一個善良的貴族青年,過著屬于自己內心真實想法的生活,與卡秋莎也只是單純的喜愛。但是周遭的人不但不認可他,反而覺得他很好笑,使他逐漸不信任自己的善良。經過三年的軍旅生活,他更深刻的感受到了這一點,并決定做“跟大家一樣的人”。這使他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利益主義者”,迷戀酒色,享樂成癖。他把女人當作玩樂的工具,于是便在回來后誘奸了那個曾經單純可愛的卡秋莎。但是在法庭上的相遇為他敲響了警鐘。他不敢直視馬斯洛娃那雙斜睨的眼睛。他感覺是自己曾經的舉動迫使卡秋莎墮落成現在的馬斯洛娃,一個妓女,囚犯。于是經過多日的思想斗爭,他找回了自己的本色,他要去“救助”馬斯洛娃,并要徹底拯救她,與她結婚。
這就是聶赫留朵夫的第一次復活,這讓他重新認識了這個世界。它有許多被污染的地方需要清理。然而,我認為聶赫留朵夫能做到這一點的確是很不容易,這也是給我感觸最深的一點。在周遭可以說是十分惡劣的環境中,他墮落了。可他能被與馬斯洛娃的重逢所震撼,并決定重新做人,這說明了他的本質還是善良的。他重新開始記日記,“同自己談話”,“同人人身上都存在的真正的圣潔的自己談話”,這是他人生的轉變。試想,在一個人人都享樂的貴族環境中,一個公爵,只因一個妓女、囚犯的一個眼神就改變了自己,這是多么不可思議。然而聶赫留朵夫卻做到了,而且是在那個妓女、囚犯近乎于玩弄的態度下做到的。這不得不讓人好好思考一下自身。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聶赫留朵夫的第一次復活不僅“救助”了馬斯洛娃,讓她明白世上不知是黑暗,還有善良的人,也“救助”了其它受著不公平待遇的人。他幫助被誣陷的囚犯,去找典獄長、副省長,那些它并不想見的人。復活的聶赫留朵夫成為了黑暗社會中的一個亮點。
至于他與馬斯洛娃一起流放到西伯利亞,并不顧馬斯洛娃已不再需要他,仍舊希望馬斯洛娃能寬恕他,并想繼續幫助馬斯洛娃,這也就是聶赫留朵夫真正的復活了,他已經徹底從一個貴族公爵便回一個善良的人了。
想想聶赫留朵夫,再想想我們自己。他在一個不甚明朗的環境中復活,找回自己
,而我們在一個十分光明的環境中就應該做得更好。但是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讓人無法接受的事實。在報紙上曾刊過有個見義勇為的人總是不遺余力對不正確的事做出糾正。有次他看見卡車司機亂吐檳榔汁,好心的勸他,卻因而被打了幾乎送了半條命!真是諷刺,報上這活生生的案例使的原本熱心的人不由得猶豫起來,最后大家看到不公平的事情不再勸阻,變成一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樣子。這是一個好人的“墮落”。
再舉一個很常見的例子。如今有許多學生不好好學習,天天往游戲廳、網吧跑,家長、老師教育了半天,可惜學生不僅“堅決不改”,還“變本加厲”。學生不學習,也可以適當休息。但是根本不把學習當回事,只顧“休息”就是“自甘墮落”了。在一個很好
的環境中不知道珍惜,倒顯得不如到差的環境中體會一下再回來的好。可是又有誰會到差的環境中去體會呢?既然沒有人想去,那么就是人們不知珍惜了。
《復活》使我懂得了人的善良又多么重要。珍惜現在良好的環境,真正去付出自己,把握生命的每一刻,不讓一絲一毫的不良因素動搖自己,這才是生活的真諦!
復活讀書感想80字篇八
當一個人覺知自己的罪惡之后,他的生命就好像墮入不復的痛苦,日復一日的煎熬使得他的生命仿佛只為了找出路,獲得解脫。《復活》這本書的男主角就是一個生命在罪惡中失去喜悅又再次尋回的故事。而再次所享受的生命,卻跟以前完全不一樣,好像是個新的生命。
這個故事的男主角德米利特。伊凡內奇。聶赫留道夫,是一個出身上流社會家庭的人,對他來說,生活其實不是件值得擔心的事,甚至連想都不用想。故事的女主角瑪絲洛娃。卡秋莎,則是個吉普賽女子,從小被聶赫留道夫的姑母收養。兩個人第一次的邂逅,是在聶赫留道夫十六歲時。也是在那次,聶赫留道夫做了件“丑惡的事”,事后想來,是引誘了卡秋莎,發生了關系。這事“丑惡”,與其說對卡秋莎而言丑惡,但是對聶赫留道夫來說更為丑惡,因為這畢竟回招致別人對他的抨擊。不過這樣的情境沒有維持多久,因為在他第二天出發從軍前塞給卡秋莎一百盧布(在當時算不小的一筆錢)后不久,兩人就不曾在碰面了。因為卡秋莎懷孕離家,兩人也失去聯絡。
十年之后,聶赫留道夫從軍中退伍,成為另一個上流人。他即將繼承龐大的家產,正考慮跟某名門之女結婚,同時也享用他另一位貴族朋友的妻子。美麗又可憐的卡秋莎在這十年呢?她的孩子一出生就死了,她也為了生活而墮入賣身的行業,逐漸有了與聶赫留道夫截然不同的生活。
在法庭內聶赫留道夫和卡秋莎碰面了,聶赫留道夫這個上流人自然是扮演社會的良心,坐在陪審員席中席中;卡秋莎則因為牽涉入一件謀殺案而置身審判臺前。我想在也沒有像聶赫留道夫認出卡秋莎那樣更意外的邂逅,也很難有比他怕被認出來那樣的恐懼更令人窒息的了。那一刻聶赫留道夫想著的,無非是這樣的恐懼趕快過去吧。一切終于結束了,審判的結果,卡秋莎有罪,而這樣的結論卻是出于陪審員的疏忽。不過。對于聶赫留道夫的內心審判,才剛剛開始。
他帶著對一切都感到可恥卑鄙的情緒離開那一心想嫁他的女子家中的宴會。在他心中開始對這一切的東西:令人不悅的過世雙親、那以為一定回成功嫁給他的女子、遺產等等感到厭惡。安慰自己,想努力甩去這樣的感覺。可是突然浮現法庭內的那個女犯人的樣子,以及宣判時她的眼淚。和她昔日相處的情景開始一一在他腦中出現,他想起和她最后的相會。他不能不承認他曾經愛過這個女孩子,是純潔的愛情;他聞到那時候的活潑、年輕、與生命力。他開始悲哀,且感到痛苦。他想起繼承土地與他所贊成的《土地私有不正當》間的矛盾;他想起怎樣才可以不用說謊而解除他和那想嫁他的女子的關系的困難;他怎樣才能消除對卡秋莎的罪惡感。尤其他為十年前匆匆塞給她一百盧布跑開感到可鄙。奇怪的事發生了,當他承認自己的卑鄙時,一種痛苦卻又安慰的感覺出現了。他開始嘗試要過新生活,并決定為自己所有的罪惡付出應得的代價。他留下了眼淚。并打算開始贖罪。審判的結果,讓卡秋莎心情完全麻木了。他回到陰濕的囚房。除了吸煙與一點點酒欲,他大概沒什麼別的心思了。他沒有認出陪審員----聶赫留道夫,他甚至已經忘記了曾經的純真與愛情。以至于當聶赫留道夫提起這事時,他一點感覺也沒有。只覺得假如能出獄就好了。聶赫留道夫開始處理他的財產與傭人。并決定回絕任何婚禮的可能。他想娶卡秋莎。一個即將流放的女犯人。他開始想到他如何去牢中看她。他如何告訴他一切,如何向她懺悔自己的罪過。至此他留下了欣喜的眼淚。
故事到這里,聶赫留道夫開始了他的贖罪生活。他降低佃農的租金,甚至愿意將賴以維生的土地賣給佃農;他運用他的社會地位所賦予的特權,一直為卡秋莎向上請愿,甚至到了沙皇面前;他拒絕以前的朋友以及所有的宴樂;他不斷的幫助獄中其他需要幫助的人。這樣的生活被昔日的朋友側目,認為他是瘋了,要不就是變成反動分子的同情者。雖然他偶爾在心中也會懷疑自己這樣到底值不值得,他還是繼續過著贖罪的日子。
與其說他做這一切是為了卡秋莎,不如說是為了他自己吧。當他的良知開始運作,當他深深覺得自己的罪惡,并決定甩開這一切的奢華糜爛,打算娶卡秋莎,并且幫助那些以前他不屑一顧的所謂下流人時,他心中才有了對生命的喜悅。置身基層,他對生活有了另一種新的體會。直到了卡秋莎決定嫁給另一個牢中的政治犯時,他突然對生活感到異常的疲倦。故事的尾聲近了。聶赫留道夫一個人在旅館的房間中來回踱步,他跟卡秋莎的事完結了。他是她所不需要的,這使他覺得悲哀且羞愧。可是他心中的活動仍繼續下去。他開始思考他看到的那些囚犯,那些被虐待、缺乏照顧而死的人,這一切的事情。他也思考罪惡的問題:怎樣才能勝過這些轄制人的罪惡呢?是法律嗎?是牢獄嗎?還是任何贖罪的行為呢?所謂的上流人自己也是罪惡的,并且以為用罪惡的方式可以糾正別人。可是他發現那起初他看來是奇怪矛盾的思想,忽然成了最簡單,無疑的真理。那就是從那使人們感受痛苦的可怕罪惡中獲得拯救的唯一而可靠的方法,只是要人們在神面前承認自己是有罪的;而消滅罪惡的方法,就是基督給彼得的回答,饒恕別人。
聶赫留道夫花了一整夜讀福音書,那曾經是他看不懂的教訓。經歷了這一切,他這次突然看懂了圣經的教訓,并且發現在其中有他必須的、重要的、且是喜悅的東西。
書上寫著“從這一夜起,聶赫留道夫開始了全新的生活,這不是因為他進入了一個新的生活環境,而是因為從此以后他發生的一切對于他有了全新的和過去不相同的意義。”
我看這本書最吸引我的,還是在罪惡中的人如何獲得解脫。不管聶赫留道夫如何的努力彌補過去的罪過,他心中仍然不能得到安息,也沒辦法對他所處的世界懷有希望。直到他看到福音書,遇到了將他從罪惡中救拔出來的主。這樣的相遇,真是一種心靈的相遇,而致使人能擁有新生命。
復活讀書感想80字篇九
暑假,我一口氣讀完了托爾斯泰晚年的一本著作《復活》。似乎很深奧,卻又像讀懂了什么,精神上的復活,比現有擁有優越的物質生活顯得更加珍貴,更有意義。
一個曾經有著純真美好的童年,對生活充滿希望的年輕人,卻在魚龍混雜的上層社會中過著花花公子般的生活;一個美麗純樸的姑娘,在長達八年的妓女生活中墮落。他們也許會這么渾渾噩噩地過完一生,但因一次法庭上的偶遇,使這一切發生了改變……
這一次,聶赫留朵夫以陪審員的身份來審理瑪絲洛娃的案件,他認出被告就是他年輕時傷害過的卡秋莎·瑪絲洛娃,又聽到她被冤枉時的慘叫,或許是靈魂的反省吧,他在瑪絲洛娃入獄后奔波在社會的高層,希望替他減刑,可都沒成功,一次次探獄,聶赫留朵夫看見瑪絲洛娃奄奄一息的樣子,覺得自己現在所擁有的都不算什么,于是用自己的全部家當將她保釋出來。
他又一次向她求婚,她卻拒絕了,因為她不想連累聶赫留朵夫……
這里,聶赫留朵夫和瑪絲洛娃真正意義上的復活了,這并不是死而復生的復活,而是一種心靈反省和凈化,使自己的心靈得到升華。托爾斯泰在這本書中反映了人性的丑陋與純潔。《復活》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大家有機會可以讀讀他。
“復活”,顧名思義指死去的人再一次獲得生命,當然,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有這種事。我對托爾斯泰頗有了解,他并不是一個科幻作家,因而我懷著興趣翻開了這本書。
《復活》概要:小說主人公卡秋莎·瑪絲洛娃本是一個貴族地主家的養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公爵誘奸后遭到遺棄。由此她陷入了苦難的生活,她懷著身孕被主人趕走,四處漂泊,淪為---達八年之久。后來她被人誣陷謀財害命而被捕入獄。十年后,聶赫留朵夫以陪審員的身份出庭審理瑪絲洛娃的案件。他認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遺棄的瑪絲洛娃,他受到了良心的譴責。為了給自己的靈魂贖罪,他四處奔走為她減刑。
當所有的努力都無效時,瑪絲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亞,聶赫留朵夫與她同行。途中,傳來了皇帝恩準瑪絲洛娃減刑的通知,苦役改為流放。這時的瑪絲洛娃盡管還愛著聶赫留朵夫,但為了他的前途,拒絕了他的求婚,與政治犯西蒙松結合。這兩個主人公的經歷,表現了他們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復活。小說揭露了那些貪贓枉法的官吏,觸及了舊法律的本質。
《復活》一書在人物形象的描寫上下了很大功夫,栩栩如生的描寫,使人物形象趨于飽滿,給讀者很大的視覺沖擊,讓我們不得不回歸歷史、正視歷史,并結合歷史給我們的經驗教訓反饋現今社會,讓我們正視社會的本質,找到正確的社會發展規律并遵循規律發展社會,不然將會使歷史悲劇重演。同時也不斷提醒著我們,社會現存的東西不一定是正確的,它有它存在的必要歷史條件,當這個必要條件不復存在時,它的正確性、真理性也將不復存在。
復活讀書感想80字篇十
《復活》是托爾斯泰的世界觀轉變以后的一部長篇小說,是他思想、倫理和美學探索的總結性作品。
它是以一個真實的案件為基礎構思而成的小說,表現了主人公的"心靈凈化"過程,同時揭露了沙皇專制官僚制度的反人民的本質以及教會的丑惡罪行,是最全面、最充分反映托爾斯泰世界觀的終結作品。
這部史詩般的經典著作,被譽為"19世紀俄國生活的百科全書"。
聶赫留道夫為什么會從一個用心向上的青年成為以后不思進取的人,其中也有他的姐姐和他在大學時最好的朋友—以前善良、講義氣的謝列寧最后都變成了惟利是圖的、庸俗的、不思進取的人。
這不能不承認他們所處的環境對他們真的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們處在一個黑暗,麻木不仁的上層社會,在其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漸漸的原來在他門身上的完美品質就退化了,消失了,而他們自己卻全然不知!有句話說:環境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其實我并不認為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決定性的正因人是主觀的,有自己的思想和認識,雖然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也有"出淤泥而不染"。
我覺得一個人的自制力也是很重要的但我們不得不重視環境在一個人的成長乃至成材中起的重要的作用比如說在幼兒成長階段,環境的影響十分明顯:一個人的性格表現受家庭環境的影響而千差萬別。
假如一個孩子所處家庭環境,父母經常發生爭吵,常常充斥著緊張與對抗,這樣他往往會不自覺地把自己封鎖起來,慢慢變得不愛與人交流,對任何人都缺乏足夠的信任,甚至孤立使他在個別時候遇到某些敏感問題時會采取對抗的心理,情感變化無常,不能自己,甚至有攻擊傾向,這是幼時情感受到壓抑的結果聽起來好像有點可怕,但那里我沒有一點夸大其詞的說法。
這是有關專家研究的結果。
復活讀書感想80字篇十一
自古至今名著一直是一種文化的延續,不同時期的大家都對名著有所解讀。然而我們寫的讀后感可能達不到那么高的境界,但是可以從名著中吸取到一些自己受用的東西就好了,這也是名著傳遞給我們的思想。
在寒假里,我讀完了俄國19世紀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又一大著作——《復活》。
“復活”,顧名思義指死去的人再一次獲得生命,當然,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有這種事。我對托爾斯泰頗有了解,他并不是一個科幻作家,因而我懷著興趣翻開了這本書。
文章第一句就這樣說:“盡管出土的小草一概清除干凈,盡管他們把石頭扔進地里去,不讓任何植物在地上長出來,盡管樹木伐光,鳥獸趕盡,可是在這樣的城市里,春天也是春天。”描述了一片萬物生機勃勃的情景。可是第二句“唯獨人,成年的大人,卻無休止地欺騙自己而且欺騙別人,折磨自己也折磨別人。”為馬斯洛娃將受的苦難作了鋪墊。
本文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一開始是個是非分明的人,后來變成一個冷漠麻木的人,致使馬斯洛娃走上了一條她不應該走的路,后來被別人陷害,男主人公開始良心發現,經過重重挫折,終于把馬斯洛娃從那艱苦的生活中救了出來,女主人公為了不使男主人公再奔波,同時,男主人公也做起了有意義的事。
讀完后,才知道“復活”是一個人的靈魂從污濁變清,良心從丟失到找回,所以男主人公“復活”了,變回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即使他曾經在污濁的生活中卑污染過,但我仍認為他是一株蓮,因為他改過了,成為像蓮一樣沒有在世俗中失去自我的人。這是一個人靈魂心靈的復活,但那些仍在欺騙自己良心的人,他們也許已經被污染得面目全非,他們也許被污染的程度連血也變黑了,他們也許已經無法自拔了……
我們的許多同學也像這樣,本來純潔的心靈變得污濁黑暗,但有誰能像聶赫留朵夫一樣復活呢?我們現在做的事,抄襲作文,考試作弊,欺騙得了父母、老師,也不能欺騙自己,也許需要多一點時間,希望那些同學能從此復活,去過自己的新生活,用全新的態度去學習。
我想聶赫留朵夫已經去過新的生活,去讓更多人復活,為“大同”社會而努力。